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兴华的头像

张兴华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409/20
分享

天下第一场

你从青铜时代走来,背负亘古洪荒;你从肥沃黑土崛起,现代农业启航;你从崭新时代奋飞,挥洒稻谷芬芳……

举目四望:沃野千里,稻浪滚滚。高粱火红,玉米金黄。

这里是北大荒集团红兴隆分公司友谊农场——蜚声中外的“天下第一场”!

现代农业发源地

遥想当年,蒙恬屯田,北击匈奴;曹操屯田,大破乌桓。粮秣强兵马,民以食为天。

东方破晓,黑龙江、新疆两大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华夏边疆稳定,人民丰衣足食。

膏腴黑土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珍贵礼物,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世界上有三块著名的黑土地:一块在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一块在乌克兰的第聂伯河两岸;一块在就中国的东北平原,主要分布在松辽流域和三江草原,而以三江平原的土质最为肥美。

位于三江平原腹地的友谊农场,深耕黑土地,米粮仓廪实,成立70年来,在我国现代化农场建设史上创造了10个“全国第一”: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由苏联政府赠送成套机械设备并派遣专家指导建设的农场;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经国务院决定建立并命名的农场;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由国务院任命农场场长的农场;全国第一个经科学勘测和规划设计,采用先进管理和耕作方法进行农业生产的农场;全国第一个引进国际最先进农业机械,率先实现农机现代化的农场;全国第一个实施精准农业项目,农业生产迈进智能化、数字化的农场;土地总控面积全国第一的农场(1864平方公里);耕地规模全国第一的农场(14.46万公顷);农场总人口数量全国第一的农场(8.6万人);创建以来累计产粮数全国第一的农场(482.69亿斤)!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三江大地时,双手捧起一碗晶莹剔透的大米,掷地有声地说道:“中国粮食!中国饭碗!”

友谊金桥架五洲

在北大荒农机博览园,巡视着自1950年代以来琳琅满目的各种各样的农机具,我默默地向它们行注目礼——心潮起伏,感慨万千。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而农业则是支撑一切的基础。1954年,在苏联援助下,国务院决定在三江平原建设一个大型谷物农场。为纪念中苏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友谊农场”应运而生。敬爱的周总理殷切希望友谊农场“出经验、出粮食、出人才”。

移步宽敞笔直的友谊路,在我的眼前,是当年援建友谊农场的苏联农业技术人员居住过的古朴的“专家楼”。仰望高高矗立的毛泽东主席塑像,一个个鲜活的形象闪现在脑海——专家组组长马斯洛夫、总工程师瓦辛柯、水利工程师奇列佐夫、土地整理工程师拉斯肯、土壤专家弗拉修科……他们与中方人员同吃同住同劳动,白天,在严冬的旷野中顶着“大烟炮”勘察设计;夜晚,他们在帐篷里热烈地讨论设计方案,燃亮马灯通宵达旦地。随后,大批现代农机具进驻——“热特”25K拖拉机、“德特”54推土机、田野巨人“康拜因”(联合收割机)……为友谊农场大面积机械化耕种保驾护航。

依稀记得,当我还是一个小学生的时候,就在课堂上听老师津津有味地讲述美国友人韩丁的故事。韩丁是美国共产党员,于1946年来到中国,在重庆见到周恩来副主席并要求进入根据地。得到允许后,韩丁到达太行山解放区帮助土改,1949年又到北京指导农业机械化。1971年,中美开始对话,韩丁应周恩来总理邀请重返中国,周总理称他是“中国人民患难与共的老朋友”。之后,韩丁受聘为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项目专家和中国农业部高级顾问,多次来到中国。1977、1979年,韩丁先后两次来到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指导农业机械化试点工作。

如今,我们司空见惯的美国著名农机品牌约翰·迪尔和凯斯,就是韩丁引进到友谊农场的。由美国友人韩丁,我仿佛看到了国际主义战士的群像——白求恩、柯棣华、路易·艾黎、爱泼斯坦、马海德……

