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湛卢文学》的头像

《湛卢文学》

内刊会员

散文
202310/02
分享

《溪与海的渊源 ——海瑞和松溪的关系考辨》 作者:潘黎明

溪与海的渊源

——海瑞和松溪的关系考辨

□潘黎明

 

前日,有一乡贤发来海南省海口市廉政教育公园家风家训馆的一张展陈相片,其主要内容是:“海瑞曾祖父海福,敕封福建省松溪县知县。祖父海宽,景泰七年(1456)丙子领乡荐(注:意思为乡试中举),亦任松溪县知县”。乡贤希望我介绍海氏和松溪的渊源,其拳拳爱乡之心溢于言表。为此,我查阅了《松溪县志》《延平府志》等史籍,订阅了《海氏族谱》等资料,对海氏与松溪的关系做了初步的梳理考辨

海氏号称“琼山望族”,虽然只是人丁不盛的小姓,从其先祖明初入琼,十代人中,竟然诞生了6名举人,其中还有人后来考中进士,非其他姓氏所能比拟,成为天下著姓和科甲望族。其中最有名望的,当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清官海瑞;而和松溪最有关联的,当是海瑞的祖父、曾任松溪知县的海宽。

海瑞(1514年1月22日—1587年11月13日),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今海口市)人。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嘉靖二十八年(1549)海瑞参加乡试中举。

海瑞担任的第一份公职是延平府南平县的教谕,相当于县教育局局长,那时已经四十岁了。有一次,延平府的御史到南平县视察,照例要往孔庙行香朝典,海瑞带着两名教官早早在庙堂迎候。在当时的官场上,下级迎接上级一般都要行跪拜之礼,所以当御史大人进门后,随同的两位教官都跪地相迎,可海瑞却站着,只是略略作揖,并说:“到御史所在的衙门当行部属礼仪,这个学堂是老师教育学生的地方,不应屈身行礼。”三个人的反差非常鲜明,两边伏地弯弓,中间一杆高耸,俨然一个笔架——海瑞自此便留下了“笔架博士”的雅号。由于在明嘉靖年间南平县为延平府管辖,而松溪县为建宁府管辖,根据明朝吏制规定,下级官吏在非公务情况下是不允许随意到不同府治游走探访的,且明清两版《松溪县志》《海氏族谱》和民间传闻也从无记载和传说海瑞曾到过松溪。

海瑞后来调任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历任州判官、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史等职。他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万历十五年(1587),海瑞病逝于南京官邸。获赠太子太保,谥号忠介。

海瑞去世后,他的传说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演绎海瑞断案故事的《海公案》,与《彭公案》《包公案》《施公案》并称四大公案小说。1965年,《人民日报》批判吴晗新编的历史剧《海瑞罢官》,得到了毛泽东的支持,成为“文化大革命”爆发的直接导火线。

有趣的是,除了海瑞及其祖海宽之外,海瑞的从伯父海澄于天顺六年(1462)中举,并在成化十一年(1475)登科进士,成化十五年(1479)任福建建阳知县。远在海口的海氏,竟与闽北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也是一个异数。

在网上付费订阅了《海氏族谱》后,又有了许多物超所值的发现。

据《海氏族谱》(又名《海氏答儿公族谱》手抄本,清光绪三十二年重修)记载,海瑞远祖海俅携族人由福建迁入广东番禺,其始祖海答儿由番禺迁入海口,生福、宁、宇、信四子。海福生一子,海宽(曾任松溪县知县)。海宽生八子,其幼子海瀚,为廪生(享受政府膳食补助的在学生员)。海瀚娶妻谢氏,正德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1514年1月22日)在海口生下海瑞。

海宽,字德裕,生卒年不详,仕宦生平亦不详。而在《海氏族谱》中记载:“二世祖,福公子海宽,景泰丙子科举人,任松溪知县”“宽,字德裕,行一。由会邑庠生中景泰七年丙子科举人,习《诗经》,官职知县。”“景泰”是明朝第七位皇帝明代宗朱祁钰的年号,海宽以“邑庠生”(即秀才)的身份,参加“景泰七年丙子科”(1456)的科考,并中举。据《海氏族谱》记载:“按公少失所怙,克自树立,素性素友,学养优粹,为文浑灏雄健,追步韩欧;诗学沈奥遒劲,笔跻李杜。在诸生时,已为当道所重。

