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军将领吴长庆故居修葺在即,友人曾力促此事,眼下四方搜罗吴氏文史资料,邀我同参。
遥想吴氏一门,因为军功已被史志界盖棺定论,民俗皆呼长庆为吴老帅,而对于其祖孙三代的文才学识,时人可能知之甚少。
事实上,吴廷香以降,数代皆为儒士出身,廷香师承桐城文派,曾取秀才,国子监优贡生,后来又举孝廉方正,以备职任。吴氏素以塾师为业,生计尚且优裕。不意年届半百之际,遭逢洪杨之乱,于是太平不再,生活不安。有《题张氏山居》记其事:“烽火惊春老,劳生此避喧。那知乱山谷,中有小桃源。新笋迸出土,清泉流到门。杯盘真率处,犹有古风存。”
此时的清王朝,外负鸦片战争之败,内存太平天国之患,国体败坏,民不聊生,朝廷对此己经无能为力,迫不得已之下,诏许民团自保。吴廷香既为乡绅,且为孝廉,享誉乡里,在庐江知县蒋竑的支持下,招募乡勇,创办团练,抵御太平军,直至战死庐江城。其子吴长庆从此投笔从戎,继承父业,率“庆字营”淮军,随曾国藩、刘秉璋所部,转战皖苏沪浙等地,先后平定太平军和捻军,并赴高丽平叛,官至广东水师提督。
吴长庆自幼随父入塾,幼嗜《春秋》,长爱《周易》,即在军营,也手不释卷。他对于三国大将陆逊还乡复举秀才之事,羡慕有嘉,希望有朝一日也能辞官应试,以文自证,其文化情怀可见一斑。长庆能诗,《病起谢张医》是他为数不多的传世遗作:“著手能教宿痼轻,况逢揆日怆幽情。越人自是工针废,臣向于今字更生。敢望余年读周易,幸余老眼看升平。稻孙楼下春风路,与子相期复酒罂。”
我于网络中还见过其书迹数幅,均为信札,无意于佳,但点划纵逸,笔力雄健,有北宋黄庭坚遗韵。据说,巢湖姥山的文峰塔中,尚存其擘窠题匾“中立不倚”,未曾亲见。
《清史稿》称吴长庆“好读书,爱士,时称儒将”。他确实读书爱士,清末状元张謇,光绪珍妃之师文廷式,以及民国总统、洪宪皇帝袁世凯等,都曾经出入其幕下。长庆为人耿介,独立不倚,不贪财物,故乡的府邸乃是朝廷帑银所建。这与淮军主帅、权臣李鸿章的世所共知的贪腐嘴脸,竟存天壤之别。吴、李虽为姻亲,二人之间却颇有嫌隙。
吴长庆次子名保初,他出生之时,吴门业已显贵。保初随父宦游多地,并与其父的幕僚张謇、袁世凯等名士交游甚久。他文效汉唐,合骈散于一冶,以适用为旨归,言必有物,意无不达。曾上书慈禧的《请归政疏》,单刀直指“亲政钜典一日不行,则外间浮言一日难靖,即邦本一日不安。”规劝其“万寿山之风景依然,颐和园之花鸟无恙,湖山钟鼓,暮景堪娱。”文章淋漓痛快,气盛言宜,又兼骈俪之美,两妙俱臻。
吴保初出身官宦,见多识广,思想激进,力主维新,与谭嗣同等并称“清末四公子”。其因父荫官至刑部山东、贵州主事,相当于今之县处职级,属于既得利益者,本当顺应体制,夤缘而上,衣食无忧。但他一腔热血,不安现实,心忧天下,其著名诗句“舟人哪识伤心地,为指前程是马关”即为明证。
甲午战败后,保初《陈时事疏》上书光绪皇帝,欲“以亡国之说,告之于皇上”,冀其“怵危亡”而“谋富强”,终因职卑不能面圣,奏章被刑部扣压。保初愤然引疾南归,怒而刊发于报章,一时间名震沪上。
戊戌变法失败,南归沪上的吴保初长歌当哭:“西市诸君子,东林旧党人。涓涓流碧血,扰扰窜黄巾。”经历政治挫败的吴保初,从此满腹哀伤,一腔悲愤:“诗书聊欲酬先志,名字深惭籍党人。北阙觚棱重回首,南山风雨独伤神。”然而,哭则哭矣,吴公子一生,敏于言而怠于行,寄身风花雪月多于为民请命。
郁郁寡欢的吴保初,避居沪市十余年,终因罹疾中风,手足偏废,卧床两载后离世,葬于上海静安寺侧,年仅四十五岁。吴氏一门,人丁历来不够兴旺,男丁多在五十左右亡故。更有甚者,保初无子,立兄长保德之子炎世为嗣,竟然二十四岁病卒。而与之相反,吴门女性颇多长寿者,保初幺妹保兰年过八旬,保初之女弱男、亚男均寿终正寝于八十八岁。
纵观吴氏一门,文武兼备,邑内鲜见。而祖孙三代,文墨俱佳,更为邑内绝无仅有。廷香、长庆父子,诗接唐风,寓情于景,古文功底精深,引证据典,如羚羊挂角,难寻痕迹。其“烽火惊春老”、“清泉流到门”,仿佛少陵、摩诘意象,而“稻孙楼下春风路,与子相期复酒罂”之句,原有小杜衣钵。但不必讳言,廷香、长庆诗作尚存平仄出律或对仗不工之憾,譬如“新笋迸出土”、“越人自是工针废,臣向于今字更生”等。
保初诗取两宋,更兼清季龚自珍和“江西派”复兴余绪,远胜于父祖。他的诗词文章辑成《北山楼集》传世,年长五岁的同邑诗人陈诗,也心悦诚服地引以为师。但他的书法虽称师法褚遂良、赵孟頫,而功力终有不逮,失之软弱。
我还发现,吴氏一门数代,竟在短短五十年间,完成了一次大相径庭的历史蜕变。如果说吴廷香、吴长庆父子戡乱平叛报效清廷,是中华法统文化使然,那么吴保初的维新变法和同情革命,则是时代文化的一次觉醒,而吴炎世三兄妹追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无疑是民族精神的再度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