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诗青的头像

张诗青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005/03
分享

诗学随笔:大地的执笔者

很多时候,我们在大地之间不停往返奔走,或为生活,或为信念,脚下犹如一幅辽阔的纸张,无限绵延,但真正呈现每个人眼前的又是极其狭隘的片面。

这种局限,像迷雾一般缓缓将都市,以及城乡结合部,乃至农村原本的节奏,彻底打乱并将之无情笼罩。生活在不同地方的人,看似网络如此发达,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实则某些深入骨髓的观念,受地域影响并未受到撼动,依然是根深蒂固的。

诗人作为大地的执笔者,需要更多的奔走于生活第一现场,并从中选择适合的题材进行诗意的萃取,加工,升华,最终以文字的形式将之鲜活的呈现出来。此时,他们包含特殊的双重身份,既是执笔者,又是行走者。后者成效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前者的深度与厚度。诚然,诗歌不可能表现事物所有的部分,根据出发点,侧重点不同,也使得诗人在创作的时候,要提前在脑海中做出艰难而果断地取舍,在短小的篇幅里,浓缩所要表达的一切。

当然要做到这点也绝非易事,诗人的经验学识在这个时候就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丰富的经验,不仅让诗人在观察事物的时候,具备敏锐的视觉,甚至能调动嗅觉,听觉,以及浑身的感官,共同参与到创作氛围中去。

中国古代诗人似乎一直秉持着儒家理想与信念。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们一次次背上诗书墨砚,奔走于盛世华庭,亦或乡村田野,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在灵感召唤下,恨不得立即铺平纸张,研好墨,咏出等待多时的神助之笔,仿佛再多的辛辞劳苦也甘心情愿。

可是大地上所发生的一切,并非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历史铁律的参照下,难免会发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时期。也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无奈和愤慨。但优秀的诗人毕竟多数不是优秀的政治家,面对这种发生于大地上的生灵涂炭,与拿起刀剑用生命去冒险,他们往往更倾向于用手中的笔,在空白的纸张上,发动一场规模更加辽阔的无硝战争。当这些罪状,或直接,或委婉,或含蓄地落笔。呈现在那些饱受苦难的灵魂面前,无疑短短的诗行,也会瞬间迸发出雪中送炭般的热量,给他们战胜困难的鼓舞和勇气。这时,诗人的诗歌才真正被更多的人接受,一种发自内心的赞同和共鸣。

几千年来,从结绳记事,最古老的文字铭刻在野兽骨甲青铜器上那刻起,人类文明也正一步步向着历史纵深推进。那个时候,尽管还没有诗的出现,但生产力的提高,生活条件的改善,群体关系的划分确定,也为诗的诞生,提供了最初的先决条件。人们填饱肚子后,除了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多余的时间就渐渐学会了用来思考。思考生存环境,思考四季交替,思考生死轮回,思考悲伤喜悦,思考爱情和星空。由此,经过漫长的时间更迭,到了西周至春秋,诞生了最早的诗。同时也开创了内容划分的风、雅、颂,及赋、比、兴的写作艺术手法。现实主义在文学上的运用,也达到了日臻成熟的地步。

无疑这些重要的诗篇,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无价瑰宝,自然有着无比璀璨夺目的光芒。但不可否认和忽略,它们最初产生地域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在幅员辽阔的大地版图上,那也是人类文明当时所能抵达的地方。

在这片热爱的土地上,人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与智慧,创造了目不暇接的文化艺术。因此,文艺的起源,实质上是一种智力劳动成果。今天,我们从那些出土的彩陶、玉器、雕刻上,得到了印证,也似乎清晰地看到那个遥远的年代:人们站在树下采摘浆果,钻木取火,烧掉森林边缘荒芜的草地,播种下粒粒裹腹的稻谷种子,用摆设祭台来祈求一年的风调雨顺,期待又一个丰收的季节。那天所有的人都会穿戴上漂亮的服饰,围在一起手舞足蹈,庆祝这份大地的馈赠。当然,这种馈赠不仅是物质上的,也是艺术上的。

诗人开始担当起记录者的角色,同时也是语言锻造师的角色。怎样反映现实存在,又使之不枯燥乏味,是诗人作诗的时候必须反复思考的。比如海德格尔认为思就是诗,他的这段话似乎道出了诗的本质,只要人类这一特殊物种存在,诗与思的共相展现就会永世不绝地重复。诗评家陈超则指出,诗歌是估价生命之思限度的尝试。语言的作为文字的组合体,排列方式的细微差距,都会产生明显不同的效果。有时,我们判断一个诗人是否成熟的重要依据就是语言风格是否娴熟,语感是否能区别于其他人的作品。

西德尼认为,诗人与大自然不是谁保护谁、谁歌颂谁的关系,而是另一种垂直和并行不悖的关系。我们的灵魂要尽可能引向更高的完美境界。

这就是诗评家们为什么强调诗歌精神向度,不是向前,更不是向后,而是向上的原因。大地自始至终是厚重的,诗人作为普通人的一部分,与普通人的生活相比,在付出和索取之余,时不时仰天感叹,那片苍穹也成了他们对自由国度的向往。在那里,诗人不仅获得了精神上的释然,也间接抚慰了生活所带来的诸多不顺或遭遇。

如开篇所述,我们在大地之间不停地往返奔走,在诗人看来,这双脚无疑是他们抒写和丈量世界的笔端。在巴蜀写夜雨寄北,在边塞写大漠孤烟,在长城写万里雪飘,在秦岭写明月松泉,在扬州写三月烟花,在苏杭写天堂之美,在岳阳楼写云梦之泽。不论走到哪里,诗人都不会忘记带上那颗饱含诗意的灵魂。用最简短,最有力,最精湛的语言艺术,把沿途的风景,或喜或悲地写在纸张上。这是他们所能做的,于人间最温暖的事情。


2020.1.10初稿

1.19日终稿

 

张诗青1987年生于山东蒙阴,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诗刊》《星星》《扬子江》滇池》《牡丹》《散文诗文学期刊入选《青年诗歌年鉴2018》《〈扬子江〉诗刊二十年诗选》。曾获第十届万松浦文学新人奖出版诗集《绿松石》。现居江苏镇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