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姓张?我也姓张。我们是本家。”
6月26日一早,笔者驱车来到浦东亲和源。刚进大楼,已届90高龄的国家一级演员、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牛犇看到笔者,高兴地说。
抬头是生活,低头是情趣
牛犇暂住的家是一间不大的屋子,被牛犇巧妙地分割成起居室和卧室。进门的起居室是牛犇的主要活动区域,沙发、料理台、冰箱等一应俱全。餐桌上,前一晚吃剩的豆芽干丝和咸蛋,被他用桶装水瓶剪掉一半自制的菜罩覆盖着。“这封信是复印件。2018年5月31日,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时任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转交了习近平总书记写给我的信;这张照片是我正走向金鸡奖的领奖台;这张有孙道临、陈强、鲍方、于洋的照片,唯一健在的就是前面戴红帽子的我……”指着墙上的照片,牛犇向笔者述说着。沙发上部一幅书法“乐观”,是牛犇始终如一的人生追求。
里间,是牛犇的卧室、盥洗室。平时穿的衣服、在隆重场合穿的正装,都被摆放得整整齐齐。不到五平方米的阳台,抬头,挂着洗干净的衣服、裤子,密密麻麻;低头,在阳光照进来的地方,他种植了小花小草,养了小生物。“4条小红鱼是草里孵出来的,两条是我向别人要的。用放在塑料瓶里的水龙头把沙子吸上来后,可以保持水的清澈。即使我出去一周,回来它们仍然都活着。”牛犇说。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方寸之间,牛犇的居室,带给人一种舒适。
父母亲离世,随长兄投亲
牛犇,原名张学景,1934年9月出生于天津。兄妹7个,他排行第六。1943年某天,在他9岁那年,没有正式职业的父母双亲在同一天离世。他和大哥、大嫂、小妹带着锅碗瓢盆,到北平投奔亲戚。
小小的年纪,自己还是孩子的张学景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大嫂生孩子,他做“月嫂”。用炉子为大嫂煮稀饭,为孩子洗尿布。嫂子坐月子才吃60个鸡蛋,除此之外没有其他营养品。给张学景的奖励是半个白煮鸡蛋。
过去驾驶汽车都有一个助手摇汽车。1945年,做“说客”的大哥考取了驾照。作为助手,大哥被分配在华北电影公司(中电三厂前身)。
得谢添相助,出演“小牛子”
张学景大哥住处所在的大院里,住着很多三厂的员工。进进出出,电影厂的白领、演员、摄影师、美工师都知道张学景是汽车驾驶员的弟弟。
虽然属于流浪儿和苦孩子,但因为活泼机灵、擅长表达、很会做事,邻居们常有夜生活,张学景就帮他们看孩子,回报给他的奖励是一块饼干。张学景还帮他们购买物品、到水井拎水,给同是天津籍的老乡、导演谢添的自行车打足气。也因此,在邻居们的眼里,张学景很有“眼力见”,眼里有活,人家想的,他已经在做了。
这一段生活经历,张学景最得益的是走进了电影厂的大门。
1945年,张学景11岁,著名导演谢添推荐他参与拍摄沈浮导演的电影《圣城记》,饰演农村孩子“小牛子”。这是中电三厂成立后的首部电影。“他们叫我笑我就笑,要我说话我就说话。站在那里,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我都能应对自如。”牛犇说。
成功出演“小牛子”一角,“小牛子”成了张学景的代名词。还给他带来了一定收入,他从吃不饱,到至少可以买一些蔬菜或添加一斤细粮,开始了解到拍电影可以赚钱了。
张学景出演了电影《十三号凶宅》《秋瑾》《天桥》《满庭芳》等,认识了中电三厂很多大导演。同是天津籍人,导演沈浮有着浓浓的老乡情结,拍摄《追》等电影,张学景都参与当群众演员……
受白杨举荐,赴香港发展
1948年,准备赴港的白杨通过谢添,找曾在《圣城记》中和她有过交集的张学景,希望他能在张骏祥导演的新片《火葬》里扮演她的小丈夫孟长春。
在张学景赴港前夕,谢添考虑到当时香港电影市场流行两个字的艺名,便对张学景说:“小牛子,你再加三个牛,就叫‘牛犇’吧。四头牛,跑得比谁都快!”
