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寻礼》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01班 张馨
出门即旅人,秋日暮迟迟。
——题记
逃不开“一朝定输赢”的高考格局,我们的行动半径愈发缩小。记得某位先生说过,没有灵感,就没有思想;没有思想,就谈不了生活。所以可见有时不是迈不开步子,而是打不开心灵。久居樊笼,又怎敢奢求托体同山?
重阳在望,秋意渐浓,年级耗费心血组织登高祭祖。与师同行、与友为伴倘佯于自然之中,着实是枯燥学习生活中的一抹亮色。对于那些“金秋送爽,瓜果飘香”的演讲便可一笑了之了。
有微霜的清晨,我们从这里启程。天气微凉,心却滚烫,倒有几分“年少从我追游”的意味。浩浩荡荡的数百人排成长列,就这样在金城的土地上形成一道美丽的弧线。行程伊始还算顺利,欢声笑语此起彼伏。行上山路,双腿渐沉,周遭的景致渐变,只感到自己身上的卡路里渐渐蒸腾。山色并不壮阔,因为秋意才显韵味。画栏桂树悬秋香,黑色或胭脂红的野果点缀其间,不知名的白色小花淡然地垂在茎条上。秋云愈高远。大家三三两两地相互扶持,耳机里的歌声仿佛在远方循环。不知是谁起了一篇《归去来兮》,现在想来那时的心境大声读此最为相宜。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而我们此行的最终目的是祭拜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人人皆知,孔子创始儒家学派,开礼制,敬仁义。他将自己睿智与博爱的思想植根在我们民族的鲜血中,而自己变成历史长河中一位衣衫素雅的老人,伴着声声青铜之音,伴着阮芷修兰的余香,目光深邃地望穿雾霭。但我总想到他的头谦逊地微垂,却永远挺直脊梁。所以我们拜孔的旅行,其实也是寻礼之行,寻求我们逐渐失去的自我与本真。
终于登上山顶,穿过一排排刻有先贤文墨的石牌,走过朱檐的亭台,最终几百人聚焦在一个四方的平台上,环绕着庄严肃立的孔子像。那些繁琐的礼节记不大清了。现在能回味到的,只有厚重的神圣感,行揖礼时心中的敬畏还有面对先师淡然目光时的震撼。先前研学时就曾在北京国子监祭拜过孔子。那里的先师就这样遗世独立于我们面前,更有一份师长与学生间绵延千百万年来的情感羁绊。但无论在何处,他的目光总是很远,望向无数迷失的魂灵。
只要心不死,礼乐犹在。
祭孔仪式结束后,我漫步于观景台。此时晨雾渐渐消散,黄河在日光中向前奔涌。山河巍然,一片锦绣。躯体渐渐融入土地,心也远去。
我们渐渐将自然与问道联系在一起,这种更超脱俗世的思想愈发受人偏爱。但天人合一终究不是现世。生而为人,先寻礼方可见思想之光辉、人性之圣洁,后问道便可晓万物之定则,自然之轮回。礼于心,山水于身,尔后便可寄情于山水,亦有“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己任。故先寻礼,后问道;不期帝乡,济世苍生。佛法中有言:“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我以为与此有同解。
下山的过程中,只觉浑身清爽,逆风而行,年少的足迹不远去。我沁在万山秋情之中,心中流出往昔记忆中的诗句——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我们都是这片土地的孩子。我们都是思想的细流。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