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湛卢文学》的头像

《湛卢文学》

内刊会员

散文
202410/08
分享

远去的茶山对歌

远去的茶山对歌

 

郭义清

 

说到茶山对歌,不免让人联想到电影《刘三姐》茶山上对歌的一幕情景蓝天白云下,翠绿茶山间,一群身着壮族服饰的姑娘和一帮同样是壮族衣着的小伙子迎面相对而立,嬉闹打趣,你一句我一句对唱着茶歌:

(男)采茶姑娘茶山走,茶歌飞向白云头;

(女)采茶阿哥上茶山,一层白云一层天。

(男)春天采茶茶抽芽,快趁时光掐细茶;

(女)风吹茶树香千里,赛过园中茉莉花。

(合)哟依哟----

嘹亮而舒缓的歌声弥漫在充斥着茶香的山坡上,悠扬持久。三月的太阳,透过阵阵的歌声,洒落在姑娘们一张纸娇羞的脸上,如同茶山娇嫩的新芽,绽放在江南的茶园。那些调皮的阿哥们,嘻嘻哈哈对着姑娘做着各式各样的鬼脸,场面热闹、温馨而和谐。

然而,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在闽北的松溪县黄屯村,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也演绎着茶山对歌的壮观场面,每到采茶时节,村后的万亩茶山上,来自宁德、福安、福鼎和寿宁四五百名的采茶女工,一浪一浪的对歌,便沸沸扬扬在茶山里升腾起来。

当然,这些事都是村里的“茶人”何理兴告诉我的。这位年半百,个头不高,面容黝黑,性格粗犷,身板结实而直挺,总是穿一身皱巴巴却略显泛黄迷彩服的农村汉子,当兵几年退伍后,便一直在村里从事钟爱的茶事。种茶,制茶,卖茶,几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孜孜不倦。之前,我是在抖音里相遇何理兴的,在名为“松溪味道”的抖音里,他会经常直播自己手工制茶的每一个过程,也会拍一些户外走访古茶道和古茶园的视频,用松溪方言土里土气地介绍松溪茶叶的前世今生。

其实,多数茶人大抵会知道松溪是茶叶大县,且种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所产的绿茶便被指定为朝廷的贡茶。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松溪的茶叶生产在全省是占了一席之地的。县里的茶产业还被时任省委书记项南冠以“南有安溪,北有松溪”的美誉,且全省茶叶现场会还有幸落地当年还极为偏僻的山区小县。那时,松溪的村村落落或多或少有茶山,种茶制茶的人不在少数,茶叶成了松溪农民不可或缺的主要经济来源。

何理兴的祖辈几代也都耗在茶叶上,清朝时,其祖辈松溪较为有名的茶人何国通,便在邻村吴山头开垦种植了大几十亩的茶山。《松溪茶志》载:“何国通,清朝监生,民国六年从福安引进白茶,在吴山头村下堡的山场种植40余亩。因其好管理,茶青品质好,产量高,后又育苗推广种植。是当时茶叶生产大户。”据说,当年附近的村民甚至是政和锦屏遂应场的茶农,都在何国通的茶山务工和学习茶艺。后锦屏遂应场一茶农回去后,苦心经营茶叶,成了附近一带出了名的茶人,其经营的茶叶不少出口海外,甚至远至欧洲,生意做得很是红火。若干年后,这位茶人去世,其后人随之落魄入驻黄屯村放牛,艰难度日。一日,竟有香港汇丰银行的巨款汇票寄上门来,让放牛人一夜暴富。当然,此事仅是坊间传说,真假难辨,却说明当年何国通经营茶叶影响甚广,从他这里学成归去的人,也把生意直接做到了海外。20世纪50年代,土地改革时,何国通把茶山分给了村里人,举家搬迁到了黄屯村。

对黄屯村,早年光顾过一两次,只知道农田里稻谷制种较多,却不知道村里还有着辽阔的万亩茶山,当这一天踏上村后那一片偌大的茶山时,我的视野还是被眼前茶山的连绵和青翠,充斥得诧异不已,甚至有些猝不及防。

