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学东的头像

张学东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3/07
分享

古镇老中医

 

老中医(散文)

                         四川高县文广旅局   张学东

               电话:13990910523

           邮编:645150

 

 (张学东,男,系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高县第一届作协主席,现供职于高县文广旅局,已在中、省、市报刊杂志上发表文学作品数近百万字,有作品入选多部报告文学集、诗集,已公开出版散文集《爱在家园》、《这方水土》、《且行且歌》、《风景在远方》等。)

 

  古镇依山傍水,古朴秀丽,乃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所,曾是盛极一时的南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埠、通商要道。自古的繁华烟云熏透了古镇的各个角落,敦厚博大的传统文化陶冶了古镇人的儒雅之风。小镇藏龙卧虎,多俊杰,多耆宿,出将相,出书画名家,让古镇人如数家珍,引以为豪。这其中,就有好几个以杏林名医享誉川南的老中医。

在古镇,老中医几乎都是家传的,最出名的有达家、周家和夏家。我的家庭,记忆中似乎在我很小的时候就一直与老中医们打交道的。母亲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因为做手术发生的医疗事故,隔三岔五,便要发病,而一发病,便人事不醒,情况十分危急。往往是请西医来打几针药,把最初危急的病情缓解以后,第二天,病歪歪的母亲便在姐姐们的搀扶下,去找老中医达必才开几副中药。这达老中医圆胖的脸,前额挺凸,不多言语但形容慈祥,多年后我看到彭祖的画像,一下联想到让多灾多难的母亲从病痛中一次次缓解过来的达老中医,犹感亲切,慈心入怀。

因为母亲时常发病,所以在那个家境窘迫清寒的年代,我家亲友绝迹的家门,倒时常登门的是面和慈善的老中医。记得一个姓吴的中医,本身在派出所工作,自己除了能开治疗奇病怪恙的偏方药单外,还有一身家传的烧麻火治昏迷的一次,母亲在街上正在摆摊子,突然就犯病倒在地上人事不醒。这时,正在街上巡逻的吴公安发现了,急忙上前帮着把母亲送到卫生院。一阵紧张的抢救过后,吴公安对坐在诊所椅子上埋头叹气的父亲说,他能给母亲开点中药,特别是发病时给昏迷的母亲烧麻火,可以解缓母亲的症状。父亲开始不相信吴公安还有治病的本事,将信将疑。偏是吴公安满肚的菩萨心肠,第二天竟亲自来到我家。适逢母亲又在发病,吴公安取来一叶粗麻,自己搓成一根细密的麻绳,用火柴点燃后,把明火吹熄,燃成一截星火闪烁的麻绳。吴公安叫家里人把昏迷中的母亲摆正身子后,开始用麻火在母亲的头顶、脸额上,飞快地轻点而过,然后在膀子、手臂、背部、两腿,也用麻火在穴位上麻利地烧点。这么忙乎一阵,吴公安已是汗水直冒。接下来,他又为母亲开了一包中药,嘱咐父亲哪些药引子要煎炒过,那些要捶成细面,交代得非常的细致。从此,母亲就吃吴公安开的中药,一遇昏迷人事不醒,也要请他来烧麻火。渐渐地,母亲发昏迷间隔的时间越来越长,到现在,几乎一年中只有寒暑交替的时候才发过一两次,这医治的功效,自然凝聚着民间中医吴公安的辛劳。回想起来,当初吴公安替母亲治病,从没有收取过诊疗费,他和我家的情谊,就这么建立起来了。很多年以后,吴公安调回了他老家所在的另一个镇,我们几兄弟还专门去拜访感谢过他,谈起当初他对我家母亲的莫大功德,他竟淡然一笑,满脸的冲和淡雅,毫无居功之态。

