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湛卢文学》的头像

《湛卢文学》

内刊会员

散文
202411/12
分享

挖掘湛卢文化 构筑精神家园 ——品读冯顺志散文集《千年人文渊薮》

挖掘湛卢文化  构筑精神家园

          ——品读冯顺志散文集《千年人文渊薮》

游晓辉

 

    阳春四月,草长茑飞。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松溪县文联、县作协、县新华书店联合举办“共赴书香之约--冯顺志散文集《千年人文渊薮》读书分享会”,旨在推进文学主题交流,发现读书之美,提升书籍力量,激发我县广大文学爱好阅读和写作兴趣,推动创作富有当地特色的优秀文学作品。我有幸在读书分享会上作了主题发言。

冯顺志先生的文化散文集《千年人文渊薮》于2014年5月出版,今年刚好是出版十周年。渊薮是聚集的意思。书名装帧文雅而精致,一看目录便知是人文历史散文集。十年来,我多次捧读这本外表温文尔雅、内容博大精深的文化著作,感觉手上的份量越来越重,读起来越嚼越香。

正如作者《自序》中所写:“十年来除了写点散文诗歌写点影视剧本,几乎将小说创作搁置起来,全身心在文化经纬上行走,以地域文化为经,逐步滑向以历史文化纵深为纬,渐进触摸到传统文化的根脉,这时期我才算得上真正意义的传统回归。”作者在文坛中摸爬滚打二十多年后,步入中年,仿佛灵光一现,看见自己眼前文学之路上的第二个春天,于是,在历史文化领域醉心深耕了十余年,打磨出一颗又一颗闪亮的珍珠。

记得2007年盛夏,厦门大学经济系有十几位大学生利用暑期到松溪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一天晚上,冯顺志先生应邀给这些大学生讲湛卢文化,当时我也在场,讲的人引经据典、淊淊不绝,听的人如痴如醉、津津有味……那一次,是我平生第一次深度接触到湛卢文化。

书中有关湛卢文化的内容有多篇:《湮没的辉煌》《吟读湛卢山》《“湛卢”的释义》等。可见“湛卢”在作者心中的份量。

正如《吟读湛卢山》中写的:“湛卢山是松溪人的梦境。”“神奇壮丽的自然景观,固然是湛卢山吸引人的重要原因,然而,千百年来,人们之所以对湛卢山如此景仰,更缘于它那深邃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每个人登山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登湛卢山更是如此。读过这篇文章之后,几年前我和友人再次登上湛卢山,那种感觉又与之前登过几次湛卢山不同,这次,我更注重山上与湛卢文化相关的人和事,醉心于萦绕在山水间的湛卢文化,回家之后,一篇约5000字的文化散文--《湛卢之理》一气呵成。

在《湮没的辉煌》中,作者对湛卢书院前身后世、兴衰更替做了全景式的描写和说明,对书院有关人物做了详尽的叙述和表达,在作者眼中,湛卢是松溪人的精神家园、文化摇篮——“如果说湛卢山是‘湛卢文化’的渊薮,那么湛卢书院无疑是她的摇篮。”“湛卢书院,这个年代久远半官半私的文化教育机构、英才荟萃之地,它与当今湛卢山下的莘莘学子,有着千丝万缕的传承关系,有着源远流长韧劲弘扬文化的因袭关系。”“这些由湛卢书院打造出的历史上人才精英、清官廉吏,足以让开创湛卢书院早已长眠于冥界的朱熹笑逐颜开。我想,现今的湛卢山下,之所以有这么一批批庞大的高才群体,纷纷考上全国各高校,连续几年在闽北教育界独领风骚,与历史上的湛卢书院办学扬儒有着深厚的相联和传承关系。”

这篇文章先是发表在《福建文学》上,后又被收入《历史这堵墙--中国近现代名家历史散文集》,作品由郭沫若、剪伯赞、李国文、王剑冰、梁衡等二十多位名家文化大散文集成的,影响力是巨大,该文的推出,从而使湛卢书院一时间名声大躁。

是的,湛卢山是松溪人的文化摇篮,湛卢文化是松溪人的精神家园。在我眼中,冯顺志先生是湛卢文化艰辛挖掘者,精神家园的辛勤构筑者。正是有了像冯先生这样的孜孜不倦耕耘者、生生不息传承者的存在和接续,使得湛卢文化这颗文化珍珠在闽北大地上持续煜煜生辉。

