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犹记受邀参加蒲团乡荷花节笔会时内心的欣喜。走街串巷,淘了一件印有荷花图案的雪纺衫,预备着笔会那天穿,因为我觉得参加活动需要仪式感。
作为一名扶贫系统的干部,我经常下村,有很多的机会可以一饱眼福,比如说看荷花。我见证了她们从懵懂无知的骨朵,成长为婷婷玉立的少女,而后略有成就,拥有莲蓬与藕,这一切仿佛是我和蒲团乡的荷花节。
小时候,我家里很穷。父母在城里打拼,把三四岁大的我寄养在华容老家。老家里住着奶奶和大伯一家,大伯有四个子女,都比我大。所以,我就有两个堂姐,两个堂哥。农村人农忙的时候是要真的忙,他们没空管我了,我和一群大哥哥大姐姐们去村头上学。说是上学,我其实是过去打酱油的。我没有课本,也听不懂老师讲了啥?逃学的计划在脑中时刻酝酿。机会很快就来临了!那天,上学路上我故意磨磨蹭蹭的,直到大学友们都消失在我的视线里。我心里住进一亩荷塘,我预谋去采摘一朵荷花。
那朵荷花正傲然独立水中。她断然不会想到,一个顽童会有大无畏的勇气涉水前来,不顾水漫腰间,只为了固执的带她回家。后来,荷花的主人找到了我家,愤愤不平的携带着从地里头干完农活的锄头。我躲在屋内,听见他跟奶奶说:一朵荷花下面就是一根藕,作孽。德高望重的奶奶跟他说了一箩筐的好话才支走了他。“荷花下面有藕”是作为熊孩子的我最早获得的知识点,我羞愧于自己破坏了他家的收成。
六岁的我被父母接回城里,开始接受正规教育。语文课本中要求“熟读并背诵”的咏荷名诗词在与日俱增。荷花是《汉乐府.江南》里自然的大爱: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一条鱼嬉戏于其中,何其悠哉!荷花是南宋杨万里内心涌动的慈爱。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他用荷花告诉我们:美好的事物一定会吸引着欣赏的眼球。荷花是南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里的偏爱: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是荷花之中莲蓬,成全了他田园之乐与天伦之乐。荷花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独爱,他“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而“出污泥而不染”也赢得了佛教至高无上的崇拜,佛祖释迦牟尼正是身穿通肩大衣,手作说法印,结跏趺坐在莲花台上。
朱自清那篇脍炙人口的名作让我学会了一个独特修饰手法:通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是它们,让我沉醉于荷塘月色的妙不可言。这时,耳畔响起广场上魔性音乐:我像只鱼儿在你荷中游,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大妈们用发福的身躯,扭动着对健康生活的向往。这本是不可相提并论的命题作文——《荷塘月色》,前者写出了阳春白雪,后者舞动了下里巴人。然而,是荷花让他们豁然开朗,心旷神怡。那么就让他们尽享他们的快意人生吧!我么,不可辜负蒲团乡万亩的荷花。
蒲团乡荷花之美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我该用怎样的句子来形容呢?是天生丽质?是五彩缤纷?是千姿百态?是缕缕清香?是柔情似水?是微微一笑很倾城?……不!这些都远远不够!
蒲团乡已经成功的举办了三届荷花节。从第一届的小试牛刀到现在的能笑迎八方来客,蒲团乡荷花节完成了它成长的蜕变。今年蒲团乡推介“全域乡村旅游活动”,从6月16日开始,到8月31日结束,历经75天,其间活动内容可谓包罗万象。有台湾美食及亲子水上乐园嘉年华;有首届科普荷花展;有“舌尖上的鄂州”产品展;有诸如烟火表演、象棋比赛、钓鱼大赛、篝火晚会等趣味活动;还有精彩纷呈的十台文艺表演……
看得见的山是横山,望得见的水是五四湖的水,而记得住的乡愁,就是在你一闭眼脑海里自然而然浮现的风景线。远去的记忆或许隐隐约约,眼前的美景才是真真切切。啊!远去了,无知的幼年和陪伴她的那枚荷花;成长了,肩负扶贫使命和建设家乡的你我!
荷花节的美,不仅仅在于荷花,更在于站在它身后一群热爱家乡的我们。我们,用心发现和挖掘美;我们,用情宣传和带领家乡走向明天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