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中秋日,秋风飒飒,古寺巍巍,早上还是艳阳高照,转眼秋雨绵绵,淅淅沥沥。到这边文管所上班已是三年有余,不禁又想起中秋的月亮,“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张九龄的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的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李白的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苏轼的月;“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是晏殊的月……世间月只此一轮,各地看月月不同,各人看月月有异。
我看过故乡的月,看过兰州的月,看过北京的月,看过西安的月,记忆最深刻的仍是故乡的月。
儿时,每逢八月十五,母亲会在灶台上用大蒸笼做好“大盘”(我们家乡把月饼叫做盘,以前用的直径1米的大蒸笼,一层蒸笼只放一个大大的月饼,上面插着捏好的十二生肖)。当夜晚来临,月亮还没出来的时候,我和弟弟搬出炕桌放在厨房门口,摆上大盘,大盘上摆上中间切开的早酥梨,每当这时母亲会舀上一碗清水,点上三炷香,开始“接月亮”。等月亮如同蒸笼里大盘一样,从东边的山顶上升起来,洒向人间一片清辉,我们就开开心心地切大盘、吃梨、西瓜等……偶有乌云遮月,但夜半时分,月亮是一定升起来的,高高地挂在中天。
高中读书的时候,中秋和国庆放假基本上是分开的,中秋很少回家。每次中秋不是在大姨家就是在三姨家,和姨夫姨妈还有哥哥姐姐们一起过节。每到放假前一天,三姨家的两个表姐就会轮流来叫我回姨妈家过节,那时候大表姐在北京务工,二表姐在上高中,三表姐在兰州读中专,来叫我的有时候是二表姐,有时候是三表姐。我们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吃零食……似乎只有躺在床上的时候,才能看到隔着窗帘泄进来的那一片清辉……
后来上大学,二伯一家就搬到兰州了,四叔一家住在安宁,离我的母校师大很近。一到放假的时候,二伯母就开始催我去二伯那儿,有时候是四叔叫我去家里吃饭。记得大三的中秋节我是在二伯家过的,伯母和以往一样做了一桌好吃的饭菜,家里买了各种瓜果,我和二伯聊着书法、武术、文化等等,和伯母聊着家常。因为惦记着同寝室的舍友,晚上没有留宿就回校舍住了,伯母给我带了各种吃的。那个夜晚,我和舍友们一起赏月,分享着各种食物……那时候兰州的空气没现在这么好,那时候看见的月亮总是灰蒙蒙的,缥缈得挂在天际,我似乎从没看清过它的真容。直到近两年重返学校的一个清晨,看见天际的月竟也那样清亮。
参加工作后,因为单位离家近,中秋只要不值班都回家过,接月亮赏月对我来说都只是一种形式,已不是中秋的必看节目,偶尔给母亲帮忙也变的可有可无了。这时候的月亮总觉着没有小时候那样的皎洁了,反而是小园里母亲栽种的那些花儿在月光下朦朦胧胧,越发地好看了。
后来有了自己的儿女,总觉得西固的月亮多了些欢快、喜悦的味道,晚上牵着孩子们在离家不远的田野里看月亮挂在高高的树梢,挂在旷野的中天,挂在菜畦的上空……一路上给他们说着关于月亮的那些古诗词,无论他们听懂与否,只是觉得很美。渐渐地发现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不同的是人的心境。
有一个十五有月的晚上,我和几位客居古寺的居士在寺内闲聊,那晚的月亮挂在树梢,挂在殿宇的脊角,月光透过柏树一点点倾泻到地面,朦朦胧胧的,如同罩着轻纱的美人,令人赏心悦目……
圆月代表着团圆,代表着美好,代表着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和美好的感情,离家在外的游子抬头望月,低头思乡。月有阴晴,有圆缺;人有悲欢,有离合。愿天下有情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能长长久久,共享清风、明月、山岚、雾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