1949年《火葬》公映后,反响非常好,大家公认牛犇这个孩子会演戏,给予“童星”美誉。他在香港接连拍摄了《春风秋雨》《海誓》《春雷》。香港,让牛犇和角色一起成长,他的名字在文艺界广为流传,风靡香港和东南亚。
“通告”多了,牛犇的收入提高了,他可以随意买衣服、看电影了。曾经在北京新街口小学做过插班生的牛犇,此刻想到要弥补没有好好读过书的缺憾,便报名参加了九龙塘小学的学习。九龙塘小学学费昂贵,并且按月缴纳。一年后,为节省费用,牛犇转至香岛中学就读。
因为牛犇的知名度,香港又有很多募捐,每逢有募捐,学校就要求牛犇出面拉募捐。他脖子上挂着盒子,手里托着盘子。有人捐款,他就送一朵小红花。募捐的数额从2元、5元到10元都有。每次他募捐到的数额总是最高的。
因为一半时间在拍戏,牛犇上学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在香岛中学读了差不多一年,牛犇结束了在那里的求学生涯。
在香港4年半,牛犇从跑龙套开始,拍摄了被称为“中国第一部儿童教育巨制”的《聪明误》,以及《血海仇》《诗礼传家》《狂风之夜》《火凤凰》等十多部影片。他本人经过历练,在角色中不断成长,跻身主演行列。
参拍《龙须沟》,饰演“二嘎子”
1952年初,牛犇和陶金等进步文化人士回到上海。北京准备拍摄电影《龙须沟》。牛犇活泼可爱的形象和剧中二嘎子顽皮、乐观的形象非常吻合,谢添请牛犇出演二嘎子。
牛犇说,演二嘎子,对他而言是本色出演。二嘎子虽然是个小角色,但对牛犇未来的表演生涯,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得白桦赏识,演《苗家儿女》
1953年9月4日,上影演员剧团成立。1953年,牛犇参拍了电影《山间铃响马帮来》,饰演苗族少年密乌。该片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云南苗寨,人们热切地盼望着政府的马帮早日到来。该片共拍摄了9个月。2010年,该片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少数民族题材影视作品奖。
1954年,导演汤晓丹拍摄电影《渡江侦察记》,作者白桦力荐牛犇出演青年侦查员小马一角,后因种种原因没能如愿。
为弥补牛犇没能参拍《渡江侦察记》的缺憾,1958年,白桦在创作《苗家儿女》剧本时,专门为牛犇量身定制了苗族青年奥香这个角色。
电影厂合并,选择天马厂
历经改革和探索,原上影厂将上海滩的私人电影制片公司合并成为联合电影制片厂,后又改为上海电影制片厂。1957年,该厂又将演员和主创人员拆分到天马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天马厂)、海燕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海燕厂)、江南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江南厂)等三家电影厂。牛犇决定留在天马厂。谢晋导演曾说,牛犇这个人,他无论做什么工作,都会爱护自己的羽毛并作出成绩。
不久,海燕厂要拍摄成立后的首部电影《海魂》,遂向天马厂借调戏份最多、酬劳最高、有一定影响力的牛犇参与拍摄。
在退休前,老厂长徐桑楚认为,上影厂必须要两条腿走路,既要拍电影,也要拍电视。他到国外考察走访了大型电影厂,他们都把电视生产作为介入电影生产的一部分。回来后,徐桑楚将电影厂必须要抓电视生产作为一个主要业务,把电影厂电影演员剧团的电视部移到厂里成为一个部门,任命牛犇为电视部主任。牛犇了解研究电视的制片等生产过程,培养电视人才,电视部成为电影厂的重要组成部分。牛犇导演了电视部成立之后的第一部喜剧片《藏金记》,导演了电视剧《蛙女》《蒋氏姻缘》,独幕剧《1+1=3》,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认可和表扬。
工作是事业,事业是责任
电视就是小电影,是视觉艺术的分类。当时没有用于电影制作的进口器材。世界已经进行了“磁转胶”,我国当时仍处于最原始的“胶转磁”状态。
从小生活在电影厂宿舍,很早就从事电影工作,有几十年的拍摄经验,熟悉电影制作的过程。在拍摄电视剧《蛙女》水下镜头时,聪颖的牛犇在没有进口设备的情况下,用简易的方法,自己焊接,把两个柏油桶焊在一起,人蹲在桶里就可以潜到水里。玻璃采用的是轮船里的厚玻璃。
牛犇说,他拍的景,用心、投入,目的是为了努力把工作做好。因为工作是事业,事业是责任。
饰演郭谝子,成就“牧马人”
