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湛卢文学》的头像

《湛卢文学》

内刊会员

散文
202310/02
分享

《吟室的沧桑变化》 作者:吴声洪

吟室的沧桑变化   

     □吴声洪

朱夫子祖辈婺源人(今属江西),父朱松为官政和尉,迎其父朱森来政养老,逝于住所,葬政和护国寺旁。该寺位于湛卢山麓。朱熹成长后,来往祭扫,须经湛卢山,于是筑室于湛卢山剑之下,借以休憩读书,题其室名吟室。朱子成名后,辞官时常在此小住讲学授徒。朱子去世后,后人在吟室建文公祠,祀奉朱子及其门生黄榦蔡元定等,也是士子读书学习场所,后又以天下崇尚其道,在县治之右也建文公祠堂,仍祀奉朱子及其弟子,作为景仰拜谒读书场所,址在今衙门口商业局址,其大门有石板小巷通后街,名文公祠巷,至今还保留古名称呼,而故址已无迹可寻。原山中文公祠堂被改为中祠,祀释教三宝。

元至正十六年1356福建行省参知政事阮公同知建宁路时,认为朱文公讲道于建宁,“得以表于后世,天下崇尚其道,尊用其书,凡师友游息问辩之地,皆建书室。”“而县城文公祠堂在县治之右十七步,因其址而拓之。而以门对湛卢山故,名曰湛卢书院。”次年(1357)闽海佥事船若贴木耳行部,核此事而嘉许,奏请于朝上。正二十二年(1362)御批赐额正名“湛卢书院”。这是湛卢书院的起始。

历百余年至明朝嘉靖十五年丙申(1537)知县黄金按乡贤叶逢阳等所请,以书院在城虽便于士子学习,书院设在市井喧嚣之地,且离湛卢山二十里,来往参谒文公也不便,经奏上司批复,将设在县城的湛卢书院迁入山中文公祠堂原址。中祠释教佛像移居上峰。门垣堂庵仍恢复原样,安居县城的晦庵神主,历经百余年,又回到清幽静谧吟室之地,静气养神。并增买田地,以供祭祀费用。

清康熙间,教谕高于岗在任期间(1679-1689)乡诸生常年去拜谒山中湛卢书院,文公祠历经一百余年又复破败。诸生徒步前往拜谒于草莽之中,已成健儿牧马之所。高于岗自出薪俸,并邀请诸儒生解囊捐献装修一新。

清嘉庆间(1795-1820)城关士子又以在山学习拜谒不便为由,众议以城南普载寺故址建书院祀朱子。按普载寺故址地势自北起分层建设。自大街以南下另辟小路直达(此路后名学巷),北从后门进入,为杂役房,设厨房膳堂,隔土墙建大门入一层厅。中祀孔子,西厢平房为山长教习等居住。厅中下三层石阶为二厅。每厅均下三层石阶以至三厅、四厅。每厅中排长方桌、长椅以供士子自学休憩。每厅左右有厢房南北向背靠前后二房间,均有天井花坛、门窗明亮,为士子寝室。每室住二人,可住宿二十四人。此片各层为厅堂、舍区。舍区之下又有围墙,中设大门进入大厅。大厅正中设坛,中祀晦庵朱子及其弟子于两旁。大厅为木结构,木柱竖列,两旁土墙上开窗格。大厅宽敞,高5米,宽10米,进深12米。所有舍区厅堂均铺方砖,厅前护以栏杆,两旁有宽阔石阶七层下入花苑,中设各型花坛,种植桃李、芭蕉、美人蕉,各类花草。满园枝叶扶疏,鸟语花香,阳光明媚。无市井喧嚣,清净凉爽,确是静心养气之地。弦诵之区,花苑仍筑围墙拦堵,中有门框,下铺卵石甬道,两旁月季花、美人蕉海棠杂植。从甬道向外为大门建门楼。粉墙耸列,门额题名“湛卢书院”,石雕颜体阳文蓝字。大门虽壮丽庄严,实际大门常关闭,人员出入均走后门。

大门外为城墙,城墙脚下内外有大道,绕城而行,内道往东十数步有大路斜坡北行与大街南下道路相通,此为正式入大门之路,只有大员来院拜谒参观时,才走此路开大门。此大道中间有十几步石岭,称金鸡岭,其中有许多传说。大门正对石壁山临石壁潭,晚上三三两两渔火闪烁,遥对湛卢山。从石壁山向北眺望,城北蹲狮山从远处白马山脉逶迤磅礴南下,势如游龙,俗称来龙山。随山势连续南下奔腾,湛卢书院恰逢在此轴线上。湛卢书院南北蜿蜒约80米,青瓦屋舍长廊,犹如苍龙游串,势欲冲水潭碧波,遨游大海,或竟由此驾雾腾云奔腾九霄。此也古人观此形胜而选建于此,借以添喜讨彩。大门右侧有一株大樟树郁郁葱葱,圆圆如球也有千年之久,犹如长龙前导明珠,古樟年久蔸空,小孩常在中间嬉戏,住民也常在树蔸下插香、点烛、烧纸、燃炮、寄箭为家中童婴祈福消灾。民国末年,树蔸内部失火浓烟滚滚,地处偏僻,离住宅较远,无消防队,无人施救,让其自焚自灭,枯樟后被人砍伐毁灭。千年古樟可能与吟室年代相当。新陈代谢,吟室早已消失,已成荒烟蔓草。此树历近千年沧桑变化也已消失。旧的消失新生事物茁壮成长。

清末科举废,湛卢书院停办,最后一位山长陈祖谦;民国二年(1913)被革命军委派接任松溪县知县。民国十七年(1928)松溪县于明伦堂(儒学署址)始办松溪县立初级中学。民国22年,湛卢书院右侧筑新式教室及办公处所,县立初中从明伦堂迁来上课,湛卢书院房舍装修改作教师学生宿舍,朱子文公大殿改作大礼堂,改名松溪县立湛卢中学。吟室从朱子读书讲学之所演变至今名虽改,仍是松溪最高学府,所以入学之路仍称为学巷。民国23年(1934)初中停办,改县立简易乡村师范,仅三年又恢复复办初中。那时全国人民受“三座大山”压迫,社会混乱,经济崩溃,国弱民贫,没有什么发展,初中从创办至1949年解放,仅毕业学生400余人。建国后随着社会发展国家迅速强大富裕,学校教育也迅速发展壮大,湛卢初中也改为松溪第一中学。湛卢书院屋舍已无踪影,只留下历史记忆。现在校区高楼大厦,高科技教学设备,每年输送高等学校人才近千人,又为国家继续兴旺发达尽力。

吟室(山)—文公祠(山城)—中祠(山)-湛卢书院(城、山、城)—湛卢初中(城)——松溪一中(城)

这就是吟室八百多年来的演变过程,许多历史已尘封泯灭,特予发掘阐述如上。从以上叙述可知,湛卢书院的来龙去脉,现在一中即(城关)湛卢书院故址。

一九九三年庚午年夏,县志编撰之暇,与林英颐、王彦英二同志探访朱子杖殿存祠吟室遗址,赋诗以纪。

同入荒丘蔓草盈,文公吟室觅遗筝。

牧童遥指松荫路,野老详谈风物情。

恍见紫阳传道处,犹闻学子诵书声。

湛山峻峭耸天立,余韵流风方寸明。

(本文根据康熙版《松溪县志》理学人物朱熹湛卢书院记(元揭溪)复湛卢书院(叶逢阳)、卢山书院续吟序(王际兴)等文章整理抄录整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