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志萍的头像

张志萍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406/08
分享

邵毓挺:“我愿做一个海派文化的‘捡拾’者”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外国人进入上海,也把咖啡文化一并带入。从开始的外国人喝,到上海人渐渐开始喝,到喜欢上喝,西藏路、南京路、淮海路,就是当时著名的咖啡街。新中国成立后,咖啡依然没有离开过上海。随着改革开放,咖啡销量迅速上升。‘咖啡广告响彻上海的大街小巷,在上海滩刮起阵阵咖啡旋风。如今,有9000余家咖啡馆的上海,已成为全球拥有咖啡馆最多的城市之一。”

今年4月30日下午,作为第五届“五五购物节”上海国际咖啡文化节的重头戏,“上海咖啡历史文化展”在淮海中路上海香港三联书店拉开帷幕。本文开头,便是本次文化展的策展方——德庭(上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邵毓挺所言。

果断辞职,开始经商

二十世纪20年代,邵毓挺的祖父从宁波镇海来到上海创业,开始在上海滩寻找商业机会。他先后在原南市区、徐汇区开设了三家店铺及“昌记”南北货商号,专门经营白糖及做南北货生意,生意兴隆。

邵毓挺出生于上海原南市区老城厢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一名科研工作者,也是一名书法爱好者。作为老一代的知识分子,邵毓挺的父亲当然希望邵毓挺未来能继承他的衣钵,从事科研等有知识含量的行业。小时候用的铅笔盒是有《三国演义》图案的,看到的是张大千、齐白石的画;从小浸淫在祖父留下的古董字画、小叶紫檀材质的小凳子等很多自带文化语言的小物件中的邵毓挺,继承了祖父对于历史、文学、艺术的嗜好,并且酷爱语文,对数理化没有丝毫兴趣,在学业上偏科特别厉害。

邵毓挺大学毕业,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2001年,邵毓挺放弃了人人艳羡的“金饭碗”,开始经商,创办了上海最早的会议服务公司,专门做会展。2004年起,随着公司业务蒸蒸日上,赚到第一桶金的邵毓挺开始把目光聚焦到和上海文化有关的老上海广告、账单、月份牌、包装、设计、照片等的收藏。他认为,这些老物件,承载着厚重的上海城市文化,是上海上世纪商业文化的缩影。

走出国门,寻觅宝藏

从线上到线下,邵毓挺和各地小贩、拍卖公司建立了长期的联系。他甚至走出国门,到国外的跳蚤市场,到东京的神保町艺术书店,到柏林、东京、伦敦等古玩市场,到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国家“淘宝”。他寻觅的主题只有两个——关于上海这座城市的只言片语,带有上海文化印记的物件;关于上海的包装设计艺术。

随着藏品数量的不断增加,邵毓挺感慨,上海这座城市值得留存的资料太多太多。作为上海城市发展脉络的一部分,不可或缺。“我一直不停地在呼吁,保护上海建筑风貌,这是对历史的尊重。”邵毓挺说。

组建团队,重塑辉煌

邵毓挺投入了相当的精力和资金,组建创意设计团队,围绕商业品牌包装等,记录上海这个中国最大的商业经济区的历史——小校场年画、点石斋画报、月份牌、老明信片、海派老广告、原始股票凭证、票据,各种盒子的封面、火花、香烟牌子,甚至细枝末节到一张薄如蝉翼的糖纸、各种门票、有价证券、老的保单,邵毓挺悉数收集。

对上海品牌的历史感兴趣的五湖四海的朋友、世界五百强CEO、老字号的老总、艺术家、跨界艺术创造者、电影人,为了寻找创作灵感,来邵毓挺公司这里探讨。创意通过这些内容汇聚,邵毓挺交往到了各界的朋友,为上海商业品牌、商业艺术未来的发展寻找更广阔的平台。

