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志萍的头像

张志萍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312/24
分享

中医治病,至简为上——上海名中医朱抗美从医50年

    朱抗美,“老三届”毕业生。初中毕业后到祖籍浙江省吴兴县插队;三年后,作为第一批“工农兵大学生”,进入上海中医学院(现更名为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就读,毕业后留校任教;1999年调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作为上海市名中医、上海市非遗“海派膏方文化”传承人,她从医50年,在中医学术探索之路上不断跋涉,主持各类科研课题10余项,主编著作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各类奖项20余项。

中学毕业,赴浙江吴兴插队
1969年,上海“老三届”中学生面临毕业分配。这年,所有毕业生将统一分配至各地农村插队落户。祖籍在其他省市的,可优先选择到自己的家乡落脚。从小喜欢文字和文学,梦想毕业后成为记者,或释疑解惑的教师,是朱抗美一直以来的梦想。无奈,这届应届生被统一“一刀切”,违抗不过命运的朱抗美只得将梦想埋藏在心底,选择到自己的祖籍地浙江省吴兴县去插队落户。
脸朝黄土背朝天。从繁华的大都市来到偏远落后的乡村,两眼一抹黑的朱抗美白天脚踩一望无垠的农田,夜晚仰望繁星点点的星空,每天除了劳作,还是劳作。三年知青生涯,她初尝到了人间的酸甜苦辣。
幸运降临,进中医学院就读
勤奋,肯吃苦,这是村民们对朱抗美的评价。1972年,幸运的朱抗美作为第一批“工农兵大学生”,被推荐到上海中医学院就读,成为中医专业的一名学生。“想做记者,想做老师,从没想到过会成为一名白衣天使。”朱抗美说。
进入中医专业学习,仿佛给朱抗美打开了另外一扇知识宝藏之窗——属于理科的中医涉略理工农医,但学的东西其实很文科。博大精深的中医古籍、医古文,没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和古文基础,是很难理解其中的要义的,这对特别有悟性、从小喜欢古诗文、喜欢文字类作品的朱抗美倒是非常的契合。中医藏象学说的“藏于内”,中医儒雅、淡泊名利的理念,深厚的传统文化沉淀,和她为人处事淡然的个性、内敛的性格非常的吻合。她感觉,进入中医学院学习,她的人生起步一下子就变得那么高了。
留校任教,“活字典”成她导师
大学三年。1975年,因学习成绩出类拔萃,作为这一批最好的学生,朱抗美实现了儿时的梦想,留在学校基础理论教研室担任教师。基础理论教研室大咖云集,组织上为“抢救”著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安排一部分青年教师分别与名老中医结对,建立师徒关系。朱抗美被安排跟随有上海中医学院“活字典”之称的80岁高龄的刘树农教授结对。作为医学界晚辈,朱抗美仅仅是听闻过刘树农教授的大名,与他本人并不相识。内心的忐忑不安,加之年龄间的悬殊,自己从课堂中学到的仅仅是中医学的一点皮毛,朱抗美怕刘树农教授不愿收她这个“小白”为徒。让朱抗美没想到的是,在第一次师生见面会上,当其他老师还在互相谦让、客套之时,刘树农教授操着浓重的苏北口音,爽朗地表态:“义不容辞!”刘树农教授掷地有声的话音,给了朱抗美极大的鼓舞和安慰。她发誓:“必须刻苦学习,认真钻研,不辜负刘树农教授的期望!”
