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川滇交界的地方分布着众多大峡谷,故乡田坝位列其间。
田坝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县一江之隔,层层叠叠的万丈山体和滔滔的金沙江使得这里的峡谷雄奇险峻,蔚为壮观。从金沙江畔至大山包鸡公山,海拔从586米迅速攀升至3950米。
田坝是“龙卢”(龙云、卢汉)故乡——“炎山”的胞弟,田坝和炎山同根同母却有着不一样的成长历程。田坝较炎山的发展更为落后,交通更为闭塞。
田坝是昭阳区最年轻的乡,辖六个行政村,辖区人口约12000人(含易地搬迁户)。奔腾的金沙江一路高歌猛进途经田坝,在“牛栏石”(地名)处将发源于昆明官渡区老爷山的小兄弟牛栏江揽入怀抱。
世界上没有哪一条江河是温驯的马,牛栏江更加倔强,它在大哥哥金沙江的的怀抱里拼命挣扎,他扭着性子将自己的身躯向前延伸,江面骤然呈现“姣龙戏水”,其声势之波澜壮阔尤如万马奔腾。两条姣龙你不让我我不服你一路扭打和嘶吼,在数公里外的一处滩涂“壮士一去兮不回头”,纷纷呐喊着纵身一跳激起万朵浪花,最终牵手,融合,相敬相携。
融合后的兄弟一路招兵买马强壮筋骨,到达四川宜宾后威名更盛,史载“长江”。从此,汹涌澎湃的金沙江和桀骜不驯的牛栏江被长江的大家闺秀和斯文温婉所升华,田坝亦成为万里长江边的一名过客。
(二)
过去,从田坝到江对岸的四川,人们唯一的交通工具是溜索。
溜索的两端被人工架在高高的岩坎上,中间用一根钢索连着,钢索上安装一个或几个滑轮,过江的人被牢牢地固定在滑轮上,溜索的经营者借助山谷落差和惯性将人或物使劲一推,过溜索的人或物就飞驰着从江的这头溜到江的那头。
过溜索需要巨大的勇气和胆魄,当然这其中更多的是无奈和酸楚。当人整个腾空滑到奔腾的金沙江上空时,生和死就完全取决于溜索是否结实,过溜索是否顺利?无论你是谁,无论你跋涉过多少山川河谷,人在过溜索的时候大脑都是一片空白,理想和信念或许也只能暂时停驻在心灵深处。
曾看到众多坐过山车的游客因为险而大呼小叫,个别人更称得上体验了“九死一生”。若是你从田坝高山峡谷间坐一次溜索,那过山车的险比之只能算小儿科的游戏!
渡江的人坐溜索没有任何喜悦和兴奋,大家唯一的心愿就是平安抵达彼岸,然后歇斯底里的出上几口粗气证明自己安然无恙。
当然,这绝对不是过溜索的人胆小或是做作。过溜索的人或牲畜直接从溜索上抛落江中的事并不鲜见,所以人们心中的恐惧应是人求生本能的一种真实体现,无可指责和掩饰。
几年前,政府已在炎山小田修筑起一坐混凝土跨江大桥直通四川金阳县,此桥名叫“通阳大桥”,田坝和炎山均有公路与之相通。此外,都香高速顺着牛栏江途经田坝,这是条拉动田坝等沿线乡村振兴的致富路,我们期待它早日通车!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溜索已然成为田坝人的乡愁和记忆。
(三)
金沙江边的人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凫水。凫水应该是游泳的一个子项目,凫水者要有较强的体能和高超的游泳技巧,普通的游泳爱好者绝对不敢在金沙江田坝段畅游。
凫水者都是“浪里白条”,他们从江这面一个猛子扎进江里,待到你看到他的身影时人已到了江的中心。
当然,金沙江毕竟不是小家碧玉的河流,他有一股降服世间一切的本能,因此再优秀的凫水者在“金沙水拍云崖暖”的金沙江里也只是一片落叶。凫水者若是体力不支或遇上一阵大风浪就有可能遭遇生命危险。
因此,凫水过江的人越来越少,这项技能或许会在不久的将来消失!不过,珍爱生命至关重要,我为此感到欣慰和释然。
(四)
田坝在金沙江边有几个自然村。天气炎热,江风带着暖烘烘的热量,坐在屋里的人时刻感到汗流浃背和喘不过气来。
江边盛产甘蔗和水稻。冬天成片的甘蔗林郁郁葱葱,一望无际,似青纱帐。山坡上长着茂盛的翠竹和流淌着涓涓细流,青瓦白墙的农舍——“长二间”点掇其间,让人仿佛置身世外桃园。
旅人若是口渴,可随手采伐一棵成熟的甘蔗撕开薄薄的皮尽享甘蔗的玉液琼浆,只要不浪费和践踏蔗林,蔗农一般都不大会责怪,亦不会横眉竖眼,这是山区人的纯朴使然。
田坝江边的甘蔗含糖量高,汁甜,吃上一根就能让人解除困乏和口渴,只是初次吃的人不宜吃的太多,否则饱尝甘蔗的蜜味后嘴里马上就会长出一串小泡泡,让你体味“贪吃”的难舍难忘!
