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兴华的头像

张兴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0/10
分享

皖南梅村行

梅村不是村庄,而是一座颇有名气的江南小镇,坐落在皖南绵延起伏的群山里。

应邀参加“全国知名作家看梅村”文学采风活动,让我有幸一睹梅村的丰姿芳容。

朋友,请跟我来!

你拥有红色的土地

风和日丽的秋日清晨,从长江南岸的池州出发,驱车往西南方向奔驰大约45公里,便一头扎进了莽莽苍苍的九华山西麓山谷。这里到处是崇山峻岭,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铺排着青翠的茂林修竹。秋浦河、龙舒河、霄坑河在山谷中竞相欢唱,“八山一水一分田”正是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梅村镇的活写真。

幽静的山谷令我心旷神怡,周遭的生态宛若人间仙境。大唐“诗仙”李白在《秋浦歌》(其十)中赞叹道:“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

梅村镇在皖南大名鼎鼎。这里东望九华山,南接牯牛降,西邻升金湖,北眺杏花村,一直以来都是长江中下游善男信女沿秋浦河朝拜地藏王菩萨道场九华山的必经之路。“商贾如云,货物如雨,朝圣如龙,香火如风”,描绘的就是梅村镇当时的繁荣盛景。据介绍,梅村镇的旧名是崇义乡,因明清年间,乡民梅姓中出了一位廉明耿直的文官梅侍郎,朝野称颂,乡人景仰,“遂以其姓冠以故居村”。

梅村镇风景如画,惹得我流连忘返。当年李白多次游历这里的山山水水,挥毫写就的《秋浦歌》就有17首之多!此刻的我,恍若瓦尔登湖畔的亨利·大卫·梭罗再现。

伫立河边,兴致勃勃地观看山民除草,我发现,这里的土地一片赭红。山民自豪地说,因了这片红壤,梅村镇境内物产丰饶,茶叶多次获得国际名茶博览会金奖,板栗、翠冠梨、豆腐乳、豆干、黑木耳等饮誉江南,还有金银、硫铁、铅锌、锰、石英石等矿产和丰富的水电资源。

这里的土地是红色的,更源于当年神秘的“黄西工委”铸就了红色的基因。资料显示,大革命失败后,我党在黄山以西的险峻群山里成立地下党组织(黄西工委前身),保留革命火种,深入发动群众,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中与顽敌、倭寇进行了殊死战斗。正可谓:艰苦卓绝,红心向党。

满怀崇敬的心绪,我了解到,解放战争时期,为策应解放大军横渡长江,中共黄西工委提出“背靠山区,面向平原,隐蔽坚持,积蓄力量,开展游击战争,为解放皖南创造条件”的斗争方针,有力牵制池州沿江江防之敌,取得了“南北呼应”的辉煌战果。中共黄西工委独创的保密工作经验,至今都是我党的一笔宝贵财富。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热血沸腾!

你拥有绿色的茶园

霄坑不是“坑”,而是梅村镇治下的一爿小村庄,隐匿在九华山西麓的大峡谷中。

霄坑大峡谷长约25公里,山高林密谷深,有“华东第一峡谷”之称。皖南的“坑”,我的理解,应该是类似于山坳吧,譬如茶山坳、马兰峪、东山坞、桃花谷、白水岙这些耳熟能详的南北地名,都与霄坑异曲同工。

溪流淙淙,飞瀑铮铮。水木清华,神肤洞达。“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霄坑村的山民世世代代散居在峡谷中,在霄坑河两岸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娴静生活。

此时的我,又从“诗鬼”李贺变回了亨利·大卫·梭罗。拾级而上,登临苍山。但见,满目都是蓊蓊郁郁的茶园,园中时有劳作的茶农辗转腾挪。到得山顶,放眼四望,山中云雾缭绕、瑞霭千条,茶园随丘陵山岭高低起伏,仿佛阿波罗撒下的碧绿巨毯。深吸一口湿润的空气,揉一揉酸麻的双腿,坐在一座展翼的亭子里小憩。

好客的主人端上一盏当地特产“霄坑绿茶”。观之,汤色翠绿;品啜,唇齿芬芳!真个是:五脏六腑无一处不熨帖,浑身疲惫烟消云散——“从来佳茗似佳人”,此话不虚!