牛犇身上自带鲜明的标签,而1982年改编自张贤亮小说《灵与肉》的电影《牧马人》,无疑是其80载艺术人生中分量最重的一部。
《牧马人》系牛犇任上影厂电视部主任时拍摄。他在其中扮演牧民郭谝子。《牧马人》其中有一个骑马的镜头。当时人在马上,机器跟随拍摄。摄影师没有自动平衡器技术。当时是用两块木板,一块大约三米长,再用两块木头轨道相连,人坐在木头凳子上拍人物的特写,背景都没有。摄影师跟随,一步一块木头。拿着缰绳不断抖动,配合演员坐的“马”奔跑,使朱时茂饰演的男主角许灵均有在马上的真实感受。谢晋导演曾说:“牛犇是上影厂第一个骑马不用替身的。他有单独跳上跳下的绝技。”
《牧马人》公映后,观影人次超过了1.3亿,牛犇也因此在1983年获得第六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配角、最佳剪辑等奖项。
面对殊荣,牛犇谦虚地说:“集腋成裘。这些年来我演过很多戏,每部戏都是一种积累。这些积累加起来,成就了一个‘牧马人’的形象。这就是我作为配角的价值。”
于耄耋之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2年,在北京拍摄《龙须沟》时,老党员石纬见了牛犇问,怎么还没入党?牛犇忙不迭地表示:“我会写,我会写。我要做一个好人,一个正直的人。”在牛犇的心目中,好人就是不为己、要为公,这就是共产党员。
不久,牛犇向党组织表达了入党的意愿。党组织表示:“你现在年龄还小,应该努力工作。”
此后,牛犇一直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把党组织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以优秀共产党员为自己学习的榜样,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2018年1月,一直与组织保持联系的牛犇再一次向党组织递交他写了一整夜的入党申请书。后来,经过组织考察,牛犇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牛犇的人党介绍人、时任上影集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任仲伦说:“牛犇同志坚持为人民创作,参演过多部精品力作,为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文艺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我认为他具备了共产党员的条件,我愿意介绍牛犇同志加入中国共产党。”另一位入党介绍人秦怡在华东医院的病床上写好字条:“牛犇是个好同志。我愿意当他的入党介绍人,我相信他会做得很好。”
2018年5月31日,耄耋之年的牛犇在84岁高龄实现了他毕生的夙愿,光荣地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中的一员。6月6日,站在鲜红的党旗前,牛犇和新党员一起宣誓。当上影演员剧团党支部最年轻的党员把一枚党员徽章别在牛犇的胸前时,泪水模糊了牛犇的双眼:“从今天起,我可以成为你们的同志了。坚持信仰,让我终于站在了党旗下。不管党组织对我考验多久,我一点也不气馁。党的考验是永远的,只要我们的目标坚定不移,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的理想。从现在起,争取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
总书记来信,牛犇看一次感动一次
2018年6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给牛犇,祝贺他入党——
“几十年来,你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把为人民创作作为人生追求,坚持社会效益至上,塑造了许多富有生命力、感染力的艺术形象,受到人民群众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希望你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继续在从艺做人上作表率,带动更多文艺工作者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人,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贡献力量。”
