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是一个大家庭。过去,他只有教室,厕所、围墙等,家庭成员少,结构简单。学校管理者仅有的几位组员,形式粗放,手法简单。成员们也都由着自己的性子看四季轮回,听花开花落。岁月的洗礼中,学校年复一年地丰富着自己的感情,积淀着自己的智慧,添加着大门、寝室、操场、餐厅、教工小区等新成员、新家眷。
大门
村小一般是没有大门的,没有大门也就预示着用不着门卫。虽说是村小,但学校有中学和小学。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国家开始实施农村中小学“一无四有”(无危房;有教室、有课桌椅、有围墙、有操场)工程。至此,村小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大门。学校有大门了,可是,村民和师生们并没有感觉到学校安装大门的必要性。大家心知肚明:学生娃都是本村本族自家的孩子,大家都是同一个姓氏祖先的后裔,骨子里流淌着相同的血脉,平时一日三餐还互相串门捞稀稠哩,何况一同来到自家学堂一起读书学习呢。按村民们自己的话说:不是我们的安全意思差,大家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习惯养成了,学校建一个大门纯粹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自从“一无四有”工程后,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有了围墙和大门的陪衬,有了朗朗的读书声,村小才真正有了学校的模样。这样,每日负责为学校开大门、关大门的任务就无形地落在了校长身上。村民和师生都知道:每天第一个走进学校的是校长,最后一个离开学校的也是校长。
不知从何时起,学校的地盘由原来的2亩地,不断扩大到20亩。这期间,学校才开始有了大门,既然有大门了,但依然没有专门的门卫,大家看到日常负责开锁学校大门的除了校长外,又增加了总务主任。闲聊的时候,不少人认为:如今,能掌管着师生进出校园大权的就是学校最大的官和最有实力的官;再后来,学校的地盘开始由20亩向40亩的地盘扩展,不久,因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学校的地盘扩展到了80亩,村小分成了村小和村中学。适龄少年儿童分别进入中学和小学。这时候,学校的安全工作日益被重视起来,学校的大门也几经更迭、翻新。学校不但有大门,还开始有了专职的保安门卫。每当开关大门的时候,穿着保安制服的门卫轻轻一按遥控,铝合金材料的电子遥控推拉门就开始呼啦啦响动起来,或关或开,悠然自如,一切尽在掌控中。
有几次上下班的时候,我轻轻地从学校大门经过。面对忠于职守的门卫,我都给予赞许的微笑:学校大门,每天都在无声地为莘莘学子展开一片奔马驰骋疆场的原野,大门门卫,每天都在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捍卫着知识天空的一片宁静和尊严。一天天的日子过去了,学校大门依然无怨无悔地吸纳一茬茬渴望求知的学子;一年年的春光远去了,学校门卫继续笑容可掬地送走学有所成、满腹经纶的学生走出校门。
大门是走向学校灵魂深处的开始,大门是探秘学校内心世界的源头。每日从学校大门进进出出,我都有着不同的感觉。多少次我也曾被从学校教楼传出的朗朗书声所吸引,多少次我也曾被陶醉在知识海洋中的学子所感染,但每一次走向校园深处,我还是会情不自禁地、更深入地探究起学校教室的美轮美奂来——
教室