在不少地方,名字里含“屯”字的村庄似乎不在少数,什么江屯、吴屯、刘屯、范屯等。《词海》里对“屯”字的解释是戍守,驻扎。于是我想,是不是这些含“屯”字的村落,曾经都有过屯兵扎寨,我不得而知。不过,从2012年松溪县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中,在黄屯村周围,发现有西周时期的井后后山遗址、商周时期的井后马鞍山遗址和庙坪后山遗址,以及同样是商周时期的庙坪钻谷垅遗址和河梁山遗址等四处古遗址。从这些遗址出土的文物看来,早在3000多年前,黄屯村便有先民居住和活动。而且在出土的文物里,除了一些生活用品外,还发现有不少与古代军队作战有关的铁刀具等器皿。如此想来,古时黄屯村有军营驻扎也未尝不能。也许,这些军营驻扎地的将士和先民,为黄屯村开辟的不少得天独厚的肥沃之地,为黄屯村历史上的茶叶发展垫定了茶山耕地的良好基础。

对黄屯村的茶叶发展历史,何理兴了如指掌。他说黄屯村种植茶叶最早可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说着,他拿出一块精心装裱的那张写有“万历叁拾玖年”字样的茶农买卖契约给我看,契约纸张已经泛黄,内容果然有茶山给谁谁谁等。像这样的契约还有好几份,分别是清朝乾隆、嘉庆、道光等年间的,都被何理兴精心地装裱着。从这些古代的契约来看,黄屯村的茶叶生产历史应该比较悠久,频繁的契约买卖,也说明当年茶叶生产还是较为繁忙的。至于如今的茶山,大多是20世纪50年代引自政和白茶,当时生产的茶叶甚至出口到苏联。20世纪60年代,大批知青下放茶平,茶平公社便在黄屯村建造知青点,安置从四面八方来“到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年轻人。当时,村里茶叶发展正盛,于是公社领导一声令下,让这些满腔热血的年轻人挖山种茶,开辟茶园。黄屯村万亩茶山便在这批知青浩浩荡荡的劳作中初具规模。20世纪70年代,黄屯村建成村办茶厂,之后乡办茶厂也落户黄屯,黄屯村的茶叶生产再上台阶。茶叶面积的不断扩大,给村里茶山的用工需求带来了不小的压力。种植管理等这些基本是男劳力从事的活儿,村里的男人尚且还能周转,而到相对集中的采茶季节,这些以女工为主的采茶,仅靠村里的妇女,便完全的应接不暇了。

据说,古往今来,采茶都是颇有讲究的。宋朝时特别注重采茶嫩度,茶农多采“毛尖”、芽茶等,以卖得一个好价钱。到了清朝,则讲究老、嫩茶叶分类、分放。而黄屯村的茶叶采摘,却综合了宋、清的采法,清明前集中时间采“毛尖”、芽茶,此后的大半年时间里,都有茶叶采摘,且采摘时必须老、嫩茶叶分类、分放,既讲采摘速度,又讲采摘质量,还要注重保护茶树。黄屯村采茶时间跨度之长和采摘的技术要求,都给茶叶采摘带来了劳动力严重不足的问题。于是,那些心灵手巧的采茶女,便成了采茶时节不可多得的香饽饽。迫于情势,村里干部四处招揽采茶工,不知不觉中,黄屯村引来了大量的采茶女工,有结过婚的妇女,也有十七八岁的姑娘。这些采茶女一律住在茶平公社办的黄屯茶厂里,由茶厂办集体伙食。那时,年少的何理兴发现这些女人的穿戴和当地人不一样,连从老家带来采摘茶叶的背篓也和当地的有很大的差别,虽然同样是竹编而成,却是扁长形状,和当地椭圆口立柱篓完全不同。后来了解知道,这些来自外地的采茶女,都是宁德、福安、福鼎和寿宁的畲族妇女,他们穿的是漂亮的畲族服饰,年少的何理兴必定是没有见过。若干年后,当这些畲族采茶女走了之后,何理兴还偷偷要了她们一套畲族服饰,留作纪念,如今还存放在他家的茶室里。

