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窑青瓷
窑火不灭,匠心永续
□王廷华
“青瓷雪花漂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古往今来,人们从不吝啬于将诸多美好的词句加注于瓷器。品茶、盛物、装饰、收藏,瓷器自古与松溪人的风雅生活息息相关。
据考古调查资料表明,距今4000多年的新石器时期,松溪先民已开始制作和使用陶器。晚唐五代时期,松溪瓷器制造业进入初创阶段,其生产规模和工艺水平在整个闽北首屈一指。我县已发现古瓷窑址有河东山合村唐末五代越系青瓷窑址、塔下回场宋代青瓷窑址、六墩村元代古青瓷窑址、茶平铁岭南湾明代碗窑、郑墩新铺清代碗窑等,而回场宋代青瓷窑址将松溪的制瓷业推向顶峰。
北宋仁宗天圣年间,松溪创建了闽北青瓷窑系中规模最大,烧制年代最长的回场窑。回场窑位于城关西门回场自然村后山坡,窑址依山傍水,沿松溪河而建,便于取材运输。民间传说回场窑址为龙穴,在烧制瓷器时升起的青烟,犹如九条腾空而起的飞龙,盘旋在窑厂上空,故称“九龙窑”。曾有“龙窑十八条,挑夫三千人”,“千声水碓传响林间,万缕窑烟环绕青山”的喧嚣情景。到明朝,倭寇入侵,明朝政府实行禁海令,九龙窑逐渐衰败,但生产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
从出土的瓷器来看,九龙窑主要烧制青瓷,兼烧少量黑瓷,产品有碗、盘、碟、瓶、罐、壶、炉、杯、灯等,大宗产品是碗、盘、碟。瓷器胎骨密实坚硬,胎色灰或浅灰色,有少量铁黑胎。釉色为青绿、青黄,少数为褐黄或淡青色,胎釉普遍结合紧密,有透明玻璃质感。装饰工艺盛行刻画缠枝卷草、莲花、牡丹、蕉叶、婴戏等。印纹主要是在大盘、大碗内底上横印阳文“吉”字铭文,新近又发现“张”字款,应该是窑主的姓氏或窑号。也有部分莲花碗内底凸印莲花、鱼纹纹饰。在九龙窑生产的众多瓷器种类中,“珠光青瓷”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珠光青瓷”实质上是一种仿龙泉窑早期青瓷的通称,因其被日本高僧、“茶汤之祖”珠光文琳所钟爱,被美名之。这类青瓷,造型典雅精致,以釉色“类冰似玉、千峰翠色”闻名。由于松溪与浙南山水相连,在行政区划的沿革上,在唐代以前松溪县部分乡里曾隶属浙江处州,松溪成为最早接受龙泉青瓷生产技术,烧制“珠光青瓷”的地区。
松溪县水运历史悠久,水运是古代松溪县文化传播、经济交流、人员往来和货物运输的主要方式。九龙窑青瓷主要通过松溪水运至福州港,海运至泉州和澎湖列岛中转到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地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出口商品。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沙群岛海域陆续发现了大量古代瓷器文物遗存,从釉色、纹样装饰、碗心有“吉”字刻印等工艺特征看,被证实为松溪九龙窑产品。
20世纪90年代,松溪当地陶瓷匠人开始发掘并复烧九龙窑系列青瓷,在继承古代九龙窑制瓷工匠传统手法上又融合了现代科技工艺,在力求复原古代九龙窑产品特征的同时创新开发仿古青瓷、艺术雕塑、礼品青瓷等系列300多个品种。松溪九龙窑青瓷将自然、典雅的青瓷艺术推向了更高境界,“九龙窑”跻身“闽北知名商标”行列,产品畅销全国各地,远销欧美、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地区。2017年,“松溪九龙窑青瓷烧制技艺”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9年7月,松溪九龙窑青瓷有7件作品入选故宫博物院主办的青瓷特展。
“承宋明古韵一脉窑烟永继,结山海深情千秋福运长存”,松溪先民以匠心绵延历史厚度,在泥与火的融炼中演示传承之美,使“松溪九龙窑”成为松溪人向外界展示骄傲的重要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