留在我幼小记忆里的教室,常常充斥着厚重的泥土气息。泥桌子、泥凳子、泥孩子是我在村小求学时最突出印记。村小的教室不透光,但夏季漏雨、冬季透风,低矮、阴暗、潮湿是其突出特点。时光荏苒,斗转星移。教室的土木材料逐步被钢筋水泥的组合材料所代替,并层层叠加成教楼后,随着教室的个数增加了,学校的文化氛围也更浓了,读书声增大了,教室的热闹劲也更高了。如今,国家通过实施中小学课桌凳更新工程,过去缺胳膊少腿、高低不一、长短不齐的课桌凳不见了,外观、长短整齐划一,高度因学生身高而异、座位因前后不同而自由调整的、规范化标准化的课桌凳填充其间,成了教室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按教室空间和实际需要而配置的电棒、节能灯也代替了昔日昏暗小煤油灯和两只25瓦的白炽小灯泡。夏有降温的风扇,冬有取暖的煤火炉,教室一角,可热可凉的自助饮水机,随时可滋润干渴的喉咙。白天,教室窗明几净、宽敞气派;夜晚来临,你站在校园外看由一所所房屋组成的一层层教室,再看由一层层教室组合成的一幢幢教楼,高悬在每个教室的每只电棒齐发光,满楼银光倾泻而下,皎洁的月光下,真叫你分不清哪是月光,哪是灯光。漆黑的夜晚,高高的教楼成为白色的世界,在周围村庄的衬托下,格外耀眼,端庄、稳重、气派中透出十足的书卷气息。身在福中不知福。一个长年生活在校园中没有感恩思想的人,要让他体会出教室的博大胸襟来,体验出政府重视教育的满腔情怀来,难免会有一点不知从何说起的味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几次,我与几位深受政府“三农补贴”恩惠的村民闲谈,大家赞叹最多的就是:政府给予我们农民兄弟太多的关怀,种地不交税,娃们上学不但不交钱,还有困难生活补助。自古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有哪朝哪代的帝王将相这样地关注民生?关心我们农民兄弟?每到动情处,常有上岁数的老人遗憾地表白:假如时光能够倒流,让我回归到读书岁月,我一定第一个跑进学堂去读书!
高高的教楼总是屹立在学校最突出的位置上,教楼旁树立起来的高高旗杆上,舒展开来的红旗在微风的吹拂下格外耀眼。葱茏的树木围成一个绿色的大栅栏,我总是幼稚地把它看成是系在勤劳邮递员腰间的一个绿色包裹,里面储存着大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从绿色的树丛中端详教楼的模样,我还常常把教楼看成是一位上身穿着白大褂、下身穿着绿军装,脚穿解放鞋的睿智老人。我曾经傻乎乎地给自己的弟子讲述:只有你走进了教楼这位睿智老人的心灵深处,你才能不断地探寻到他肚中的一个个宝藏,接受他传递给我们的一个个迷人故事。
教楼真的是一个睿智的敢于负重的老人。白天天不亮,他就开始把一个个学生招呼到自己的怀抱中来,早自习嘹亮的读书声,成了他老人家弹奏出来的交响乐。似瀑布落下深潭,似飞流冲刷沙滩,似钱塘潮漫过坝堤,似三峡开闸泄流。时而急促、时而低缓,时而高音、时而低音,把起伏的学生腔比喻成千人大合唱也好,把优美读书声说成是动人的旋律也罢。此时,只要你置身于早晨的教楼旁,你不想随口诵出两句唐诗宋词都不成!
重阳节到了,这天早自习,我早早地来到教楼上。我当老师的,不为别的,一是为了给学生树立一个勤奋的榜样,二是为了真切地感受一下登高望远的感觉。站在教楼上,我手扶教楼栏杆,极目远眺,望日出,赏彩霞,看学校四周村庄房屋的静谧与安详、听附近村庄的鸡鸣和犬吠。村庄内外,缠绕在高高树梢上的袅袅炊烟,多么像一个身材窈窕的淑女,正含情脉脉地把修长的胳膊紧紧地挽在了情人的胳膊窝中。有时,我也曾幼稚地、肤浅地赞叹过:炊烟是大自然谱写出来的五线谱,飘零的树叶、翻飞的小鸟就是五线谱上跳动的音符。每每听到从教室里的门缝间、窗口中挤出来的读书声飘向了太空,我不由自主地赞叹:最美的天籁之音永远是我们麾下孩子们的读书声。
读书声作娇儿之态,书声朗朗高亢之时,我常常趋步向前,欲搂娇儿于胸前。等我走向教室,书声却趋缓起来,欲要远我而去。唉!好一个调皮贪玩的孩子!
