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九月的记忆的头像

九月的记忆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4/25
分享

书.路.人

明朝董其昌在《画旨》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意思是书读多了,路走多了,神清气爽,那么无论绘画、作文、书法等艺事内心已经自然营造。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俗话也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可见,书、路、人是息息相连的。

我个人认为,有两个去处对于迷茫中的人很有启发作用:一个去处是医院,当然,这会有些虐心。路过重症病房,听病人麻醉苏醒后竭斯底里的惨叫,你或许会明白,健康的体魄是何其重要!对于绝症病人来说,心里或许有五彩斑斓的梦,可是周边却只有刺鼻的医药水味儿和令人绝望的苍白的墙。复旦大学青年女教师于娟在病榻中写下《此生未完成》,道不尽对生命的无限眷恋。鲁迅先生也曾借助作品《伤逝》表达了观点: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另一个好去处就是读书。捧一本心仪已久的书,走在青青校园里、走在林荫小道上、或是坐在湖畔边的石台阶上、图书馆的一方角落、家中的小书房……你会觉得时间停止了,周围安静下来。你可以心无旁骛的随着书中的人物,开启一段跌宕起伏的人生之旅。

读怎样的书你会有怎样的感慨?当我读起战争题材的作品《安妮日记》、《辛德勒名单》时,我感叹于生命在那个烽火硝烟的年代是何其的卑微渺小,今天这岁月静好是何其的来之不易!当我读着伟人传记《毛泽东传》、《周恩来传》时,被伟人们的志高存远、雄才韬略深深折服!当我读着现当代文学作品《平凡的世界》、《活着》时,我会假想自己就是主人翁,面对着他们所面对的问题,又将会作出怎样的抉择?看更多的书,体验不同人生境遇,从而更坚定了自己脚下的路。

宋代学问家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正是说明了多读书能令人思路清晰、精神抖擞么?

唐玄奘双手合十,虔诚的自我介绍:“贫僧自东土大唐而来,要去西天拜佛求经。”

为了普渡芸芸众生,唐僧放弃繁华的长安城生活,一路向西,路途中收下三个徒弟,师徒四人时常风餐露宿、斩妖驱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达到了佛教圣地——印度,取得真经。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出自屈原的名作《离骚》,曾鼓舞了多少有志青年坚定的去寻找自己的梦。西汉司马迁,20岁开始全国漫游,了解风俗,采集传闻,为创作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打下良好的基础;明代李时珍,从湖北走到了河北,拜各行各业精英为师,历经27个寒暑,写下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

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与唐朝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让寒门士子有了一个走仕途的机会。通往京城赶考的路很辛苦,赶考的结果也必然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自勉如唐代名家韩愈“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终究梦想成真。然,仕途之路黯淡的李白、杜甫、曹雪芹等,脚下之路依旧宽广无边。他们用众所周知的作品,闯出了一条文学之路。

假如马克思没有在德国科伦遇上恩格斯,还会不会诞生《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闪着智慧光芒的宏篇巨作?假如徐志摩没有和林徽因在剑桥大学相识,还会不会有音乐、建筑、绘画之美的诗歌《再别康桥》、《人间四月天》?张爱玲或许不该遇到胡兰成,而若没遇到胡兰成的张爱玲就不可能让《红玫瑰与白玫瑰》美得那样的绝伦,张爱玲也不会令文坛熠熠生辉。

遇到一个好人就是读一本好书,正如同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交了一个好友。好人好书,好人用他人生的智慧火把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好书似好人,一路呵护着我们远离诱惑,绕过沼泽。

有人说: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他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见过的人,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书,读好书;多行路,爱好人。让积极向上的求知欲引领我们不断向上攀登,使我们能自由徜徉于碧海蓝天之间!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