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色梅口
□蔡城
说到梅口,不得不说她的水,而说到松溪河,又不得不前往梅口一探她的水色。
位于南平市松溪县郑墩镇的梅口村,有一码头,地方称之为梅口古埠,说她的古,得益于那错落有致的古建筑,水运馆、咏梅馆、红色革命纪念馆和小戏台,说她的古,得益于那耸立在河岸的高大古樟树群。其实,我觉得更加得益于与她相依相偎的松溪河。
松溪河,这条松溪人民赖以生存的母亲河,古时两岸多乔松,有“百里松荫碧长溪”之美称,故以松溪为县名。悠悠历史长河中,有春秋战国时期铸剑大师欧冶子在湛卢山铸出千古名剑湛卢宝剑,有中国陶瓷史上占重要一席之地的松溪九龙窑,更有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版画艺术之乡”的松溪版画,松溪的历史文化底蕴可见一斑。
松溪河之水自浙江庆元百山祖源起,从松溪梅口入政和县,松溪河充裕的水资源尽归梅口,梅口村也自然成为松溪水运的重要之地。解放前夕,松溪河尚未兴建电站、拦水坝等水工建筑物,当地顺应水势和地形,沿河建起渡口,作为松溪竹木运往延平的起航点。
人民群众的智慧是巨大的,当时村民按汛期水流量大,速度快的特性,将竹木捆绑起来,那些胆大心细又深谙水性的村民站在上面,撑着竹竿,呦呵着成群结队向延平出发,2-3天才从陆路返回松溪。而航运的发达也让商贩们抓住时机,岸边主干道旁开设布店、理发店、小吃店等,还有摆摊的,叫卖着,热闹非凡。
走在鹅卵石铺成的渡口步道上,两艘颇有古味的木船停靠在渡口,河面上有一渔夫撑着竹排正在撒网捕鱼,偶见几只野鸭扑棱过河面,泛起波光涟涟。
作为一名松溪人,游览梅口古埠不能算少,有工作缘故,也有带着家人和朋友游玩,但每次给我的感觉总是不同,只因见证了梅口古埠的春夏秋冬,见证了梅口古埠的兴旺。但是,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夜游梅口吧。
记得有一次,闽北日报记者相约来松溪采风,最后一站安排在梅口,看完沿河水利项目进展后,我带着他们走进梅口农家,一品地道可口的松溪饭菜。当时天微凉,自然少不了松溪米酒了,店家人很好,特地拿出刚刚开坛的头酒,鸡蛋冲入米酒中,几杯下肚后,客人喝得满脸潮红。我们乘着微醺,“打着”皎洁的月光浴,走上梅口大桥放眼望向古埠,松溪河的潺潺溪流与月光相互辉映,大有“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诗味,还有那古渡口、沿河漫道、古樟树和古建筑……在月光的沐浴下,愈发显得不同。走进古埠,月光下斑驳的“翠花”小道,星光闪烁的古樟树林,更显古朴的梅口建筑,几条暗幽幽的巷子不时传来几声犬吠,时而夹杂着虫鸣、蛙声和鸟叫,此起彼伏、不绝于耳,这独有的田园交响乐,也只出现在夜色梅口吧。
我和客人继续前行,想着能否再探索出更不一样的梅口韵味,这时看到一老人坐在渡头那棵古樟树下,他看到我们,友善地点了点头,老人姓陆,这个姓氏估计占村总人口数的三分之一吧,当我们问起梅口村往事的时候,陆老来了兴致,原来陆老是住在河边的,他和父辈也是船运和放木的好手,平时也会撑着竹排下河捕鱼,那时候还饲养几头鸬鹚(俗称鱼鹰,善于捕鱼,喉下皮肤扩大成囊状,捕得鱼就放在囊里)作为捕鱼工具,捕来的鱼就放在渡口上售卖,以维持生计。后来的几次大洪水,导致房子的根基受损,他和街坊邻居们不得不往里搬。20世纪60年代的松溪河建起电站、水坝以后,渡口失去了航运功能,再加上村民往里搬,就更显荒凉,仅留下古朴痕迹。可时下不同了,地方政府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继续围绕着那一湾溪水,在古渡口修缮和新建起古建筑,恢复了往日生机,打造出一个旅游观光、追溯历史的好去处。
返程途中,再次望向静静流淌的松溪河与古朴幽美的梅口古埠,我想,这不正是人们临水而居、因水而兴,河流与村落交相辉映,和谐兴旺的真实写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