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明的头像

张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9/23
分享

南疆行

温宿县托木尔大峡谷

新疆的面积太大了,有一百六十六万平方公里,几乎占了我国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因而,新疆又被划分为南疆和北疆。南疆、北疆以天山山脉为界,山脉以南的地区为南疆,以北为北疆。我们这一次旅游是去南疆,下了飞机之后,扑面而来的是漫天沙尘,让我大大吃了一惊,这才感觉到南北疆的巨大差别。美丽的阿勒泰在北疆,南疆因为有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天气和气候受到沙漠的严重影响,湛蓝色的天空不多,布满黄色沙尘的天气却十有八九。

塔克拉玛干沙漠有多大呢?东西长一千公里,南北宽四百多公里,面积达三十三万七千六百多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沙漠,而且还是流动沙漠。特别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公路乘车疾驰的时候,给我的感触是公路两边绵延起伏的沙漠特别的广袤、巨大和铺天盖地,干燥和荒凉,寒冷或酷热,当地人称塔克拉玛干沙漠是真正的“死亡之海”。

我们就是在狂风肆虐的沙漠中穿行。能够在这样的恶劣环境里修筑公路肯定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公路建设者在路两边预先打造了许许多多的“草方格”,种上耐旱、耐寒、耐炎热的植物,固定住流动的风沙,保障公路不被流沙覆盖。路有多长,草方格就有多长,这就像“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一样,我发自内心地向这些努力付出辛劳的英雄建设者致敬!

我们的飞机是在阿克苏机场降落的。阿克苏是维吾尔语的汉语音译,意为“白水城”,位于塔里木河上游,因水得名。塔里木河发源于天山山脉和喀喇昆仑山,山上的积雪融化时将大量的雪水注入塔里木河,因此形成白色的水。但我们没有进入阿克苏市区,而是在机场外乘坐大巴车直奔温宿县的托木尔大峡谷,这是我们到南疆旅游的第一个景点。迎接我们的是当地导游,大约三十多岁的陈女士。她的普通话说得非常好,个别词语还有北京味儿。后来才知道,陈女士原本就是北京人,住在东城区。而大巴车司机姓杨,祖籍湖南湘潭,两天前从北疆的乌鲁木齐驾车过来,我们这些天的旅游行程都是乘坐这辆大巴车前往。车上的座位宽敞、舒适,游客很满意。

温宿县在新疆西部边境,地理位置在天山中段的托木尔峰南麓,塔里木盆地北沿,北部与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尽管当时的天气不理想,但托木尔大峡谷还是让我们大开了眼界,甚至可以说让我们的心灵感受到了震撼。我们乘大巴车抵达景点的接待中心后,还需乘五、六分钟的摆渡车才能到达大峡谷,由于走的是沙土路,难免上下颠簸、尘土飞扬。也许是这里刚开发不久,硬件设施还没有完全跟上,这样也好,原始风貌更能吸引人。我们从车窗向外看,土路两边是大片棕红色的砂岩和页岩,一层一层的堆积,形成高高低低的山岭。

据导游介绍,托木尔大峡谷是两千六百万年前内陆湖泊沉积的地层,经过地壳运动的抬升和大量雨水、洪水的冲刷,再加上强风的吹蚀,形成了今天的峡谷和山岭地貌,也称为雅丹地貌。“雅丹”是维吾尔语,意为“陡峭的土丘和山包”。

下了车,我们开始爬山。山坡不算很高,并建有木制楼梯和栈道,两边有扶手。游人沿着起伏的楼梯和栈道在山路上盘桓直上。四周很开阔,远近都是绵延不断的山岭,还有高大突兀的岩石。这些岩石以砂岩为主,呈棕红色,看上去好像被风化,不那么结实,但用手指触摸的时候,感觉还是很坚硬的,实际上就是原来的砂粒风化成岩石。从整体上看,这里的地形斑驳陆离、形态万千,很有当年苏轼笔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觉。尽管都是干旱的砂地,仍有倔强的植物在生长,例如,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半灌木“裸果木”,诞生于白垩纪。还有“塔里木沙拐枣”、“河西苣”、“沙生针茅”、“喀什补血草”、“合头草”、“温宿黄耆”等等,它们没有一种是阔叶,都是针叶,细细尖尖,一簇簇,一篷篷,最大限度的保持水分。植物是生物中最名副其实的“随遇而安”,种子飘在哪里,就在哪里安家落户,不管土壤和气候条件恶劣与否,没有任何挑剔,只有深深地扎根,倔强的生长,用点点绿色装扮茫茫荒漠和戈壁。

