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县好山留客住,五溪秋水为君清。”行走于民族英雄林则徐对沅陵由衷的赞誉里,无论身在何处,缕缕乡情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悠悠眷念。
荔溪,偏居沅陵一隅,位于沅水支流荔溪流域上游,这里花晨月夕,绿浪叠涛,山林呼啸,四季温润,俯拾皆是的天然景致,不饰铅华,绝无人工雕琢。旖旎夺目的人文风景,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湘西大地。
这里丰足的氧离子含量,活脱脱一个宜居宜养宜游的天然氧吧。徒步、攀岩、溯溪,任你御风而行,尽情乐山乐水。荔溪有多美?“湘西旅游后花园”这个美誉就能窥见端倪。
好山好水的荔溪,魅力四射的荔溪,让人流连忘返的荔溪,这个令人挥之不去的 “梦里老家”,于我,总在模糊与清晰间交织,鲜活和朦胧里神秘……
美丽的地方总有美丽动人的故事。传说上古时期,天下大乱,因彼时荔溪流域山高林密,果实丰足适宜刀耕火种,有戎氏姐弟二人避难于此,后在观音娘娘三番五次媒妁下婚配,从此繁衍生息。故戎氏姐弟,亦被荔溪人尊为始祖。
水是生命之源。随着后辈儿孙逐日剧增,“取洞穴之水饮之”,已远远满足不了荔溪人的生存只需。于是,观音娘娘为解救众生,赐一条清波荡漾的小溪给当地居民。因荔溪草木丰茂,且当地人力大彪悍,取“荔”字故曰荔溪,荔溪乡也由此得名。
荔溪不大,但这片地域有了这个溪,便有了灵气。
“山色葱笼入胜境,空谷低回溪流声。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两岸青山碧翠,小溪清澈见底,流水柔波,幽婉恬静,古人在诗中展现的人和自然浑然交融的超脱和享受,宛若对荔溪真实的写照。
每逢春夏时节,河床丰盈,漂流是“荔溪游”不可不尝试的活动。一只橡皮筏子,一人一支浆,顺流而下,漂到湍急处,一个反冲,冒险又刺激。筏到水流缓慢处,可以慢划轻漂,坐观两岸群山叠翠,异草奇花,平畴沃野,如行走在一副山水画中,爽心悦目,使人烦恼皆忘。
如果说,来荔溪能领悟到一些生活的禅机,那就是摆脱世俗的一种坦荡淡泊的情怀。沿着唯一一条入乡公路溯溪而上,你可以纵情自然,用心去体会这方山水的宁静致远。
香火袅袅的睡佛山,弥漫着多少人顶礼膜拜的神圣气息;堪称“千古谜团”的池坪悬棺奇迹,为荔溪文化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青砖黛瓦、鳞次栉比的明清古建筑群,虽斑驳残破,依然古朴厚重;青石板铺成的乡间小路,沿溪而建、错落有致的吊脚楼,八角亭、千亩田园、雕花的格窗......都被誉为当代语言研究“活化石”的瓦乡土话,传唱得诗情画意。
登上荔溪最高峰八面山俯瞰,峰峦叠嶂,沟壑幽深,潺潺小溪九曲蜿蜒,沟谷风光奇绝秀丽。绿树绕村庄,春水漾陂塘,极具自然野趣。三洞、四丘、五悬崖、六瀑布、四八三十二湾,晚霞染层林,油菜吐芳华,万千气象,沁人心脾,让人忘却凡俗、如痴如醉。远观,溪上吊索桥几座,咯吱咯吱地摇摆着村民幸福的绝响。磅山脚下那一汪绵绵不绝的山泉水,滋养了荔溪人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记忆。
我始终相信岩石是曾经沧海的记忆。荔溪漫山遍野的岩石,也是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白岩山的山体岩石,是“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豪情壮志的展露,竹角山的怪石嶙峋,是“岁月无情叹红颜”的相思泪滴,光明顶的陡峭磐石,坚固着“盘瓠和辛女”的传奇记忆。欣赏奇山异石,感悟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在不觉中就会增添一份对自然的敬仰。
倘若你有幸去荔溪,千万不要忘了沿着茶马古道行走一回。据史书记载,荔溪茶马古道是湘西茶马古道——沅溆官道的一部分。沅溆官道始建于明朝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由辰州府和溆浦县以及部分知名乡绅共同出资修建,是辰州府到溆浦县最便捷、最繁忙的官道。