刘树农教授学识渊博,对中医古迹了然于心。他先后担任上海中医学院金匮教研室、内科教研室、中医文献室主任,负责编写和讲授了《金匮经略》、《内经》等,著有《刘树农医论选》。
中医各种流派荟萃,有的主张中医要补,补肾藏精;刘树农教授倡导的是“以通为补”的理念。他认为,气血以流通为贵。他用的方子里,加了很多攻邪、去邪、或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药物。
1984年,朱抗美考取了刘树农教授的研究生。她边教学,边学习,继续跟随刘树农教授从事临床及理论的学习与研究。
再遇良师,成“张氏内科”传人
十年教学相长,刘树农教授的“以通为治”理念,深入朱抗美的内心,并贯穿于中医的理论与实践中。让朱抗美没想到的是,1985年9月,90岁高龄的刘树农教授不幸因病去世了。在这个时候,要转个导师,可谓非常之困难,预示之前所有的研究必须从头开始,很多导师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烫手山芋”。此时,对朱抗美深表同情的中医学院副院长、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张伯讷教授挺身而出,成为朱抗美第二任导师。
张伯讷教授出身上海名医,是沪上著名中医“张氏内科”第12代传承人。
“张氏内科”,一个家传历史悠久的上海中医流派。从明代崇祯末年,开创者张元鼎弃儒从医至今,已有360余年历史,家族中代代均有传人。张骧云、张镜人、张伯讷是其中的佼佼者。
张伯讷深厚的家学渊源,深藏在骨子里的对中医精华的承继,他的医德、对教学改革作出的贡献,学界皆知。朱抗美说,她是幸运的,遇到了刘树农、张伯讷这两位德高望重、富有影响力的导师,所以她“起点比较高”。
学有所成,担任常务副主任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1987年,朱抗美研究生毕业后,担任了研究生部常务副主任。研究生部主要负责培养中医学院的研究生。朱抗美在这个全新而陌生的领域作了很多探索,开创的数字化档案材料,受到国务院学位办好评,在全国中医界影响非常大。
中医药要走向世界,外语非常重要。有学生反映,他在大学时期英语不错,到研究生时竟然退步了。而学院这方面的师资力量捉襟见肘。朱抗美一方面大量引进外语人才;另一方面她提出方案,把学生送到上海外国语学院、大连外国语学院进行外语培训。此方案,经校领导批准,立马付诸实践。同时,面对中医学研究生普遍缺乏科学社会主义、自然辩证法、现代哲学等基础理论,朱抗美呼吁:中医研究生要开拓视野,建议学校设立教研室,请名校毕业、哲学系毕业的各学科人才,为中医研究生上这方面的课程。除了呼吁,朱抗美还撰写了大量文章。做研究生部负责人12年,朱抗美看到很多学生成为栋梁之材,她感到非常欣慰和满足。
一纸调令,任医院党委书记
1999年,47岁的朱抗美接到一纸调令,平调至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任党委书记、副院长。医院和学院不同,朱抗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上任伊始,她又开始了新的探索:到病房及门诊室一个个查看。诺大的病房,却没有一个隔断,站在门口,可以看到病房内全部,病人的个人资料和隐私,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门诊室内,医生四周挤满病人。赫赫有名的肛肠科,很多未轮到的病人蜂拥挤进门诊室,当就诊的病人脱下裤子检查诊断时,因为没有隔断,一览无遗。医生请他们离开,他们却说,我们都是一样的病情,一样的人,有什么可难为情的?!此举,让医生和患者都苦不堪言。