人间三月天,尤其是清明前后,黄屯村的茶山便拉开了壮观的序幕,吹响了采茶的号角。

一场知时节的春雨,淅淅沥沥如绢如丝绵绵飘洒过后,横亘在村庄对面的七峰山山巅上的朝霞,便露出了黄金般的色彩,洒满了茶平乡的村村寨寨。黄屯村的茶山经过漫长的休养生息,像情窦初开的少女,开始吐露出娇嫩的新芽,完全达到了“头道茶”的采摘标准。当地人都知道,江南的茶事来得早,赶得也急,必须赶在清明节之前,把第一茬的新茶采摘下来卖个好价钱。清明节前采摘的茶叶叫“清明茶”,一斤上好的“清明茶”价钱可真的不菲,等错过了这个时期,价钱就一天比一天贱了。

三月的清晨,春风轻轻一吹,茶香就在山坡上弥漫开来了。村子里铺满石头的巷子里,这些畲族的采茶女,一番收拾打扮之后,挎着扁扁的竹篓,成群结队,一路欢声笑语,便踏上了万亩茶山。

茶山上,嫩绿的新茶如同油菜芯,粉嫩无比,在风中微微摆动,正如古诗所云:“山间碧浪漾微波,翠叶如莹清可注。”而那些手艺娴熟的畲族采茶女,身穿麻布织成描着红边的合襟黑衣,头戴精致的斗笠,背挎扁蛋形的茶篓就晃动在茫茫的茶海里。据说,畲族风俗有妇女与男人同等担任山间的各种劳作,对体力相对柔弱的女人来说,必定是较为辛劳。所以,她们每每到茶山里采茶,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唱起畲乡茶歌,用山歌来释放和缓解劳累,表达情感。正可谓:“茶山翠绿意无穷,采摘新茶乐无穷。” 

年少的何理兴经常会到茶山看她们采茶。只见这些畲族采茶女一边忙着采茶,在茶园里拨动着灵巧的双手,来去穿梭,上下采摘,左拽右闪,快速地撷取一枚枚嫩绿的新芽。一边不停地唱着山歌,歌声有欢快的,也有较为凄切的,似乎把整个精神寄托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几百人的茶山上,歌声悠扬,让何理兴很是震撼。只是方言难懂,何理兴不明白她们在唱些什么,后来有大人告诉他,有唱《哭嫁》的,有唱《骂媒婆》的。据说畲族姑娘出嫁早,自幼离开父母,不免有些悲怜,出嫁时哭哭啼啼,不舍离家。还有听说,畲族姑娘的婚配大多是媒婆引线指婚,遇嫁得不好的,新娘便对媒婆不满,心里暗暗在咒骂媒婆。于是便有了《哭嫁》和《骂媒婆》的山歌。何理兴说,更多的时候,会看到福安、福鼎的采茶女和寿宁的采茶女你一句我一句在齐声对歌。她们模仿姑嫂对唱道:

(姑)山坡栽茶长又长,姑嫂二人上山岗;

      你乡有无茶米树,茶米泡茶有无偿。

(嫂)从小来到你这乡,我乡也是出茶乡;

      我乡也有茶米树,茶米泡茶香又香。

      ……

     一浪一浪的歌声此起彼伏,飘荡在空旷的万亩茶山上,似乎响彻整个黄屯村的上空,令一方茶山的鸟儿也跟着欢唱,令山野里劳作的男人伸长脖颈,痴痴地张望。直到晚霞金灿灿出现在七峰山坳,直到炊烟袅袅升起在村庄的屋顶,茶山对歌才缓缓地落下帷幕。

