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华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三晋同行兴奋地向我推荐:到太原不谒晋祠,如同去北京不登长城、去杭州不游西湖、去上海不逛外滩、去拉萨不览布达拉宫一样,总会有些遗憾郁结于心的。于是,欣欣然,出太原市区向西南驱车25公里,晋祠赫然浮现眼前。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的诗句,恰好构成我对晋祠的第一观感。绿油油一望无际的稻田,让我恍若来到了长江中下游平原。这里阡陌如画、稻谷飘香,分明一派江南水乡的旖旎风光啊!谁说山西人只爱吃面食?谁说山西只有老陈醋?友人告诉我,古往今来,是晋祠的优质大米养育了太原人民,山西的汾河平原早已成为地地道道的鱼米之乡。谁说江南才有大面积的园林?承德的避暑山庄、太原的晋祠,哪一个都比苏州的任何一座园林来得宏伟壮阔、仪态万方!
晋祠最初的名字是“唐叔虞祠”,坐落于悬瓮山下的“晋水之源”。这座广袤无垠、古朴大气的园林式祠堂始建于南北朝的北魏时期,供奉的是西周王朝开国君主周武王姬发的次子叔虞。相传,西周第二代君主成王姬诵与幼弟姬虞(叔虞)出外巡游,由于两人是一奶同胞(其母邑姜是齐国开国君主姜太公之女,因此西周王朝是姬姜天下),故此亲密无间。周成王顺手摘下一片桐叶,略作修剪成玉圭状后递给叔虞,戏称要给叔虞封地。随行的近臣们马上起哄,以“天子无戏言”为由讨封,成王则顺水推舟地册封叔虞采邑“唐”地。这就是周成王“剪叶封桐”的典故。因此处有河流名为晋水,叔虞的唐国就改名为晋国,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晋国由此发轫。后来,晋国在晋文公重耳统治时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再后,庞大的晋国被韩、赵、魏瓜分,史称“三家分晋”,这一片广阔沃土又被称为“三晋”。由于晋国肇始之王是叔虞,“唐叔虞祠”如今的名字已经是“晋王祠”了,简称“晋祠”。我们都知道,现在山西的简称“晋”,就是由此而来。
“浮舟弄水萧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大唐“诗仙”李白的诗句,恰好构成我对晋祠的第二观感。晋祠一带之所以盛产优质稻米,仅凭土质膏腴是远远不够的,这里温润清澈的灌溉之水才真正起到了点石成金的作用。
拾级而上悬瓮山,但见清泉汨汨奔流不息。将手探进泉水,只觉一股热流奔涌而来。这便是著名的难老泉了。《山海经》中有“悬瓮之山,晋水出焉”的言辞,告诉我们难老泉就是晋水的源头。由此可见,难老泉真可谓“源远流长”了!晋水有3个源泉,善利泉、鱼沼泉和难老泉。难老泉为这3泉的主泉,晋水之源从这里流出,千百年来,水温恒定在17摄氏度——造化是如此绝妙!