霄坑的红壤适于茶叶种植,源于唐代的霄坑绿茶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贵池县志》记载的13种地方特产之一。话说皖南山区九华山山脉,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日照充足,水量丰沛,无霜期高达219-243天。优渥的地理气候条件,适宜的土壤和降水,特别有利于茶树的生长。1987年4月,著名茶学家陈椽教授亲临霄坑茶区指导茶农制茶时指出,“此地生态皖南少有”,霄坑茶叶“花香花味”。从此发轫,霄坑绿茶逐渐登上历史舞台,勾勒了大山里的村民们勤劳致富的美好愿景。

峰峦叠翠的群山、清洁甘冽的溪水、错落有致的山村、善良淳朴的民风——一切的一切,都为霄坑村带来缕缕茶香。2024年,霄坑绿茶入选首批《中国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等美誉纷至沓来。

眺望着广袤无垠的数千亩绿色茶园,我不禁脱口而出:“皖南名茶,祁红霄绿!”

谈笑间,已然是正午时分,热情的主人安排了丰盛的皖南土菜款待我们。席间,一道板栗烧鸡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但见,圆润的栗子仁儿金黄璀璨,与琥珀般的鸡肉一道组成了珠联璧合的美妙图案。举箸夹起一块鸡肉入口,皮脆肉嫩咸香;再来一只栗子仁儿品尝,软糯温暖无限!

“栗子是我们这里的特产呢,吃完饭我带你们去看‘千亩板栗园’!”好客的主人发出邀约。

你拥有紫色的瑰宝

必胜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驰名中外的“必胜板栗”的故乡——确切地讲,是梅村镇必胜村北冲组。

午后的阳光暖暖地照耀在我的脊背上,我踌躇满志地走向绿意盎然遮天蔽日的“千亩板栗园”。高大挺拔的栗子树如同成百上千威武雄壮的士兵,排列着密不透风的“马其顿方阵”。浓密的枝条大有“接天莲叶无穷碧”之势,成串的绿色“栗子刺球”在阳光映衬下露出得意的微笑。嚯,这里立即让我回想起曾经游览过的多瑙河畔维也纳森林!

一直以来,在我的认知里,板栗是北方的特产,比较著名的有吉林的集安板栗、辽宁的丹东板栗、河北的迁西板栗、北京的燕山板栗、河南的确山板栗、山东的泰山板栗等。在南方即使有板栗生长,与北方的栗子相比,那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橘枳之别!

“这叫‘北冲王’板栗,就是咱们午饭时制作板栗烧鸡的食材,您尝尝。”

同行的安徽作家弯腰捡拾起掉落地上的绿色栗子刺球,小心翼翼地拨开刺皮,露出成熟饱满的紫色板栗。

阳光下的板栗立即闪烁着离合的神光,如同珍贵的宝石一般。剥开栗子壳,将乳白色的栗子仁儿送入口中——哈,果然是人间美味,妙不可言!

“什么原因呢?”打消了“橘枳之别”执念的我向同行投去质疑的目光。

“道理很简单呀。您看,地势每升高1000米,温度就下降6度。这样的话,像皖南呢、湖北神农架呀,也能产出一些优质的板栗了。大山里的气候条件和北方的平原就有点儿相同了……”

“哦,明白了!”我笑了起来。

“不过呢,南方板栗果型大,含糖量相对较低,淀粉和含水量高,肉质偏硬,适合做菜。北方板栗果型小,淀粉含量低,糖含量高,香味浓,糯性强,更适宜做糖炒栗子。”

您别说,细细比较,还真是如此呢!

最初的必胜板栗是野生的,在北宋仁宗年间就作为池州贡品而名扬天下了。其外形丰满匀称,色泽浑厚光亮,肉质脆嫩甘甜,口感纯正柔和,生吃、炒吃均可,兼有南北板栗的优点。

是的,在这里,随处可见百年树龄的板栗树,仅必胜村部前连片的板栗园就有200余亩,其中百年以上树龄的老板栗树就有416株。如今,千亩以上的老栗园依然生机盎然、硕果满枝,成为当地的亮丽风景线。难怪呢,著名林学专家张良富教授亲临观摩指导时,连连称赞必胜板栗“品质独特,口感厚润,质地细腻”!

如今,在池州的餐馆里,只要到了板栗收获的季节,都会用板栗做成各种美味佳肴,如板栗烧鸡、板栗炖鸭、板栗炖排骨等,令食客大饱口福。此外,池州市民在街头巷尾买到的糖炒栗子,出自梅村镇必胜村的占有极大的比例。

夕阳映红了沸腾的群山,走在溪畔的小径上,南宋吴潜的《哨遍·括兰亭记》涌入我的耳鼓:“集众贤,临峻岭崇山,有茂林修竹流水。畅幽情,纵无管弦丝竹,一觞一咏佳天气。”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