不过,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总令何理兴不解,那就是这些在黄屯的畲族采茶姑娘,一年中有大半年时间离家采茶,十余载的外出采茶光阴,却没有一个姑娘嫁在这边,成为松溪的畲族新娘。据他了解,尽管也有一些畲族姑娘对当地小伙子独有钟情,甚至不乏暗中卿卿我我,但最终还是“人去楼空”,佳人一去不复返。后来何理兴自圆其说,认为是畲族人定娃娃亲的较多,再加上那个年代较为贫穷,相互换亲现象不在少数,故而她们终将回老家信守婚约。是啊,也许心有所属,也许父命难违,嫁于异地,始终是这些外地来采茶的畲族姑娘心中不可逾越的一道坎。

其实,福建闽北自古以来便有采茶山歌,有独唱的,亦有对歌方式的。闽北盛产茶叶,《南平茶志》载:南平茶,萌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南北朝时期大才子江淹任浦城县令时曾说“武夷山脉所产之珍木灵芽皆淹平生所爱。”唐代陆羽《茶经》也有记载古时建州是岭南地区四大茶叶主产区之一。至于宋徽宗赐给政和年号为县名,更是成了闽北茶叶史上的一段佳话。常年的茶山上劳作,为缓解身体的劳累和较为枯燥的采茶活计,采茶女便会哼唱歌谣解乏,慢慢便演变成了如今闽北各地的采茶山歌了。如建瓯的《摘茶歌》:

(甲) 新茶开山是头春,春雷一发惊蛰钟。

摘茶姑娘喜冲冲,茶歌飞上白云中。

(乙) 夏令摘茶是二春,张公坐镇茶神宫,

汗水浸湿汉布巾,茶叶茂盛暖心胸。

       ……

从春季的“头春茶”采摘开始,一直唱到秋后的“四春茶”,一年可采四道茶,采茶女们喜气洋洋,抑制不住茶叶丰收的喜悦,展现了茶叶兴旺,生活安康的盛世场景。

浦城豪村民间流传的《摘茶要摘枫子茶》中唱道:“摘茶要摘枫子茶,恋妹要恋哈老妈,哈老妈对我情意好,膝头当凳酒当茶”的采茶歌,生动描写了茶山上采茶互助互爱的“膝盖当凳”的动人场景。而武夷山、延平等采茶歌更是从“正月采茶是新年”一直唱到“十二月采茶是过年”,把闽北茶山采茶的情景和茶叶生产的蓬勃气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据说,这些采茶歌又慢慢演变为茶灯舞、茶灯戏。如那一年我有幸亲身感受的政和东平镇凤头村流传至今的以茶园为舞台、以青山做背景的茶灯戏,至今还记忆尤深。那是2008年随南平市作协组织到政和“白茶节”采风,队伍浩浩荡荡前往凤头村的白茶园。白茶园就在号称“中国第一楠木林”的侧边,延绵在海拔不高的几个山包上,面积有一千多亩。当我随采风的队伍步入茶园的山巅,便看到“品茶乡情,赏茶灯戏”的红色条幅显得格外耀眼,条幅下的空地处,七八个身着花花绿绿戏装的男女正在表演茶灯戏。据说,凤头的茶农自古以来在茶山劳作时就有唱采茶歌、跳采茶舞的习惯,这些娱乐活动除用于解除疲劳外,也有娱乐心情和庆祝丰收之意。他们后来把采茶歌和采茶舞融为一体,逐渐演变为采茶戏,内容和表演形式便更为丰富了。

同行的政和县作协主席罗小成告诉我,采茶戏盛行于政和县农村,表演时一般不配丝弦,仅锣鼓伴奏,轻装便可表演,十分方便演出。唱腔朴实粗犷,往往以本地方言为主,且情节简单,通俗易懂,一个戏班子七八个人不等,茶山或是田间,随便划一块地或搭一个台子就能唱起来。