(五)
田坝系立体气候,从江边顺着山路向上爬,空气对流越来越通畅,待到二半山时人就会觉得特别凉爽。
田坝的二半山区广泛种植着油桐树和花椒树,每年的七、八月份满山遍野的桐籽和颗粒饱满的花椒就挂满枝头,好一派丰收景象!
采摘花椒是件十分痛苦的活,手被花椒刺扎得鲜血淋淋是常事,但椒农依然晨钟暮鼓将一抓抓(一小串)花椒从树上采下,花椒的青香带着麻味扑面而来。
穿梭在花椒林中嘴唇总感觉麻酥酥、头昏沉沉,但只要你走出椒林到一个上风口吸上一阵清新空气,人就能神轻气爽。
田坝花椒麻而香,外形玲珑,色感诱人,花椒经济是广大田坝农民除劳务用工之外的主要经济来源。田坝花椒被经销商从田坝运到四川宜宾后发往全国,进到大大小小的餐厅。七、八月份采摘的花椒俗称“青椒”,九、十月份采摘的花椒俗称“红椒”。“红椒”对花椒树营养的需求量大,所以为不影响来年花椒的产量椒农除育种用外很少将花椒留到“红椒”期采摘。
青椒的颗粒饱满,颜色翠绿,青椒在当地市场一般20—50元一市斤。每年这个时季,大批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就从各个城市返回家中采摘花椒。花椒一般早晨和傍晚采摘,中午太阳炽热一般不采摘,原因是花椒皮被碰破后花椒油流出被太阳一晒花椒就呈黑色,这就成了劣等品市场售价大打折扣。
花椒的初加工一般要经过三道工序,首先将鲜花椒从树上采下,经过铺放萎凋,然后在太阳出山前将花椒薄薄地铺放在平房顶或凉席上暴晒,一般从上午晒到下午就可做出优质的商品青椒。
花椒尚无官方分类定级,一般由椒农和商家凭经验分级论价,品质好的商品青椒一般颗粒饱满、色绿、味麻、含籽少。
青椒上市的时候也是田坝集市最繁荣的时节,在全长两公里左右的集市上到处都是整袋整袋的花椒,省内外的经销商和当地“铲铲客”(现买现卖的商人)三五成群地挤在一起看货、论价、过称、装车,十分热闹。在两个月左右的花椒集中交易期,田坝集市上的消费会一路水涨船高,中档以上的卷烟和白酒销量激增。交易完商品的椒农就三五成群地打碗散酒沿街或蹲或站大口喝酒,谈笑风生,这是山区最美丽的风景线。
当然,赌博往往也在这个时候发展到高潮,一部分赌徒前脚才从铲铲客手里接过卖花椒的钱,后脚就踏进一些临时或相对固定的赌博窝点,几分钟后就哭丧着脸退出赌圈并在大街上赌咒发誓。
对于赌钱汉赌的咒和发的誓没有任何人在意,看客只会给他留下一句:“狗改不了吃屎”!只可怜苦了他家里的媳妇和娃娃。寄望职能部门重拳整治赌风,给流泪的媳妇和眼巴巴等着一双胶鞋的孩子一丝希望!
(六)
田坝集镇商贸的旺季十分短暂,花椒批量采摘并销售后,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就奔向昆明等城市从事苦力劳动,留在家的就是一些年过花甲的老人和拖儿带女的中年妇女及正在上小学或初中的孩子,“留守问题”严重。
田坝的留守问题严峻,除了春节和花椒采摘季,近60%的青壮年劳动力就常年在外地打工,当地集市就变得异常萧条和冷清,全脱产的百货经营主们一年中大多数时候的经营只够简单糊口。
留守人员的市场购买率低,卷烟和白酒的消费以低档货为主。大多数白酒低档得着实让人胆寒!
田坝凉粉是山区一绝!田坝的凉粉很有特色,用金豌豆浸泡后磨成浆,取一小勺生猪油搅拌消除泡沫,用沙布过滤粉碴,将过滤后的淀粉沉淀(夏天1—2小时,其他季节3—4小时),再用粉水或清水煮沸过滤出来的淀粉并充分搅拌均匀,一锅散发着清香的凉粉就做成了。
田坝人吃凉粉的佐料很有特点,除常见的葱、姜、蒜泥、辣椒、酱油等,若是在夏秋季大家就会从花椒树上摘两抓青花椒放在辣椒里一起炸,花椒的青香味拌着辣椒的鲜味让人馋涎欲滴。此外,田坝人还喜欢烧一锅粉水或烧一锅酸菜汤,酸汤或粉水大有替代酸醋的功效,此吃法主要存在于金沙江沿岸地区。
田坝凉粉经济实惠,口感细腻,既是田坝人的主食,也是田坝的特色小吃深受过往客商亲睐。
到田坝不吃一碗地道金豌豆凉粉,那叫枉来一趟田坝!
