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古魁,1943年10月出生,浙江温州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中国著名雕塑家,原上海油画雕塑院院长。作品《小泽征尔》入选第五届全国美展,《齐白石》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代表作有上海博物馆南大门前石兽群雕、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的主碑雕刻、龙华烈士陵园的《上海解放纪念碑》、上海图书馆大厅巨型装饰浮雕《上下五千年》。城雕作品《前赴后继》被重庆红岩烈士纪念馆收藏。
一个人走上专业创作之路,肯定和他身处的环境有一定的影响。陈古魁也不例外。
受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任职业画家的姐姐的影响,陈古魁七八岁时,经常和哥哥一起出去写生、画水彩。
中学毕业,因为文化课跟不上,数学成绩特别差,想报考美术学校的陈古魁因此和浙江大学美术训练班失之交臂。
幸运垂顾,进入上海美专
一年后,正逢刚创办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以下简称上海美专)招生。陈古魁幸运地以备取生的身份,和陈逸飞、陈志强等100人成为预科班同学。
刚进预科班,陈古魁学习美术基础课程素描、色彩;创作人物、山水、花卉。上海美专校长、青铜器专家,后来成为上海博物馆馆长的沈之瑜请来了哈定、吴大羽、周碧初、张充仁、颜文樑(临时聘用),国画请来了乔木、江寒汀、朱梅邨等画院的知名画家担任导师。这些大家,在上海滩赫赫有名。良好、全面的基础教学,为陈古魁等学生今后选择画种铺平了道路。
预科学习两年后,学校又从100位学生中挑选出18名,分别进入工艺美术训练班和油画雕塑训练班就读。作为6人之一,陈古魁进了油画雕塑训练班。
陈古魁说,上海美专把他这个绘画“小白”领进了知识之门。虽然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是很有限的,真正美术水准的发挥,还是要靠在社会上的摸爬滚打,靠自己的不懈努力。
美专毕业,至油雕创作室
1965年,陈古魁毕业,和油画雕塑训练班另5位同学,分配进入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工作。
26岁至35岁,一个人一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可惜的是,1968年,因莫须有的罪名,26岁的陈古魁身陷囹圄。1978年,得到平反、恢复名誉的陈古魁重又回到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工作。
那时,抽象画创作刚刚兴起,原本以写实为主,创作肖像、人物的陈古魁蓦然转身,探索现代抽象雕塑的创作——市二中学的浮雕,系他和同事章永浩携手完成;嘉定影剧院,陈古魁参与,油雕院集体创作;上海博物馆南大门前石兽群雕、上海图书馆大厅巨型装饰浮雕《上下五千年》,系陈古魁独立创作……
1979年,陈古魁携新创作的抽象雕塑,参加院内举办的雕塑展。
参加竞聘,担纲油雕院院长
1986年,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升格为上海油画雕塑院(以下简称油雕院)。
1995年,按上级要求,油雕院将实行自负盈亏,并在院内公开招聘新一任院长。跃跃欲试的陈古魁拿出一套强有力的方案参加竞聘,并最终胜出,成为油雕院历史上第二任正院长。
改革本身就牵涉到利益分配的问题。领导和创作人员始终是个矛盾的对立体。这个矛盾,就是利益的矛盾。
新官上任三把火!履新后的陈古魁放出的第一把火是,把17名行政人员精简为12名,多出来的人员流动到其他部门。第二把火是,要求院内每位雕塑家完成每年1.5万元的创收指标。此刻,城市雕塑正在兴起,院内雕塑家都是有活干。几个任务完成,从中提取一部分利润,大家都顺利地完成了院内考核的指标。第三把火是,针对图书馆画册10年、20年长年借出去收不回的老大难问题,陈古魁下达了“死命令”:必须归还。没归还的,奖金押着不发;哪天归还,哪天补发。前后花了近一年时间,基本上解决了这个老大难问题。
劳动成果,必须共同享用,包括行政人员!在陈古魁的感召下,油雕院从创作人员的稿费中提取5%补贴行政人员,行政人员的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
历经三把板斧强有力举措,陈古魁深有感触:管理是一件很难的事,必定会产生矛盾。而艺术家们的管理,更是难上加难。人员必须要活起来,要能流动,允许人进进出出,而不是一潭死水。
“我的毛笔从来没有停过”