除了植物,这里也有动物。例如雪豹、黄羊、盘羊、北山羊、野兔等,特别是野兔,我亲眼看见,而且一点也不怕人,我拍了照片。

大峡谷风景极美,空气又好,置身其中,是一个美好的相遇。

三五九旅纪念馆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方好风光,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陕北好江南,鲜花开满山,又学习来又生产,三五九旅是模范……”

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女高音歌唱家郭兰英老师演唱的歌曲《南泥湾》。这首歌曲热情歌颂了在延安农业大生产运动中的英雄部队八路军三五九旅。

我们在南疆阿克苏地区的阿拉尔市参观了“三五九旅纪念馆”。三五九旅这支部队诞生在井冈山,在红军时期归属于红六军团,抗日战争时期编入八路军一二○师三五九旅,解放战争时期归属于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二军步兵五师。1950年随大部队挺进新疆,1953年6月奉毛泽东主席令,在塔里木盆地集体整编为新疆军区农业建设第一师,1954年归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制。当年的三五九旅旅长王震同志已是新疆军区代司令员兼政委。

有一首歌谣浓缩了三五九旅的光荣历史。歌谣这样说:“生于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

如今南疆的不少城市,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下属单位所在地。他们在那里扎下根来,开荒种地,安排生产建设,组建生活设施,衣食住行,工农兵学商的各个部门都要具备和发展,逐渐形成城市的规模,即所说的“师市合一管理体制”。当年三五九旅的新编制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简称农一师),所在地是今天的阿拉尔市。“阿拉尔”是维吾尔语“绿色岛屿”的意思,千万年的荒漠地带,经过农垦军人的多年奋斗,变成了绿洲。三五九旅纪念馆就建在这里。

进了纪念馆的大门,首先看到的是王震将军的半身塑像和将军生平简介。然后是元帅和将军标准像。领头的是贺龙元帅,然后是王震、肖克、甘泗琪、李达、陈伯钧、彭绍辉六位上将、王恩茂等十八位中将和王义勋等九十八位少将。

从三五九旅走出了这样多的优秀指挥官,特别令人钦佩。这些将军中,我亲眼见过的有中将余秋里(已故),即后来的国家副总理。余秋里就住在北京的后海北沿,我有时散步能见到。余秋里平易近人,会和周围的居民说说话,聊聊天。后海北沿住了不少高官和名人,有国家副主席宋庆龄(她的住处已命名为“宋庆龄故居”,匾额是邓颖超题字),除了我以前曾提到过的卫生部顾问马海德(已故),还有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已故)。钱部长是老红军,每天早晨在后海北沿打太极拳和太极剑,穿一身白色衣服,动作舒展而又潇洒。三五九旅将军照片中有一位少将叫张驾伍(已故),陕北红军,延安时期在三五九旅七一八团任营教导员,解放后担任解放军军事检察院副检察长兼总政保卫部副部长,我在《六十年前部队大院的童年记忆》(见《中国作家网》“张明的最新作品集”)一文中有过详细叙述。当然,农一师还有许许多多的基层官兵和职工、家属,他们一直默默无闻的做着贡献,光荣属于他们!

这只英雄部队在新疆阿拉尔市继续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为建设和发展新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纪念馆将三五九旅的自诞生以来所走过的道路,经历过的风风雨雨,用实物、图片和文字完整的记录下来,让子孙后代永远铭记。

于阗,和田

离开阿拉尔市,我们的大巴车又驶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的公路。一路上浩瀚的沙漠,绵延起伏,一望无际,莽莽苍苍。公路在沙漠中延伸,路两边的草方格排列整齐,像公路的花边。沙漠中还有零散的一簇一簇胡杨树,倔强的挺立,如沙漠的卫兵一样令人感动。我想起了那首赞美胡杨之歌:“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三千年的时光只配留给胡杨!