“柳氏坐瓮,饮马抽鞭”,是晋祠难老泉的美丽传说。言说晋祠附近村落的贤惠民女柳春英,施恩于一位白发老人。此人乃一仙翁,赠柳春英马鞭一条,回家放进瓮里,提鞭瓮即水满。柳春英大喜,遍告乡亲,请其来家挑水。抽鞭不再回瓮,则清泉涓涓流出,片时汪洋恣肆、潺潺不息!“难老泉”由此得名。难老泉水成为晋水之源,灌溉了晋祠万亩良田。村民们在柳春英水瓮处盖起“水母楼”,尊她为“水母娘娘”。从古至今,每逢农历六月十五,在晋祠都会举行盛大庙会,隆重祭祀柳春英这位水母娘娘。
昔日晋水今何在?专家学者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存在颇多争论。因太原古称晋阳,按山南水北之说,城市自然是在晋水之滨喽!山西人才不屑于去考证什么劳什子晋水到底在哪里呢,他们更愿意将错就错,亲切地认定古代的晋水就是穿太原而过的母亲河——汾河。如此一来,历史与传说浑然一体,更加生动、传神、和谐、可爱!我也宁愿相信此说。
“隋槐周柏矜高古,宋殿唐碑竞炜煌。”现当代文坛泰斗郭沫若先生的诗句,恰好构成我对晋祠的第三观感。周柏隋(唐)槐、唐碑宋殿是晋祠的奇观。周柏是北周时代种植的柏树,隋(唐)槐是隋唐时期种植的槐树,它们都是晋祠中的千年葳蕤古木。唐碑是唐太宗李世民《晋祠之铭并序》碑,宋殿指的是圣母殿,以宋代彩塑而闻名于世。
周柏名为“齐年古柏”,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树干粗壮、斑驳、古朴,需七八个人才能合围。据说,游人只消在这株古柏下站一站,即可健康快乐、长生不老。隋(唐)槐,枝繁叶茂、树绿荫浓。据说,大唐王朝之所以兴旺昌盛,就是受了它的庇佑。在晋祠,以周柏、隋(唐)槐为代表的20余株千年古木,苍翠繁茂、蓊蓊郁郁,向我们倾诉着晋祠经历的悠悠岁月。周边的丁香、海棠、玉兰、牡丹、芍药……争奇斗艳、姹紫嫣红,向我们宣示着晋祠璀璨的光芒。嘿嘿,周柏隋(唐)槐侧畔,都留下了我的足迹。
《晋祠之铭并序》碑,由唐太宗李世民亲撰并手书。李渊本是隋末太原留守、封唐国公。趁天下大乱之机,李氏父子起兵讨隋。起兵前,李渊带世民到晋祠祈祷。大唐建国后,为报唐叔虞之佑,李世民立碑存正。唐太宗特喜王羲之父子的行书,以《兰亭序》作为自己的陪葬,《晋祠之铭并序》就是他摹仿王字之作。《晋祠之铭并序》可与《兰亭序》媲美,后人将二者称为天下行书的“双璧”。
圣母殿是北宋时期皇帝敕造,特意为叔虞之母邑姜修建的恢弘殿堂。殿堂金碧辉煌,殿内供奉着43尊彩塑,主像为圣母邑姜,其余42尊是宦官、女官和侍女。只见圣母凤冠蟒袍、威仪四射,仪态万方地端坐于凤头椅上。两旁的侍女手里都拿着侍奉之品,显示出皇家仪仗的卓尔不群。彩塑矗立至今已有千年,姿态传神,塑工雅致,为中国雕塑史上的上乘之作。我不禁由衷赞叹华夏睿智的祖先,感谢他们为后代留下了诸多艺术瑰宝!
古老而神秘的晋祠,吸引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流连忘返。大唐“诗仙”李白游晋祠时写就长诗《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用了大量笔墨赞美晋祠:“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萧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北宋大诗人梅尧臣在《和永叔晋祠诗》中写道:“并州古来称近胡,山雄气壮民足储。山根晋水发源处,平若皎监潜决疏。”鲜卑后人元好问在《过晋阳故城书事》中纵情歌唱:“惠远祠前晋溪水,翠叶银花清见底。水上西山如挂屏,郁郁苍苍三十里。中原北门形势雄,想见城阙云烟中。望川亭上阅今古,但有麦浪摇春风。”明末清初思想家傅山(青主)隐居晋祠时,留有《晋祠杂诗》:“雾柳霾花老眼憎,云陶稳睡拔鸡鸣。晋祠三日无吟兴,只忆观澜智勇生。”清人宁淳德则留下这样一副绝妙的楹联:“水秀山明无墨无笔图画,鸟语花笑有声有色文章。”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郭沫若先生游晋祠时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了《七律·游晋祠》:“圣终原来是邑姜,分封桐叶溯源长。隋槐周柏矜高古,宋殿唐碑竞炜煌。悬瓮山泉流玉磬,飞梁荇沼布葱珩。倾城四十宫娥像,笑语嘤嘤立满堂。”历代文化名人的匠心吟咏、高度赞誉,令晋祠平添了许多意蕴深厚、生动有趣的人文气息。
难老泉、周柏隋(唐)槐、宋代彩塑,构成了举世闻名的“晋祠三绝”。畅游晋祠,益发加深了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放眼神奇的三晋大地,更觉天高云淡、胸襟开阔、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