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兆仁的头像

张兆仁

网站用户

小说
201908/05
分享

废墟上的春秋

      小时候,我经常陪祖母去开荒,不远,在古镇的新南门那儿,是个台子,高出周围半米多,大概有五六个乒乓球台那么大,正方形不像正方形,长方形不像长方形,长满野草、蒿子和麻兰物子,麻兰物子有咪咪刺,巴在身上胡糙,但它可喂猪。蒿子上还装饰着喇叭花,蓝色的比白色的好看。荒台的南边有一块东西向的园田,长长的,有两耙宽,田头有一棵桃树,不结仙桃,是毛桃。祖父在树下搭了一间人字形的窝棚,夏天的晚上,我就拿着藐子(梭镖),和祖父守夜,防狗獾子。月光下,没见狗獾,只听见夜知了叫。田的西头是一口堰,叫长堰,不长,很深,堰边长满四叶子菜,堰里肯长鲫鱼。我的园田北边是林嘎新妈的园田,她往往犁了田,却不种庄稼。堰里一涨水,就漫进田里,田里的犁沟里就有鲫鱼游来游去,有的摊在浅水里,拼命地摆动着尾巴。那时,我真希望林嘎新妈的田耕了以所不种,长堰也以所涨水,这样,我就好天天捉鱼。荒台的西边,有几个坟丘,不高,但垛在那儿吓人,有一次,不知谁把其中的一个踹塌了一角,露出一个洞,向里一望,砖砌的,原来此坟还砵有瓮子。

       每天,我和祖母就搬把小椅子,拿着挖锄粪筐小钉耙到荒台上开荒。那时,祖父已去世,石板街上的米行没有开了,只有来开荒。割去蒿草,一锄下去,尽是砖头瓦渣,混合着烧焦的土。我问祖母这是怎么回事,祖母告诉我:这是我们的老屋场,是被日本鬼子的飞机炸成这个样子的。怪不得此台荒成这样,也无人打理,原来,它是我祖居的遗址,旁人是不会动的。

       挖锄一挖一蹦,只好用钉耙扒。祖母坐着小椅子,猴着背,拿着钉耙像扒花生似的,把砖头瓦渣扒进粪筐,我就端着倒进不远处的城河里。祖母好像很有耐心,从无怨言,汗钻眼,也只是捏着袖子揩揩,又刨。我蹲着捡砖头瓦渣,脑子里却猜想着祖宗们是如何生活在这么个小天地里。两房,两个曾祖父,五个儿子,三个女儿,是怎么生活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想来想去,都变成着这满地的断砖破瓦;想去想来,冷不丁从瓦渣里蹦出一枚铜钱或半边民钱。我捏住它们,仔细地瞧看:这就是我祖宗留下的财富?我的来祖是武科探花,助辽王守荆州迁于此。我捏着的锈迹斑斑的铜钱是祖宗留下来的?王府呢?金子呢?探花是什么?我只看见小小的喇叭花芬芳这个荒台。

       不久,喇叭花就变成了南瓜花。荒台上,砖头瓦渣虽然还有,但终于可以种植了。祖母打下十几个瓜窝,上了粪和沙。又过了几天,祖母在每个窝子里栽下几根南瓜秧子。南瓜秧子,酷似一个“丫”字,上面的倒八字仿佛婴儿伸开的两个小手掌,着实可爱。很快,牵藤了,越牵越长,越牵越多,叶子也变大了,土克马(一种青蛙)也拿它当伞。啊,开花了!花还不小哟,比喇叭花还大。黄黄的,耀眼。恋它的蜂子真酷,比蜜蜂大多了。

           哈哈,结南瓜了,你看,这里有一个,那里有一个,还有的挂在台下。有的南瓜喜欢晒太阳,有的南瓜喜欢阴凉,有的睡着,有的站着,有的顶着几片翠叶,有的插着几根青草,有的还上粉了,有的像枕头,有的像扁鼓,有的肚脐大,有的肚脐小,据说,肚脐小的甜些。

         南瓜是个怪,吃得饱饿得快。的确如此,刚吃一碗,肚子就胀饱了,一转身,肚子又咕咕地叫。不管怎么说,门后或是屋檐下码一堆南瓜,心里就踏实多了。缸里无米了,煮半边南瓜,照样吃得津津有味。蒸屉子上放上淘好的米,米上摆满一块块南瓜,蒸熟,把米和南瓜用锅铲杵匀,地地道道的金镶玉,吃了还想吃,肚子圆滚滚的了还不想放碗。

        荒开出来了,就给了新妈一块,因为这是祖宗留下的遗产,她也有一份。不久,陈嘎幺婆婆回到古镇,她虽然是湖南人,可她的丈夫和我的祖父是亲叔伯兄弟,也给她一块。

        后来,古镇至荆州的路再也不走复兴街,出老南门行之,而是拆宽严嘎巷,紧挨区公所,另劈新南门,直通张家垭。于是,我那种南瓜的祖居遗址被大队拿来修了养猪场。转眼,古镇修小河桥,养猪场变成了建设营的食堂,我不种南瓜了,当事务长。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食堂又变成了生产队的茶馆,我被从省军区要回来,在茶馆里当了半年的经理。我进了学校,二爹承包了小队茶馆,开馆子,我祖居的废墟上又红火起来。然而,没几年,馆子就被古镇的供销社占了,修了楼房,经营农资,它的对面,也耸起了古镇菜市场的大门,当然,那口长堰早已填平,我再也不能捉鱼了,只能来这里买鱼。

         没想到,一转身,祖居废墟上的公家门面又成了私人的门面。探花变成喇叭花,喇叭花变成南瓜花,南瓜花变成酒花,酒花又会变成什么花?我不知道,但愿此处不会再开南瓜花!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