医学伦理学在医院临床运用方面存在短板!身为曙光医院当家人,朱抗美向原单位上海中医学院医学伦理学教研室老师请教,该室也有意把曙光医院作为一个试点,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把原来的例行查房调整为伦理查房:不查临床诊疗水平,不查其中科研含量,不查服务态度,而是专门查伦理;修改病人床位卡、调整病床间隔离、改进医生与病人间沟通用语。从原来冷冰冰的“几床怎样?”,改称“李阿姨、王叔叔”,做到以人为本,确保每一个科研项目经得起伦理审查的同时,使病人的隐私权得到充分的保障。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组获悉后,专程来沪在院内作专门的访谈。他们不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到全院各科室逐一察看,看医院的改革是否经得起检查和考验。说实话,当时,朱抗美和院班子成员还是捏了一把汗的。让朱抗美等欣喜的是,拍摄期间,院内各部门一如既往,井然有序。时任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佘靖说:“‘焦点访谈’以往对医疗卫生行业的报道,大部分是反面的典型。这次对曙光医院属于正面的报道,而且报道非常深入,影响很大。”
时隔20多年再回首,朱抗美高兴地看到,随着临床伦理观念的深入人心,无论是医生,还是病患,都接受并改变着。如过去有的病人患比较典型的皮炎,有的患比较典型的肛肠疾病,医生随时可以想起相机拍摄病变部位;现在医生在检查或拍摄之前都会征求病人的意见:“我可不可以拍摄?如拍摄,我会把你的脸部部分遮住的”,“我要拍摄你的皮肤部分,可以吗?”此举虽然只是微小细节方面的改进,跨出去了一小步,却体现了医务工作者人文关怀和城市文明程度进步的一大步。
提出理念,“七通养生”治未病
刘树农教授倡导“以通为主”,张伯讷教授提倡“以肾为本”。在两位泰斗级导师的影响下,朱抗美总结并提出“整体观念,以通为补”“肾精为本,从肾论治”的学术思想和创新思路。以“七通养生法”,来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七通”中的第一通是“汗孔通”。就是每个汗孔都要保持通畅。特别是在大热天,要适当使用空调,千万别让空调打出的冷气堵住了“鬼门”。夏令的每个节气其实都应该出出汗,排出身体里的糟粕。第二通是“大便通”。人体的饮食物进入人体后,会通过七道门,称之为“七冲门”。想要身体好,这七道门一定要能适时开合,尤其是最后一道魄门,要使排便保持通畅。第三通是“小便通”。为使小便保持通畅,必须每天多喝水。第四通是适龄女性要“月经通”。女性生理期的时间、量、质、色及全身情况,反映了人体整体的健康情况。第五通是“血脉通”。为减少血脉中的“垃圾堆积”,要合理清淡饮食,适量运动。第六通是“五官九窍通”。中医讲究整体观念,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将全身联系在一起。所以人体的各个官窍和五脏(心、肝、脾、肺、肾)的功能均有关系。第七通是“经络通”。这个更具中医特色。血脉中西医都有,特别是心脏病、心脑血管病,和西医的契合度非常高,病人容易理解,治疗方案也差不多。很多看西医的,拿出来的却是血塞通、参松养心胶囊、苏合香丸等通血脉的中成药。
朱抗美说,“七通养生法”也包含了为人处事,告诫我们,做人做事不要太纠结。做了多年行政工作、学生工作。朱抗美体悟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学生间的沟通、与老师沟通、与患者沟通,不要遮遮掩掩绕圈子,都要通透、光明磊落。
“七通”除了治未病,朱抗美还用来治已病。有的病人舌头麻了、手麻了,一检查,已经是脑梗了。当病人来问她讨“救命药”时,她采取的是活血化瘀通经络,血脉疏通了,效果就非常明显。
灵活应用,“二仙汤”加减方治未病
“二仙汤”系张伯讷教授上世纪六十年代首创,是很少能进大学教材的现代方剂之一。
在长期临床医学实践中,朱抗美研究得出,女性更年期高血压跟其年龄密切相关。处于更年期的女性,因为先天之经的减少,月经的停止,特别是更年期以后,舌头偏暗,血脉显得非常拥堵。她结合刘树农教授“以通为补”的理念,对张伯讷教授的“二仙汤”药方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全蝎、蜈蚣、地龙、地鳖虫等虫类药。朱抗美说,中医认为,钻来钻去的虫,能够搜风剔络,清除垃圾。这一类,朱抗美在膏方里用得比较多。还有一类,很多女性会在更年期出现早搏,即“脉结代”。很多人因此挂急诊,有的甚至心慌到住院,觉得自己快要不行了。其实这是因更年期雌激素大量流失造成的阴阳失调。雌激素代表阴多一点。很多人阴少了,阳相对多了,就会出现阵阵烘热、出汗,甚至心不安静、心脏不舒服。对此,朱抗美有目的地作了临床探索,认为女性更年期不仅有虚,还有些热,她在“二仙汤”基础上,增加了几味药。其中第一味是苦参。她认为,苦参虽然苦,但对心脏很有用处。还有一味是葛根。中医认为葛根是解痉药,用处很多,发高烧的时候,既干呕,又可能抽搐,身体不舒服,葛根能生津。现代医学研究,葛根还含有大量的大豆异黄酮即雌激素。苦参、甘松、葛根这三味中药,苦参苦寒清心火,甘松温香利气滞,葛根滋润缓急。共奏药效。
