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明
现在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知道北京原先有个郊野公园叫太平湖的几乎没有,因为太平湖早已从北京的版图上消失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六、七岁,父亲常常带我去太平湖玩。太平湖位于新街口豁口的西北面。那时候的“豁口”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墙豁口,豁口两边还残留着高高的古城墙。淘气的我还在城墙顶端上走过。
距离豁口几百米处,有一个公交车站牌,名字叫“小村”。要去太平湖郊野公园,乘22路或31路(现在的331路)公交车在“小村”站下车就到了。
太平湖的湖面呈椭圆形,周围是小山岗,山岗上植满了松树。沿着湖岸有一条不宽的路,正好把水面环绕起来。那时候,我年龄小、个子矮,觉得天地特别的宽广,遥望湖的对面,人如蚁状,星星点点。
爸爸喜欢游泳,可以在水里呆很长时间。我坐在岸边给爸爸看衣服,常常翘首望着湖面。一会儿,爸爸从水里露出头,扔过来一个黑乎乎的硬家伙。我急忙捡起来看,湿漉漉滑腻腻的,原来是很大的一个蛤蜊,我兴奋的叫起来。不一会儿,爸爸又扔过来一个大蛤蜊,我又欢呼一阵。
那时的太平湖,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完全是一种原生态自然环境的郊野公园。游人可以随意进进出出,自由自在流连忘返。钓鱼的,捕虾的,潜水摸蛤蜊的,游泳的,只要愿意,人们可以尽兴。尤其是冬天的时候,湖水结成冰,硬邦邦亮晶晶,整个湖面像一个硕大的镜子。善于滑冰的人有了施展身手的好机会,特别是那些足穿跑刀冰鞋的人,沿湖边风驰电掣。喜欢滑花样的青年在湖心的冰面上翩翩起舞。
冬天的太平湖更是孩子们的天下。我和小伙伴们坐着自制的冰车,在冰上来回出溜。通常,冰车是用几根木条拼接而成,下面绑着两根粗铁丝,上面拴着绳子,孩子们盘腿坐在上面,前头还有人拉。天再冷,风再大,哪怕把小脸蛋儿冻得通红,手指头成了“胡萝卜”,我们的兴趣仍然不减。爸爸也喜欢滑冰,滑花样。爸爸的身材又高又瘦,但滑起冰来动作十分的舒展,姿势也很优美。
秋天的太平湖最美。湖水墨绿,显得深邃,夕阳垂在湖面上,潋滟水波,金光四射,山岗、树木和人都成了剪影。野鸭最湖中徜徉,芦苇在风中摇荡,人和物都是那样的悠然自得。
北京作家老舍在十年动乱期间因政治迫害,投水自尽的地方就是太平湖。美丽的太平湖因此又蒙上了一层悲剧的色彩。
北京地铁二号线的交通枢纽,就设在太平湖原址。据说施工单位把湖水排干后,呈现出一座天然的大泥坑,施工过程中省去了许多要挖的土方,同时,还避免了住户拆迁等麻烦。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就是这样,人们在享受方便、快捷的同时,也会付出一定的自然环境代价,有得肯定会有失。我想,如果是现在建设施工,肯定要保留太平湖,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呢!
太平湖,我儿时的记忆永远也抹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