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兴华的头像

张兴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1/12
分享

觉罗出自赵官家

张兴华

畅游济南大明湖,弃舟登岸,在闻名遐迩的铁公祠小憩,目光被庭院西南隅“小沧浪”的一副对联吸引:“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真是文采飞扬,道尽济南之美!

但见,此联高傲地镶嵌在“小沧浪”西廊壁洞门的两侧,书体既取法颜真卿的厚重质朴,又浸透王羲之、怀素、张旭的气韵流动,古拙而俊逸,颇耐人寻味。

山东三铁

这副对联有着不凡的来历。清代嘉庆年间的一个夏日,山东提督学政任满的刘凤诰与山东巡抚铁保在“小沧浪”欢饮饯别。方其时,凉亭周边碧水清澈,垂柳婆娑,莲叶田田,芳香袭人——眼前明艳的大明湖与对岸翠绿的千佛山浑然一体。博古通今的刘凤诰诗兴大发,即席口占此联;铁保也是当时名噪天下的文学家、书法家,随即大笔一挥,书写了这副流芳百世的名联。

目睹此情此景,诗情画意顿生,不由想到了晚清小说家“鸿都百炼生”刘鹗。在他的名著《老残游记》中描摹游览大明湖的景致,与这副“小沧浪”名联相映成趣:“到了铁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刘鹗对济南大明湖铁公祠祭祀的明代兵部尚书铁铉十分敬慕,景仰他“方孝孺般的硬气”;而对后来升任两江总督的书法圣手铁保更是达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甚至自选“铁云”为字,号曰“老残”,传世名著《老残游记》由此而得名。大明湖、铁公祠、“小沧浪”,谱写一段佳话;铁铉、铁保、铁云,被后人称为“山东三铁”!

不要以为这“山东三铁”一脉相承,其实,他们不仅不是本家,而且都不是一个民族的,堪称各有来历。铁骨铮铮,抗议燕王朱棣南下夺位不惜一死的铁铉是回民;文书俱佳,担任封疆大吏的铁保是满洲正黄旗人;而文学家、旅行家铁云(刘鹗)则是汉人。若论名气与传奇,我认为铁保更胜一筹。缘何?盖因他揭开了大清朝“天字第一号”机密!

说出这个秘密之前,先卖个关子,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才华横溢的铁保吧。董鄂·铁保,满洲正黄旗人。他本姓觉罗,因本部移居董鄂之地,便以地为氏了。铁保是清代名臣,嘉庆十年(1805年)升任两江总督,获赏一品顶戴,成为管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的封疆大吏。我从零零碎碎的阅读资料中,勾勒出铁保的身世情况和生平轨迹。董鄂部族铁保一家可谓世代簪缨,其曾祖父董鄂·费赫齐跟随皇太极以军功获封骑都尉,祖父董鄂·富起臣袭爵承贵续荣,父亲董鄂·诚泰更因功勋卓著官至直隶泰宁镇总兵,担负拱卫京畿之重任。与几代显赫武将出身的董鄂前辈不同,董鄂·铁保则是一个纯粹的文人。铁保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高中进士,并以吏部主事起家,做了多年中层官员之后,累升至吏部侍郎、漕运总督、山东巡抚、两江总督等大清朝廷要职。他的弟弟董鄂·玉保,则做到兵部侍郎,承袭了董鄂家族的武将遗风。

一边勤于政事,一边博览群书,一边挥毫著述,颇具才情的铁保成就斐然。他的《白山诗介》《惟清斋全集》在当时获得普遍好评,另外一部著作则获得了嘉庆皇帝的御笔赐名《熙朝雅颂集》。权威的《清史稿》对铁保予以高度评价:“铁保居官为人慷慨论事,高宗谓其有大臣风;及居外任,自欲有所表现,倨傲,意为爱憎。”这“高宗”就是乾隆皇帝的庙号。刘鹗在《老残游记》中让主人公老残姓铁,名补残,就是源于对铁保的钦仰。铁保心胸旷达、进退安然、荣辱不惊的潇洒性情,尤其令我钦佩。

铁保的书法堪称一绝,先后辑录有《惟清斋字帖》《人帖》《惟清斋法帖》等珍贵墨迹,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食粮。马宗霍在《书林藻鉴》中称赞道:“铁公《神道碑》楷书模平原(颜真卿),草书法右军(王羲之),旁及怀素、孙过庭,临池功夫,天下莫及。”

行文至此,关键词来啦!据大清两江总督董鄂·铁保自己考证,他的家族董鄂氏为北宋越王赵偲之后裔!嚯!觉罗—董鄂—赵官家,大为惊诧吧?还不止于此呢!