张伯讷教授最喜欢用两味中药,即两个仙,仙茅和仙灵脾。朱抗美带研究生临床课题实践发现,仙茅燥热的作用较多,当下很多人因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导致雌激素水平大量下降,这个热象如果用该药,有的人觉得会出汗,有的人大便也不通了。朱抗美总结导师留下的宝贵经验,采用补肾阴阳的方法,抽掉一点仙茅的量,灵活运用“二仙汤”加减方。经临床实践,该药方对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舌脉诊断,对他人有所启迪
“望闻问切”既是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更是中医治疗的精髓,断诊的根本。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是舌诊和脉诊。在跟随导师刘树农教授期间,朱抗美尝到了很多甜头。带研究生时候,作为一个很好的实践机会,朱抗美自己选题。带了一个消化科研究生,专门作舌头的研究。碰到问题,就向“张氏内科”传人、张伯讷教授的堂兄、国医大师张镜人教授请教。
作为50年代上海中医药界最早从政的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张镜人教授主要研究胃病,研制过很多著名的方子。朱抗美曾有机会在张镜人教授身旁看他看病人的舌象。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病人伸出舌头已有很长时间,可张镜人教授还在看,他横看、竖看、对着光看,描述舌像、研究舌象,对做胃镜是否有关联性。舌象如果很黄腻的话,胃镜做出来可能会是糜烂性胃炎;舌头如果少苔、很光剥,有可能是萎缩性胃炎……
张镜人教授的经验之谈,朱抗美胜读十年书。中医的特点舌象,就是脏器的脏藏于内、下行于外。脏相就是从外面就知道内脏的基本情况。作为重要窗口,舌头非常重要。朱抗美带了在消化科专门从事舌象研究的研究生,出了一本有关此类的书籍。“自己也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的学习,有新的成果,对他人有所启迪。”朱抗美表示。
富有前瞻,主编《中医心疗法》
心身疾病是指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具有躯体病理形态变化的一类疾病。由于公众对心身疾病的认识不足,存在许多误区,许多人还将心理咨询等同于“去看精神病”,认为“脑子有病”才会去心理咨询,造成许多心理问题未得到及时纠正,导致心身疾病的发生。
在看门诊时,朱抗美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位病人,一个10几年没见面的老病人。有天她来找朱抗美。其实她的病情并不严重。但从她的心理来讲,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果然,就在她来找过朱抗美之后的几分钟,她又莫名其妙地拿了张条子进来跟朱抗美说:“朱医生,我刚才忘记讲什么了……”。回复她后,门诊室门刚关上,她第三次又进来:“朱医生,你刚才好像没有给我把过脉嘛。”因为焦虑,她变得怀疑一切。这样的病人,并不在少数。为此,朱抗美团队频繁接触,反复探讨,认为这些病人的自诉主要为失眠和头痛,这类心身疾病,若不及时治疗,久而久之,会发展成为抑郁症。
中医药在防治心身疾病方面有其独特的理论优势。很早就研究心理疗法、研究心身疾病、尝到了中医甜头的朱抗美考虑编辑一本有关此类的专业书籍。
聚是一团火。几位原来并不是中医专业出身的青年才俊,受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吸引,在大学毕业后毅然转到中医学科,志同道合地成为朱抗美研究团队中一员,成为了铁杆中医。他们淡泊名利,默默无闻,为中医药事业发光发热。
