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春天来了。一峰挺秀于绵延群山中的香炉山,在经历了一个严冬的风霜欺凌后,随着一阵阵和暖的春风吹拂,随着一缕缕明丽的阳光沐浴,从瑟缩枯竭中呈现出了生机勃勃的景象,漫山遍野的蒺蕨草迎风蓬勃生长,把枯瘦衰败的山头熏染得一片翠绿。国有林场的杉木林、枞木林,一片片涂抹在山岭半坡以上,郁郁苍苍,泱泱如海,映衬在蓝天白云之下,犹显青翠明净。一条蜿蜒于山岭河谷之间的溪河,春水盈盈,活泼欢腾,倒映着麦苗的翠绿、菜花的金黄,熏染出无边的春意,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人生的幸福。
此时,我们正沿着一条新修的乡村水泥公路,向香炉山下的葛藤村一路迤俪而去。春和景明,暖风熏人欲醉,我们穿行在春意盎然的乡村世界,为田间地头农人的辛勤耕种而招呼致意,听他们三言两语述说稼穑的艰辛、丰收的盼望,心里便想:在我们国家广袤的山川大地之间,正是有这么多勤劳朴实的山村农民在默默地坚守着土地的耕种,才使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在经受了一次又一次危机的考验后,依然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他们是共和国的坚强基石啊!我不由得向上苍祈福:多点风调雨顺的季候,让我们的农民兄弟减少天灾人祸的焦虑,生活得更加富足安康啊!
其实,让普通民众丰衣足食、生活幸福,是千百年来众多仁人志士、英雄豪杰不懈追求的理想和目标,为此,他们甘愿抛头颅、洒热血,舍弃安逸舒适的小家庭生活,毅然决然地走向了为民众幸福自由而奋争的血染之路,留下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让后人景仰、感喟、颂扬。
我们此行的目的地,便是去拜谒战功卓著、英年壮烈牺牲的优秀红军将领张锡龙烈士的故居,寻找烈士童年和少年时代留存下的遗踪。张锡龙烈士的故居位于川滇交界香炉山下一个小地名叫牛栏湾的地方。当我们一行人进入葛藤村地界,向行人询问张锡龙烈士故居的所在时,村人都遥指一座翠绿葱茏的山峰,说故居就在那座山峰之下,颇多热情之态。英雄少年离开故土,壮烈牺牲至今也已八十多年了,但从乡人热情的指引招呼声里,故里英雄的自豪感从他们的脸上自然流淌着。
张锡龙又名张希铭,1906年10月24日生于高县庆符镇葛藤村的牛栏湾。他是大革命时期红军著名的高级指挥员。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他先后就读于宜宾叙联中学、重庆中法大学、武汉黄埔军校,并于1926年9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他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后被我党送到苏联学习。曾任红十三军参谋长,红七军军长,红三军团第四师师长等职。张锡龙骁勇善战,在彭德怀、滕代远的指挥下,率红四师与兄弟部队紧密配合,协同作战,英勇顽强,艰苦奋斗,打了许多胜仗,歼灭了大量敌人,扩大了政治影响,扩充了红军,筹集了大量物资,在我军战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功绩。1933年9月,蒋介石继第四次“围剿”失败后,又调集50余万人的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起第五次“围剿”。在指挥团村战斗中,张锡龙师长同政委黄克诚并肩站在前沿阵地指挥,黄克诚的眼镜被敌人子弹打掉,而张锡龙却不幸被打中,子弹从他的太阳穴穿进去,红军优秀将领张锡龙为中国革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牺牲时年仅27岁。
虎将陨落,山河悲泪!张锡龙是当时中央苏区优秀的高级军事指挥员,接到他牺牲的消息,彭德怀顿时捶胸顿脚、失声悲泣,朱德总司令、周恩来总政委为此联合撰文,以张锡龙的牺牲为我中央苏区的重大损失和沉痛教训。
与张锡龙出生入死并肩作战的开国大将、解放后曾任中纪委书记的黄克诚同志在《回忆录》中写道:“浒湾战斗中,第四师政治委员彭雪枫负伤,回到瑞金后方医院治疗,派我到第四师任政治委员,时在一九三三年十一月。第四师师长张锡龙,是四川人,曾毕业于莫斯科步兵学校,军事素质很好,又有一定文化水平。他的枪法非常好,可以抬手用枪击中飞起的麻雀。他每天早晨五点钟起床学习,精力相当充沛,工作起来从不知道疲倦,打起仗来勇敢顽强,是位难得的好指挥员。我到第四师工作不到半个月,进占黎川之敌向黎川以南 20 华里处的团村进犯。彭德怀同志指挥红三军团对进犯之敌发起反击,以猛打猛冲的战术,将敌人击溃,随即尾敌追击。第四师师长张锡龙一打起仗来就一个劲地往前边冲,我因为视力差,需要费很大力气才能追上他。团村战斗中,这位英勇的红军指挥员我亲爱的战友却在团村战斗中为革命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张锡龙,是巍峨高耸的香炉山下这片沃土孕育出的一代英烈,是家乡人民的骄傲!此时,踏着春天的脚步,我们愈走近烈士故土,对先烈的崇敬之情愈发浓烈。
终于,牛栏湾到了。我们隔着一条溪河,仰望那座形如香炉的标志性青翠山峰,山脚下排列着几座农舍,乡人说那就是张锡龙烈士故居的所在地。于是,我们折下乡村水泥公路,经过一条溪河上的水泥桥,来到了烈士故居前的场坝中央。
这时,迎接我们的是一个朴实憨厚的老农,他是烈士的亲侄孙子,大概六十多岁,看他的家庭环境,也是非常的简陋。烈士家庭是不张扬的,一个曾经威名赫赫的红军将领,浴血疆场后,他的亲属没有以此来向新生的人民政府提出特殊的照顾和待遇,几十年间,就默默地在乡村守着田园耕种,从没有红军将领的亲属就该坐享其成的奢望,在他们的血液里,流淌着烈士为了追求理想而不惜顾及个人利益的那种特质。
遥想那个时代的多少革命先辈,在他们义无返顾、毅然决然走上荆棘丛生的革命道路时,怀揣着的是革命理想,舍弃的是自己的安乐,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其实家境优裕,大可以过上安逸舒适的生活,但他们不计名利,不计得失,更没有为后世子孙谋取福利的任何私利,就把自己的一切都贡献给了追求的理想和事业,甚至奉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我默默地看着勤劳朴素的老农和他的老伴,他们一边和我们说着家常,一边不停地用簸箕筛着麦子,他们的脸上刻满了辛勤劳动的烙印。我心里感慨万端:香炉山下,一个战功卓著的红军将领的家庭,从自己先辈身上承继了这样的理想和操守,淡然对待功勋,平凡劳动,在当前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面前,让多少追名逐利的人为之汗颜啊!