      古镇几个著名的老中医,都各自有专治某个疾病的特长。象在文庙街开中药铺的夏医生,家传的骨科和医治肝炎远近闻名。古镇上哪个人脚崴了、闪瘫了、手折了,无不去找他推拿、针灸、药敷、上夹板,严重的不到一个月就恢复如初,以前讲送锦旗,他那简便的药铺里便挂满了“华佗再世”、“神医妙药”等一幅幅暗红色的锦旗。夏老医生最拿手的还是治疗肝炎。近年来,由于饮食习惯和人员流动的增多,肝炎患者越来越多,得上了乙肝、丙肝等慢性肝炎,医疗费用高昂,疗治时间漫长,让患者苦不堪言。夏老医生用中药治疗肝炎是一绝,他用望闻问切,便知晓前来求诊的人是否患有肝炎,程度有多重。多年前,文庙街上座落着一所师范学校,每年春秋两季,有一些家境贫寒的农村学生患上乙肝,去县、镇医院看西医,花费要上千元,贫寒学子囊中羞涩,忍病不治,拖成重症。有老师得知情况,便携带患病学生找夏老医生求治。夏老医生把脉问讯,悲悯叹息,为贫寒学子开上几付中药,嘱咐按时服药,剂量加大。夏老医生仅收点中药成本费,几付中药算下来才十多二十快钱,而完全把乙肝治愈呈阴性,一两个月的医治费用就两三百快钱,实在穷困的学生,有时夏医生还连药钱都减免了,让贫寒学子感激万分。医术与医德,在夏老医生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

记得十多年前,我还在县报社上班,正当八月酷热天气,为了采访如火如荼的全县扶贫攻坚战,我头顶烈日,挥汗如雨地深入乡镇进行采访,其中一天大雨倾盆,我正在地处高寒山区的苗族村中寨村爬山涉水,全身湿透,山风劲吹,瑟瑟发抖,找到一户农家烧柴火烤热,才抵御住了冷寒。第二天,暑热正盛,我又深入另一个镇采访,寒热交替,深入体内,当天下午我回来便全身虚晃,天摇地转,心慌气短,连电视声音听起来都害怕,请来县医院的医生为我紧急治疗,反复检查,也没查出过所以然,连吊了十来天的盐水,症状虽有缓解,但始终心虚胆怯,走在路上,不时感觉天旋地转,工作无激情,生活无情趣,真正体会到了“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就在我心凄惶、万事蹉跎之际,一天从医院彷徨倥惚走回家,遇到了周五青老中医,他见我憔悴的模样,把我叫进中药铺,为我把了脉,宽心释然地告诉我,没什么大碍,就是肝胆湿热太重,连续吃中药清除体内湿热就可。老中医一番理论让我宽慰许多,对战胜病魔也有了信心。接下来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我连续服苦味浓厚的中药,人渐渐清爽起来,再加上增强体育锻炼,身体终于恢复了。从此,我对中医更有了一种特殊的情怀。

人到中年,每当节假日回老家,经过周老医生的药铺子时,我都要去坐上一会,听听他对百味人生、饮食起居的理解和看法,对自己开阔胸襟、善待人生增益许多。

 

 

老中医(散文)

                         四川高县文广旅局   张学东

               电话:13990910523

           邮编:645150

 

 (张学东,男,系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高县第一届作协主席,现供职于高县文广旅局,已在中、省、市报刊杂志上发表文学作品数近百万字,有作品入选多部报告文学集、诗集,已公开出版散文集《爱在家园》、《这方水土》、《且行且歌》、《风景在远方》等。)

 

  古镇依山傍水,古朴秀丽,乃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所,曾是盛极一时的南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埠、通商要道。自古的繁华烟云熏透了古镇的各个角落,敦厚博大的传统文化陶冶了古镇人的儒雅之风。小镇藏龙卧虎,多俊杰,多耆宿,出将相,出书画名家,让古镇人如数家珍,引以为豪。这其中,就有好几个以杏林名医享誉川南的老中医。

在古镇,老中医几乎都是家传的,最出名的有达家、周家和夏家。我的家庭,记忆中似乎在我很小的时候就一直与老中医们打交道的。母亲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因为做手术发生的医疗事故,隔三岔五,便要发病,而一发病,便人事不醒,情况十分危急。往往是请西医来打几针药,把最初危急的病情缓解以后,第二天,病歪歪的母亲便在姐姐们的搀扶下,去找老中医达必才开几副中药。这达老中医圆胖的脸,前额挺凸,不多言语但形容慈祥,多年后我看到彭祖的画像,一下联想到让多灾多难的母亲从病痛中一次次缓解过来的达老中医,犹感亲切,慈心入怀。

