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兴华的头像

张兴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1/14
分享

从尖沙咀到凌霄阁

从尖沙咀登上富丽堂皇的巨型彩舫,在维多利亚港波平如镜的碧海之中缓缓穿行。抬望眼,天高云淡,银鸥翔集;览两岸,高楼摩天,鳞次栉比;眺远方,苍山如黛,瑞霭氤氲。

近旁,橘红色的斜阳慵懒地投射到海面上,将彩舫侧畔装点得金波粼粼,仿佛美丽的缪斯女神埃拉托轻轻弹拨着神奇的竖琴。

好一个闲适惬意的南国晚秋!此刻,我是坐在颇具洛可可情调的彩舫舷窗边的逍遥客,饶有兴味地体察着当地民众的人生况味。

港人步履多匆匆

这时,正是香港的下午茶时分。一杯马德拉,一碟火腿蛋,一份蔬果沙拉,两块精致司康,我也入乡随俗地凭栏而坐,“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一边欣赏着海顿的小夜曲,一边享受一番这曼妙的海湾High tea!

同行的香港朋友哑然失笑:“你这是英式的呀。瞧你这做派,简直是末代港督彭定康!”

我愕然:“那——港式的什么样呢?”

“你看岸上!”香港朋友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而是指着岸边的各色行人,接着说,“那些走路速度极快的无疑是本地人,而悠哉游哉的一定是观光客啦。”

呷一口浓香馥郁的马德拉,拢目细细观察,慢慢地,我还真看出了个中三昧。据香港朋友介绍,大名鼎鼎的港九下午茶虽然是英伦舶来品,但在香港是得到了改良的,远非英吉利王室和贵族来得那么高大上。长期以来,香港的下午茶有一个特别本土化的名字“三点三”。

众所周知,港人华洋杂处、成分繁冗,为了在这块弹丸之地上求生存,他们的吃苦耐劳、珍惜时间、勤奋进取是闻名遐迩的。话说1960年代,香港刚刚跃升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出口贸易、制造业、建筑业空前繁荣,吸引了大量劳动力蜂拥而至。码头搬运、建筑等行业户外工人的重体力劳动,对食物的热量有着非同寻常的极高需求。在每个工作日的午饭之后,他们要从下午1点紧张忙碌到傍晚6点才能下班,于是,午后“三点三”的下午茶,成为蓝领们趋之若鹜的“加油站”。

确切地讲,午后“三点三”开始的时间是下午3时15分。那时,繁华热闹的香港中环一带的搬运工,在3点15分至3点45分这个时段可以休息半个小时。大家纷纷走进茶餐厅,喝一杯充满糖分和脂肪的浓郁奶茶,吃一个价格低廉、碳水充足的菠萝包,就能快速达到提神醒脑、补充热量的功效。而后,他们又急匆匆地投入繁重的体力劳动中去。

伴随着港人匆匆的步履,从1980年代伊始,香港跻身世界发达地区前列。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让终日辛劳的港人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热望。推而广之,“三点三”习俗迅速走进大型商场、写字楼、政府机关……从蓝领波及白领。进而,在“三点三”下午茶时段喝喝咖啡、吃吃点心、听听音乐,及时补充热量,进行短暂的身心放松,又普及到了所有港人之中。

改革开放大潮风起云涌,如今,“三点三”下午茶不仅成为香港人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风靡了粤港澳大湾区。

蜚声中外的香港电影中有着数不胜数的“三点三”场景。我粗略计算了一下,在我看过的电影中,李小龙、狄龙、郑少秋、周润发、刘德华、黎明、郭富城、古天乐、甄子丹、钟楚红、关之琳、梅艳芳、李丽珍、张曼玉、利智、邱淑贞等影视明星将香港下午茶文化演绎得争奇斗艳、异彩纷呈。

彭祖荟萃惹人妒

夜幕降临,霓虹炫彩,维多利亚港两岸的九龙半岛与香港岛霎时变成了五彩斑斓的童话世界。

这座巨大铜像的正式名称是“永远开放的紫荆花”,寓意为“香港永远繁荣昌盛”!是啊,香港回到祖国怀抱多年,依然保持了迅猛的发展势头,不能不说是一个当代奇迹。

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发布的世界人口状况调查报告显示,香港人均寿命85岁,是全球各国及地区人均寿命最高的城市。我陷入了沉思:香港资源匮乏,人烟辐辏之地。这里的空气也不是很好,况且,人们整天从早忙到晚,难得浮生半日闲,何以长寿冠绝全球呢?香港朋友说,饮食的作用是巨大的。历史原因导致东西方饮食文化在香港交融,粤菜和西餐杂糅的饮食习惯使香港成为“美食天堂”。

