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论语》
浅谈《论语》
——读《论语》有感
“半部《论语》治天下”,有人相信,亦有人不信。或许有夸张的成分,但《论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不可置否。我们承袭孔孟之道,而《论语》也是孔孟之道的一部分精髓所在。儒墨道名法曾百家争鸣、各有千秋,但儒学的发展显然不只是汉武帝一人的原因。历史的洪流汹涌向前,儒学却如一叶小舟般稳健向前,可见其思想还是顺应或是说引领时代主流的。
沐浴着孔子的圣人光辉,谨在此谈个人对《论语》的一撇微薄之见。
哲学、文艺、教育、政治、文化、经济、修养,皆在此书中有所涉及,可谓海纳百川。对自然的感情也贯穿于其中。无论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还是“子在川上曰”更或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人从自然之道中感悟,又不同于道家的上善若水直接化解宇宙苍生。对《诗经》的理解或认知也为其更添亮色。而主线还是回到修身治国齐家的层面,语言简洁又直击人的思想。君子、贤者,这些模范成为有的人行动标杆,甚至是一生的追求。
“仁”字终究是其思想核心。以人为本在如今依旧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克己复礼为仁”,孔子并没有下定义,而是从不同层面作出诠释。我们好像从字里行间推敲出意义,又难以浮于言语,只能用心去体悟。孔子的这一主张可以说是先进的,也许我们穷尽一生,历过浮华,最终又回到原点,孑然一身时唯有自己和天地值得去依托。不禁会问:“仁究竟在哪儿?”孔子又给出自己巧妙的答案:“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中对学习方法的总结也相当精辟。学思结合便是极有效的方法之一。而我们现在所需的,更多是思考。独立,有创造性,才不会让你的思考浮于表面而毫无意义可言。时代在推进,在经典的基础上若是不加以革命性的新思想、新事物,就会被时代抛弃在历史的长河。
在我看来《论语》相比大学及中庸之道更有普世意义,它已流淌入中国人的血脉深处。也许我们使用着先进的科技产品,衣着新潮,但更多的为人处世之道,还是从一辈辈的思想中传承发展下来。改变还是守恒,不同人有不同人的答案。但想一想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这样拥有严谨思想和自然情怀的作品被记录下来,但觉无论何时,心中依旧亮起一盏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