登上楼梯,漫步在走廊间,目标指向固定的教室。走廊没有山径之幽曲,竹木之幽径,但从每个教室中透出来的书声都带着一股童稚的声气,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轻快、飘飘欲仙之感油然而生。读书声浸着霞光也好,流淌在月光上也罢,我听来总感清晰。有时,静心细听,真还会听出层次来:泉水绕树,清流拍石,黄河奔腾,潮涌海面。此情此景,你不得不为之动容,你不得不为之热血满腔!书声滤过丹田,冲走污垢,留下清净,品味遐想。书声,就是教室的灵魂!
正因为书声的灵气,正因为教室经常被书香气息所浸泡,只要一踏上教学楼的楼梯,我总会有一种昂扬向上,积极奋进的心态,更会有一中风光无限好、更上一层楼之愉悦。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从小开始读书,大学毕业走上讲台又开始教学生娃读书,始终没有得到黄金屋,更没有亲眼见过颜如玉。但我依然教诲我的弟子们: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
最美还是读书时代。有老师的教诲,有同学的陪伴,徜徉于浓厚文化氛围的教室里,永远有一种遨游于知识海洋的境界。这时,夕阳西下。书,读累了;作业,完成了;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出教室,让疲惫的教室老人也轻松一下吧,我们一起手挽手、肩并肩,向恢复我们精、气、神的寝室走去。
寝室
如果说教室是一个睿智的敢于负重的父亲,那么寝室则是一位伟大慈祥的母亲。夜幕降临,学习一天的学子从教楼散去,稍事休息后,在悠扬的就寝号声招呼下,大家不约而同地走向各自的寝室。洗漱、整理床铺,悄悄地与室友们交谈着一天的收获或遗憾!在寝室管理人员的善意提醒中,脸上喜怒哀乐渐渐消退,在熄灯号角的督促下,躯体慢慢地投入母亲怀抱,嘴角含笑进入梦乡……
没有母亲给孩子讲灰太狼故事的絮语,没有母亲拍打婴儿入睡时温柔。没有吹眠曲,也不需要摇篮曲,因为有慈祥存在,只要躺进你的怀抱,享受着你宽大臂膀的庇护,学习累了的孩子只管躺在床上均匀地呼吸着,如痴如醉睡着,又香又甜地做着自己的美梦。不一会儿,就开始有的一呼一吸的鼻孔换气声、鼾声,空旷的校园越发显得安详和沉静。
夜,慢慢地深下来了,静,还是静,安静、宁静、寂静成了寝室内外竞相出场的主角……
看着学生都甜蜜地进入了梦乡,我不止一次地与同事们交流:现如今啊,学生们上学真幸福。想过去,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有幸从众多学生中考入了镇中学。当时,镇中学是在镇养猪场倒闭后的烂摊子上建起的新学校。因为招生紧急,学生招进来了,学校只有上课读书的地方,吃饭是临时搭建的小石棉瓦棚,唯独学生的住宿成了问题。为解燃眉之急,校长一声令下,老师和学生们一起住进了砖瓦砌成的拱形猪圈。为安全卫生起见,爱干净的师生们从进校的第一天起,就把养猪场清理个遍。养猪场门前的牌子也变成了学校的牌子,有了师生的入住,养猪场从此不但见不到一头猪,就是想见到一根猪毛也不可能。
就这样,有的猪圈成了教师们的办公室,有的猪圈成了我们的寝室。课下休息,入住进这样低矮、潮湿的猪圈里,常常能让人联想起解放前被俘共产党员生活在渣滓洞的情景。因为生活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艰苦的住宿环境中,我们多数时间是在背诵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氛围中入睡的。后来,早已参加工作的昔日同窗好友,每逢同学聚会都会用解嘲的口吻回味当年中学时代的猪圈生涯。自古雄才多为难。也许是当年的猪圈寝室环境练就了我们今天猪一般老实、温顺的性格,所以,多数同学已参加工作就成为了各自行业的骨干,有的还成为了行业精英。想当初,我们住在猪圈里,却始终没有一位老师把我们当猪来培养,这恐怕也是我后来上师范、当老师的动机之一吧。寝,勤也,寝室,真乃勤奋之室也。
如今,寝室还是寝室,寝室的地表面积不变,但寝室的空间面积增大了,寝室层层叠加就有了寝楼。钢筋水泥结构的房舍,不但透光、透气、透风,更是冬暖夏凉。随着国家对学校安全问题重视程度的提升,如今的教室、寝室都具有了抗灾、防震功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推动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祖国的富强。这正是:学校安全问题提升一小步,尊师重教一大步,科教强国一巨步!
