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之一,她独特的爱情观深深吸引着大量的红楼迷们。本文从林黛玉的爱情观的形成、爱情观表现形式以及她的爱情观对于现当代文学影响等方面来探究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挖掘造成她悲剧的原因,以期更深层的研究林黛玉这个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爱情观;影响;现实意义
爱情观是人生观的反映。爱情观是人们对爱情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的内容主要包括:什么是爱情,爱情的本质,及爱情在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的位置,择偶标准,如何对待失恋等。林黛玉,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女主角,金陵十二钗之首,西方灵河岸绛珠仙草转世真身,荣府千金贾敏与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女,贾母的外孙女,贾宝玉的姑表妹、恋人、知己,贾府通称林姑娘。她生得倾城倾国容貌,兼有旷世诗才,是世界文学作品中最富灵气的经典女性形象。她的爱情观形成受外因和内因作用的影响,表现为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她的爱情观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林黛玉爱情观的形成
林黛玉作为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女主角,她和男主角贾宝玉的爱情成为该文学作品的主线,林黛玉爱情观的形成有其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缔造了一个有着鲜明爱情观的林黛玉。
(一)外因
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事物变化、发展的外在原因,即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林黛玉爱情观的形成有许多外因。比如:神话故事赋予了她爱情的宿命;耳濡目染对她潜移默化的影响;封建家庭、封建社会对她爱情观的影响等等。
1.神话因素
《红楼梦》原著中林黛玉的前世是西方灵河岸绛珠仙草。因要还一段被神瑛侍者(贾宝玉的前世)浇灌的恩情,它下凡幻作人形,以泪水为报答,至死不渝。绛珠还泪的神话赋予了林黛玉迷人的诗人气质,为她与宝玉的爱情注入了奇幻浪漫色彩,同时又定下了悲剧基调。然而,忠贞如一,百折不挠是神话赐予她的爱情观之一。
2.家庭因素
林黛玉从小聪明清秀,父母对她爱如珍宝。之前她有个弟弟,不幸夭折,父母把她当儿子养,为她请老师,她的老师就是当时的有志青年贾雨村。开明的家庭教育对于她人生观、爱情观的形成起了奠基的作用。后来母亲早亡,贾母疼爱,接到贾府抚养教育,与贾母、宝玉同住。共同生活中,她俩志趣相投,形影不离,她的爱情观也日趋成熟。后又死了父亲,从此过上了寄人篱下的生活,养成了孤标傲世的性格,也形成了她敢爱敢恨等独特的爱情观。
3.社会因素
林黛玉所生活的环境是封建社会大家庭。当时的社会遵循“女子无才便是德”、“男女授受不亲”、“男尊女卑”、“门当户对”、“媒妁之言”等等封建思想。在这种高压态势下,林黛玉的爱情观也受到强烈的冲击。她有叛逆的一面,然而单凭借个人力量也有无法冲破现实枷锁的无助感。在现实与理想中,林黛玉的爱情观更凸显鲜明,独树一帜。
(二)内因
1.内秀外慧
林黛玉从小就很聪明乖巧。跟随贾雨村学习时,遇到写自己母亲名字的“敏”,她就会添一笔或减一笔;读到此字时,就故意念别,表示忌讳和尊重。母亲早逝,她本不愿离开父亲,希望陪伴父亲身边。但因父亲苦苦相劝,她只得遵循父亲的意思走进贾府。在贾府,她深得贾母的喜爱,但她绝不恃宠而骄,而是“时时注意,事事留心”。当贾母问她读过什么书时,他如实相告。贾母说,别的外孙女孙女只是识点字时,她暗自留心。当宝玉问她读过什么书时,她就掩盖锋芒,只说识字。赵姨娘顺路来看她,她心知肚明,但她也是连忙迎接,礼仪周全;贾探春和薛宝钗授命看管园子时,以她的聪慧,必然会有很多的建议,但她恪守本分,不该管的事情从来不发表言论。
2.清新脱俗
《林黛玉进贾府》中,外人看到的林黛玉是容颜娇美,清新脱俗。“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两靥之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时似弱柳扶风。心比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连凤姐也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贾元春封妃省亲之后,她所住之处被冠名为潇湘馆,她被称为“潇湘妃子”。潇湘妃子来源于古代神话传说娥皇女英的典故。实至名归的称谓,又给黛玉平添了几许清新脱俗的气质。她对人情世故的通透感悟,诗句不落熟套,使他从大观园里众多才女中脱颖而出。
