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明
第一次接触话剧,是我从窄小的半导体收音机里听到的。
那是1979年冬天的一个夜晚,作为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工人,我呆在工厂的职工宿舍,坐在煤炉旁边,一边取暖,一边收听广播电台转播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话剧《伊索》的实况录音剪辑。很快,我就被剧情所吸引,特别是被话剧主角伊索跌宕起伏的命运而牵动,更是被扮演伊索的演员吕齐那抑扬顿挫的声音所折服。
话剧《伊索》讲述的是奴隶伊索和奴隶主格桑之间的故事。虽然伊索身为格桑的奴隶,但他有着深刻的思想和高超的智慧,心地善良,感情细腻,语言也是丰富多彩,就连格桑年轻美貌的妻子莉迪亚也爱上了伊索。格桑嫉妒伊索的才华,并常常以奴隶主的身份欺负和侮辱伊索。有一次,格桑与别人打赌输掉了自己的财产,他恳求伊索用智慧来帮助他挽回损失,并答应事成之后还伊索自由之身。伊索帮助格桑转危为安,可格桑非但没有给伊索自由,反而用皮鞭抽打了伊索。后来,伊索在众人的帮助下获得了自由人的身份。心胸狭隘的神庙祭司,认为伊索寓言影射和伤害了他,便设计诬陷伊索偷窃了神庙的金器,要处死伊索。神庙祭司放出话来,说如果伊索是格桑的奴隶,便可以让主人担保而免于一死;如果是自由人,就要被推下悬崖处死。格桑为了保全伊索的生命,要伊索承认是自己的奴隶,而伊索却坚定地回答:“不,我不是你的奴隶,我是自由人!”并勇敢地走向悬崖。
我听到这里,止不住的眼泪夺眶而出。我们中国也有这样的格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我忽然想起南非在全民公决废除种族隔离制度时,曾有一位黑人老奶奶跋山涉水来到投票地点,还要等上几天的时间才能投票,当时有记着采访她,说跑那么远的地方,还要等这么长时间,值得吗?老奶奶说:“等几天算什么,我等待这一时刻,已经等了一辈子了!”
是啊,对一个生活在屈辱环境中的奴隶来说,有什么比获得自由更重要呢?!
这就是话剧《伊索》带给我心灵上的力量。那时候,电视还没有普及,收音机是百姓家庭必备的“家电”。我至今认为,话剧是用心来倾听的,也许收音机就是话剧最好的传播载体,可以让听众用声音来辨别和想象话剧中的人物形象。这大概就是戏剧大师焦菊隐先生所说的“先有心象,后有形象”的意思吧,也就是在这一天,我记住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名字。特别幸运的是,1980年1月16日晚,我买票在西单首都剧场观看了北京人艺演出的话剧《伊索》。我在当年的日记里是这样表达的:话剧散场后的那一晚,我心潮澎湃,彻夜难眠,翻身起来,回忆《伊索》里的台词:
“再见,莉迪亚。我是自由的,任何人也不能够再触动我,不论是阿比西尼亚的鞭子,还是你的手指尖;无论是仇恨还是爱情。我决定坚强地向悬崖走去,萨莫斯的居民们,听伊索最后的寓言吧:狐狸看见在高高的阳台上悬挂着一串葡萄,它想去摘下来,但是没够着。狐狸说,葡萄还绿着呢。不!人们!自由属于你们自己的!这串葡萄已经熟透了,应该摘下来。格桑,任何一个人都成熟的可以得到自由了,只要需要,可以为自由而死。对于生命和爱情,我还年轻而嫩绿;但对自由来说,我已经成熟了。我是自由人!该诅咒的奴隶制度!把路让开!哪里是你们给自由人准备的悬崖!在什么地方?!在什么地方?!”
“我要用自由人的眼睛观察一切。听说离这里很远的地方有一个国王,他的名字叫克洛索斯,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的宫殿是用金子建造的,他的衣服是用贵重的东方宝石镶织起来的。我想看见他,并嘲笑他的财富。再往远处走,在尼罗河畔,埃及人建造了巨大的金字塔,为的是纪念那些尊贵的法老们。我想看见这些金字塔,并嘲笑那埋在石头下面的腐朽的虚荣心......”
这些振聋发聩而又隽永的文字,通过演员的声音和形体表演,传递到我的心灵。这就是话剧的魅力,给我带来的人生启迪和艺术熏陶。
此后,我特别关注话剧。例如《茶馆》《雷雨》《日出》《蔡文姬》《霓虹灯下的哨兵》《为了幸福,干杯》《哗变》《绝对信号》《我这一辈子》《小井胡同》等等,特别是《茶馆》《雷雨》和《日出》,我不知听了(收音机)多少遍和看了(电视)多少遍,甚至有许多台词都会背诵。
为了更好地理解话剧内容,我还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购买了《老舍剧作选》《曹禺剧作选》等书籍阅读和思考。可以说,这些经典剧目,对我喜爱文学和从事写作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甚至在一篇回忆故去战友的散文《老蒋与嘎嘣脆香》里用上了《茶馆》中王利发的话:“看,多么邪门,好不容易有了花生仁儿,可牙没了。”
2009年9月,我看了话剧《窝头会馆》。这部话剧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献礼剧目,由北京人艺院长张和平先生策划、著名作家刘恒先生编剧、著名导演林兆华先生导演,演员的阵容也非常强大,有濮存昕、何冰、宋丹丹、杨立新、徐帆等。
大幕拉开,观众瞩目。我的心灵又一次被话剧的剧情所牵动,被演员完美的表演所感动。可以说,这部话剧是一部可以与《茶馆》相媲美的经典作品,是又一部话剧杰作,带给我们的是崇高的艺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