学校是一个大家庭,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学习环境好是创造浓厚学习氛围的前提,而住宿条件好又是学习好身体好的前提,保持一个强健的身体,健康的体魄,学校还需要一个重要的阵地——操场。
操场
操场不但是学校大家庭中最活跃的分子,还是学校最具活力的地方。热闹的校园,每天都是从操场上的沸腾开始的。
天刚蒙蒙亮,只要学校自动广播系统中的起床号响起,舒展了一夜筋骨的学子们就会像鲫鱼跃龙门似,活蹦乱跳地忙开了。起床、叠被、洗漱,系好鞋带,冲向操场。只等带操老师的口令一发出,各班体育班长几句“稍息,立正!报数!跑步走!”整齐划一的队伍出发了。这阵势,若不是有校园做标识,若不是一身身的学生制服,说不定还真有说这是地方驻军在出操呢。其实,农村小镇哪来的什么驻军啊,只不过是中学生出操时的气势和惊天地泣鬼神的跑操口令,总是给予了附近村民一种气壮山河的气概。
这天早上,我带领学生正常出操,每天早晨额定的1000米还没跑完,一个附近的村民就冲破门卫的阻拦,非要找校长理论一番不可。问其原因,对方回答:学生每天早晨高亢的出操口号,打搅了我们村民的美梦。骑马坐轿,不如黎明睡觉。学校和村民都是友好邻邦,相互谦让、共建和谐还来不及呢,怎么会有学生一出早,就会惊扰村民大哥的美梦呢?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学校建在咱村民的家门口,首先得实惠就是咱村民自己,先不说每天听不完的读书声,再有每天比雄鸡打鸣还尽责的早操号子声,至少每家农户可以减免购买闹钟的支出!再说,学生就近入学,做父母的也没有像十里八乡之外的学生家长一样,常有因接送孩子上学而增加的劳顿之苦。不需家长牵肠挂肚般的牵挂,啥时候家长突然想自己的孩子了,走两步就到了学校大门口,亲眼见到了生龙活虎般的孩子,这种自豪感和知足感,远比抽上一袋旱烟、抿一口小酒要舒坦得多。
舒坦的话儿解开了村民大哥的思想疙瘩。学校操场上的操练声依然嘹亮、出操的口号声依旧高亢。出操结束了,学生在走出操场的路上,依然“一二三四、一二三四像首歌,绿色军营、绿色军营教会我;唱得山摇地也动,唱得花开水欢乐……”
春暖花开的季节里,一天早上,踩着学生出操号令的节拍,脱去笨笨冬装的我竟不自觉走出了校门,学校四周不远处的街道上、大路旁边,一群群晨练的村民吸引着我的眼球。我站立一旁,欣慰地欣赏着他们做广播操时表现出来的一招一式,听到从学校大喇叭中播放出的出操口号,他们竟然也有模有样地像校园内跑步的学生一样“一二一、一二一”地左转弯、右转弯、起步跑。
出操结束了,村民大哥们有的停下来歇息,有的开始悠闲地散步,不论是歇息的还是散步者,其怡然自乐之表情,都给人一种生活无忧、太平盛世之感。
为多呼吸一会儿清晨的新鲜空气,我悄悄地走到一位年长的村夫大哥跟前:“经常锻炼,延年益寿啊。”
“那是,那是。”村夫大哥微笑着回话,“缺什么别缺钱,有什么别有病。如今,政府不断给咱农民兄弟增加补贴项目,日益提高各项补贴标准。我已到了入土一半的年纪了,还能遇上这样的好年景,我们农民兄弟要说缺什么吗,依我看,缺的就是长寿,有的就是和谐!”