陈古魁创作的山水画,他称之为“近焦山水画”。“把画里所有的画面都拉到你的面前,使你能近距离地看到全部。要创作出自己的风格,一定要与众不同。虽然可能要冒风险,也可能失败。但是,只管用自己的思想去画,至于最后的评价如何,那是另外一回事了。我创作的作品,追求强烈的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就是要和别人不一样!”陈古魁说。
雕塑和绘画,虽然是两个门类,但其对艺术的看法、艺术观是一样的,只不过是表现方式的不同。生来好像就和画画有着不解之缘的陈古魁在预科毕业创作时,创作了六尺整张中国画《填基》,发表在1962年的《新民晚报》上。这也是他发表的第一幅作品。在创作雕塑时,旁边专门有张桌子,专门画中国画。因为创作中国画,是陈古魁一生的事业。“我的毛笔从来没有停过。”陈古魁说。
钟情瓷画,一发不可收拾
上午画山水、花卉,下午到半岛画瓷画。退休后的陈古魁全身心地徜徉、流连在瓷画的创作中。58岁学会开车,70多岁时亲自开车到景德镇去创作,前前后后,陈古魁创作瓷画已有近20年的历史了。特别是画釉下彩,陈古魁是越画越有味道。直至到上海秦古美术馆设立工作室。
陈古魁对海派陶瓷的理解是,画家运用绘画语言经过重新构思,在瓷器上体现出来,看起来是画画,但构图是完全两样的。创作瓷画,既要留白,但不允许大批留白,要求四面都能看得转。像颈部等位置,都要用笔用到。古代的瓷器,都是满瓶的。瓷器本身就是一种装饰艺术,千万不要把它的装饰功能扔掉。
巨型浮雕《上下五千年》,成为经典代表作
作为上海雕塑界的领军人物,陈古魁创作的上海博物馆南大门前石兽群雕、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的主碑雕刻、龙华烈士陵园的《上海解放纪念碑》、上海图书馆大厅巨型装饰浮雕《上下五千年》,成为了他的代表作品。
创作上海图书馆大厅巨型装饰浮雕《上下五千年》时,按照上海图书馆要求,作为建筑装饰的一部分,内容请陈古魁自由发挥。陈古魁说,这个创作是很有难度的。上海图书馆作为知识的海洋,古今中外文化荟萃其中,要在这里寻找出一个主题,相当之困难。想到泱泱五千年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真行草隶篆五种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字体;英语、阿拉伯语、日语、韩语等都有独立表现形式的世界文化。中国文化如仰韶文化、陶瓷、青铜器和西洋文化中还有很多配图,陈古魁决定还是从繁到简、到最简单入手,做成这么一座浮雕。
拿出方案后,陈古魁开始创作。他在平地上搭个天台,把选出的一个个文字放大,再用石膏板卷出来、粘上去,最后把模子翻出来。安装时,从脚手架上爬上去,再从外面爬下来。一遍遍,数不清爬了多少遍。
每个浮雕都要设计一种工艺。上海图书馆大厅巨幅装饰浮雕《上下五千年》,要用玻璃钢的材质,做出石头的效果。从创作到制作,陈古魁前前后后花了近半年时间,这座高十几米,相当于5层楼高的两条浮雕终于大功告成了。
1998年6月30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和夫人在上海访问期间,选择参观中国最现代化的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并参加了在上海图书馆大厅举行的圆桌讨论会。
除了创作大型城市雕塑,陈古魁还为傅培彬、董承琅、刘海粟、张乐平、谢稚柳、汪道涵、胡立教等著名人士制作了雕像。栩栩如生,经典流传。
“艺术家一生任重而道远”
作为中国著名雕塑艺术家,八十高龄的陈古魁始终葆有创作激情。面对一段时间的创作疲劳阶段,他采取的办法是换创作画种。画瓷器累了,就创作中国画。使自己的思想始终处于一种活跃的、新鲜的状态。
在创作过程中,陈古魁一直不断地否定自己。他说,否定之否定,否定之肯定。一个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就是不断地否定自己,才能够有所前进。如果一个艺术家老是满足于现状,这个艺术家是不可能有创新的。著名画家吴冠中的知名度为什么能够那么高?因为他的创作是多元化的。不仅手段多样,他还不断地在探索,不断地改变现状。他可以用线条、底子做成一个大块面的图案;可以心很静,进行装饰性的创作。“一个艺术家在否定自己的过程中不是都能成功的,肯定有很多失败。但是你不否定,就没有成功的可能。所以对艺术家而言,一生任重而道远。只有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前进。没有创新,没有否定自己,就没有办法再前进!我只要能够画,就要学到老,画到老。”(原文刊载2022年11月10日《学习强国上海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