请跟我来。

觉罗赵氏

赵偲是谁?且听我说。原来,北宋神宗赵顼之六皇子,乃宋哲宗赵煦;十一皇子,即宋徽宗赵佶;十二皇子,为燕王赵俣;十四皇子,就是越王赵偲。话说东京汴梁城破之后,靖康二年,北宋太上皇徽宗赵佶和末代皇帝钦宗赵桓被金兵掳掠到青城,押解途中遇到赵俣、赵偲两兄弟。两个同为大金俘虏的王爷向宋徽宗哭诉道:“愿与王俱死。”然而,赵俣、赵偲两王一到金营之中,就被金兵北掳至庆源境上。燕王赵俣竟被活活饿死,越王赵偲至韩州(今辽宁昌图)后也惊惧而死。宋徽宗和宋钦宗父子则随金兵继续北上,被拘禁到数千里之外的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坐井观天”。宋徽宗被金国封为“昏德公”,宋钦宗比他老爸更昏,得了个“重昏侯”的封号!

话说北宋徽钦二帝,遭遇“靖康之耻”国破家亡劫难,屡受金兵侮辱诟病,真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北国天寒地冻,二帝饥寒交迫。当年南唐后主李煜尚有楼阁庭院可暂时安居,而堂堂大宋道君皇帝父子只能在寒风刺骨的北方苦寒之地的地窨子里栖身。后宫妃嫔、徽宗子女、宗室人员及其文武百官等数千人一起被带往五国城,后宫妃嫔及徽宗女儿惨遭金兵轮流侮辱,除了少部分不堪受辱自杀以外,大部分汴梁宫中女子都成为金军发泄兽欲的牺牲品!五国城本来人烟稀少,此后,这里的人口结构和数量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在押赴五国城途中,徽钦二帝曾被带到金都上京会宁府面见金太宗完颜晟(吴乞买),后宫韦妃以下三百余人皆被关入洗衣院,其他宋朝女子大多成为金国上层权贵的妾室,或与北方汉人、金人通婚,留下不少血脉。据史书记载,宋徽宗的二十多个女儿都被金兵掳到北地大金国,或入宫服侍金国皇帝,或嫁给了金国贵族:宋徽宗长女“嘉德帝姬”赵玉盘,被大金国太子完颜宗磐(蒲鲁虎)强占;蒲鲁虎死后,赵玉盘被充入金熙宗完颜亶(合剌)后宫。宋徽宗次女“荣德帝姬”赵金奴,成为金太祖完颜旻(阿骨打)堂弟完颜昌(挞懒)之妾;挞懒被金熙宗完颜亶诛杀后,赵金奴被掳入宫中服侍金熙宗。宋徽宗第四女“安德帝姬”赵金罗,被金太祖阿骨打的异母弟弟完颜阇母强占,后被折磨而死。宋徽宗第五女“茂德帝姬”赵福金,被大金国“二太子”完颜宗望(斡鲁补)强占;斡鲁补死后,赵福金归于丞相完颜希尹(兀室),被残暴的兀室折磨而死。宋徽宗第九女“仪福帝姬”赵圆珠,为大金四皇子完颜宗弼(金兀术)所占,不久病死金国。宋徽宗第十四女“洵德帝姬”赵富金,成为金国丞相完颜宗翰(粘罕)之子金珍珠大王设也马的妾。宋徽宗第十九女“顺德帝姬”赵缨络,被完颜宗翰强占。宋徽宗第二十五女“惠福帝姬”赵珠珠,被完颜宗翰的另一个儿子完颜斜保强占。宋徽宗第二十八女“宁福帝姬”赵串珠,被完颜宗望的弟弟完颜宗隽(额鲁观)所占;额鲁观死后,赵串珠被充入金熙宗后宫……

失魂落魄的道君皇帝毕竟绝顶聪明,痛定思痛之际,开始思考曲线复国之百年大计,计划之一便是与身边的妃嫔多生子女。计划之二,为防止与钦宗和随囚大臣的交谈被金人窃听,也为日后寻机逃走作联络准备,睿智的宋徽宗竟然发明了一种新的语言——“徽宗语!”徽宗语有一个俗称“瞎子语”,直到现在,还为卖挂算命的人所使用,有的还演变成了白山黑水之间山林丛莽的土匪黑话。徽宗语是汉语的一种巧妙隐语,是运用反切发音等技巧对汉语的另一种使用和运用。譬如,北宋官家的“赵”姓,就成了后世大名鼎鼎的“觉罗”(音“角落”jiaoluo)。

这下子,五国城的金人可都傻了眼,众多宋人囚徒忽然全部叽里咕噜咿哩哇啦起来,乍听像女真语或朝鲜语,细听又啥也不是,反正是如堕五里雾中,干着急什么也听不懂!