2010年,由朱抗美主编的《中医心疗法——中医眼中的心身疾病》一书面世了。该书出版后,关注的人非常多,甚至走出国门。在新加坡书店,在世界各地,都能买到该书。也正因此,朱抗美在中医学术探索之路上一发不可收拾,主编了《授业传薪集》《诊余感悟》《上海浦东名义名方集萃》等20余部专著,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用药轻灵,一张药方三味药
在大部分人的观念里,可能会认为药是用了越多越有效,最好能面面俱到。行走在街头,或者中医医院附近,用大麻袋装药的并不在少数。
是药三分毒。针对临床上的用药味数,朱抗美一直在思考、讨论有关用药的问题。而她的两位带教导师,在临床上用药都是以轻灵著称。
张伯讷教授认为,一张方子,如果超过15味中药,就是医生思路不清。他给朱抗美等学生定下调子:每张方子,必须在15味药内考虑,如果两味药之间的药效有重叠,必须减掉其中一味。张伯讷教授的言传身教,朱抗美如醍醐灌顶,铭记在心。她开方子时,尽可能一张方子包含十一二味中药,甚至更小,小到只开了三味中药——2020年疫情期间,有位媒体朋友86岁高龄的丈母娘1个月前突然感到浑身无力,“本来天天出去跳广场舞的,现在人不舒服,人一点也不振奋了,像变了个人似的,好像就要老死了。”因情况特殊,不便就医,就电话告知病情,并拍摄了舌头的照片。照片显示,该病人舌头深暗。问询中,得知她脚都肿了。朱抗美听罢对方的描述,马上开了三味中药。该友人拿了方子到药店配药,药店工作人员感到惊诧:熟附子3克、白茯苓9克、车前子6克,怎么有那么小的方子?连代煎费,一共只要27元!据该友人事后反馈:“一剂下去,老太马上觉得胸口‘松了’。翌日再服一剂,从卧室走到客厅就不喘大气了,胃口也开了,到第七天,舌苔清爽,面色转白,喉咙咣咣响,又走出门和小区老太们嘎讪胡、锻炼身体去了。然后再服七帖巩固,已恢复如常,脚头轻捷地抱曾孙囡了。”现在该友人的丈母娘已是近90岁高龄的老人了,还好好的呢。这,只是朱抗美临床诊治中的一例。她大部分的方子,都是以小著称,以小见效。
海派膏方,她是代表性传承人
膏,常借指物之精华,本义指高质量的黏稠的脂肪、油等。《礼记•内则》孔颖达疏:“凝者为脂,释者为膏,以膏沃之,使之香美。”后世人们从膏的原始含义出发,抽象出多种意义,从其质而言,表征的是物之精细;从其形而言,表征的是凝而不固的形态;从其味而言,表征的是甘美滑腴的味觉感受;从其用而言,表征的是滋润濡养的用途。膏,在中国文化中,有特殊的意义。
肾为先天之精。作为“张氏内科”第12代传人,张伯讷教授既是名医,又是膏方大家。朱抗美追随恩师的脚步,探索、实践“以通为补”的理念。就读硕士期间,张伯讷教授给她指出的研究重点就是研究中医基础理论肾的精气阴阳理论。在研究过程中,朱抗美不仅做了硕士课题,还找了很多文献资料,由此更加相信“肾是先天之精”的理念。
冬令进补,来年打虎。在上海,这样的传统更是根深蒂固。除一般食补以外,人们提出了更高的医疗保健需求,而有悠久文化传统,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膏方正好迎合了人们的这种需求,膏方热迅速抬头。这时开出的药和往日的汤药不同,它是中药熬成的膏制药。膏制药又以补药为主,补药里很多都有通的功效,比如黄芪,补元气、补气的同时,还有疏通、散热血的功效。而膏方的重点在于补肾。
一帖良方,记录上千年的“滋补”;一种文化,诠释上海人的民俗。作为一座特殊的城市,上海独特的气质,养成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独特的生活方式。民俗、医俗与药俗的汇流,造就了上海冬令膏方文化。
近十余年来,朱抗美聚焦于膏方文化的研究。她欣喜地看到,从膏方文化着手,可以了解中医发展的历史,探索中医理论的真谛,更广泛地普及中医药知识,让广大民众对中医药的热爱更加具体化,把健康中国的战略落到实处,为养生祛邪、治未病、防病治病内容更加丰富。这些年来,她和团队成员学经典、做课题、立项目、搞调查、收实物,大到膏方文化发展的脉络、小到一个方子的分析,深入挖掘中医的肾命学说,中医对“血肉有情之品”的理论研究,对“冬藏于精,春不病温”的研究等内容,编辑了《上海冬令膏方文化》一书,该书不久即将面世。
在中医膏方理论的探索和实践上,朱抗美成绩卓著,硕果累累。2019年,朱抗美被评为上海“海派膏方文化”代表性传承人。2021年、2022年,作为上海市非遗“海派膏方文化”代表性传承人,朱抗美和余小萍两度受邀,进驻第四届、第五届中国进口博览会。传统的中医文化,焕发出别样的光彩,引发了良好的效应。
