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明的头像

张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1/17
分享

汤池小镇

作者:张明

 

高高的桉树上有斑鸠和画眉欢快地鸣叫。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从汤池小镇穿过,路面是由奇形怪状的石板铺成,石板上留有被雨水浸湿的泥土。几只鸡在地上啄虫,一头猪摇摇晃晃悠闲自在,猪的肚皮贴到路面,乳头在带有泥土的石板上蹭来蹭去。

小路两旁是参差不齐的木屋或土坯房,低矮陈旧,里面的光线很暗,家家门口的石台阶周围布满着绿色的青苔。

隔三差五能看见几家小店铺。简易的凉棚下面摆着桌椅板凳,当地的老乡吆喝着卖米线。这种食物形状类似面条,用米粉压制而成。白花花热腾腾刚出锅的米线,盛在深棕色的土陶碗里,有着鲜明的颜色反差。

还有一种食品叫“饵块”,用硬质的年糕切成片状,和肉块、青蒜等用热油在锅里翻炒,直至香味扑鼻,馋虫欲出。

当地一些特色食品,让人胃口大开。

与人交往时,小镇上的成年人一律操当地的口音,而幼童却可以说出非常标准的普通话。我就曾听到过一个三岁的女孩儿口念北方的童谣:“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那声音让我惊异,更让我感觉亲切。

小镇的周围是农田,农民常常牵着水牛耕田。水牛很憨厚,黑色的鼻孔湿漉漉的,眼睛又圆又大,犄角又长又弯,慢悠悠的却极有力量。被犁深翻的红土地(高原红壤)散发着泥土的芬芳。

天上的云彩离地面很近,在高原大风的驱赶下,漂浮移动状如奔马。云南的云极有特色,作家沈从文先生在他的散文《云南看云》中描绘说:“云南的云似乎是用西藏高山的冰雪,和南海长年的热风,两种原料经过一番神奇的手续完成的。”还是大作家更有想象力。

除了云,我对云南的星空情有独钟。深夜,独自一人坐在小镇的石阶上,抬头仰望,浩瀚的宇宙被无数颗星星填满,密密麻麻好像透不过气来。每一颗星星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神秘又令人向往。它挂在无限的高处,朝你眨着眼,让你好奇,吊你的胃口。

原来天空中会有这么多的星星,数都数不尽,这是我在北京从来没有见过的景象。汤池小镇地处云贵高原,一来空气稀薄,二来没有污染,观星赏月应该是最佳地点。与此相比,北京的夜空漆黑厚重,仅有的几颗星星形单影只,这种情形居然从小到大蒙蔽了我许多年!

小镇之所以叫“汤池”,是因为那里有温泉。小镇人在有温泉的地方盖起了浴池,接待四方宾客。只是浴池的设备相当简陋,没有拖鞋,甚至专门的更衣间也没有。洗澡的人就站在水池旁边冰凉的地面上脱衣服,然后将脱下的衣裤一卷放在墙角,待洗完澡,衣服也被水汽熏湿了。

汤池小镇的北边,就是我所在的部队营房,再往北十余公里处,有一座小型煤矿,名为可保煤矿。可保煤矿盛产木质褐煤,这是一种煤化程度浅、保留树木残存组织的类似矿化木的年轻褐煤,也叫柴煤或木煤。这种褐煤的形状和颜色,让我这个孤陋寡闻的北京人大开了眼界,过去在北京只见过煤化程度很高的石煤,颜色乌黑闪亮,状如石块。都说煤是千万年前树木埋于地下生成,现在看来褐煤是最直观的。

早晨天未亮时,当地许多老乡肩挑背扛的步行到可保煤矿买煤,据说价钱比在汤池小镇上要便宜许多。每天早晨老乡挑煤行走的脚步声,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回忆,春夏秋冬,风雨无阻,那声音和营房吹起床号的时间一样准确无误。

这是五十年前,我在云南省宜良县汤池地区当兵时的情景。尽管现在我住在北京的高楼大厦里,乘坐快捷便利的交通工具,享受现代化的生活节奏,可我总是忘不了在云南的那一段生活经历。

不知汤池小镇现在的发展情形如何?真想再到那里去看一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