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占正帮的头像

占正帮

网站用户

小说
201902/08
分享

原创长篇小说《山乡明珠》连载之第十五章连载

                                                                                                                 第十五章

  回到学校,李师傅已经把早餐做好了,小个子张秀花师傅在给每个碗里的面条上面上臊子,教职工陆陆续续来到食堂,食堂里顿时热闹起来,李师傅脸上顿时乐开了花,他的废话连珠炮似的响起来。大家边吃边边开心地听他说废话,刘学清心里想着事情,没心情听他的废话,端起饭碗离开食堂回房间去了。

  他刚坐下来,门前就传来何旺年的叫声:“刘画家,老校长叫你去他那一趟。”

  刘学清连忙走出房间,来到了校长室。

  老校长见刘学清来了,从办公桌上拿起通知递给他,说:“学区来了通知,你明天去县教育局,参加全县中小学教师现场书画比赛。今天你的课不要上了,我把你的课已经调给其他老师了,你好好去准备一下吧!”

  刘学清说:“李校长,我下午还要带学生去金凤山的竹林写生呢!”

  老校长说:“下次带他们去吧,你要争取拿个一等奖回来?”

  刘学清诚恳地说:“李校长,您放心吧!我会尽力的。”

  老校长看他执意坚持,他也不好说什么了,他知道刘学清跟他性格相同,决定了的事是八头牛也拉不回来的。

  下午的活动课,刘学清让孩子们带好画中国画的工具,就让大家跟着他出发了。

  孩子们跟着老师,来到了山上的竹林边,他让大家先观察竹子和竹笋的生长情况,还给大家讲了郑板桥画竹的故事:郑板桥为了画好竹子,亲自在房屋后面种了一片竹子,竹子生长期间,他每天都要去看竹子,晴天去,雨天去,早上去,傍晚去。郑板桥一生不知画了多少竹子,他画竹子时,心中早就有数了。他是一位注重自然、主张首先从生活入手的画家。“眼中之竹”  、“胸中之竹”   、“手中之竹”  的画竹过程,是他对重视生活感受的创作观念的绝佳表述。

 “老师,”吴春凤那张小百合嘴又忍不住了,“成语‘胸有成竹’就是根据郑板桥画竹的故事总结出来的吗?”  

  刘老师看了吴春凤一眼 ,转脸问大家:“你们认为吴春凤说得对吗?”  

  大家听了老师的问话都没有立刻做出回答,孩子们既觉得是,又觉得好像不是。

  这时张林插嘴说:“郑板桥的竹子画得好,但我好像在一本书上看到‘胸有成竹’ 是根据历史上另一个画家的故事来的。

  刘老师向他投来赞许的目关,他说:“你说得对,‘胸有成竹’这个成语,不是根据郑板桥画竹的故事来的,郑板桥是清朝时候的人,跟‘胸有成竹’竿这个成语有关的人是北宋画家文同。文同,字与可。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上他家登门求画。北宋的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各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情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子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日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察到的各种神态的竹子立刻浮现在眼前。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当人民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经常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得知诗人晁补之对他的画很有研究,文同前往求教。晁补之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其中有两句:”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谷偃竹记》。‘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

  孩子们听了老师的精彩讲述十分佩服,吴春凤的脸羞得通红,她感到了老师知识的渊博,决心今后跟着老师要好好地学习。

  刘老师拿起画夹,铺上宣纸,一边讲解一边给孩子们示范起来。

  孩子们也打开了画夹,铺上宣纸,一边观察一边画起来。

  孩子们一丝不苟地画着,大家带着对郑板桥、文同的崇敬,在一笔一画地认真写生。

  夕阳的余晖照在他们身上,给他们身上铺上了一层金光。大家全身心地投入在写生的快乐中,忘记了时间,天色渐渐暗下来,完成写生后,他们才收好画笔下山回家。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