“有更多的人从事这项公益性质的开创性工作, 我很高兴”
从一名中医专业的学生,到在有着百年历史的老牌中医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担任党委书记、副院长,到如今的上海市非遗“海派膏方文化”传承人、上海市名中医,朱抗美学术成果丰硕,著作等身,先后主持各类科研课题10余项,主编著作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各类奖项20余项。培养研究生8名,作为“浦东名中医”,她带教4名青年医生作为继承人。目前工作室承担了上海市卫健委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研究基地建设项目“张氏内科”的部分工作,主要整理张伯讷教授生前事迹以及学术思想等。
2007年,朱抗美从党委书记、副院长岗位上退居二线。她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和四五位志同道合者一起,白手起家,从零开始,没有任何报酬,甚至贴了老本,从事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方法的收集;2009年,开始大规模的向社会搜集;2012年,被批准成立了上海中医药大学特色诊疗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研究所”)。研究所成立之初,在上海各大报纸上发出“我为上海中医药发展献一技”倡议。倡议发出后,研究所成员收集资料,请专家评价,评价完了临床验证,临床验证结束再做计划任务书。14年来坚持至今,共收集了250余例资料,做了30个临床验证,影响之大,在全国也享有盛誉。2010年、2011年,分别在上海市作了大型一级展示活动,非常成功。
随着同行和上级单位的支持和认可,研究所的业务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日前,已领受国家医药局和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指派的任务。在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支持下,研究所从验证过的30项里挑选了5项,项目化地在黄浦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推广了5项技术。并广而告之,如果其他医院有需要,研究所可以无偿提供。国医大师、上海中医药大学老校长施杞见之称赞:“民间有那么多好的经验,退休的老教授那里有更多的独门绝技!”
集腋成裘,聚沙成塔。2022年1月,由朱抗美主编、研究所出经费,一部收集了上海中医界老教授临证独特诊疗技术50余项,包括临床实践过程中的独特治病理念、特色诊断技术、治疗技术、中药炮制技术,单方、药对、验方等,涉及内、外、妇、儿及针灸推拿等各科疾病的专著《海上明医临证精粹(一)》正式出版。老校长施杞在该书《序》中写道:“该书主编朱抗美教授作为海派中医流派‘张氏内科’第十三代传承人,于中医学理论造诣殊深,于内科学临床经验丰厚。全书经她爬罗剔抉整理成编,条分缕析,特色彰显,示人以‘胜日寻芳泗水边,无限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中医药百花齐放之盛况,正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事业应坚持‘守正创新,传承发展’重要指示的生动实践,为推动上海中医药事业发展做出了一份宝贵贡献。”

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乐此不疲,沉浸其中:“从一无所有到如今的渐入佳境,在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支持下,我们还成立了上海市民间中医特色诊疗评价中心。中医治病之道,至简为上,为人处事亦如此。退休后,我放弃了很多专家门诊,一门心思花在做学术研究上。现在有更多的人从事这项公益性质的开创性工作, 我很高兴。”朱抗美说。

来源:2023年12月21日《上海纪实》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