明嘉靖丁酉版、清康熙庚辰版《松溪县志·职官志》均仅记载寥寥一行:“海宽,广东海阳县人,由举人,成化二十年任”。根据《松溪县志》前后知县任职年限分析,海宽应于成化二十年(1484)到任,弘治元年(1488)离任,在松溪任期四年。“及出宰松溪,与利除害,政多平反。致仕之日,行李萧然,真能以清白遗子孙者”,这一段家谱中的状述,非常重要,既说明了海宽在松溪为官清廉、政绩卓著,又隐约地透露出海宽的仕途经历。由于“出宰”,是指“京官外任县官”,而且松溪知县任后,再无记载其他任职经历,却直接描述其致仕(辞去官职或退休)后的两袖清风,可以推知海宽是从京都任职后,外放松溪,并在松溪任满后,直接致仕。海宽致仕后回到海口,死后“公葬在定安石落岭脚”。

正是因为海宽在松溪知县任上卓有政声,所以明朝廷依例封赠海宽父亲(海瑞曾祖父)海福为“松溪知县”。而在《海氏族谱》中,也记载:“二世祖(注海福),考,例赠文林郎知县处士。大公”,其夫人张氏“妣,例赠七品孺人”。

这里就牵涉到了明朝复杂而系统的封赠制度。明代文官诰敕制度是明代封赠系统的主体部分,体现文官群体“光宗耀祖”和明王朝“劝忠劝孝”的双重意图。明代的诰敕制度,就是参照臣属的官品高低和功绩大小,将官爵封赠给臣属的父母、祖父母或曾祖父母。其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考满(注:任满考核)封赠,即根据官员的政绩而推封其父祖,这是明代文官封赠的常规形式;另一种是特例封赠,包括旌忠、旌劳和赶上多种国家大典的封赠,这叫“覃恩封赠”。海福的封赠明显是属于海宽的考满封赠。

有关海福的封赠,在《海氏族谱》记载和家风家训馆的展陈表述有所不同,那么孰是孰非呢?据明代封赠制度,因官员等级有高低,封赠又分为“诰命”与“敕命”两大类。一品至五品,授以“诰命”;六品至九品,则授以“敕命”。官员父祖与妻,生前受封者,叫做“诰封”“敕封”,人们称之为“封君”;死后受封者,叫做“诰赠”“敕赠”。由于海福“中年而卒”,海宽“少失所怙”(怙,意指父亲)所以在海福得到的应是“敕赠”,而不是“敕封”。明代朝廷规定:父祖没有官职的,可照子孙的职事封赠。海福只是一介廪生,封赠时已经过世,所以以海宽的职事,例赠以“松溪知县”是正常的。在《海氏族谱》所记载的“例赠文林郎知县处士”,又有什么不同?明朝“文林郎”不是官职,而是文官的散官官阶,相当于今天的职级,对应的是知县的正七品。而“处士”,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赠号“文林郎知县处士”和赠号“松溪知县”并不矛盾,更说明了海福是因海宽才和松溪有了名义上的联系。

海瑞出生四年后,父亲海瀚便故去了,但海宽的为文为人为政,还是给海瑞“诗书传家”“爱民勤政”“忠贞报国”的家训教诲和家风传承。《海氏族谱》记载,海宽“开吾家文学科甲之首,一经教子,后进多所益,公子八及从子五人,接踵跡蔚,启以文学,科甲世其家。一门之内,彬彬济济,实公作养之力居多。”所以,在母亲谢氏的严格要求下,海瑞自幼苦读诗书经传,秉承家风。“公(海宽)孙忠介公(注:海瑞谥号)为有明二代名臣,历代子孙藩衍,书番科甲,蝉联不绝,岂非公之积德所累仁,而子孙食报于无穷者矣。”从海宽始,海南海氏人才辈出,终成“琼山望族”。而更重要的是,海宽“出宰松溪,与利除害,政多平反。致仕之日,行李萧然”的言传身范,给了海瑞极大的教诲。他从此立志日后如果做官,就要做一个如祖父一般,不谋取私利,不谄媚权贵,刚直不阿的好官,因此他自号“刚峰”,取其做人要刚强正直,不畏邪恶的意思。而海瑞的一生,正是人如其名,名贯清史。

虽然海瑞生平和松溪没有直接关系,但其祖父海宽在松溪的清正官声无疑为海瑞扣上了从政为官的“第一粒扣子”。“真能以清白遗子孙者”,海宽海瑞清廉从政的文化内涵与风范,至今依然生机勃勃,体现出深刻的现实启迪和鲜活的时代价值。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