就在徽钦二帝被囚五国城时期,被俘虏的北宋公主及其宗室之女先在金上京会宁府生活,后来跟随大金海陵王完颜亮迁居中都大兴府(今北京),活动范围从东北到华北,可以说是相当广阔。很多大宋公主被迫嫁给金国贵族,留下的后代繁衍百年遍及东北女真各部,于是,大金朝上层社会的血统被潜移默化地改变了!

据《靖康稗史笺证·宋俘记》记载,宋徽宗在五国城又生了六个儿子、八个女儿,依兰当时隶属于宁古塔,而宁古塔是汉语“六兄弟的地方”之意,或者直译“六个赵”。关于“六个赵”,下文将详细叙述。

北宋宫廷的女人们用她们凄惨的命运悄然改变了作恶多端的大金贵族的血统,可是,徽宗、钦宗及北宋皇室宗亲的后代却陷入极度贫困之中,那些“高贵”的男人及其后代们食不果腹、颠沛流离、惨不忍睹!“觉罗”赵氏也分化成伊尔根觉罗、董鄂觉罗、西林觉罗、通颜觉罗、阿颜觉罗、呼伦觉罗、阿哈觉罗、察喇觉罗、嘉穆瑚觉罗、格伦觉罗等氏,流布于白山黑水之间。其中最惨的就是宋徽宗自身的后代,被贬称为“伊尔根觉罗”。伊尔根是满语“贱民”的意思,据《皇朝通志·满洲八旗姓》载,伊尔根觉罗就是“赵姓贱民”的意思,这在《黑龙江志稿·氏族》中也有所印证。

爱新觉罗

在很久很久以前,长白山脉有个布库里山,山下有一个湖名叫布库里池。传说有一天,天上忽然下凡三位亲姐妹仙女,年纪最大的叫恩古伦,第二个叫正古伦,最小的就是满洲祖先的母亲佛古伦。当三位仙女在池水中沐浴时,恰好有一只神鹊衔红果而来。那红果不慎滑落,掉在了佛古伦的衣服上,沐浴后的佛古伦误将红果吞入腹中。孰料,佛古伦就此便有了身孕。两位姐姐飞天而去,而佛古伦生下孩子后,取名为布库里雍顺,姓爱新觉罗,也就是后来的满洲之祖。

美丽的传说,骗人的鬼话!爱新觉罗,那是满清皇家自封的。爱新觉罗作为姓氏,在《金史》中并没有记载,而在清朝时编纂的《八旗满洲氏族通谱》里也无处可寻。那么,在明末清初的东北,短短一百余年而凭空出现一个人口浩繁的家族,唯一能解释的就是由于赵宋后裔大量迁入而形成的。著名清史专家爱新觉罗·瀛生认为,“爱新觉罗”作为姓氏的出现时间,是在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之后,根据其先祖生活的地方而改成的。努尔哈赤把自己的出身上溯六代,都冠以爱新觉罗姓氏。努尔哈赤六世祖猛哥帖木儿出身于伊尔根觉罗之家,是元朝斡朵里世袭万户,又在永乐七年被明成祖朱棣授予建州卫都指挥使。努尔哈赤改其姓伊尔根觉罗为爱新觉罗,爱新是“金子”的意思,最后,“赵氏贱民”就演变成了“黄金赵氏”,这与元太祖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异曲同工了。壮哉努尔哈赤!他以建州女真首领身份统一女真各部,建立了后金汗国。早年贫困交加的努尔哈赤,曾入赘辽东巨富汉人佟家,与佟远之女佟春秀(女真名字佟佳·哈哈纳扎青)结为夫妻,生子褚英和代善;另有一女东果格格下嫁董鄂·何和礼,宋徽宗的后人与越王赵偲的后人再次亲上加亲。努尔哈赤得到岳父佟远的资助以十三副铠甲起兵,故此,他有两个汉姓,明里为“佟”,暗里为“赵”。努尔哈赤给明朝上表时的落款,便是“建州卫管束夷人之主佟·努尔哈赤”。

也许你会说,既然爱新觉罗氏为宋徽宗赵佶之后,而董鄂又是越王赵偲之后,那么,清朝不就是北宋复辟了吗?为什么清代宗室与觉罗们没有大大方方地承认呢?

