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底,午后下了一阵细雨,约莫半小时雨便停了,徽州城被潮湿的雾气笼罩着,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山土芬芳,远处吹来的山风,不疾不徐,似乎要把这清新沁入人体的每个毛孔中去,让整个身体便舒展开了许多。我们一行七人到达徽州城下的西溪南古村落时,已经是临近黄昏时分,经过五个小时的舟车劳顿,下车时每个人都有点腰酸背痛,大家便活动活动筋骨,我环顾四周,旋即被周围的景色所迷恋。夕阳西下,鹅黄色的光线散落在空中,远处的山峰不高,连绵不绝,形态各异,和桂林漓江边上的山峰相比,更加青黛养目,像一道绿色的屏障把这座千年古城保护着。几片竹林分散在四周,竹叶青青,竹枝细摇,水珠附着在纤细的竹竿上,晶莹剔透。竹林后似乎有几座徽派建筑的马头墙若隐若现,雨后的空气湿度很高,裸露在外的皮肤能清晰感受到负氧离子的温柔触摸,又像在轻声问候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深吸一口,负氧离子便一拥而入地进入肺底,大脑回路瞬间清醒了许多。
眼前的古村落被一条蜿蜒的河流所包绕着,一座长约150米、宽约3米的石板桥连接着村里村外,汽车不能通行,我们便拎着行李弃车步行。石板铺就的桥面平坦,与河面落差近两米,却未设栏杆,此时雨后的河水不深,从山上流下,尚无湍急之样,一些水面还探出嶙峋各异的怪石。据本地人说,桥下的这条河道是夏季泄洪通道,因此便没有建立桥栏,便于洪水借道而泄。过了石桥,来到了古村落的村口,一棵千年杏树立在路边,似乎在迎接着我们这些游客,抑或是迎接归乡的游子,他们或疲惫,或志满归途,我想当他们看到故乡村口的这棵银杏树后,心中必然升起一股浓浓的思乡情。杏树枝叶繁茂,错更连接,部分树根已经亘延至河滩,一些身穿汉服的年轻女子在河边的树根上拍照留念,河面升起的苒苒白雾在四周枝吖和布满石头的河道映衬下,别有一番风采。
我们一行拖着各自的行李在村落里前行,沿着村中小道,边走边看。村落的房屋错落有致,背靠有山,近观有水,既有千年古村落的那种淳朴感,又存现代的年代记录,许多古宅的墙面石灰斑驳,露出红砖青石,无声的记录着日月春来秋去的沧桑,石砖垒就的古宅传承着古人治家、治国的理念,转角处就能不经意间遇到一个耸立入云的牌坊,“普天同庆”“乐善好施”等遒劲大字刀刻入石,仿佛在向后人诉说着曾经发生在这里的一切。村里也有小河流,河水清澈,似乎能看到河底的小鱼。我们看到几个老妇人在河边洗衣服,她们采用很传统的洗法,用河水把衣服湿浸后,用棒槌一遍一遍敲打着青衣灰褂,声音便在房前屋后回荡着,有一股韵律似的。村里里一些民居被改造成民宿,多有野花簇拥着大门入口,门前写着各式各样的宣传语,字体富有艺术感,或嬉皮,或励志,或质朴,配上一些充满时代感的路标,这些又给古村落带来了现代的气息。
经过约一刻钟的跋涉,我们来到了提前预定的民宿,这是一所典型的徽派建筑,占地约一亩半面积,五叠马头墙,外部墙体呈黑白灰基调,房间内部是以木材和砖石自然色泽,两者构成了简约朴素的色彩环境,平面布局紧凑又大气,亭台楼榭一样不少,各进皆开天井,以前屋最大,这些天井起到通风透光、雨水内聚功能。厅堂、厨房、门屋、回廊等围绕长方形天井,形成封闭式内院。入户大门装饰有题材丰富的砖雕、石刻,屋内梁架用料硕大,门窗梁枋雕琢精美,或施以彩绘。据民宿女主人介绍,徽州人崇尚儒家文化,注重堪兴理念,在营造民居时,通常根据宅地方位和房主生辰来测算、选择大门位置及朝向。房屋的庭院、厢房、门窗等内部设计多秉承“持两端而执中”的思想,追求中庸对称之美。几幅宋骨汉字楹联为这座特具徽州特色的房屋增添了几分韵味。经过女主人的详细介绍,加上目击所至,让我们对“天人合一”这一重要的徽州人对房屋布局追求的意境有了更深的了解,当然这些和徽州千余年的历史渊源和自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徽商的崛起及徽州人尊崇程朱理学的文化理念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晚餐后,我们几人坐在前屋天井下聊聊天,便各自回房休息,躺在古色古香的大床上,我一时还难以入睡,想到了徽州的人文,想起了它千年的历史,江南的水气给予了徽州极大的灵气。夜间我被雨声惊醒了,雨水从天而降,落在青瓦上,发出嘀嘀嗒嗒的声响,雨水也落在院子中间的硕大绿植枝叶上,雨声不大,淅淅沥沥,在这初夏的夜空里显得尤为空灵,声音透过天井传到楼上楼,又通过六角形窗棂灌入耳中,清晰而灵动,我便生出一种欣喜,感觉这雨水在洗涮我的灵魂,在这个古村落里,它像从千年之前苍穹落下,经过岁月洗礼,历尽百年风霜,雨水小而不散,专注又用心,从天而降,和青黛白瓦相碰,和枝叶根茎相逢,“芭蕉叶上三更雨,正是愁人睡觉时”、“昨夜茅檐疏雨作,梦中唤作打蓬声”、“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想到这些古人的诗词,我的身体仿佛穿越了千年,看他们夜间听雨,灵魂也似乎回到了那些朝代,便充实了许多。我躺在大床上,用心尖在聆听屋顶的雨声,内心安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