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湛卢文学》的头像

《湛卢文学》

内刊会员

随笔杂谈
202411/12
分享

松溪古井探源

松溪古井探源

□吴衍连

古人云:井,共汲之所市,交易之处唐张守节《正义》曰:“古人未有市,若朝聚井汲水,便将货物于井边货卖,故言市井也。”百姓因“井”而结市,结市共饮一有了“市井”生活。自古大多村庄都有井,汩汩涌动的井水,孕育了生命,滋养了村庄,承载了割舍不断的乡愁。“背井离乡”一词更是深刻体现了人们远离故土的乡土情结和对家乡眷恋的文化象征。但随着社会的进步,自来水进入千家万户,许多水井也渐渐地消失,淡出人们的生活圈。松溪历史悠久,古井星罗棋布,或散布在房前屋后,或伫立在树繁林密的山脚。

湛卢山清凉寺水井

湛卢山清凉寺,建于唐中宗神龙年间。宋元符二年,为纪念县人周才在山上祈雨,在旧址上重建,经历代扩建,有前、中、后三大殿、僧舍禅房数十间。殿中供奉弥勒、天王、三宝、观音、罗汉等佛像。

入山门,顺回廊直入大雄宝殿,在大雄宝殿门口的回廊中央有一口古井。古井的水至今清澈甘甜,冬暖夏凉,住持说平时生活用水是山涧取的自来水,只有在枯水期才用井水。当年欧冶子铸剑时对淬剑的水质要求极高,这里的水质是欧冶子当年选中湛卢山铸剑的一大因素。

传说当年八仙云游天下,一日来到湛卢山,被这里秀丽的风光吸引,于是八仙在这里住下。

湛卢山风景虽美,但缺水,当年欧冶子在此铸剑,枯水期淬剑的水得从山下挑上来。何仙姑看到这种情况,决定帮忙掘一口井,她慧眼看到湛卢山下有道暗河,底下藏一条小白龙精,它通过暗河将水全部引到松溪的石壁潭。

何仙姑开始掘井,交代做饭的师傅,饭没蒸熟,千万不敢叫她出来,做饭师傅说可以。可何仙姑在掘井时惊动了暗河里的白龙精,白龙精施展妖术变成吕洞宾模样,让饭早熟,煮饭师傅看到饭已熟了,记得何仙姑的话,赶忙跑到挖井处叫何仙姑吃饭。

何仙姑听到叫声,此时井还未凿通,还有一层岩石隔着,知道小白龙精施了妖术,井挖不通了,于是拔下头上金钗,猛然往岩石层一插,暗河便源源不绝地从插孔溢出。

从此,湛卢山有了清澈的井水,欧冶子用此水,铸成了天下无敌的第一剑——湛卢宝剑。

传说归传说,但在交通不便,科技不发达的当时要在湛卢山顶挖凿一口井实属不易。

此井水还有一个说法是女人不能看,女人要是掀开井盖看,井水就会枯竭。自我懂事起每次去湛卢山,看到该井上面都用木板盖着,上面还压着重物,但在岁月长河中,几个朝代以来是否有女人看过我不得而知。一次我特意问住在湛卢山下的同学是否有此事?他只回答我说该井一直有水,从未枯竭。

茶平吴屯圆圈井

从湛卢山下来经过吴屯村,巧遇一位朋友,停车小憩,朋友端来茶水,口味清纯、甘甜。友人自豪地说我这水是取自清代的一口古井之水呢。于是几位诗友饶有兴趣地叫友人带路前往探个究竟,从山间小径步行,一路野花绚烂,路边布满野草莓,我们不自觉地驻足采野草莓,是一种久违的天然美味。路边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竹笋,像是可爱的萌娃,忍不住掏出手机拍照。很快来到一处杂草、芦苇茂密处,友人说圆圈井就在那里。我走近看,该井由井身,井台构成。井身圆形,由中等的河卵石垒砌而成,井口是修建过的呈四方形,井台用方石与河卵石铺设。井水清澈,我们取一瓶品尝,清纯、甘甜。井台下穿出几根水管,是村民引此井水饮用。