事实是,清军入关,凭借的主力是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还有吴、尚、耿三番的反戈大军。假如满洲人得知爱新觉罗、董鄂等部为宋室之后,又会增加新的不稳定因素。大清前期弘扬的是满蒙汉藏回五族共荣,于是,皇太极之庄妃是蒙古科尔沁的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大玉儿),顺治的皇后是董鄂·乌云珠,康熙的生母为汉人佟图赖之女,雍正的养母是汉人佟佳氏,乾隆的生母是汉人嘉兴钱氏(史料证明与雍正熹妃钮祜禄氏为同一人),嘉庆的生母(乾隆令妃)则是内务府总管汉人魏清泰之女。到得清朝末年,满人作为一个最初偏居东北的少数民族已经逐渐融入华夏大家庭,除了华北、东北一些满族自治县和满族乡的偏僻之地,中国几乎没有纯正的满人了。

大清整体进入关内,老家东北逐渐荒芜。为重整“龙兴之地”,从雍正开始部署“京旗移垦”白山黑水。这部分重返东北的旗人,有不少“觉罗”从乾隆年间伊始就恢复了“赵”或“肇”等汉姓,一直延续至今。当年,宁古塔有“四赵”之说:觉罗氏,冠以汉姓赵、肇。四个觉罗氏家族是爱新觉罗肇氏、舒舒觉罗赵氏和伊尔根觉罗氏的两个赵家。如今“四赵”已经发展成为“六赵”,另有伊尔根觉罗的两个赵氏聚族而居在不远的两个村落。

抬旗换血

通过研读史料,我发现,清代的“抬旗制度”,是爱新觉罗、董鄂觉罗出自“赵官家”极佳的佐证之一。所谓抬旗,本来是清朝旗人为了提高出身而抬升旗籍的制度,后来竟然演变成将汉族功臣或外戚抬入满洲八旗的常态化机制,而且愈演愈烈,直至清末。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八旗。满洲八旗,包括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正蓝旗、镶黄旗、镶白旗、镶红旗、镶蓝旗,其中正黄旗、正白旗、镶黄旗为上三旗,旗主由大清皇帝亲任;其余五旗为下五旗,旗主多为世袭罔替“铁帽子王”。此外,作为满洲八旗的必要补充,还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

汉军八旗之一镶黄旗的佟图赖,历任都统、侍郎、定南将军,获封三等子爵。因为他是顺治皇帝之妻孝康章皇后的父亲,也就是康熙皇帝的外公,其孙女又是康熙的皇后,因此被抬入满洲镶黄旗,举族改姓“佟佳氏”,堂而皇之地变成满洲贵族了。佟佳氏出了三个皇后和诸多妃子,在朝为官的有108人,在地方任职的高达500余人,时称“佟半朝”。佟佳氏成为满洲“八大姓”之首,由汉人摇身一变成为满洲最风光的家族。

雍正皇帝即位后,将原隶属于下五旗之一镶白旗的侧福晋年贵妃一支,以及分布于正白旗、镶白旗、正黄旗包衣(奴才)的其他年氏家族成员全体抬入上三旗镶黄旗,年贵妃的哥哥年羹尧更因军功获封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位极人臣!即使后来年羹尧获罪,除了其子年兴获封的世管佐领被撤销外,年氏全族仍然在镶黄旗逍遥过活。

雍正五年,大受雍正皇帝恩宠的河南巡抚田文镜,因为他出身汉军八旗之一的正蓝旗,所以被雍正以政绩突出为由,“命抬入正黄旗”,也就是由汉军下五旗抬入汉军上三旗。

嘉庆皇帝的母亲孝义纯皇后,她的父亲是汉人魏清泰,隶属于汉军八旗之一的镶黄旗。女贵父荣,魏清泰被抬入满洲镶黄旗,晋升为大清内务府总管,改姓“魏佳氏”。魏佳氏一族权倾朝野,也变成了满洲贵族!