友谊农场成为中、苏、美伟大友谊的最好见证者!和平鸽在三江大地展翅飞翔。

友谊熟而天下足

伫立五彩缤纷的“万亩大地号”,我脱口而出上面这句话。虽然有些夸张,却是友谊农场“天下第一场”特殊地位的极佳注脚。

七十载栉风沐雨,七十载春华秋实。友谊农场以其在农业生产方面的规模化、精准化、智能化,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一面旗帜。在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上,友谊农场实现了基础农田设施配套化、农业机械装备精良化和高科技集成转化应用模块化的“三化模式”,农业标准化覆盖率100%;田间综合机械化率99.9%;农业科技贡献率80%。

下面这组数字,凝结着几代“友谊人”的汗水和智慧——自1954年建场、1955年产粮至今,友谊农场累计生产粮食482.69亿斤,向国家上交商品粮451.58亿斤,粮食商品率93.55%,年均上交商品粮6.64亿斤,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2006—2010年,友谊农场4次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场”称号。2010年,友谊农场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场标兵”称号。2011年,友谊农场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称号。2012—2014年,友谊农场又连续3次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场”称号。

在庆祝共和国75周年华诞的日子里,让我们记住这一串闪光的名字吧——

王操犁、魏震五、张省三、陈剑飞、洪澍、韩玉……名垂青史!

梁军、刘瑛、赵未、郝焕文、张福山、马国强……溢彩流光!

友谊农场的辉煌成就,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邓小平、李先念、王震、李克强、回良玉等同志先后来到友谊农场视察。

共和国的同龄人

深入采访过程中,我注意到,身材颀长的他精神矍铄,一副黑框近视镜镶嵌在清癯的脸庞,浸润着浓浓的书卷气。加上一身笔挺的西装,温文尔雅的谈吐,花白的头发纹丝不乱,让我立即联想到黄浦江畔写字楼里的上海“老克勒”。

一阵闲聊之后,我的猜测果然应验了。袁福兴,1949年出生于上海,1968届高中毕业生。“广阔天地,大有作为”——1969年5月,19岁的袁福兴跟随知青大军千里迢迢奔赴黑龙江建设兵团,成为3师18团工业营6连(砖瓦连)的一员。

一腔热血,怀着“扎根北大荒”的坚定信念,袁福兴放弃了返城上大学和外调提拨的机会,五十多年如一日地奋斗在北大荒。他从兵团战士做起,干一行、爱一行,颇具主人翁精神。1991至1996年,袁福兴在担任友谊农场糠醛厂厂长期间,带领全厂干部、职工狠抓企业经营体制改革、设备和工艺技术改造、产品市场开发,使原亏损企业一跃成为农场利润超百万企业。1996年,袁福兴调入农场管理部门后,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多次被评为友谊农场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2009年12月退休后,袁福兴担任友谊农场史志办主编至今,继续为友谊农场发挥余热。

作为友谊农场发展壮大的见证人,袁福兴谦和地说:“是北大荒给了我成长的环境和机会,是北大荒让我找到了奋斗终身的方向。我为北大荒骄傲,也为做一名北大荒人而自豪。”他将唯一的儿子留在友谊农场,现在还有了孙子,并要求孙子长大了也要为北大荒的建设发展作贡献!“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用扬鞭自奋蹄。”为完成好修志记史的重任,袁福兴表示,要继续挖掘友谊农场宝贵的历史资料,传承厚重的北大荒历史文化,展示发展成就,为引领现代农业建设,汇聚起推动农场改革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添砖加瓦。

登高壮观天地间,友谊天下第一场!蓦然,著名歌唱家殷秀梅演唱的《这片黑土地》在我的耳畔久久萦绕:“这片黑土地,富饶的黑土地。你是天地的和谐,永恒的美丽!”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