一席话,引得我好奇地探究起港人的一日三餐来。整天忙忙碌碌赚钱的港人,保持着较快的生活节奏,很多人的早餐都是在上班路上解决。司空见惯的场景是,人们匆匆购买茶餐厅里的煎双蛋、通粉、餐包、速食面或三明治,配上一杯咖啡或茶,快速入口之后快步离去。遇到休息日,港人的家庭早餐则以各种粥为主,搭配一些肉类和蔬菜的小点心即可。港人有着极高的就业率,午餐时间更为紧凑。他们往往以外卖、便当为主,要么就在公司附近的餐厅里解决,通常的午餐也就是牛腩面、烧味饭、公仔面等。晚餐是港人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顿饭啦,疲惫不堪的上班族会选择回家做饭或者去外面“打牙祭”,常见的菜肴有烧味、卤水、青菜等。

我说,这也没什么稀奇的啊!友人提醒我,港人晚餐还爱吃日本料理,铜锣湾、尖沙咀、旺角等著名商业区到处是日式餐厅,菜式由刺身、寿司、串烧、炸物、小食、甜品等组成。港人特别喜欢吃三文鱼,每家几乎两周最少会吃一次。香港家庭晚上聚餐时还喜欢吃“盆菜”——起源于新界围村的盆菜是一种杂烩菜,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了。港人的晚餐还少不了汤,莲藕排汤、枸杞叶猪汤、芹菜清福汤……煲汤是他们的最爱!据统计,长期饮用这些健康汤品不仅可以消除南粤瘴气湿热,而且对身体益处多多。

指点江山,触景生情,无数港九风流浮现脑海之中。邵逸夫庚达107岁,是世界上“最长寿的CEO”; 饶宗颐乐享101岁、许世勋寿至97岁、吕志和享年95岁;依然健在的李嘉诚已经是96岁高龄了!我分析了一下,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勤奋工作、乐善好施、饮食清淡、适度锻炼。豁然开朗!记得在上海黄浦江畔陆家嘴高耸入云的金茂大厦,我就是由西装笔挺笑容可掬的“老克勒”引导进入电梯的;而在南京路步行街上著名的和平饭店,我也是由彬彬有礼的“老爷叔”引进大堂的。上海人均寿命紧随香港之后,原因何在?从这些“老克勒”“老爷叔”们的终身就业即可见一斑。

口味清淡、饮食多样,终身工作、不要太闲,应是港人的长寿秘诀?

“半称心”的智慧

前方岸边忽然花团锦簇,那里是香港歌剧院,独特的建筑风格令我想起了气势恢弘的古希腊雅典卫城。

在我的朋友,香港歌剧院著名歌唱家、香港节日室内乐团驻团指挥兼首席大提琴师黄元元先生的工作室里,悬挂着一幅他亲笔书写的名为《半称心》的书法作品:“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 我晓得的,这是杭州西湖灵隐寺的一副楹联,摆放位置在庄严肃穆的天王殿。上联道出了人生的普遍状态,下联则宣示了达观处世的人生态度。黄元元先生认为,港人以“半称心”为座右铭者甚众,故而,心里相对平衡,快乐油然而生。

我也注意到,港人信奉妈祖的人很多,光妈祖庙就有好几处;而赤松子(黄大仙)则是保佑港人平安的又一特色。港人勤奋克己、取舍有度,以贪婪为耻、乐天而知命,“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懂得“放下”之智慧,多有自我开解之道。由此,我联想到当下诸多国人,其对官位的追求达到了痴迷的程度。白天说假话,夜不能安寝——何来健康?侈谈快乐!遑论长寿!

我想,这浅显易懂的“半称心”当是港人寿比南山的心理秘笈!

不知不觉中,彩舫行驶到了香港岛中西部的太平山下。闻名全球的太平山最初的名字叫做硬头山,后来以大英帝国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命名为维多利亚山,回归祖国后恢复太平山称谓。海拔554米的香炉峰则是香港岛的最高峰,港人一般简单地称呼为“山顶”。

弃舟登岸,乘坐巴士沿着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向太平山“山顶”进发。但见,半山腰处多别墅豪宅,是香港著名的富人区。这里雕梁画栋、寸土寸金,房价高居全球之冠!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也就是十几分钟的工夫吧,我已经登上太平山顶,来到高高耸立的凌霄阁顶层的大观景台。放眼四望,眼前一片灯火通明,整个香港尽收眼底!“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试问,人间还有如此宏伟壮丽的夜景嘛?皓月当空,辉映人间生灵万物;冰轮之下,万家灯火五彩缤纷!太平山下的香港岛和九龙半岛,犹如巧妙镶嵌在维多利亚港的两颗璀璨明珠。海面上寂静神秘、渔火点点,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繁华热闹的中环一带,更是高楼林立,华灯怒放——“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昔日,“至圣先师”孔老夫子怎么说来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此刻,黄元元兄长演唱的明人杨慎彪炳千秋的《临江仙》、罗贯中长篇名著《三国演义》的开篇词又在我的耳畔响起:“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