内务府汉军镶黄旗包衣(奴才)高斌,因其女儿是宝亲王弘历的侧福晋,待到乾隆皇帝即位,侧福晋获封贵妃,高斌也因此由内务府主事而接二连三地升迁,官至江南总督、直隶总督、吏部尚书、大学士。高斌全家被抬入满洲镶黄旗,改称“高佳氏”。正是: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再来说说清末两个著名的女人。第一个,咸丰皇帝的遗孀叶赫那拉·杏贞,也就是臭名远扬的同治、光绪两朝的慈禧太后。按《清史稿》记载,其父叶赫那拉·惠征属于满洲八旗下五旗之一的镶蓝旗,他的女儿变成“西太后”“老佛爷”之后,家族被抬入满洲上三旗的镶黄旗!此其一。其二,我着重要说的是,这个大名鼎鼎的慈禧太后,其实出身于山西长治王姓汉人之家!原来,惠征五代孙叶赫那拉·国宏曾到山西长治,瞻仰潞安知府惠征夫妇旧居潞安府衙,亲口告诉长治市志办副主任刘奇,说慈禧太后是长治人,惠征只是慈禧的养父。经刘奇多年研究,得到如下成果:家境贫寒的慈禧在少年时代被卖给潞安知府惠征为婢,改名“玉兰”。后来,她以叶赫那拉·惠征之女的身份,应选入宫。中国史学会副会长张启华、国家清史编委会专家王汝丰、国家清史编撰委员会专家杨益茂等权威确认——慈禧就是汉人。这就与《清史稿》的记载严丝合缝、相互印证了。而慈禧当权后的所作所为,都有了极好的解释:她的儿子同治皇帝载淳夭亡后,慈禧为什么选择载湉继位为光绪皇帝?盖因她的妹妹嫁给了醇亲王奕譞,于是,光绪皇帝既是慈禧的侄儿,又是她的外甥,真是亲上加亲!而清朝最终宣布废除“满汉不通婚”祖制的人,就是这个飞扬跋扈的女人慈禧太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腊月,慈禧颁布懿旨:“我朝深仁厚泽,沦浃寰区。满汉臣民,朝廷从无歧视。惟旧例不通婚姻,原因入关之初,风俗、语言或多未喻,是以著为禁令。今则风同道一,已历二百余年,自应俯顺人情,开除此禁。”

第二个,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祖母刘翠妍,乃正五品典卫德庆之女。她本隶属于汉军八旗的刘氏,可谓出身微贱。刘翠妍于光绪年间成为醇亲王奕譞的侍妾,后由汉军八旗“抬旗”为满洲镶白旗的“刘佳氏”,同时升位侧福晋。她继醇亲王奕譞福晋叶赫那拉·婉贞(慈禧妹妹、光绪生母)之后颇为得宠,并先后生下三子一女:载沣(溥仪之父满清摄政王)、载洵(晚清海军大臣)、载涛(建国初期被毛泽东主席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部马政局顾问)和二格格。原来,佟佳、魏佳、高佳、刘佳,都是汉人啊!

清代皇帝真是“高明”,通过“抬旗”方式,表面上“壮大”了人口稀少的满洲八旗,实则对满洲贵族血统作了极好的稀释——可谓是一箭双雕!通过对汉军八旗外戚的“抬旗”之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清朝皇帝的确拥有汉人血统,汉军八旗之人即使抬旗仍旧是汉人!

清朝覆灭后,帝都的一些“觉罗”依据“爱新”的含义改姓了“金”,溥仪之弟溥任改名金友之,三妹韫颖改名金蕊秀,七妹韫欢改名金志坚。还有少许“觉罗”按辈分改姓溥、毓、恒、启,如画家爱新觉罗·启功直接姓了启,溥仪六妹韫娱改名溥娱,溥佐之子改名毓震峰。恭亲王奕訢的孙子、画家爱新觉罗·溥儒,改名溥心畬,与张大千有“南张北溥”之誉。皇室旁支、解放前夕迁至台湾的历史学家爱新觉罗·载枢改名为金铄,他的儿子爱新觉罗·溥聪改名为金溥聪,现任台湾国民党中央秘书长。

意犹未尽,游兴正浓,离岸登舟驶向大明湖的湖心岛,准备去欣赏乾隆皇帝所书匾额“历下亭”三字真迹。

抬望眼,沙鸥翔集;侧耳听,欸乃声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