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陌影笙的头像

陌影笙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1811/14
分享

论说话

说话是人类独特的一门技术,只有人才会说话,也只有人才能把说话这个词发挥的淋漓尽致。除了语言障碍者,只要是人就会说话。大人说大人话、小孩说小孩话、老人说老人话、外国人说外国话。

不同领域的人所说的话也是有所区别的、考古家说考古话、音乐家说音乐话、农民说农民话。同样是说话,只是所在的领域,所处的位置不同,所以说出的话也就大不相同。中国人历来都非常重视说话的重要性。早在先秦时期的文学著作《尚书》里就有这样的记载“唯口,出好兴戎”。所谓“辩士的舌锋”,“三寸不烂之舌”等对于说话的赞誉,古既有之。可是有的人说了一辈子的话,也不见得有什么特长之处,而有的人经常只字半语,但是那些字词却“一字万金”

历来关于说话的成语字词多不胜数,从“一言九鼎”“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等一直流传至今,并不是没有他的道理,只不过这其中的道理,只有极少数人所掌握。正如从古至今的思想文化知识,一直都只掌握在百分之十的人手里,剩下百分之九十的人只能够粗浅的掌握一点点知识文化。就像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少数人占据了多数人的资本,知识文化同样也是这个道理。

因此人们所说的话,也只有少数人的算数,而大部分人的话仅仅只是茶余饭后所开的玩笑而已。《左传》《战国策》《世说新语》三部关于说话的著作,一部是外交,一部是纵横,一部是清淡的谈话。而在这些著作里,几乎找不到一个“闲词”据我了解,有三个原因:其一,当时的文字还没有现在的多,所以得字字珠玑,把握著作的“度”。其二:当时还没有纸,错字不容易修改,而且写作的竹简不容有错,所以得非常重视错误。其三,一般著作者都是有相当高的地位,或者是自愿著作的,在这一点上就占据了制高点。相对于现代人,写作平台比比皆是,只要认识字,都可以提笔著作,称得上是作家或者是“写作家”。

虽然说话不比作文难,但是也容易不了多少。自古说话得罪人的不在少数,正所谓“言者无心,闻者有意”。如果说说话是一种艺术,那么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但是却又不是艺术家。而说话常常又分为“正式”和“非正式”。正式的说话有开会、访谈、法庭受审、办案记录等等。正式的谈话一般带有一种怪异的气氛,说不上来是压抑,还是其他感觉,不过一般好多人都不正式谈话,因为它要么就是训斥别人,要么就是被别人训斥。而非正式的是和朋友之间的交谈、和家人之间的说话等。大多数人都喜欢这种方式的谈话,有时候幽默,有时候温馨,总能够在这些谈话中找到一种慰藉。而往往是在这种非正式的谈话中,才能够显现的出一个人的真实面貌。有些人非常喜欢谈话,但是所谈的话题却没有一点营养,要么就是关于别人的丑事或者对别人说三道四;要么就是说一些只能遥远观望的话题,娱乐虽好,但是太过于八卦,一次两次虽好,时间久了,就会在潜移默化之中被拉入黑名单。

鲁迅先生有一篇文章叫《立论》。文章如下: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讲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

老师从眼镜圈外斜射出眼光来,看着我,说。我告诉你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

我愿意既不说谎,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多么……。阿唷!哈哈!呵呵呵!’”

这三个人说的都不是没有道理,但是前两个说的是未知数,而最后一个说的是必然结果。可是能,有时候人们对于结果非常的重视,但又不愿意直视结果,所以只能找一些连自己也不愿意相信的谎话来欺骗自己。

说话固然重要,但是说真话,实话,确实有很大的难度。朱自清先生在《说话》一文中提到:中国人对说话的态度,最高的是“忘言”但如禅宗“教”人“把嘴挂在墙上”也免不了说话。其次是慎言、寡言、讷于言。慎言就是小心说话,小心说话自然就少说话,少说话少出错寡言是一种深沉或贞静的高尚品德。讷于言就是要听从别人的建议,正如论语中所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中国话委婉,因为中国以唯心主义哲学为主流;西方人说话直率,因为他们以唯物主义哲学为主流。同样是研究人的行为,只是切入点不同而已。对于中国话,讲究的就是少说话,说好话。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