据悉,松溪一中近年来高考喜讯频频,从2019年起,每年都有学生被“清北”录取,2023年,被“清北”录取的学生达3名之多,而整个南平市仅10名!一时间,松溪一中的捷报在闽北大地上特别亮眼、特别荣耀。

这本书作者以独到的视角对当地具有特色的历史文化也着重进行描述。如在《湛卢悲风》中,作者以纪念松溪人民抗击倭寇胜利440周年为契机,写下了长达13000字的历史文化散文。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自闽东沿海入侵,先后攻陷宁德福安寿宁政和等县城,唯独在松溪一个月时间久攻不下,最后落败而逃。主要原因是松溪人团结、勇敢、智慧、担当。乡贤范荗先、陈椿足智多谋,义士张德等人奋勇杀敌,从而使松溪数万黎民百姓免遭倭寇劫难。文中有一亮点:“松溪县有三处值得大书特书的内容,一是欧冶子的湛卢剑,二是朱熹的湛卢书院,三是明嘉靖年间松溪人民的抗倭史。”

我第一次读到这篇文章时,被文中的内容震惊了,松溪县竟然有这么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之后我又多次深入阅读,并查阅了《福建通志》《松溪县志》《松溪文史资料汇编》等,先后创作了以这段历史为背景的小说《陈椿抗倭》《壬戌之役》,寄希望于保家卫国、奋勇抗倭的民族气节和艰苦奋斗、追求卓越、不怕牺牲的湛卢精神能代代传承。

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积淀。该书对“松溪三宝”即湛卢剑、九龙窑瓷器和松溪版画,分别写了《欧冶子与湛卢剑》《千峰翠色九龙窑》《绚丽的版画世界》。

三篇文章各有特色,从不同角度张显个性化、艺术化的

《欧冶子与湛卢剑》如同一把熊熊烈火。文中,作者对湛卢剑的来历、春秋吴越争霸的史实、欧冶子铸剑的传说、改革开放之后湛卢宝剑技艺的挖掘开发等做了非常详尽的描述和分析,让读者对湛卢剑的功能、作用和历史底蕴有了深入而全面的了解。当大多数人弄不明白湛卢剑是铜剑还是铁剑时,文章对此专门作了说明:“关于当时冶炼技术问题,范文澜著修订本《中国通史简编》记:吴越是最先发现炼铁的地方,铸铁剑成功的人在越有欧冶子,吴有干将莫邪。欧冶子曾多次登上湛卢山,餐风饮露,苦心炼剑,终于铸出天下第一剑--湛卢剑。从社会发展看,从青铜剑到铁器,这是科技发展的一大进步,同时也是对生产工具的改良,大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起了重大的作用。钢铁武器一旦问世立即在战场上发挥作用,如号称‘五金之英’的湛卢剑,‘出之有神、服之有威、可以折冲拒敌’。”文章在收尾处写道:“欧冶子和他的湛卢宝剑早已成为弥漫在湛卢山上的历史烟云。然而,无论时光如何变化,这位铸剑大师与不畏艰难、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湛卢宝剑的浩然剑气,已形成了一笔宝贵的遗产,留给了生于斯、长于斯的松溪人民。”读到这里,不免让读者深深感受到,作为松溪人民,理应继承和发扬不畏艰难、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和除暴安民的浩然正气。

《千峰翠色九龙窑》如同一个精彩的故事。文章开篇就写道:“对古青瓷总有一种梦幻般的情结,这个古典情绪来自于我年少时一次冒险事故……母亲带着我辗转好几家医院都没能使我复明,后来是我的保姆阿婆将我带回,她从自家里找来一块破损的古青瓷碗碾成粉,让我服下,很快我的眼睛重见光明了……”作者年少时神奇的经历让读者对古青瓷顿时眼前一亮,并提升继续往下阅读的兴趣。接下来,作者谈到了中国青瓷的烧制历史,并对中国考古船于2002年打捞出的一艘南宋古沉船上的瓷器的来源进行考证,从史学家抽丝剥茧般的严谨和认真态度,对应1958年和1999年发现的松溪古窑址,得出结论:“原来,这两处古窑址果真为同一窑口,总面积达到13万平方米,在福建同类窑址中,规模最大……从华光礁一号沉船上打捞出来的福建珠光青瓷中,所有印有张字、吉字的瓷盘理应都是产自于福建的松溪县。”文中还引入有关九龙窑的传说:“早在宋代初期,每逢松溪回场一带烧窑的时候,天空中冉冉升起的青烟犹如一条盘旋的蛟龙,而后分成九条,不停地在窑厂上空腾云驾雾,直到窑炉停火九龙才消失……”当读者读到这个美丽的传说,又怎能不对九龙窑再一次激起强烈的兴趣和好感呢?