井的上方虽然长满茅草和竹子,但能明显地分辨出是宅基地遗址。原来这里就是小时候常听到的吴屯吴狮坑村。我读中学时有个同学是这个村的,问及友人也不知该同学的信息,斗转星移这里已成废墟,一个村庄成了记忆,还好有这口圆圈井一直坚守。

               大布村方圆井  

大布村位于县城东北,距县城7公里。大布村历史悠久。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依托大布这个古村落的历史人文积淀、古代建筑、文物遗迹、风土习俗、原生态绿溪流的优势,把大步村打造成民俗文化村。

大步村分布在各个巷子里的古井有十多处,主要有位于人口密集的九曲巷圆井和位于李厝的方井,都说井水是要众多人喝,水才会越来越多,如果没有人饮用,就会变成枯井。由于近几年家家通自来水,加上卫生间增多,人们比较少去用井水,圆井现在已成枯井。

李厝方井位于李厝巷7号住宅东北侧3米,清代。该井由井栏、井身、井台构成。井栏方形,由四块经琢制的扁薄方花岗岩石板相扣围成,顶部残留数道因长期使用绳索而磨凹痕迹,井身圆形,由中等大小的河卵石垒砌而成,中腹稍鼓起,井台长方形,由河卵石平铺台面,边缘处略倾,现井台面被水泥覆盖。

人们在井上搭建汲水辘轳,依然取这里的井水喝,该井水质清澈、甘甜,村里还计划在古井空坪修建休闲亭,供游人休息品尝清泉。孙诒让案:“以宿舍之处皆有井,以供宾客之饮食”。大布村沿袭春秋战国时期的这一习俗真不愧是松溪民俗文化的“天花板”。

 

官村南井             

官村如一个绝代女子,亭亭玉立在河边。这里人杰地灵,宋朝李规,元丰五年(1082)进士,官居朝议大夫(从四品),其子李扶,宋绍兴十五年(1164)进士,官居苍梧太守(四品),因父子两代在朝为官颇有政绩,后人称其家乡为官村。村中有座现今保存较好的古建筑“李规府第”,当地人称“官村官厅”。

村西南侧通往李墩水泥路旁有一口古井。井上围以整块高65厘米、直径160厘米的青石井栏,据说清晨井内水面常高于井栏外的地面。井栏石上刻字多已模糊。其中“崇宁四年”{崇宁系宋徽宗年号,(1105)}“不朽之功”几个字仍清晰可辨。

相传李规父子在朝为官清正廉明,政绩颇丰,徽宗皇帝为奖励李规父子特赐予石井栏,因石井栏用铁链捆绑,从京城运回,至今还能看到磨损痕迹。

该水井现在仍有出水,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自来水到村加之村民家卫生间普及,村民才停止使用该井水。

水井旁边立有一石碑,中间是“官村南井”四字,上款:松溪县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下款:松溪县人民政府  2011年8月4日公布,2014年8月10日立。

旧县小町外源井

得知小町村有口古井,那日与朋友驱车到小町村,一路山花灿烂,拐过几个弯,是个盆地,田野油绿,房前屋后鲜花斗艳,鸡鸣犬吠此起彼伏,犹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外源井位于村东侧小町41号后门,清代。该井由井台、井圈、井身构成,井台长方形,水泥铺筑井台。井圈圆形,由整块花岗岩打制而成,顶部残留数道因长期使用绳索而留下的磨凹痕迹。井身圆形,由中等大小的河卵石垒砌而成,井内长满青苔和水草,水质清澈。该井如一位沧桑老人,静静地卧在一幢斑驳土墙边。该井水甘甜、清澈,村民仍在使用。《礼记·月令》说仲冬之月“水泉必香,陶器必良”,这是对酿酒所用井水的要求。如今每年酿酒时节,常有远处的村民来此取水酿酒,可见这井水质之好。

