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馨的头像

张馨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0/29
分享

《心有竹之味,目落山水图》

心有竹之味,目落山水图

作者:张馨

“三秋一觉庄生梦,满地新霜月乍寒。”

檀香与干枯芦苇的气息,还有夜的清凉在流淌。

这是我第一次在叶嘉莹访谈录中读到这句诗时的感受。迦陵先生说这不过是她作为一个十五岁女孩在夜月下的幼稚闲思罢了。

或许动人之处便在于,这是一个稚嫩的心灵在生活中所迸发出的诗情,像莲心一般,在人生漫长的波澜不惊中蕴育着光泽,守护着一个古老的梦。

那么我想,在我还是个孩子之时,也有一只庄周的蝴蝶卷着汪洋恣丽在心头飞过,它的翅膀动出清风,让我听见竹叶簌簌之音。

这片竹海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孕育的,是我精神最深处的桃花源。时间流逝的每一瞬间,我都能感受到它给予我的养分,便知它不在我的心外。

【旧时月】

我总是认为现代人要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学会自得其乐,那么或许很重要的一种方式便是在传统文化中寻找“此心安处”。

闲暇的日子不多有。

若是有轻柔的阳光,就先泡茶,青花小盏,茶汤泛雪乳,叶片舒卷。水汽氤氲中,我翻开古筝上的绸缦,着义甲,喜弹《铁马吟》。在宫商角徵羽的交错中,听见古寺清晨仿佛带着露水的风铃声;在轻弹慢捻中,闻得鸟语与溪声的从容。

若是阴雨霏霏,那就翻书卷,临诗词,看草色。纵使没有浣花溪畔的薛涛笺与之相配,下笔也须分外用心,去感受这古老符号的深邃。梦里有隔江人在雨声中,而阶前点滴依旧。墨香袅袅溜出窗棂,留下时光的印记。

春日依《本草纲目》所言食春菜,芹菜、香椿、芦笋都有调养气息之用。或是效仿袁枚在《随园食谱》中的做法:“捣青草为汁,和粉作团,色如碧玉”。冬季最让我念念不忘的是古人用金黄的梅蕊来煮白粥,虽然现在人们的味觉记忆中不再有这样的意蕴,但读这字句便感受得到温柔的清香了。

每当校园的花季到来时,我的心便会时常流连其中。我喜欢一遍遍轻吟出它们的芳名,再选一个颇具古韵的词来描述它们的色彩。月白的玉兰,绯红的桃花,鹅黄的连翘,绾色的二乔木兰,朱红的海棠。这些古老的颜色从冰冷的岩石中诞生,却又在提炼与研磨中绽放得那样绚美。这不仅是历史不断积淀下来的人们对于美学的追求,也是中华文化从自然中吸收并凝聚出的珍宝。当然,黑白的艺术与此同源,你从那描绘山川河海、林木渔舟的水墨画中便可窥见一二了。

在心间那片竹林渐渐成长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看到的世界也在悄悄改变。站在岳阳楼上,送去夕阳,迎来素月,仿佛向前一步就是天下,退后一步即为江湖;轻拂沈园的柳枝,在惊鸿照影间瞥见遗憾与哀伤;哪怕只是登上一个小小的湖心亭,闭上眼,好像也能看见上下一白的无限水天。与朋友闲谈时,纵无酒入愁肠,也可以一起为顾贞观和吴兆骞的情谊而感动;一人独处时,没有灯花落玉虫,也可以徜徉在“任他明月下西楼”的传奇之中。

由此可见,生活本是寻常之味,但若是浸润在传统文化中,便有了新意。即是心中所想,在眼中荡漾生姿,平常与琐屑也会变得动人。古人流传下来的华灯烟花、鲜衣梨园让我们从中获得乐趣,而诗意让我们的世界不再只是含苞待放。

你看那月亮,古时今时,从未改变。你见它有了怀古的幽情,它便让你沐育在明朗的意境之中。

文化的古老月光,一直照着我们。

【乌托邦】

酿造出自身的安居之道后,就该继续学习如何立身处世。基于这个层面,古人的哲思与性情同样可以作为我们精神上的标杆。

他们谦恭有礼,尊崇孝悌之德。可以在礼法乐音的修正下让社会稳定地运行。

他们懂得仁义,有恻隐之心,含蓄地积聚力量,明白“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自然之道。我曾在一次旅行中见到一尊李清照塑像,铜制、抽象主义、极瘦,完全不同于李清照祠堂中衣衫素雅流动,体形匀称,面庞写满相思的汉白玉像。但我从中看到了坚毅,柔弱中的坚忍。

他们努力探求万物之所以生,让科学逻辑的光透过封建社会的囚笼,像北辰星一样闪耀。他们可以用残缺的身体,来记录历史,编纂王朝,为后世留下那些在权力更迭中巍然不倒的历史。当然,还有强大的智慧与灵巧的双手,设计巧妙的榫卯结构,建造出吞吐浩荡长江的水利工程,勾勒镶嵌出精美绝伦的金丝与翠羽。

他们可以穿林打叶,角巾东路,看陌上花开,衣沾朝露耕作,竹杖芒鞋采菊,在琼楼上把酒掬月。手种堂前垂柳,不为米粟充饥,但为几度春风。他们也可以正衣冠,立庙堂,忧以天下,乐以天下。壮年时提携玉龙,跨海斩长鲸,将灵魂献给家国与沙场;白首时登楼,心怀君王天下事,却只能搵英雄泪。

这些宝贵的精神内涵,为一个民族构建出现实意义上的理想国。这个乌托邦不是完美的,但它一定会在迷茫时给你指引,在你不被理解时抚平创伤。你看得见风骨,嗅得到思想的芳香。

掷地犹作金石声,投江不与水东流。

如你所见,这是我的精神家园,是我心中的竹海,是随我的血与魂一起诞生的世界。因为它的存在,我的眼睛才让我在人生中敏锐地捕捉到感动与力量,发现美的意义。我才知道如何去践行人的准则。

文化是民族延续的根脉,是文明的巴别塔上的最后一块砖石。

【后记·青铜梨花】

一个下雨的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早早慢步在校园中。

教学楼后的湖边有一尊青铜的孔子像,是往届学长为学校捐赠的,一直静默在四季的流转中。

那天我踱步至此时,惊喜地发现旁边的几株梨树盛开出了洁白的花朵。

忽如一夜春风来,有大美而不言。

我静静站在这天地间,望着孔子谦逊的神色,他肩头一枝枝梨花清芬,是万物对这个在时代长河中略显瘦弱的老人最好的献礼,空气中流动着温暖。

他是师道的象征,是文化最好的传承者。

细细的雨落下,我的眼眶湿润,心上有一种责任在发芽生长。

你瞧,华枝,已春满。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