(七)
田坝的路亦是田坝“一绝”!从田坝集镇到昭通的公路是路无百米直,九曲十八弯,弯弯拐拐似“麻花”。一个车道的柏油路,约束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飙车党!在这条路上开车的驾驶员之间必须相帮着倒车让道,然后互相鸣笛表示感谢,否则就得一起当“山大王”(在山上露宿和过夜)!
出田坝有一条山道——“煤水沟”。煤水沟因为那一带山谷产煤而得名。煤水沟很险,险得赛过华山!在高几千米90度的山崖上人工开凿,并踩出一条仅有40来厘米宽的羊肠小道,这正是鲁迅先生所言:“地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初次走这条路的人必定三魂惊去七魂,更有甚者吓得不敢挪动步子和泪花花往下流。
过去,在“煤水沟”发生不幸也是常有的事。小时候常听到某家的牛从“煤水沟”滚坡,接着就是孩子们一脸欢愉,大人一脸愁肠地聚在一起吃几碗免费小炒牛肉。
某年,我们一行四个学生从昭通搭乘一辆货车(虽违章但仅此一种办法)到半路下车,徒步摸爬到“煤水沟”已是午夜时分。那是冬天,刚落过雪,“煤水沟”属背阴山积雪更厚,一些被牛羊踩过的泥坑积成冰水,晚上没有照明工具看到那些白点一脚踩下去就只听到“澎”的一声,脚裸随即陷入泥坑,要用半天劲才能把脚拨出来。就这样,几名学生在万丈悬崖绝壁的“煤水沟”羊肠小道上一步一步艰难摸爬向下,心里的恐惧自然无法回避,可不向前又不行,只能敛着呼吸一步一步的挨到天亮才挪着步下到山脚。走出“煤水沟”方敢喘几口粗气,仰望万丈绝壁心剧烈的狂跳,庆幸我们没有滚下来!
(八)
从田坝向上翻越“煤水沟”就进入小凉山(地名),此地气候骤然剧变,在田坝集镇上还暖烘烘的,到小凉山就寒风刺骨,高寒山区的特征彰显得淋漓尽致。那一丛丛栽秧棵刺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红土地结成板没有生机,阴暗潮湿的土坎下常常倒挂着水晶般洁白的凌冰,取一块放在嘴里寒沏肌骨,这是最地道最纯天然无污染的大自然杰作,若是冬季还能欣赏到千姿百态的“雾淞”奇观!
田坝的凉山俗称“小凉山”,这主要是区分四川的“大凉山”。当然“小凉山”的一切特点毫不逊色于“大凉山”,只是“大凉山”以彝族同胞居住为主,“小凉山”则以汉族同胞居住为主。当然,“小凉山”的规模比之“大凉山”就有点小巫见大巫了。
小凉山归属凉山村民委员会。从台烧坝(地名)一路小跑就能看到松涛掩映的山弯里几十间茅草房,这就是凉山村。凉山村的房屋多以燕麦草顶的土房为主,间杂几间石头砌的石房。凉山人的皮肤黑里透红,男女都喜欢穿毡褂和披羊毛披毡,这是高山人特有的装束,既保暖又防雨。
凉山人很纯朴,无论走进哪家都能随手在地火塘(灶)里拾到几十粒烧得软软的洋芋(马铃薯),吹去草木灰,剥去皮就能闻到一股香甜味。凉山人吃饭很少实行一日三餐的定律,出去做一阵活回到家随手在地火塘里拿起一个洋芋就吃,吃饱了再出去做事。所以,凉山人家里的火塘里随时都有烧熟的洋芋,这情这景在其他地区还未看到过,也算是一种高山饮食文化吧!
小凉山的农耕用一个词概括为“广种薄收”。由于土地贫脊,凉山人得成片成片地耕种,但收获却十分有限,好在政府现在每年都给予种粮农民良种补贴,否则,吃不饱饭在过去是存在的。
(九)
从凉山转几个山弯通过松树岩(地名)到达绝壁上的“木厂”(地名),就能看到直冲云宵的大山包鸡公山(昭通知名旅游区)。顺着鸡公山往下,波光粼粼的牛栏江再次映入眼帘,在此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将千山万壑厘清得一目了然。一览众山小,“鸡鸣二省四县”的地理特质在此彰显无疑。
木厂和凉山相依相连,但木厂的险是独有的,村村户户都在绝壁上,大世界吉尼斯记录若需添加最陡峭的村庄和人家,我想“木厂”一定能荣登榜首。
木厂人的艰辛可想而知,祖祖辈辈行走和住在悬崖边上,这个心里承受恐怕要让很多心理专家们无解,唯有乡谚——在惯的山坡不嫌陡!好在,近两年此处实施精准扶贫易地搬迁,将一些绝壁人家迁到了昭通城边的集中安置点, 人们生活有了新期待。
感悟大自然,深情田坝,再回首我依然喜爱你的山川沟谷。无论走到哪里,无论领略多少名川大山,我的心底永远保存着这一方土地的宁静和纯朴。当然,向往美好生活一样适用或更加适用于大山里的人,希望在政府和乡民的共同努力下,山里人能再多一份喜悦和多一份快乐!
你好,田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