3.坦率真诚
读《红楼梦》的大多人形成了个共识,就是林黛玉有些尖酸刻薄。比如在刘姥姥进大观园后,她和众姐妹背后调侃刘姥姥为母蝗虫。这与刘姥姥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向命运暂时低头,结果丑态百出的表演有关。而林黛玉,因出生在王孙贵胄中,阅历尚浅,故不能体会到劳苦大众的艰辛。然对比妙玉流露于言语、动作嫌弃刘姥姥喝过的茶杯,以及凤姐、鸳鸯等们对刘姥姥的有意捉弄,林黛玉只是坦率的表露了对刘姥姥的丑态的不满。而她的真诚表现在她对待紫鹃,晴雯等丫头们亲如姐妹,情同骨肉,诚挚的友情感人至深,所以紫鹃愿意为她鞍前马后,香菱喜欢虚心求教她如何写诗,晴雯甘为信使为她与宝玉传递私物。她打趣史湘云“爱”与“二”分不清,体现了姐妹之间亲密无间;她因宝钗私下与她交谈偷看禁书心得,一改对宝钗的敌意并视之为知己;妙玉能听懂她的琴声可谓知音。由此可见,我们平时所看到的“林黛玉心胸狭窄,尖酸刻薄,爱使小性儿”等只是表面的假象而已,林黛玉实则冰心玉壶,晶莹剔透,纯如赤子。
二、林黛玉的爱情观
《红楼梦》之所以成为当时的禁书之一,除了书中揭露了当时封建社会“官官相护”的腐败之风,预言了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最终灭亡的必然趋势以外,宝黛之间有悖常理的爱情也是作品被禁的原因之一。那么,林黛玉的爱情观究竟是怎样触犯封建社会的爱情观呢?我觉得应该从林黛玉爱情观的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是指生活在特定的时代,其行为有时代的特征。作为封建社会出生的林黛玉,她的爱情观里必然也带有时代元素,即便是时代元素,也与传统意义上的时代性不尽相同。
1.媒妁之言
封建家庭联姻,讲究“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林黛玉父母双亡,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虽有贾母疼爱,但在婚姻大事上,贾母是断然没有将宝黛联姻提上日程的,王夫人更是早将薛宝钗列为首选对象。黛玉不能自己做主自己的爱情,因而也内心期盼有大人做主。紫鹃试探宝玉,说林黛玉要回扬州,勾起宝玉的痴症。紫鹃和黛玉说起掏心窝的话:希望贾母能为黛玉保媒,而对象特指宝玉。这就不似封建包办婚姻中的长辈被晚辈随便指婚。紫鹃听到薛姨妈有意撮合宝黛婚事,忙跑来笑道:“姨太太既有这主意,为什么不和太太早些说去?”丫鬟为小姐央求媒妁之言,这正是现实性又不尽同于现实性的体现。
2.一妻多妾
根据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男子是可以一妻多妾的。林黛玉对于这项制度并不排斥。袭人是宝玉的通房丫头,《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中提到:通房大丫头就是主子夫妇行房事的时候,她不但可以贴身伺候,还可以在主子招呼下,一起行房。黛玉打趣袭人时,喊她为:“嫂子。”书中从未提及黛玉对袭人有何不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因为黛玉现实的知道妻妾地位的悬殊,因而没有危机感,而是对正妻之位的竞争对手薛宝钗防范有加。
3.亲上加亲
古代人都喜欢近亲结婚,认为这是亲上加亲的好事。林黛玉和贾宝玉是姑表兄妹,薛宝钗和贾宝玉是姨表姐弟。薛宝钗自身条件不错,又乖巧得体,深得大家喜欢,林黛玉视她为情敌。宝玉和宝钗同去贾母处会见史湘云,正值林黛玉在旁,黛玉知宝玉去了宝钗那里后,两人闹了不愉快。直到宝玉点破:一论亲上加亲,宝钗不如黛玉;二来他与黛玉先认识,“先入为主”,且两人感情基础牢固时,她才宽了心。可见,亲上加亲也是黛玉爱情观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贾母后来本有意将薛宝琴许配给宝玉,也为着这个“亲上加亲”,黛玉的不开心也是表露无遗。
(二)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就是高于现实主义的思想。林黛玉的爱情观里有许多与当时封建社会相悖的理念。她和宝玉情投意合,自由恋爱,相爱相杀,表达爱意旁若无人,大胆直白等等。而且,黛玉的爱情观与当今社会婚恋观的现代元素相似,这也就形成了《红楼梦》恋爱观的超前性与封建思想守旧性之间的激烈碰撞。
1.相知相爱
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属于自由恋爱。宝玉和黛玉算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宝玉对黛玉毫不避嫌。薛宝钗过生日,薛宝钗为贾母点戏。宝玉问黛玉爱听什么?他好点来。黛玉冷笑说不愿借光听戏。宝玉笑道不必借光。一面说,一面拉起她,携手而去。可见,宝玉和黛玉的爱情属于公开状态。黛玉视宝玉为知己,他们之间很有话说。宝玉托晴雯带两块旧手帕去看望黛玉,黛玉深知宝玉对自己心意,于是作了“题帕三首”,毫不避嫌自己对贾宝玉被鞭笞时痛哭流泪的惺惺相惜之情。宝玉、黛玉志同道合,一起偷看禁书《西厢记》;宝玉性格中“喜聚不喜散”,黛玉则喜欢清静。但她为了陪宝玉,也时常在园子里走动。
2.执着忠诚