随着男人锣鼓一波一波地响起,只见五六个穿戴着艳丽戏服的男女,提着茶灯婀娜地出场,边摆造型、边唱着我听不懂的腔调,但唱词又似乎有些明白。女唱:“三月采茶是清明,昭君娘娘去和番……”随即男子和道:“四月采茶杨柳长,似下三关杨六郎……”齐鸣的鼓乐和悠扬又有些粗犷的音调,纷纷扬扬回荡在绿色的山顶,迎来观众们一阵阵的喝彩。

相比茶灯戏的热闹,感觉当年松溪县黄屯村四五百名畲族采茶女的对唱似乎更为壮观。后来知道,黄屯村茶山上畲族妇女的茶歌对唱,其实是闽东流传已久的畲族茶歌。据说,在闽东的寿宁、福安等地,茶文化在民间十分活跃和独特。尤其是畲家男女,他们朋友聚会、祭拜祖宗,都有唱茶歌、说茶事、以茶传情、以茶抒怀的老习俗。每年农历的三月三,畲族山村都要举行一年一度最为精彩的传统民俗节日,唱茶,是节日的主轴曲目。这天,盛装打扮的畲女三五成群边唱边舞,茶山上开采春茶的畲家男女时而摘茶、时而深情对唱茶歌:

(女)枝枝茶叶情意深,茶叶好比阿哥心;

哥心生在茶叶内,妹心连着阿哥心。

(男)蜜蜂双双采茶心,哥牵妹手上茶林;

生态茶园常丰产,情哥情妹情更深。

(合)山哈生来爱唱歌,歌声句句震山河,

唱得满天星星笑,唱得群山绿满坡

……

     据报道,闽东畲族山歌如今还演变有一种独特的演唱方式双音,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曾登上央视春晚演出。

如今,昔日畲族妇女的茶山对歌虽然已经远去,但黄屯人种茶制茶的脚步却依然没有停止。自从茶山分到农户后,茶农种茶制茶的积极性和热情更加高涨,全村大多数人都从事和茶有关的产业。办茶厂的,在全国各地办茶庄的,开电商直播销售茶叶的,一些年轻人甚至在各大城市办茶叶高档会所,茶产业的发展日趋如火如荼。村里人因茶而富,自发成立了乡里第一个村级慈善机构,纷纷慷慨解囊,募捐善款,为村里老人和因急所需的村民帮扶解困,并投资村里的公益事业,让黄屯村在乡村振兴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三月的清晨,茶香依旧弥漫在黄屯村的上空,袅袅如炊烟一般,氤氲了这方土地。七峰山的朝霞像是在唤醒黄屯村的茶农,又到采茶的季节了。只是,在村后的万亩茶山上,再也看不到穿着美丽服饰的畲族姑娘,再也听不到悠悠扬扬的茶歌对唱。何理兴似乎有些惆怅,但几波茶商的来访,又让他立马精神焕发。送走客商后,何理兴说,尽管听不到当年的茶歌对唱,但依然可以听到村里一些年长的茶农,晚上在家里拣茶时情不自禁哼起当地的《拣茶歌》。说着,他从茶室的抽屉里,用熏满黑色茶汁且有些粗糙的手,掏出一张珍藏已久,陈旧得有些泛黄的手抄《拣茶歌》,递到我的眼前:

拣茶虽然自古有,世风降今多出丑。

拣茶虽然万千人,察色未免有千证。

拣茶岂无贤良妇,露脸出面无人顾。

拣茶岂无正女娘,贫寒相骨破衣裳。

……

快到清明,又是采茶的繁忙时节,行走在黄屯村的万亩茶山上,眼前的青翠洗涤着我应接不暇的目光,昔日茶山沸沸扬扬的茶歌对唱,仿佛萦绕在我跨越时空的脑海里,让我似乎又听到了悠悠扬扬的茶歌,还有那畲族姑娘有些悲怜的轻声倾诉。而当看到一个个穿梭在一条条茶坎里的采茶人时,方令我猛然觉醒,又是一个茶叶丰收年!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