在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时,中间有一个驿站服务区叫阿热勒,属于阿克苏公路管理局。我们在这里稍事休息。在停车场附近,有一个驿站的牌子,做得新颖、漂亮,我立刻拍照下来。新疆还有一个特点,地理位于我国西部,北京时间晚上九点了,天还亮着。因而,当地上班的时间要比北京晚两个小时。

和田是一个古老的城市,位于新疆西南部,与喀什地区相邻。秦代以前,和田是西域三十六国中的“瞿萨旦那”国(梵语“地乳”之意),先后有羌人、月氏人在这里生活。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和田地区被记入汉文典籍,那时候和田称为于阗。西汉神爵二年(公元60年),西汉王朝设西域都护府,统辖和田等西域三十六国中的一部分。魏晋、唐以后直到今天,一直归中央政府统辖。清代初年,改“于阗”为“和阗”,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设和阗办事大臣(三品官),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设和阗直隶州,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和阗直隶州改和阗县,1949年12月解放军进驻,和阗解放。1959年9月和阗改为和田,1977年建立和田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9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和田市。2022年,也就是前年,和田地区共辖一个县级市即和田市和墨玉等七个县。

于阗这个地名让我想起了毛泽东主席写的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其中有一句是“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这里的于阗就是和田,词中代表新疆。

或许可以说是缘分。上小学时,我喜欢阅读和背诵毛主席诗词,但这首词中的“于阗”不知是新疆何地?今天来到和田,终于和“于阗”相逢,也是圆了当年小学生的一个梦。

抵达和田、入住宾馆后,导游说今天的晚餐由游客自己负责。我和老伴儿沿街寻觅,当地清真餐馆多,汉民餐馆不容易找,也许是我们不熟悉,走了一大圈,才看到一家四川人开的餐馆,蚊蝇不少,卫生条件差,勉强对付了一顿晚餐。老板娘是一位中年妇女,四川乡音很浓,我们说的普通话,她也能听懂,对话没有问题,只是广告上的菜品图片与实际做好的差距不小,米饭也硬,可能是捞饭,与北方的焖饭不一样,老伴儿不习惯,我还可以对付,若提供米汤就更好了,可惜没有。

到和田市的第二天,是参观和田博物馆。据导游介绍,这个博物馆是北京市政府投资、设计、建造的。全国有许多城市分别援建新疆,北京对口援建和田。因此,北京文旅局要求凡是北京的旅游团队到新疆旅游,必须安排去和田的旅程,实际上是说要把一部分旅游费花在和田。我感觉,经济和文化发达的省份支援新疆建设是应该的,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写到这里时,刚好看到7月25日的新闻,以首都图书馆牵头,集结京津冀三地公共图书馆的志愿力量,共同举办的2024年“春雨工程”文化志愿援建边疆活动,23日在新疆和田地区图书馆启动。首都图书馆、河北省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向和田地区图书馆共计捐赠文史、科技、少儿等主题的图书14046册,并将多项图书馆文化服务送至和田地区。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在和田博物馆大厅对面的墙上,有一个放大了的织锦图案。图案以锦为面,白绸包边。以白、青、黑、赤、黄五色织成,采用山状云作骨架,沿织锦纬向连续铺展,上有五星图、孔雀、仙鹤、辟邪、虎等祥禽瑞兽,花纹间织有隶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文字。

这个“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织锦图案是一个“护臂”,它与当代运动员使用的“护臂”不一样。运动员的“护臂”是戴在手臂上的防护套,防止胳膊受伤。而这个织锦图案、白绸包边的护臂却十分柔软,我想可能是古人用来做标识。“护臂”发掘于尼雅遗址内的古墓,尼雅遗址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民丰县北部,是塔里木盆地南端现存规模最大的聚落遗址群。经考古研究认为,尼雅遗址是当年丝绸之路南道重要绿洲城邦“精绝国”故地。1995年考古队发掘精绝王及贵族墓地,在一处夫妻合葬墓内,发现男性干尸右臂绑有织锦护臂,并推测这是墓主人生前佩戴,而非随葬品。根据织锦的工艺、色彩、题材等特征,以及出土墓葬的年代,推测为汉代到魏晋时期,大约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三世纪之间。经专家考证,这件织锦护臂应是中原织物,经纬线密度远大于普通汉魏织锦,是汉式织锦最高技术的代表。

回到织锦图案中的隶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句话,我查阅资料,得知它是古代占星术中的一句占辞。五星是指金星、木星、水星、木星和土星。当它们同时出现东方天空时,古人认为是一种特别吉祥的天象,预示着中国(黄河中下游京畿地区及中原一带)大吉大利。届时,朝廷可以出兵征伐或实行治理国家重大的政治或经济措施等。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一句源自《史记》。正好我父亲留下一套汉朝司马迁撰写、中华书局1959年9月出版、1973年4月第6次印刷的全十册竖排版《史记》,我在卷二十七“天官书第五”找到了出处。原文是“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