黛玉对待感情执着忠诚,她从来不收藏宝玉带给她“臭男人”的东西,她心里只有宝玉。她本身体娇弱,但依旧拖着病态的身躯,劳神费力的为宝玉做玉上的穗子。宝玉冒雨深夜看她,本已打着灯笼来的。她仍不放心的将书架上的玻璃绣球灯拿了下来,命人点上蜡烛,递给宝玉。在意外知道贾府要给宝玉冲喜,要宝玉和宝钗成亲,而她也会被包办婚姻的消息之后,她迷了心性。她理想中的婚姻美梦破碎后,她焚稿断痴情,惟求速死,断然不肯将就。这一点,有别于宝钗和袭人。宝钗遵循封建礼仪,即便爱也不直白表露;明知宝玉爱着黛玉也不拒绝这桩已然不幸福的婚姻;袭人虽有生死相随宝玉之意,然而还是遵从了薛姨妈之意,在宝玉和宝钗结婚几年后与蒋玉菡过小日子。她们不像黛玉,为捍卫自己的爱情而忠诚。
3.相融互补
宝玉认为女子是水做的,因而“怜香惜玉”。他乐意为女孩儿们淘漉胭脂膏子。黛玉很是理解,只是说“你又干这些事了。干也罢了,必定还要带出幌子来。便是舅舅看不见,别人看见了,又当奇事新鲜话儿去学舌讨好儿,吹到舅舅耳朵里,又该大家不干净惹气。”可见,一是她能理解宝玉的“不务正业”;二是时时处处为宝玉及他人着想,提醒宝玉注意细节,不要累及旁人;三是她从不劝说宝玉走“仕途”,因为她从内心也不屑一顾,也难怪宝玉人前人后赞叹黛玉从不说这些“混账话”。晴雯死后,宝玉写下《芙蓉女儿诔》祭奠,黛玉是很认真读完,还指出其中写下的不妥之处。改句子的那段描写充分表现出黛玉对宝玉的信任与理解,可见相融相补也是超现实的一种爱情观之一。
4.敢爱敢恨
宝黛之恋在大观园里可谓是公开的秘密。这也源于黛玉对于爱情爱憎分明。宝黛第一次相见,可谓“一见钟情”。贾宝玉在林黛玉眼中是“面如傅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生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风情,悉在眼角。”宝玉在黛玉身上用情至深,也是众多爱慕宝玉的人所不能及的。她自尊心极强,宝玉为了维系其自尊心可谓煞费苦心,而黛玉也时常流露出对宝玉的爱意。她因担心宝玉被贾政责罚,于是夜间探望,然而晴雯躲懒没有给她开门,她误会了宝玉,写下了悲伤基调的《葬花吟》。而当她葬花遇到宝玉时,她道:“啐!我当是谁,原来是这个狠心短命的……”。说完“短命”两字,她又后悔。她怕宝玉变心于薛宝钗,“有了姐姐便忘了妹妹”的,于是多次用“金玉良缘”来试探宝玉,得到了肯定的答案她才安心了好一阵子。文中人物神态、对话等的描叙将黛玉爱情观中的敢爱敢恨的态度跃然纸上。
三、“林式爱情观”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林式爱情观”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有着深远的影响。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林雨堂作品《京华烟云》中刻画了一个林黛玉式的人物——冯红玉。她对《红楼梦》书籍爱不释手,连神态都效仿林黛玉,她有着“林式爱情观”中的“为爱而死”的观念。但她却忘了,林式爱情观之精髓是爱要建立于双方自愿基础之上,而她爱的男主人翁至始至终没有爱她,只是把她当家人对待。
文学作品《甄嬛传》的主人翁甄嬛,初入宫门也是深受“林式爱情观”——的熏陶,内心想着“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但历经种种变故与沧桑之后,她磨灭了对权势爱情的向往,终于从受人宰割的甄小主历练成霸气十足的皇太后。
唐七公子的作品《三生三世 十里桃花》中也有“林式爱情观”的影子。女主人翁白浅敢爱敢恨,眼里容不下沙子。对情犊初开而遭到背叛的离境,七万年再见时,做到了相忘江湖、毫无纠葛。
综上所述:林黛玉的爱情观表现形式多样。是一种前卫的、进步的思想。而因为当时的历史局限性,将这种进步认为是叛逆的,是被封建礼教所不容的,林黛玉式的爱情观,是林黛玉的叛逆及她对心灵相通的爱情的执著追求引起封建家长们的不满。作为一个异类,她的失败及悲剧命运是注定了的。这个悲剧形象中所表现出的个性解放、人性觉醒的思想和叛逆性格,不屈服于强权的顽强精神。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对于林黛玉的爱情观进行了延续与改进。表现在一是对其爱情观的借鉴;二是与时俱进的加以升华。这些作品对研读《红楼梦》的读者产生一种激励、启迪的作用,这也正是我们分析林黛玉爱情观的现实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M].作家出版社,2006.
[2]一粟.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红楼梦资料汇编[G].中华书局,2005.
[3]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M].北京出版社,2004.
[4]江西大学中文系.红楼梦诗词译释[M].江西人民出版社,1979.
[5]曾扬华.红楼梦引论[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6]张庆善.红楼梦中人[M].中华书局,2008.[7]周汝昌.红楼艺术的魅力[M].作家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