据当地人回忆,此古道在荔溪境内设有多处驿站和铺,如白羊坪、温溪口驿站,竹园、洞堤铺。沿途还修建有多座亭阁,如望溆亭、断岩亭等。如今,古老的马道虽已荒凉阒寂,但循着那些关于它的古老传说,我们还能依稀追忆起,在扬尘的古道上,那汗渍如水的马背上驮载的久远文明。得此底蕴,荔溪茶马古道上的春花、夏雨、秋菊、冬雪,都变得尤其唯美可期。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荔溪人家,仍沿袭着古朴的农耕生活。在山间,在田野,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苗家汉子点缀其间,于冗长闲情的光阴里,或蹲或弓,一锄一耙耕耘着朴素的希冀,风里来雨里去,挥汗如雨。
《红楼梦》中的宝玉说过,女人是水做的,看着就清爽。苗家姑娘不但长得俊,还个个勤劳贤惠。相夫教子,“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吊脚楼上的圆月,稻花香里的山歌,苗家寨中的图腾,都被姑娘们生动地描绣进七彩云锦,织进美好生活。
荔溪的每一寸土地,都被古老传说的风吹过,嘚嘚的马帮铃声沧桑过,也被革命的鲜血染红过。
红军长征时,贺龙元帅率领的红二军团主力曾经荔溪来到麻溪铺,当晚就在麻溪铺、筲箕湾一线宿营。无数红军战士留下的革命足迹,已经深深定格在荔溪人“建设美好家园、珍惜山河净好”的红色记忆里。那些远去的英雄血气,也让这里的山水,多了一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历史映照。
苗族人除了能干,热情好客也是有口皆碑的。
对于远道而来的你,荔溪除了用山水美意陶醉你,还会舀一碗醇正爽口的“包谷烧”迷醉你。荔溪“包谷烧”用清甜甘冽的荔溪水酿制,做工精致。闻一闻,阵阵酒香味扑鼻而来,会让你欲罢不能。轻酌一口,在舌尖绵绵地碾过,“别境即吾境,此乡即故乡”的感觉便融化在了心里。那是尘世最真实、最绵柔的幸福,暖了离乡意,化了孤独心。
而对于每个闯荡在外的荔溪游子,童年时的嬉戏,野菜坡上的追闹,父母怀里的依偎,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泪水和父亲愁肠百结的唏嘘,点点滴滴,无论是否铭记于心,还是遗忘于江湖,无论留下隐隐约约的痕迹,还是如风飘过,一切都不重要。因为,不管是你“过尽千帆皆不是”的落寞,还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喜悦,都已经烙印上了荔溪印记,浓缩在这片土地的深沉里。
虽然时过境迁,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在城市安居乐业,开启了钢筋丛林中的生活,但荔溪的风,荔溪的雨,或是火坑上的腊肉芬芳,抑或牛背上的短笛,早已驻足在时光中,清丽如初。
无论岁月如何变迁,荔溪,就像一首歌,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人,鸟之鸣,风之浮,花之舞,总会让人优雅地忆起,从不会忘记。
其实,荔溪的美,也不是大自然的独创。但她历史与现实,人文和自然的融汇统一,不就是田园诗宗陶渊明先生笔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意生活所在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之道,也在这样的情境之下,得以完美呈现。
这种融合之美,蕴含着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力量,蕴含着荔溪人的勤劳和善良,也蕴含着每个漂泊在外的荔溪人返璞归真的情愫。是佛家的不可说,拈花一笑,也是道家的“道可道,非常道。”让人想起就愉悦,念起就温暖,记起就感动不已。
总有人说,要把生活过成诗,或许,这里就是你诗意的远方,无尽的乡愁再也不用遥遥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