《绚丽的版画世界》如同一首精美的诗歌。作者开篇引入诗人闽北阿秀作的一首有关松溪版画的诗歌:“纤纤素手,竟有无穷魅力,每一次进刀,都指向艺术的轨迹……”,给整篇文章注入青春、浪漫、激情、愉悦的气息。在“松溪三宝”中,版画的发展历史最短,但影响力却不可小觑,作者写道:“松溪版画以她独特的个性、生动的造型、淳朴厚重而著称:镌刻质朴、奏刀有神、拓印精美、工雅俊秀,浓郁而鲜活的山野之风是其主要风格。松溪版画作者们以自己审美的眼光和质朴的情感,来认知和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滋润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它如山花般灿烂,在中国版画艺苑中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和地位,成为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颗奇葩。”作者的这段描述像诗歌一样美,松溪版画的发展也如同诗歌一样神奇:自1994年松溪县文联和文化馆创办的女子版画班,到2000年6月,松溪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版画艺术之乡”。六年时间,松溪人创造了一个传奇。最后,作者写道:“当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艺术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这是松溪版画发展的一个绝好的契机。松溪版画遵循‘生活艺术化’和‘艺术生活化’的宗旨,将以更生动多姿的色彩和崭新的面貌展示给世人。”将读者引入对松溪版画未来的美好向往。

冯顺志先生是我文学上的良师益友。记得读小学五年级时,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读了我的一篇作文,从此,我对作文产生了兴趣。进入初中后,我对文学的爱好加深了一层。到建阳农校读书期间,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接触文学,不仅喜欢写诗歌、散文,还先后担任校刊的编辑、副主编、主编。可惜参加工作后,出于种种原因,对于文学的爱好被冷落一旁,这一搁置就是十余年。直到认识了冯先生,在他的多次鼓励和支持之下,才重新拾起生锈多年的笔,开始写些诗歌散文。看了冯老师的文化散文集《生命无极》和《千年人文渊薮》后,激发了我对文化散文的兴趣,于是尝试着写了《游酢、游姓及其它》,想不到冯老师非常认可,让我有了进一步尝试的勇气,于是后来又陆续写了《走近朱熹》《走近魏濬》《走近陈戬》《神奇的王阳明》《行走在宋明理学的路上》《两门八进士  社稷双名臣》《为爱白云深》等多篇文化散文。

冯老师是我文学之路上的精神标杆,从松溪县作协会员,到南平市作协会员,再到福建省作协会员,我的每一次成长和进步,均离不开老师的谆谆教导和精心指导。

我来自哪里?将往哪里去?我要做什么?这是哲学上的三大命题。

冯老师的《千年人文渊薮》,对于帮助人们加深这个哲学命题的思考将大有裨益。

作为一个松溪人,理应对松溪的人文历史有所了解,基本掌握松溪文化的来龙去脉,熟悉松溪县历代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知晓松溪县的风土人情、重要物产和民俗文化……对于这些,《松溪县志》《松溪县文史资料》等都是重要的参考书,而冯老师的《千年人文渊薮》,读起来更加生动有趣,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个性化语言和见解,能帮助人物对相关事(人)物的了解,对事(人)物的印象也将更加饱满和立体。

在我眼中,《千年人文渊薮》是湛卢文化中宝贵的精神财富,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将)极大地丰富松溪人的精神家园。

数十年来,冯老师笔耕不止,先后主编七部文学专集,撰写3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作协全委会委员,武夷文化研究院研究员,曾兼任过南平市文联副主席,湛卢文化研究会首任会长,长期担任《湛卢文学》主编。在我眼中,他和他的文学作品是一座高山仰止的文化高峰和精神高地,每当我看到这些,我又有什么理由不多读一些书,多写一些有价值的文字呢?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