这个汉代织锦护臂的发掘,属于国家一级文物,入选1995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2021年10月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同时,也是首批不能出国出境对外展出的文物。

其实,“五星连珠”或“五星聚会”是一种正常的天文现象,但周期比较长,大约五百一十六年一次。这种天象从时间上看,要比“哈雷彗星”七十六年重现一次长得多。几代人或十几代人也未必能看到一次,因而一旦“五星”同时在东方出现,古人的占星术便赋予了“大吉大利”的特殊意义。

有时候我也在想,这时候出土标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织锦护臂,适逢今天的中国盛世、各方面大发展大繁荣时期,是一个特别好的预示和征兆。根据当代天文学家的运算预测,下一次“五星聚会”将发生在2040年9月9日,我衷心祝愿本文的读者都能等到这一天。而且2040年也特别有纪念意义,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被外敌入侵,开始走向没落和衰败。两百年后的2040年,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劳动人民努力奋斗,那时的中国一定会比今天更加繁荣,更加强大!

和田博物馆总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展厅面积六千多平方米,是一座综合性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九千多件。博物馆的参观内容分为七个部分。有和田的历史传承与演变,民族的起源和发展,当地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民族文化艺术,中华文明史中的地方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与内地文化的交流,中央政府管理新疆的历史沿革等等,非常值得一看。

第一次近观和田玉

到了新疆和田,玉石,特别是和田玉就是一个避不开的话题。说实话,我对玉的了解完全是个门外汉。但这次来到和田市,有机会亲眼目睹和田玉(矿),渐渐有所了解。

中国有四大名玉石,它们是辽宁岫玉、河南独山玉、陕西蓝田玉和新疆和田玉。新疆和和田玉产自昆仑山,因而古时也称昆山玉、于阗玉。从地理上看,和田地区南靠昆仑山,北邻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流经境内的有几十条河流,它们中的多数发源于昆仑山或喀喇昆仑山,是雪山上冰川和雪化的水,长年累月的流淌,其中裹挟的泥沙石块中就有和田玉石。来自河里的和田玉叫“籽料”,在山上开采的玉石矿叫“山料”。籽料相对小许多,山料多是大块头,有棱角。但各有风采。

在当地一家玉石展馆,我看到了和田玉的许多种类和雕饰的作品,并拍下了照片。在大厅的玻璃展柜中,不同种类的玉石矿放在一个个的青花瓷盘子里。例如,有产自塔县的青玉矿、黑碧玉矿,产自和田的白玉矿、碧玉矿、墨玉矿,产自叶城和塔克勒克苏的白玉矿,产自于阗县和且末县的白玉矿,这个两个县的白玉矿是白色兼褐色,制成的手镯也很有特色,以及来自玉龙喀什河的籽料,晶莹剔透,色彩斑斓。

籽料也好,山料也好,它们的物理名称叫“透闪石”,化学成分是“含水的钙镁硅酸盐”,分子式在这里就不列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去查。从欣赏和利用的价值来看,籽料要优于山料。籽料的外形呈鹅卵状,个头较小,体态光滑,质地紧密,经过长年的风化、冰川、泥石流、河水不断冲刷、滚动搬运而形成,质量很好。山料是指产自昆仑山的原生矿,块度大小不一,有棱角。若细分,还有介于山料和籽料之间的“山流水”以及“戈壁料”。“山流水”是指从山上崩塌或跌落下来的玉石矿掉入冰川、泥石流或河水中冲刷、滚动,还有一些棱角,尚未被磨成鹅卵石摸样。“戈壁料”是指在戈壁风沙吹打下形成的片状玉石,表面有沙孔。