我十分尊敬地端凝着面前这个面色黎黑、衣着简朴的老农,听他细细讲述张锡龙烈士的幼年生活。他说,张锡龙又名张希铭,兄妹四人。父亲张朝用,母亲胡通祥,务农为业,靠种三石薄地难以生存,又附加编织竹器。张锡龙自小聪颖,但因家境贫苦,九岁才上学。张锡龙深知父母送他读书的艰难,因此,读书特别用功,成绩很好,家乡父老都以张锡龙作为教育孩子的楷模。庆符高小毕业后,因家里无钱送他继续上学,张锡龙只好回家务农。张锡龙为失学痛苦不已,成天闷闷不乐。父亲张朝用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为了送儿子读书,咬牙将维持全家生计的三石租地卖给了香炉山和尚。附近的人们无不为张朝用此举而惊愕。张锡龙读书的愿望终于实现了,1925年春,他考入宜宾叙联中学。这年五月,上海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张锡龙在赵一曼、郑佑之等革命同志进步思想影响下,怀着满腔义愤投入了这场爱国运动。在斗争中,张锡龙慷慨激昂,奋勇当先,因而为反动当局不容,学校以“参加闹事”为由将其开除。
张锡龙被学校无理开除,回到老家,成了当地土豪劣绅、地痞恶霸讥笑、攻击的话柄。有一天,他父亲到附近乡场黄沙潮去赶场,偶然碰到近邻的恶霸张某,平时,这人横行乡里,地主豪绅为了收买他做鹰犬,选他儿子当国民党保民代表。此时见了张朝用,当众大声嘲笑说:“朝用,你不是又借钱又卖地方盘娃儿读书吗?怎么到头来屁都没有放一个呢?看我的娃儿,没有读啥子书,我也没有花啥子钱,还当了官,哈哈哈……”恶棍口沫横飞,洋洋得意。
地主恶霸的欺压,使张锡龙进一步认识到:不打倒反动的黑暗统治,穷苦百姓是翻不了身的。他决心投奔革命。一天,张锡龙对弟弟张立群说:“弟弟,哥哥要出远门去找条路来活,你在家里要好好孝敬父母。”临走时家里穷得连一顿象样的饭都没得吃,母亲急得到处翻,找了半天,摸到两个梨递给儿子,母亲的眼泪唰唰直往下滴。张锡龙就这样饥肠辘辘、衣袋空空地出了家门。儿子腰无半文,父亲无论如何放心不下,狠心将家里多年积存的二十一个压底铜元取出来,交给女儿张锡珍去追张锡龙,张锡珍在香炉山新庙子追上了他。张锡龙将二十一个铜元放在手里掂了又掂,望着面黄肌瘦、穿着破烂衣裤、跑得上气不接下气的妹妹,难过地拣了三个铜元放在妹妹手心里,要妹妹拿去买针缝补衣服。张锡龙就这样拿着两个梨,带着十八个铜元,告别了亲友,离开了生他、养他的香炉山,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再也没有过家乡。
听烈士侄孙子介绍,当初的故居已面貌大改,只在两座新修的农舍中间,依稀保留当初故居的轮廓面貌。因为烈士功勋的卓著,县上民政部门正竭力争取恢复修建烈士故居,以供后人凭吊。烈士侄孙子表示积极支持,他们将搬迁出去,按照烈士生活的故居原貌进行修建。听烈士侄孙子介绍道,张锡龙烈士还有一个兄弟在他的影响下,也在解放前参加了地下党,是中共庆符县地下县委的常委,后来也是被捕牺牲了。
我们一行人听了,万分崇敬和惊讶:烈士一生,忠贞革命,英勇献身,而他们的亲属,也是泰然对待自己先辈的功勋,毫无索取,过着清寒的农家生活,他们一点也没有玷污烈士的在天之灵啊!
据说,烈士离家之前,在家乡还结有一门亲事。烈士牺牲后,她一直相守在夫家,伺候公婆,无怨无悔。英魂相伴一盏孤灯,忠贞慰藉漫漫长夜。解放后,烈士遗孀还被选为县人大代表,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才病逝。在烈士故居对面的小山上,在一大片野草湮没的坟茔中,我找到了烈士遗孀的坟墓,恭敬地致礼。
此时,我站在小山上仰望,香炉山雄峻巍峨,气势轩昂,这正象烈士崇高的风范,光耀后人,令人仰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