文/张梅
在我的家乡九江都昌,迎亲曲目《小桃红》许多人耳熟能详。《小桃红》是都昌乡村婚礼必不可少的迎亲曲目,从七八十年代一直延续至今。近日网上有一当地乡民演奏《小桃红》的视频迅速走红,熟悉的旋律勾起无数人的记忆和感叹。
演奏《小桃红》的乐器一般有笛子、二胡、鼓、钹等,演奏时笛、琴和鸣;鼓钹相邀,旋律清新悠扬,优美欢畅。《小桃红》没有具体的作曲者,多年流传来自口口传唱。它的意境取自一派春意盎然,美丽繁华吧。这里的“小桃红”应指桃花初绽,曲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桃花是每年春季的3~4月开花,不同地区的桃花开花时间不同。桃花花色鲜艳,有红色、粉色或白色,是春季常见的观赏花朵。
元代有名人周文质《小桃红·咏桃》:
东风有恨致玄都,吹破枝头玉,夜月梨花也相妒。
不寻俗,娇鸾彩凤风流处。
刘郎去也,武陵溪上,仙子淡妆梳。
此曲为春天咏桃花的佳作,繁茂的桃花正如同鸾凤一样色彩缤纷、风采摇曳。万物生机初萌的春天,桃花更被喻为仙子,被赋予不同凡俗的品质。以至于“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人人都有追寻高雅情趣的心意啊!
音乐是生活负压下的浮木,也是心灵相伴的朋友,能一直流传下来的,定是最怡人的。
《小桃红》是家乡迎亲曲的主打,一到春节,乡村婚娶活动特别多,如果男女双方家离得不是特远,迎亲队伍通常都是列队步行,一是方便可行,再就是可沿途显摆、风光下。小时小孩春节除了拜年,最大的乐趣就是去邻村汪家村前大马路旁,候看迎亲队伍。这条长长的大马路如一条游龙,贯通整个周溪乡。
清晨,迎亲队伍就早早出发了,上午在女方家用过婚礼酒宴,便迎娶新娘归来。所以清晨的《小桃红》响过,只听不看也可,中午或下午只要远远地听到《小桃红》的旋律,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停下手里的动作,伸长脖子像个企鹅般探头张望,队伍里有相熟的人便知道是哪个村庄的迎亲队伍。
长长的迎亲队伍,边吹边打,打前阵的2个彩旗童,后面一前一后2个“扶神娘”一一伴娘,护着中间的新娘,新郎寸步不离新娘左右。
队伍中间是迎娶乐队,一个个鼓腮吹帮,双手徐动,那笛鼓共奏,琴弦和鸣,一曲小桃红流泻而出,散发着独特的喜气气象。只要你有足够才气,所有乐器都能派上用场,就是一支竹笛独奏,也能把小桃红的旋律激扬起来,真正鹤立于群,如彩凤盘旋于空……
新娘个个漂亮,浓妆淡抹总相宜。有跟流行穿婚纱的,有穿时尚潮流新装的,无一丑陋,年轻是谁也比拟不了的美。有大娘大婶啧啧称羡后,想起自已当年风光,不禁双颊泛起微微红晕。最压轴的当然是队尾的新娘家嫁妆,娘家为了脸面风光,几大抬几大杠嫁妆累得年轻小伙不行,家电、家器一应俱全。(路途远的就只能用车了,至现在更奢华了,大都豪车车队。)
有邻村结亲的,迎亲队伍就多绕些弯路,直到觉得风光无限后才步进家冂。
这当然都是“扶神娘”和迎亲管事在引领。当地方言“扶神娘”远比伴娘来得贴切、生动。在此刻新娘就是神哪,不“扶好”,一不小心她往回走,一切都黄了呢!也有特例走到婆家闹性子要走回的,这可能是婆家没伺候好送嫁的小舅子,或对婚前某个要求没承诺到位。
每在这时夫家众位就尽量委曲求全,尽量满足要求,俗话说“抬头嫁女,低头娶媳。”只等仙子落下凡尘,沾尽人间烟火,就像煮熟的鸭子翅膀,扑腾不到哪里去。当然这毕竟是极小概率,所有新娘都是奔着幸福而来,她要用自己的向往去经营美好的未来,涩味也是甜的。
其实,再倨傲的女子,耍招弄性子也就这刻了,结了婚,生了娃,一切都只为家庭着想,心贴着肺,实实在在。
有些新娘虽装扮得无限靓丽,仔细瞧却发现妩媚喜气的脸上有些泪痕,这都是娘家“哭嫁”的不舍亲情痕迹。
迎亲队伍在新娘家用过酒席后,为能在定好的时间段到达新郎家,乐队会不约而同奏起《小桃红》,表示等侯、催促。独特优扬的乐曲声中,新娘家人有些心慌意乱,一切就绪的新娘也难分难舍,这时新娘的娘亲会不由自主地“哭嫁”,在一种喜气的情绪里其实是真正动情的“哭唱”。
想啊,从十月怀胎到长成如花似玉的大姑娘,从此就离开父母,怎能相舍?
哭嫁的习俗,最早始于战国时期,这是由于赵国的公主嫁到燕国去做王后,她的母亲赵太后在临别时“持其踵,为之泣,祝曰,必勿使返”。演变到后来仪式就慢慢淡了,临别含泪相嘱倒是常见。
姑姑出嫁时,奶奶就哭过嫁,一套一套的,动情又动理,功夫堪称一绝。现在的人是学不会啰。
如今迎亲场面越来越豪华,但纯朴的乡民依然会用《小桃红》作主打音乐旋律,婚礼必不可少。或自组乐队,或请专门音乐乐队,不亦乐乎。
音符的流泻里,看那花如万片云霞,千重织锦,山河富饶,大地盎然生机,人面桃花相映红。
原载《中国审计报》2022年4月29号“沃野”文学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