我觉得,人们欣赏的玉石只不过是千万种石头中的一种,它的形成和运动过程与其它石头没有什么不同。和田玉中的上品是羊脂白玉(或称羊脂玉)。这种玉石颜色白如凝脂,质地细腻滋润,晶莹洁白,少瑕疵,油脂性好。羊脂玉多为籽料,数量极少,因而价值很高。北京故宫里的许多国宝级的玉石雕塑作品,有不少就是羊脂白玉作为原料。我在网上查了一下,羊脂白玉每克价值三万到三十万不等,国宝级的羊脂玉雕塑作品,价格竟高达人民币十二亿元。我原本想买一件做印章的用的墨绿色和田玉石料,一看价格令人咂舌,一两寸的印章玉石料都在一万到两万元以上,便打消了购买的念头。我家里的印章有几枚,多是出差或到外地旅游时,购买当地特产石料制作的,例如福建的寿山石,浙江的青田石,南京的雨花石,三峡的普通白玉石等,因为买的时间很早,价格在几元或几十元之间,没有超过百元的。当然,现在的一百元不算多,但印章的石料价格涨得更快更高,令消费者望而却步。我在这个展厅询问业务员,为什么胸前的饰物例如平安扣等或者手串、手镯品种这么多,而印章料却这么少,而且不用中低档的玉石料做?他说,一个印章料可以做五六个平安扣,一个平安扣就能卖五六千元、七八千元,做印章料不是可惜了?闹了半天,还是利益在作祟。老百姓常说“黄金有价玉无价”,可见玉石市场的水深多了,门外汉还是别去淌水为好,免得上当受骗。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在参观玉石展馆之前,导游带我们去当地的玉龙喀什河,看看游客们能否在河滩上捡到玉石。这条玉龙喀什河的名气很大,它发源于昆仑山北坡的冰川,流入塔里木盆地后与喀拉喀什河汇合后成为和田河。河里盛产白玉、青玉和墨玉的籽料,千百年来人们都会到河里捞取和捡拾。我们到达时,裸露的河滩尽是大大小小的鹅卵石,早就被许多人翻过来翻过去,我也不大相信捡漏这种事,并担心弄不好再崴了脚,只在河滩上拍了几张照片就返回了。

玉龙喀什河看上有几百米宽,几乎是全部干涸了,光秃秃的只有那么一丁点水,少得可怜,令人惆怅不已。

高原湖泊和慕士塔格山、公格尔九别山

离开玉龙喀什河,我们的旅游大巴车又上路了,目的地是班迪尔蓝湖和喀拉库勒湖。一路上,高高的雪山和冰川连绵不绝,景色极其壮观,而这些雄伟的雪山都属于昆仑山脉。

昆仑山脉是横亘中国西部的高大山脉,东西走向,全长二千五百多公里,位于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之南,青藏高原之北,山势雄伟峻拔,包含了“公格尔山、慕士塔格山、可可西里山和巴彦喀拉山”等十一座大山,其中海拔六千米以上的山峰有六座。这些高山的山顶终年积雪。此外,昆仑山脉还拥有七千六百多条冰川,匍匐逶迤而来,浩浩茫茫。因而,昆仑山又被称为“万山之祖”。

在大巴车上,面对昆仑山脉,我想起了毛泽东写的一首词《念奴娇·昆仑》。“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融,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毛泽东的比喻和形容,为我们观赏和了解昆仑山脉,有了更多的指引和帮助。

说到了山,我们再来看看高原湖泊。南疆的高原湖泊海拔都在三千多米,而且因为气候恶劣,人烟稀少,这反而让湖水得到了最好的保护,远离了人类活动,完全是自然生态。

我们看了两个湖,一个是班迪尔蓝湖,另一个是喀拉库勒湖。两座湖,都是高原美丽的明珠。特别是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腹地,清净的湖水就更显珍贵。

班迪尔蓝湖,湖水清澈湛蓝,干净无污染。湖泊周围环绕着美丽的雪山,宁静安详,极目远望是一幅幅雪山映照在湖水中的美丽画面。

喀拉库勒湖,在维语里,“喀拉”是“黑色”的意思,“库勒”是“湖”的意思。喀拉库勒湖就是“黑色的湖”。其实高原湖泊水质清澈甘列,极易反射天光。晴天时,湖水是湛蓝或碧绿;阴天时,湖水变暗,太阳落山后,湖水更显得深邃幽黑。湖边树立一块巨大的礁石,上面用红色油漆书写了五个大字:喀拉库勒湖。大家纷纷在这里合影留念。

其实,在观赏美丽高原湖泊的同时,更值得注意的是湖水远处的绵绵雪山。这些雪山中,有一座叫“慕士塔格山”,肉眼看到很清晰,我也拍了照片。慕士塔格山海拔七千五百四十六米,山顶冰盖面积大约二百平方公里,有十多条冰川。“慕士塔格”在维吾尔语是“冰山”的意思。在慕士塔格峰的北边有一座雪山叫“公格尔山”,海拔还要高,达到七千七百一十九米,冰盖面积达三百平方公里。公格尔山和慕士塔格山都是前面提到的昆仑山脉中的高山,在公格尔山旁边还有一座雪山叫公格尔九别山,海拔七千五百九十五米。这三座雪山就像三兄弟一样巍然屹立。“公格尔九别山”在维吾尔语中为“白色的帽子”,我们在班迪尔蓝湖远望也可以看到。顺便说一句,1959年6月17日,中国女子登山队曾攀登上公格尔九别山的峰顶。这是我在查阅百科全书时看到的。中国女子登山队真的很了不起!