传说该井是村里一位财主的儿子名叫杨业山建的,杨业山自幼聪慧,青年时候做生意赚了不少钱,但高傲自大,目中无人,当年建惠政桥(红旗桥)时,因资金不够,一个和尚去他家化缘,杨业山看到化缘的和尚不屑一顾地说:这么小的一座桥还要化缘,我个人就可以建,和尚听了,一下把化缘簿甩到杨业山怀里扭头就走。杨业山也不示弱,立即就动手建桥,相传当时他还把自己名字刻在方砖上呢。

杨业山财力、能力过人,可就是目中无人。他舅舅是范村人,一次杨业山过范村,看见舅舅视若无人还打了舅舅骑的马,舅舅非常恼火,想治治这个外甥,杨业山明目张胆地和舅舅说,你想治我没门,除非你告我私自造城墙,舅舅真的用这个名义把杨业山告到衙门,可惜一代英才杨业山就此销声匿迹。

往事已随风去,现实也好,传说也罢。杨业山的故事告诉我们与人和气为善才会走得远,否则,即使是天才又有何用呢?

             渭田吴村第一井

随采风团来到吴村吴执中纪念馆,沿后门小巷50米处有口井,人称第一井。该井由井台、井身构成。井台长方形,用水泥铺设,井身上面呈四方形,由四块花岗岩铺设与井台平齐,四块花岗岩被岁月风化成铁锈色,可见这井具有年代感,井身下方呈圆形,由中等大小的河卵石垒砌而成,井壁长满水草和苔藓,井水清澈。井台边上有个洗衣槽,水桶和吊钩,供乡亲们洗衣、饮用,我们不禁舀了几勺品尝,井水甘甜,冰凉。

看到该井口与井台地面平齐,不觉有个疑问,问村干为何不做个井圈,他指着井口的一捆水管说:大家都知道这里是井,即使有人不小心掉下也没关系,井口这么多水管都是保护绳。

村干接着说:吴氏始祖巡公,诽公次子,字按君,崇邑人,生于武宗会昌三年癸亥(843),精堪舆,咸通间(860-874)至建州东平乡永和里周德荣择地葬父,见路旁有一茂林,茂林所处之地向阳开泰岗雾腾腾,泉水汩汩流淌,清澈甘甜,远望有金鹅孵卵之状,可作阳基,遂求作谢,辟草莱,启山林,挖水井,架屋居住,今名屋底(坞里)。可见这井挖凿的年代感。

后来因吴执中荣贵,现代许多人把第一井也叫吴执中井。

 

溪东下新厝井

车子沿着县道蜿蜒,我们来到雷畲村。雷畲村是个畲族村,该村的文化建设相当好,村中还建有一个大戏台——鸣凤台,记得前几年到该村是给鸣凤台撰联。今天的探访很是顺利,车子一停稳迎面就遇到村支书,说明来意后,他热情地带我们到村东南侧雷财贵住房处,这是一块空地,一看就是当年的旧宅基地,一村民说当年这里是一大栋房子,前几年被一场大火烧了,现在成为菜园。在山脚下菜园边有一口井,井水清澈。该井由井台、井圈、井身构成。井台长方形,用水泥铺设,井圈圆形,由单块花岗岩打制而成,顶部残留数道因长期使用绳索而留下的磨凹痕迹;井身圆形,由中等大小的河卵石垒砌而成,侧边穿出二根水管,一看便知现在村民仍在使用该井水。

据说该井是一大财主建的,大财主是个医生,专治喉咙,十里八乡都有名。大财主生6个儿子,家大业大,房子更大,6个孩子成家了还住同一幢房子里,因人气旺加上十里八乡来看病的人多,房内天天热闹非凡。

该房后面是一座山,山形酷似骆驼,驼峰高高耸起,有头有脸,村人都形象地叫骆驼山。要挖一口井这是家里的一件大事,财主叫来地理先生看哪里风水好,好打井,“(使)庐井有伍”说明水井要和房舍以及村落相互协调。地理先生掐指一算指定位置,果真挖到一定深度,冒出汩汩清泉。于是便有了一个说法,后山是只骆驼,泉眼处是骆驼的乳房,乳房出的水就是乳汁,既然是骆驼那就是“驼奶”了,驼奶的价值可见之高。那日几位诗友到该处采风,村干特意找来水瓢,大家尝了之后都赞不绝口说:这是真正的“驼奶”呀。