总书记的信,牛犇看一次感动一次;每一句话,都使牛犇心潮澎湃。他既感荣幸,又深感责任重大。他说,这封信不是写给他一个人的,而是写给所有不忘初心的电影人的。哪怕他走不动了,没力气了,也要为上影剧团、为观众、为时代再出一份力。有好的剧本,不挑角色,不问报酬,不计较镜头多少,尽到一个演员的本分,为电影事业作出贡献。
在一年预备党员期间,牛犇一共拍摄了14部影片。这也是他从影以来产量最高的一年。
牛犇说,“我敬佩当年《红色娘子军》摄制组的老书记黄准。她作曲的《红色娘子军》连歌言犹在耳,一直鼓舞着我不断向前。我与她关系很好。她现在住在华东医院,快100岁了。我从外地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去医院探望她。她身上插着管子。我帮她拿下氧气罩,跟她说:‘你给我笑一个’!”
“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
演员创造角色犹如十月怀胎,每个演员都有自己的角色。而“下生活”,是对角色创作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牛犇也不例外。下生活,是要创作一个活生生的人物。
从香港回来后,牛犇学习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学到的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要下生活。现在很多片子,无论是演群众,还是其他角色,都粘长睫毛。牛犇说:“演员爱护银幕形象无可厚非,但不能用长长的睫毛遮住看新时代、新事物的眼睛。”这句话上升到理论层面,就是要求演员为群众服务,把屁股坐到群众的椅子上来。
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牛犇塑造了近200个人物角色。作为在艺术领域深耕的老一辈电影艺术家,八十载的艺术经历,牛犇领悟到“成功”并非易事。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需要对事业的热爱和无限忠诚。
“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这是赵丹在他的电影表演专著中所说的话。牛犇始终铭记,并将此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认为,演员只能有能与无能之分,角色是没有大小之分的。每一个在银幕里出现的人物,哪怕只有一个镜头,都不能用大小来衡量。作为演员,扮演的是角色,这样才恰如其分。
“电影事业光明且伟大”
作为过来人,牛犇说,电影人要追求时代高度、艺术高度,追求自己的事业发展,实现自己真正的价值。
2017年获得第3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100名为中国电影作出杰出贡献的电影工作者、2024年获得“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奖”……看到这些沉甸甸的奖状和奖杯,笔者非常羡慕。牛犇却有所沉思:“这个奖,不是说明我过去做了什么,而是今后我要做些什么。每个奖杯,都意味着已经翻过去的一页。”
今年,牛犇已迈入“90后”的行列。当年可爱的童星,经过岁月的涤荡,已成为可爱的“老小孩”。和笔者近5个小时的交谈,牛犇思维敏捷、声音洪亮。对往昔的点点滴滴回忆如数家珍。
近年来,牛犇创作激情充沛。2014年,牛犇在云南拍摄电影《海鸥老人》,里面有一个跳湖的镜头,本来是安排替身去拍摄的。拍摄当天天气很冷,牛犇仍然选择了自己跳。大家为他担心,毕竟他已是80岁高龄的老人了。但为拯救自闭症儿童,他不怕自己的生命出现什么闪失。今年6月15日,牛犇参演的电影《狗镇》播映,他扮演一个阿尔兹海默症患者。“我不怕出力。无论是精力还是体力,如果有需要,我都会义不容辞地付出,尽力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电影事业光明且伟大。我会努力跟上队伍,努力锤炼自己。”
行进在拍摄电影之路上的牛犇依然身手矫健,如往昔般风尘仆仆……
来源:上海支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