石头城遗址——当年唐玄奘讲经处

离开班迪尔蓝湖,我们直奔石头城遗址。石头城遗址,是指汉代西域时的“蒲犁国”王城遗址。石头城分外城和内城,外城已经破破烂烂,一片碎石瓦砾。但内城像一个高高在上的巨大城堡,残缺的城墙和基石还在,远处有连绵不断的雪山和巨大的蓝天白云作为美丽的背景,城堡下有大片干涸的河床。这片河床现在是草原,古时是流经这里的徙多河。

现在这个地方属于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管辖。

“蒲犁国”也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历史久远。公元前的战国时期,当地蒲人与戎族相融合,成为蒲戎,从甘肃西部迁入葱岭即今天的帕米尔高原南部建立自己的国家。两汉时期称为“蒲犁国”。唐朝统一西域后,在蒲犁国设立“葱岭守捉所”,用来管理和镇守的军事机构。大的军事机构称“军”,小的称“守捉”。虽然之后的岁月里几经变化,但这种管理形式一直延续下来,到清朝时,中央政府在此地设立军事机构“蒲犁厅”继续镇守和管理。

我们沿着木栈道从石头城的外城向里走,残垣断壁,碎石成片。在碎石堆里看到一个外观圆形的石头城书面介绍,内容为“石头城总面积十万多平方米,分为内城和外城两部分,现在的所在位置基本属于外城。外城周长三千六百米,但是严重受损,只能看出来一个大概的城墙痕迹和一些露出地面的城墙,城墙残高达六米,顶部宽一至三米。炮台和民宅的遗址轮廓依稀可见……”

尽管介绍是这样讲的,但基本上看不出来。内城的轮廓很漂亮,修建在高高的山岩之上,看上去厚重、结实,当年一定是规模浩大、雄伟挺拔。即使城墙是残垣断壁,仍显得高大和突兀。可进去一看,竟然还是碎石一片。“寺庙遗址”和“玄装讲经处”的指示牌都摆在碎石头上,连痕迹都看不出来。我拍下了照片留作纪念。尤其是“玄装讲经处”,这一段值得写一下。

我父亲喜欢历史、古典文学和当代文学。生活中我有个习惯,经常去书店看书、买书。虽然那时我每月的工资四十元,但书籍也就是几角钱,不算太贵。记得有一次,我在新街口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大唐西域记》,知道是唐玄奘写的西天取经纪实,是难得的刚出版的新书,然后邮寄给在福建海军工作的父亲。父亲每次收到我寄来的书后,都会在书的扉页写上“某年某月某日明儿寄自北京”。今天,我翻开《大唐西域记》这本书,看到版权页印的是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10月出版,价格九角。1977年4月,我刚从部队退役回北京,这是当年出版的新书。

之所以提到《大唐西域记》,因为这里面记录了唐玄奘当年曾来到石头城,并在这里讲经颂法。前面说到的蒲犁国,它还有一个名字叫“朅盘陀国”。《新唐书·西域传》说“朅盘陀,或曰汉陀,曰渴馆檀,亦谓朅盘陀。”如果我们查阅词典,发现“盘陀”一词本意就是“石头不平”“曲折回旋”。如此看来,当年的朅盘陀与今天的石头城不仅是一体的,而且一脉相承。

唐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唐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中途路过“朅盘陀国”(蒲犁国),他在《大唐西域记》里是这样记载的:

“‘朅盘陀国’,周二千余里,国大都城基大石岭,背徙多河,周二十余里。山岭连属,川原隘狭。谷稼俭少,菽麦丰多,林树稀,花果少。原隰丘墟,城邑空旷。俗无礼仪,人寡学艺。性既犷暴,力亦骁勇。容貌丑弊,衣服毡褐。文字、语言,大同佉沙国(即疏勒国,今天的喀什)。然知淳信,敬崇佛法。珈蓝十余所,僧徒五百余人,习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