自这里产“驼奶”之后更加的门庭若市,来取水的人很多,有取之饮用的,有取之酿酒的;还有家里孩子出生要请算命先生看生辰八字定“时候”,若是五行缺水的就要到井边点香祭拜,做“满月祭水”,拜水井为干爹或干妈等;同时还要给孩子取名:“水旺”“水萍”“水莲”或是名字中含水字旁的字,以此弥补命中缺水,保佑儿孙健康成长。

 

同治古井

万前同治古井位于松溪县郑墩镇万前村古樟树旁。该井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四边由条石围成的四方形井。该井水质良好,水源充足,至今仍在用。

在该井旁悬挂着一个牌子,正中间是“同治古井”两边为:“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这正是万前人不忘初心的写照。井的旁边有棵古樟,树龄近五百年,依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如一位慈祥的长者,守护着世世代代在万前村繁衍生息的子子孙孙。

松溪许多村落旁都有民俗意味浓郁的樟树林,不仅树荫大而浓密,散发的香气能驱除蚊虫,樟树还是村民的庇护神。村里人只要有小孩生病或有所祈求时,人们便会用红布条和红布块做成的香囊及一把弓箭,把装有七宝的香囊钉在树中央,祈求树神保佑家人平安,有的人还拜樟树为干父母。淳朴的万前村民亦对古樟充满敬畏之情。清朝同治年间,于树旁凿井取水,井水冬暖夏凉,甘甜、清澈。如今家家户户已用上自来水,但几次经过该处依然看见许多村民在取水饮用。旁边樟树下还有不少老人在纳凉聊天,也许当年这里还是村里的讲理处呢。

井旁的古樟富有灵性,不得砍伐,古樟涵养古井,古井滋养古樟,他们相互映衬,都是村中一道风景,是游子割舍不断的缕缕乡愁。

郑墩万前圆井圈

嘉庆古井位于松溪县郑墩镇万前村村落南侧万前村通往梅口村的水泥路边,清嘉庆二年(1797)。近年由于道路建设已被填埋,现只留下石圆井圈。该井圈用圆形整块花岗岩打制而成,直径0.9米,高0.6米,顶部残留数道因长期使用绳索而留下的磨凹痕迹。井圈外壁竖式阴刻楷书,从右至左依次为:“切禁!凌枝产业事,今吾乡取回。田园转卖,吾乡定向赎,原主在见谕,如有背见,必是串谋贿买,公罚钱一万文。公议规条,合乡立。嘉庆二年(1797)立”。

“切禁”。类似“切切此布”等布告、公告。公告的内容明确规定对不顾本村利益的行为予以切实禁止,即使转卖了也要赎回,而且有见证人,并且要重重地罚款。这样的村规民约是经公众议定的条款、规则,全村共立。可见万前村民历来就有保护土地等资源的意识,这不禁让人想到,百年蔗之所以能得以保留至今,和万前村的民规、民风是分不开的。石井栏上的公告也是松溪县境内发现最早的村规民约,对新时代健全以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郑墩夙屯下吴厝井

夙屯是个有故事的村庄,一代又一代人的绘声绘色,夙金刚、龙津渡是那么的传奇,加上几个夙屯朋友的渲染,早年就知道夙屯是个有底蕴的村庄。

听说夙屯有口古井,朋友说就在他老宅不远处,一个春日的上午,几个诗友驱车到夙屯。一路上野花盛放,田野被绿色填满,不时有几个晃动的身影,那是农人在劳作。在花香和诗友的引领下穿过几条巷陌来到一片空旷处,朋友顺手一指说“这里是我老宅”,正好被旁边一位大姐听到,她指正说“后面那块才是你老宅地呢”。顿时,朋友被打脸,找不到家了。另一朋友打趣说,还好你记得古井离你家不远。正说着,拐个弯就看见了古井。