因为母亲时常发病,所以在那个家境窘迫清寒的年代,我家亲友绝迹的家门,倒时常登门的是面和慈善的老中医。记得一个姓吴的中医,本身在派出所工作,自己除了能开治疗奇病怪恙的偏方药单外,还有一身家传的烧麻火治昏迷的一次,母亲在街上正在摆摊子,突然就犯病倒在地上人事不醒。这时,正在街上巡逻的吴公安发现了,急忙上前帮着把母亲送到卫生院。一阵紧张的抢救过后,吴公安对坐在诊所椅子上埋头叹气的父亲说,他能给母亲开点中药,特别是发病时给昏迷的母亲烧麻火,可以解缓母亲的症状。父亲开始不相信吴公安还有治病的本事,将信将疑。偏是吴公安满肚的菩萨心肠,第二天竟亲自来到我家。适逢母亲又在发病,吴公安取来一叶粗麻,自己搓成一根细密的麻绳,用火柴点燃后,把明火吹熄,燃成一截星火闪烁的麻绳。吴公安叫家里人把昏迷中的母亲摆正身子后,开始用麻火在母亲的头顶、脸额上,飞快地轻点而过,然后在膀子、手臂、背部、两腿,也用麻火在穴位上麻利地烧点。这么忙乎一阵,吴公安已是汗水直冒。接下来,他又为母亲开了一包中药,嘱咐父亲哪些药引子要煎炒过,那些要捶成细面,交代得非常的细致。从此,母亲就吃吴公安开的中药,一遇昏迷人事不醒,也要请他来烧麻火。渐渐地,母亲发昏迷间隔的时间越来越长,到现在,几乎一年中只有寒暑交替的时候才发过一两次,这医治的功效,自然凝聚着民间中医吴公安的辛劳。回想起来,当初吴公安替母亲治病,从没有收取过诊疗费,他和我家的情谊,就这么建立起来了。很多年以后,吴公安调回了他老家所在的另一个镇,我们几兄弟还专门去拜访感谢过他,谈起当初他对我家母亲的莫大功德,他竟淡然一笑,满脸的冲和淡雅,毫无居功之态。

      古镇几个著名的老中医,都各自有专治某个疾病的特长。象在文庙街开中药铺的夏医生,家传的骨科和医治肝炎远近闻名。古镇上哪个人脚崴了、闪瘫了、手折了,无不去找他推拿、针灸、药敷、上夹板,严重的不到一个月就恢复如初,以前讲送锦旗,他那简便的药铺里便挂满了“华佗再世”、“神医妙药”等一幅幅暗红色的锦旗。夏老医生最拿手的还是治疗肝炎。近年来,由于饮食习惯和人员流动的增多,肝炎患者越来越多,得上了乙肝、丙肝等慢性肝炎,医疗费用高昂,疗治时间漫长,让患者苦不堪言。夏老医生用中药治疗肝炎是一绝,他用望闻问切,便知晓前来求诊的人是否患有肝炎,程度有多重。多年前,文庙街上座落着一所师范学校,每年春秋两季,有一些家境贫寒的农村学生患上乙肝,去县、镇医院看西医,花费要上千元,贫寒学子囊中羞涩,忍病不治,拖成重症。有老师得知情况,便携带患病学生找夏老医生求治。夏老医生把脉问讯,悲悯叹息,为贫寒学子开上几付中药,嘱咐按时服药,剂量加大。夏老医生仅收点中药成本费,几付中药算下来才十多二十快钱,而完全把乙肝治愈呈阴性,一两个月的医治费用就两三百快钱,实在穷困的学生,有时夏医生还连药钱都减免了,让贫寒学子感激万分。医术与医德,在夏老医生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