唐玄奘在文中提到的“徙多河”,就是今天的塔什库尔干河。唐玄奘在书里并未写他如何讲经,写的只是他的见闻,如今,这些见闻已经过去了一千三百八十年,人去无踪,只剩下残垣断壁,累累碎石,但蓝天、白云、雪山依旧,绿树和青草还在随风而舞,干涸的河谷变为牧场,一切都成为记忆,令我感叹不已。

红其拉甫指示牌和盘龙古道

大巴车在公路上快速行驶,忽然间,我看到了路旁边的指示牌。我们正在行驶的这条公路叫喀喇昆仑公路,也称中巴友谊公路,再一直向前走一百五十二公里,就会到达“红其拉甫”。早就听说过我国著名的红其拉甫口岸,这是通向巴基斯坦的出入境口岸,位于帕米尔高原,海拔四千七百多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口岸。这里气候条件恶劣,含氧量不足平原的一半,常年风力在七八级以上,最低温度可达零下四十多度,而在此守卫国门的解放军官兵、人民警察,克服了巨大的生活困难,在长期缺水缺氧的条件下,努力工作,顽强拼搏,保卫国门,奏响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凯歌。向英雄的解放军和人民警察致敬!

当然,我们这次南疆行,并没有参观红其拉甫口岸的项目,但我们能够在祖国各地开心和舒适的旅游,不正是人民解放军守护祖国边境为我们带来的安全保障吗?!

我用手机及时拍下了公路指示牌上的“红其拉甫”四个字留作纪念。

前一段时间,网上流行一句很火的话,叫做“今日走过了所有的弯路,人生从此尽是坦途。”这句网红的话,就是针对我们旅游所在的地方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因为这里有一条九曲十八弯“盘龙古道”,甚至比这个形容要多得多。三十公里的山路有六百多个“S”弯和“U”形弯,从海拔三千米陡升至四千二百米。

其实,“盘龙古道”并非是什么古道,这是为我们开车的小车司机说的。我们走这条道时,需要更换小车,毕竟路面窄,弯道多,大巴车不方便。小车司机说,原来大山里有一个自然村,住着几百户人家,交通不便,来回只有山间小道出入。后来当地政府为了脱贫致富,投资并动员大家修路,这才慢慢有了公路。而这条公路也是沿着过去的山间小道拓展而修,弯弯曲曲,兜兜转转,总算方便了村里人出山和进山。谁知旅游公司发现了这里,觉得是个很好的旅游景点,将原来的土路修成了柏油路,远看很像苍龙盘旋,便取名“盘龙古道”,再加上热心网友“今日走过了所有的弯路,人生从此尽是坦途”的金句,这里成了旅游者的热门打卡地。在山下的停车场,还专门修建了金句的文字支架,红白油漆极其醒目。我也拍了不少照片。

打开新疆地图翻阅后得知,我们这次南疆行的旅游路线是先从北京乘飞机飞抵阿克苏市,在新疆的西南部,靠近吉尔吉斯斯坦边境,然后到阿克苏市西北的温宿县,再去阿克苏市东南方向的阿拉尔市,从阿拉尔市穿过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到达和田,再从和田向西北方向到莎车,最后到喀什。在喀什古城参观后,又乘大巴车到东北方向的图木舒克市,从那里乘飞机回北京。图木舒克市也是一个兵团城市,因为我们是直接到唐王城机场,没在市区停留,所以没有什么印象。

喀什古城

新疆的喀什,是一个边境城市,也是一个很热闹的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而且民族气氛很浓。喀什市是喀什地区管辖下的一个县级市,面积一千平方公里,人口七十多万。街道上熙熙攘攘,人声鼎沸。

喀什古称疏勒,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据《汉书·西域传》记载:“疏勒国,王治疏勒城,去长安九千三百五十里,户千五百一十,口万八千六百四十七。胜兵两千人。疏勒侯、击胡侯、辅国侯、都尉、左右将、左右骑君、左右译长各一人。东至都护治所二千二百一十里,南至莎车五百六十里……”《汉书·西域传》将古疏勒国的平民百姓有多少户,多少口人都记得清清楚楚,甚至具体到个位数。我想,今天的统计部门恐怕都做不到。