该井叫下吴厝井,位于郑墩镇夙屯村上巷37号住户后门,清代。由井台、井圈、井身组成。井台长方形,水泥铺筑井台,井圈圆形,由单块花岗岩打制而成,因常年的风吹雨打日晒,井圈被风化,看去锈迹斑斑模样,顶部残留数道因长期使用绳索而留下的磨凹痕迹;井身圆形,由中等大小的河卵石垒砌而成,井内壁长满水草和苔藓;井水清澈,但没有饮用。在井台旁边还静静地坐着一个如石臼般的水槽,水槽和井圈一样被风化成铁锈色,它们都具有年代感;水槽有漏水口,是当年给村民洗菜用的。

站在井台边,朋友指着对面的两座山说,高的这座是牛牯山,矮的那座是牛母山,顺着朋友手指方向,山的形状确像两头牛。据说这两座山还有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呢。

朋友说,以前每年八月初一都要清理该井,井里有硬币,硬币是人丢下去的,因家中老人去世后,其子女要到井里取水给老人洗身,取水时要丢几枚硬币到井里,俗称买水洗身,这样就能让老人干干净净地离开人间进入天堂。

这井下有一条涵洞一直通到现在已用水泥硬化了的路口。原来这井离河不远,下面是砂石土,多年的地质变化形成的。先人的智慧无处不在,为了使井水更清澈,他们在井底的砂石土里预先埋下木炭,净化水质,使井水更适合饮用。

 

文公祠井

一日来到县城后街33-1号人家门口,看到该户人家的女主人正在井里取水洗衣服,不禁走近看:该井由井台、井圈和井身组成,井台已用水泥覆盖,井圈圆形,周围长有许多绿色苔藓,且有常年使用绳索的凹痕和缺口,井身圆形,内壁长满苔藓和水草,水质良好,水源充足。

该水井叫文公祠井,是为纪念朱子而建,我不知它始建于何时,但从井栏被风化和井壁斑驳的苔藓和水草看是有年代感的,据隔壁的一位80多岁老人说,他自记事起就有,他还说当时他爷爷70多岁了,那时他爷爷也说小时候就围着这井捉迷藏呢。

 

西门河尾巷六角井

西门六角井,位于县城西门村河尾巷。水质良好,水源充足,现在仍在用。

该水井的井栏由六块岩石围成六边形,据史料记载:当年河尾巷仅有二百余米长,原多荒地果园,住户稀少,仅有四十余户。巷中有水井一口,原是四方石拦。民国二十一年(1932)八月,有施树模等集资重修为六角石拦,又添石槽一个,刻有“涤塵”二字。”现今井上有木制井盖盖着,临近人家在水井里放抽水机,至今仍在用。

松溪类似以上的古井还有很多,我没有考证也没有统计,我的笔端更无法一一触及,我想:在没有通上自来水的年代,有村庄处几乎有水井吧。它们或圆或方,至今依然静静地处在村庄的房前屋后,比如:渭田下源陈厝方井,渭田巨口古井,渭田朱氏祠堂井,旧县东厝后巷方井,茶平官路村古井,乌木畲井……但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变,有些古井也悄悄地退出历史舞台,成为人们永远的记忆,比如:渭田杨水清房内水井,郑墩梅口范厝圆井,郑墩梅口陆厝圆井……

一口井滋养着一个村庄,它是我们繁衍生息不可或缺的资源,每当看到依然伫立的古井,难免想起小时候清晨挑水的情景,那咿呀作响的扁担和木桶的摩擦声,那半桶水偏要淌得很的情景,那被溅出的水洒得湿漉漉的石板路,还有在井边汲水洗衣、洗菜的女人,构成我们童年一幅幅和谐的画面,它是一代人的记忆和乡愁。

往事漫过时间的海,只要看到古井或想起围绕井边发生的故事。远在他乡的游子瞬间心里便荡漾着井水的温情,泛起因井而发的思绪,不觉都会涌起一股特殊的情感,那就是即使喝上纯净水了也难以忘怀的家乡水。古井犹如舒婷笔下的一位母亲:

我还不敢这样陈列爱的祭品

虽然我写了许多支歌

给花、给海、给黎明

呵,母亲

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

不是激流,不是瀑布

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枯井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