闪烁脉络,城市根脉

芳华待灼,砥砺深耕。身兼综合材料艺术家、包装艺术设计师、策展人、摄影师、美食散文家于一身,邵毓挺将更多精力放在了个人作品的创作上。在“抛球场”上海文化系列文创方面,他研制开发的“一笼小笼”“一客生煎”“葱油开洋面”“弄堂大肉粽”“大闸蟹”“一根油条”“一两锅贴”“鲜肉月饼”“蝴蝶酥”“上海旅行包”“弄堂蒲扇”“麦乳精”等浓缩城市记忆、体现道地上海味道的29种上海非遗艺术画礼盒、明信片、立体冰箱贴,被用作上海文旅局对外宣传的伴手礼;在商业创新方面,他为光明、中华铅笔、盒马鲜生等设计包装,深受消费者喜欢;在文旅综合方面,和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田子坊景区进行深度合作;在国际交流方面,作为当代艺术的策展人,为打响上海“四大品牌”国际声誉,赴俄罗斯、巴拿马举办“上海商业品牌文化魅力行”系列展示活动;在城市文化和城市更新方面,今年4月30日 ,邵毓挺策展的本市首次“上海咖啡历史文化展”在上海香港三联书店拉开帷幕。为什么上海有这么多咖啡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上海人喜欢喝咖啡?他说,咖啡作为一种城市符号,一种生活习惯,体现了上海独有的咖啡文化,已深深植入上海这座城市的根脉。邵毓挺说:“通过此次咖啡历史文化展,我想让更多的人知道上海曾经的模样。”

期待成立上海包装艺术博物馆

邵毓挺开过两个国际画廊,自己也是位摄影家,摄影原作典藏版《无梦集》包含了“牌坊记”“出埃及记”“三峡短徙”“无梦徽州”“距离”“幻世浮华”“如幻”“最后的老城厢”“动物园”等九大系列。如今,他的视角从摄影作品延伸到当代艺术的创作,把摄影与综合材料、版画、丝网等各种创作元素叠加到一起,未来的创作,将以此为主题,在实战中积累经验,在探索中找寻灵感。

最早的咖啡罐、最早的光明牛奶箱子,上海的商标、上海的包装设计、上海的广告……邵毓挺藏有很多藏品。如今,他仍然在用大量资金,不断地在寻觅,不断地在购买,不断地在归纳、在整理。20年来,他的藏品,已达近20万件!他一个人,几乎承载了一个博物馆的工作量!

在邵毓挺的内心深处,他给自己的定位首先是包装艺术和品牌策略专家。他有很多经验和落地的案例,他想为上海乃至全国的复古包装做点贡献;其次他想成为一个描绘上海的综合材料艺术家。邵毓挺梦想,未来能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将这些藏品捐给国家,成立一家专业的上海包装艺术博物馆。

中国的很多“最”,都是在上海诞生的,包括最早的广告、最早的广告公司、最早的民族品牌……上海的工商业曾经一度占到全国的百分之九十。新中国成立以后,轻工业大部分也是上海产的。“上海制造”是质量和信誉的保证。邵毓挺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更好的上海品牌不断诞生。

“做一名海派文化的捡拾者”

在复旦,他给同学们讲海派品牌营销的传奇;在交大,他讲上海文化创新;担任东方讲坛讲师,在上海图书馆主讲《红色与海派文化的创新实践》。作为上海市政协“全面振兴上海品牌课题组”专家,邵毓挺忙得不亦乐乎。

邵毓挺说:“‘捡拾’就是弯腰。别人看不上的东西,我一路去‘捡拾’。我现在还在不断‘捡拾’的过程中,已经有很多有意思的内容呈现了出来。通过我的‘捡拾’,把这些东西汇聚到一起,形成一股新的合力。最后它们的魅力,对上海这座城市来说,是无尽的财富。我这里的资源库,这里的创意和内容,愿意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推进这些内容创造更大的价值。”

来源:上海支部生活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