东汉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西域的龟兹国(在今天新疆库车地区)国王联合匈奴攻破疏勒,斩杀疏勒国王,立龟兹人兜题为疏勒国王。第二年,汉军司马班超派人到盘橐城劫持兜题,并召集疏勒国全体官兵,宣布兜题统治罪恶,立原疏勒国王哥哥的儿子为新国王,国民大悦。此后班超一直驻守在疏勒。

这里所说的班超,是撰写《汉书》作者班固的同胞兄弟。班固、班超、班昭兄妹三人均是史学大家。班超还是著名军事家,在西域三十多年指挥军队作战,维护三十六国的社会稳定和与大汉王朝的臣属关系,为朝廷立了大功。班超曾率兵驻扎在疏勒。东汉建初元年(公元76年),汉章帝担心班超长期在西域独处边陲,孤军作战,难以支持,于是下令班超回朝。当班超领命准备离开的时候,疏勒国举国恐慌,一位高级将领因不忍心班超离开,竟拔剑自刎。在班超到达于阗(今和田,见本文第三章“和田,于阗”)时,于阗国王和百姓大哭,有的甚至抱住班超骑马的马腿不让它走,班超自己也舍不得离开,最终又回到疏勒,一直到老年,后被朝廷下诏封为“定远侯”,后人称为“班定远”。班超在西域的经历非常精彩,甚至可以写一部电视剧。

好了,不谈“班定远”,我们来看看今天的喀什古城。喀什古城是我们到达喀什最主要的游览项目。若按女导游的介绍,喀什古城“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是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标本和切片,是古代西域城市发展到今天的活化石,是研究古丝绸之路最有影响力、最有文化价值的历史名城。我们来这里参观,主要是浏览艾提朵儿清真寺、维吾尔族人生活区、耿恭祠等。”

艾提朵儿清真寺。这是新疆最大规模的清真寺,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宗教色彩的古建筑群,是维吾尔族古建筑艺术的典范。清真寺始建于明朝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据今已经五百八十二年了。这座建筑南北长一百四十米,东西宽一百二十米,包括宣礼塔、门楼、礼拜大殿、召唤阁楼、房间、长廊、大门和院落等等,总占地面积一万六千八百平方米。可能是重新粉刷不久,外观看上去富丽堂皇的,没有那种近六百年风霜雨雪的历史感觉。回北京后,我查阅资料看到一张艾提朵儿清真寺早年照片,古旧建筑和寺前的“巴扎”(市场),显现出清真寺的古老沧桑。

维吾尔人生活区。这里有游拍街“塔哈巷”、“彩虹巷”,风情街“布袋巷”、“转角遇到爱”,食品街“爷爷的爷爷爸爸的馕”、“百年老茶馆”,吾斯塘博依——千年古街派出所。因为我退休前的职业是警察,到外地旅游时,总会关注当地的公安机关和派出所,虽然不会进去打扰,但能拍照片就拍照片,也是一种职业纪念。

耿恭祠。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喀什古城最有意义的就是耿恭祠了。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期,耿恭在西域疏勒城担任守军将领。汉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七月,匈奴几十万大军围攻疏勒城,并将流入疏勒城的唯一水源封堵,企图困死、渴死城中耿恭和守城将士及城中百姓。耿恭带领官兵掘地十五丈,仍不见出水。此时,将士焦渴困乏,有的甚至挤榨马粪汁解渴。危急之下,耿恭整理衣冠,跪拜苍天,然后拔出长剑,掘地三尺,泉水喷涌而出。于是,耿恭下令将泉水从城头泼下,匈奴大惊,认为天神助耿恭,便四散逃去。这便是流传已久的“耿恭拜泉退匈奴”的历史故事。虽然有些神话色彩,但至今有一口泉水井叫“耿恭井”。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左宗棠手下大将刘锦堂镇守喀什时,出于对耿恭的敬仰和崇拜,修建了耿恭祠以示纪念。

耿恭祠建筑高大雄伟,门前雕塑浩气凛然,耿恭全副武装骑着奔驰中的战马精神抖擞。一副古代战将的威武形象立于天地间。

这次的南疆行,让我分别见识了浩瀚无比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惊奇险峻的“托木尔大峡谷”,红色记忆中的“三五九旅纪念馆”,“万方乐奏有于阗”的和田市,久已闻名的“慕士塔格山”,纯净凄美的高原湖泊,当年西域唐玄奘的讲经处“石头城”,神奇的“盘龙古道”和风情热烈的“喀什古城”,收获满满。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