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少强的头像

张少强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209/16
分享

宁夏籍作家李兴民评《陇山塬》:百年陇山塬 一部变迁史

青年作家张少强长篇小说《陇山塬》是一部反映新时代山乡巨变的作品,今天在处在文学赋能乡村振兴一线阵地的木兰书院召开研讨会, 很有意义。新乡土中国,新乡土作品,新书写视角,百年陇山塬,一部变迁史。

这部长篇小说讲述了陇山地区陇堡乡陇川村赵家川祖孙几代人的生存史和心灵史。 塑造了着重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农村小伙赵福和赵强两兄弟,早年家庭极度贫困,小说中他们的奋斗很艰辛,也很励志, 赵福后来成为一名成功商人,赵强后来成为一名备受尊重的文化人。读《陇山塬》,有一种类似于读路遥《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白鹿原》,阿来《尘埃落定》的感觉,也有一种读马金莲《马兰花开》的感觉。当然,我无意于将张少强与那些大家名家相比较,借此拔高张少强及其作品《陇山塬》。读《陇山塬》,还有一种类似于读《红楼梦》的感觉。或许,正是那些古典名著和现当代名家名作,营养和启示启发了张少强的文学长篇小说创作。我一直很敬重甚至崇拜创作长篇小说的作家,创作长篇小说是一项耗时耗力耗智的大工程,出手长篇的作家,其创作行为本身就非常值得致敬。

这部长篇小说记录了陇山塬百年民俗图景。作品中所写的一片土地,极具地域文化特色,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老百姓喜好文学,诗书画、武术、民风淳朴。作品中大量记录了陇山塬一代婚丧嫁娶,年头节下,生活日常里头的民俗习惯和地方风物。文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要读透作家作品,还要联系作家个人情况和他的出生成长背景,也不排除张少强《陇山塬》有一定的自传性,或者作品中植入了作者独特的文化体验和生活体验。比如写旧社会为防止土匪棒客的打砸抢,“太爷爷”和长工们打起的大堡子,“堡墙高三丈五尺,墙基宽一丈五尺,墙顶宽八尺,有垛墙,还能并排宽松走三人。堡墙四角建有夜房子,晚上派人巡逻,防土匪时值班用。城门口还有二道院子。”联想到作者出生成长地一代,山沟梁峁,目前遗存大量古堡,成为一道独特乡村文化风景线,这些都在作者的小说作品里得到反映,也给作品以厚实厚重感。比如主人公赵福是一名裁缝,“皮衣制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爷爷赵作鹏会的手艺都传给了他”, “赵福知道,如何让干硬皱褶的羊皮皮面变软,简单来说需要熟制羊皮。羊皮的熟制步骤是:检查皮张,浸泡,刮肉里,清洗,下缸,水闷,第二次刮肉里”,一些“宁夏二毛皮”华丽成衣的制作整套民间秘籍,在小说中进行文化记录,艺术呈现了甘肃和宁夏一带曾经独特的皮毛文化。在《陇山塬》里,还能读到地方特色农牧种养方式,宴席菜单,待人礼节等,可见作者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对地域文化挖掘之用力用功。这些都饱满着作品内涵,增强着作品可读性,提升着作品价值度。

这部长篇小说记录了陇山塬老百姓对后代的教育教化极度重视。小说里赵家大家族有耕读传家之风,小说主人公之一赵恒老太爷活着时就说:“砸锅卖铁也要供娃娃上学,要成为新时代的人才。”这句话几乎成了家训。”“三代不出人才,后代就变成驴了”小说中的方言俚语,读来振聋发聩。人们传统上思想上对教育的重视,对文化的渴求,与特定年代高考教育“推光头” 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落差,形成赵强等人物命运道路和不甘性格。“不同时代,一个人的命运就如过山车一样,大起大落,许多时候都有一种人无法改变命运的悲哀,但人决不能认命,随波逐流,只有昂首前行,才是人生真谛。”阅读小说过程中,我对赵强这个人物形象比较感兴趣,他高考失败后,选择进城打工,边打工边学习,由一名农民工奋斗成为知名记者频道总编辑和著名作家。一个人的性格命运就是一个地方的秉赋与土地的滋养。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