记得十多年前,我还在县报社上班,正当八月酷热天气,为了采访如火如荼的全县扶贫攻坚战,我头顶烈日,挥汗如雨地深入乡镇进行采访,其中一天大雨倾盆,我正在地处高寒山区的苗族村中寨村爬山涉水,全身湿透,山风劲吹,瑟瑟发抖,找到一户农家烧柴火烤热,才抵御住了冷寒。第二天,暑热正盛,我又深入另一个镇采访,寒热交替,深入体内,当天下午我回来便全身虚晃,天摇地转,心慌气短,连电视声音听起来都害怕,请来县医院的医生为我紧急治疗,反复检查,也没查出过所以然,连吊了十来天的盐水,症状虽有缓解,但始终心虚胆怯,走在路上,不时感觉天旋地转,工作无激情,生活无情趣,真正体会到了“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就在我心凄惶、万事蹉跎之际,一天从医院彷徨倥惚走回家,遇到了周五青老中医,他见我憔悴的模样,把我叫进中药铺,为我把了脉,宽心释然地告诉我,没什么大碍,就是肝胆湿热太重,连续吃中药清除体内湿热就可。老中医一番理论让我宽慰许多,对战胜病魔也有了信心。接下来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我连续服苦味浓厚的中药,人渐渐清爽起来,再加上增强体育锻炼,身体终于恢复了。从此,我对中医更有了一种特殊的情怀。

人到中年,每当节假日回老家,经过周老医生的药铺子时,我都要去坐上一会,听听他对百味人生、饮食起居的理解和看法,对自己开阔胸襟、善待人生增益许多。

 

 

老中医(散文)

                         四川高县文广旅局   张学东

               电话:13990910523

           邮编:645150

 

 (张学东,男,系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高县第一届作协主席,现供职于高县文广旅局,已在中、省、市报刊杂志上发表文学作品数近百万字,有作品入选多部报告文学集、诗集,已公开出版散文集《爱在家园》、《这方水土》、《且行且歌》、《风景在远方》等。)

 

  古镇依山傍水,古朴秀丽,乃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所,曾是盛极一时的南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埠、通商要道。自古的繁华烟云熏透了古镇的各个角落,敦厚博大的传统文化陶冶了古镇人的儒雅之风。小镇藏龙卧虎,多俊杰,多耆宿,出将相,出书画名家,让古镇人如数家珍,引以为豪。这其中,就有好几个以杏林名医享誉川南的老中医。

在古镇,老中医几乎都是家传的,最出名的有达家、周家和夏家。我的家庭,记忆中似乎在我很小的时候就一直与老中医们打交道的。母亲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因为做手术发生的医疗事故,隔三岔五,便要发病,而一发病,便人事不醒,情况十分危急。往往是请西医来打几针药,把最初危急的病情缓解以后,第二天,病歪歪的母亲便在姐姐们的搀扶下,去找老中医达必才开几副中药。这达老中医圆胖的脸,前额挺凸,不多言语但形容慈祥,多年后我看到彭祖的画像,一下联想到让多灾多难的母亲从病痛中一次次缓解过来的达老中医,犹感亲切,慈心入怀。

因为母亲时常发病,所以在那个家境窘迫清寒的年代,我家亲友绝迹的家门,倒时常登门的是面和慈善的老中医。记得一个姓吴的中医,本身在派出所工作,自己除了能开治疗奇病怪恙的偏方药单外,还有一身家传的烧麻火治昏迷的一次,母亲在街上正在摆摊子,突然就犯病倒在地上人事不醒。这时,正在街上巡逻的吴公安发现了,急忙上前帮着把母亲送到卫生院。一阵紧张的抢救过后,吴公安对坐在诊所椅子上埋头叹气的父亲说,他能给母亲开点中药,特别是发病时给昏迷的母亲烧麻火,可以解缓母亲的症状。父亲开始不相信吴公安还有治病的本事,将信将疑。偏是吴公安满肚的菩萨心肠,第二天竟亲自来到我家。适逢母亲又在发病,吴公安取来一叶粗麻,自己搓成一根细密的麻绳,用火柴点燃后,把明火吹熄,燃成一截星火闪烁的麻绳。吴公安叫家里人把昏迷中的母亲摆正身子后,开始用麻火在母亲的头顶、脸额上,飞快地轻点而过,然后在膀子、手臂、背部、两腿,也用麻火在穴位上麻利地烧点。这么忙乎一阵,吴公安已是汗水直冒。接下来,他又为母亲开了一包中药,嘱咐父亲哪些药引子要煎炒过,那些要捶成细面,交代得非常的细致。从此,母亲就吃吴公安开的中药,一遇昏迷人事不醒,也要请他来烧麻火。渐渐地,母亲发昏迷间隔的时间越来越长,到现在,几乎一年中只有寒暑交替的时候才发过一两次,这医治的功效,自然凝聚着民间中医吴公安的辛劳。回想起来,当初吴公安替母亲治病,从没有收取过诊疗费,他和我家的情谊,就这么建立起来了。很多年以后,吴公安调回了他老家所在的另一个镇,我们几兄弟还专门去拜访感谢过他,谈起当初他对我家母亲的莫大功德,他竟淡然一笑,满脸的冲和淡雅,毫无居功之态。

      古镇几个著名的老中医,都各自有专治某个疾病的特长。象在文庙街开中药铺的夏医生,家传的骨科和医治肝炎远近闻名。古镇上哪个人脚崴了、闪瘫了、手折了,无不去找他推拿、针灸、药敷、上夹板,严重的不到一个月就恢复如初,以前讲送锦旗,他那简便的药铺里便挂满了“华佗再世”、“神医妙药”等一幅幅暗红色的锦旗。夏老医生最拿手的还是治疗肝炎。近年来,由于饮食习惯和人员流动的增多,肝炎患者越来越多,得上了乙肝、丙肝等慢性肝炎,医疗费用高昂,疗治时间漫长,让患者苦不堪言。夏老医生用中药治疗肝炎是一绝,他用望闻问切,便知晓前来求诊的人是否患有肝炎,程度有多重。多年前,文庙街上座落着一所师范学校,每年春秋两季,有一些家境贫寒的农村学生患上乙肝,去县、镇医院看西医,花费要上千元,贫寒学子囊中羞涩,忍病不治,拖成重症。有老师得知情况,便携带患病学生找夏老医生求治。夏老医生把脉问讯,悲悯叹息,为贫寒学子开上几付中药,嘱咐按时服药,剂量加大。夏老医生仅收点中药成本费,几付中药算下来才十多二十快钱,而完全把乙肝治愈呈阴性,一两个月的医治费用就两三百快钱,实在穷困的学生,有时夏医生还连药钱都减免了,让贫寒学子感激万分。医术与医德,在夏老医生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

记得十多年前,我还在县报社上班,正当八月酷热天气,为了采访如火如荼的全县扶贫攻坚战,我头顶烈日,挥汗如雨地深入乡镇进行采访,其中一天大雨倾盆,我正在地处高寒山区的苗族村中寨村爬山涉水,全身湿透,山风劲吹,瑟瑟发抖,找到一户农家烧柴火烤热,才抵御住了冷寒。第二天,暑热正盛,我又深入另一个镇采访,寒热交替,深入体内,当天下午我回来便全身虚晃,天摇地转,心慌气短,连电视声音听起来都害怕,请来县医院的医生为我紧急治疗,反复检查,也没查出过所以然,连吊了十来天的盐水,症状虽有缓解,但始终心虚胆怯,走在路上,不时感觉天旋地转,工作无激情,生活无情趣,真正体会到了“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就在我心凄惶、万事蹉跎之际,一天从医院彷徨倥惚走回家,遇到了周五青老中医,他见我憔悴的模样,把我叫进中药铺,为我把了脉,宽心释然地告诉我,没什么大碍,就是肝胆湿热太重,连续吃中药清除体内湿热就可。老中医一番理论让我宽慰许多,对战胜病魔也有了信心。接下来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我连续服苦味浓厚的中药,人渐渐清爽起来,再加上增强体育锻炼,身体终于恢复了。从此,我对中医更有了一种特殊的情怀。

人到中年,每当节假日回老家,经过周老医生的药铺子时,我都要去坐上一会,听听他对百味人生、饮食起居的理解和看法,对自己开阔胸襟、善待人生增益许多。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