“是啊,要想身体好,经常跑一跑。国家提出的新农村建设大政方针,让我们农村也和城市一样发展迅速,年年新面貌,岁岁新天地。我们农民兄弟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我有什么理由不能把身体锻炼好呢?我跑步,有人给我喊口号;我做操,有人给我发指令。你服务,我强身;你付出,我快乐!有学校在,省心、省力、省钱,我们是真正的低碳消费者。”
去年,学校标准化的塑胶跑道建成了,标准化的篮球场吸引着附近机关、企业、社区的体育爱好者、健身爱好者前来竞技球艺。当然,这些非本学校的客人要来学校“切磋球技、增进感情”,只有等待着下一个双休日或节假日的来临。一位经常来学校切磋球技的基层公务员,对学校硬件设施的日益变化和软件环境的不断提升深有感触:“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我终于理解了这句话的精髓!”
操场永远是学校最充满活力地方。早晨,学生最喜欢去的地方是操场。做课间操,师生们用来舒展筋骨、排除疲劳的地方是操场,课外活动时,师生训练体育竞技项目、开展体育竞技比赛的还是在操场,更不用说学校安排给每个教学班里每周2-3课时的正常体育课程了。
操场还是学校最具活力的地方。每当冬季来临,北方的寒风吹着,轻舞的雪花飘着。这时候,假如你书写教案累了,或者伏案疾书时间久了,更有甚者,假如你生活中突然有了些闹心事、不如意,就请你接受别人的邀请吧。带着篮球、乒乓球或者足球来到操场,选择最适合你的运动项目,与对手进行一阵子“毫不留情”地大拼杀;你也可以主动地邀请上自己的同事,沿着操场四周的跑道,跑他个十圈八圈的。这时,从你身体上爆发出来了“无限火力”,不但让飘落在你身上的雪花无处可藏,更会让你疲劳顿消、困顿全无、烦恼也随之销声匿迹。运动结束,从你口中喷发出来的首先是一连串的“爽、爽、爽”字,然后便是你满足的笑声……这样的驱寒取暖方式最大的好处就是环保、低碳,这样释放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的方式不但简单而且高效,远比服用“消火众生丸”经济有疗效。当然,学校操场的最大受益者永远都是学生,深受操场益处的老师尚且如此,何况在学校内接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莘莘学子呢。
一位名人说: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操场在学校大家庭的位置无需置疑。
餐厅
民以食为天。正在长身体的学生娃更是如此。这天作文课,我给大家念了一篇我写的有关学生吃饭的随笔,题目叫《吃饭向前冲》。
早自习一下课,同学们端起饭缸就向饭厅的终点冲去,看着同学们劲头十足的背影,我心里真佩服:青少年正是火力四射的时候,朝气蓬勃是对他们的最集中的概括。
早饭过后,我问几位学生:“每到开饭的时候,大家为什么要像箭一般地冲向饭厅呢?”
“早起的鸣蝉能喝到甘甜的露水。”想不到张萌同学的回答还这么有哲理,大家一听张萌同学的回答,都不自觉地笑了。
“落后就要挨打。”寇刚同学的回答也不示弱,“吃饭与学习一样,经常走在时间前面的是英雄,跟在时间后面的人最懦弱。”
“还有呢。”我笑笑问其他同学,胖子李书杰爽快地回答:“炊事员卖饭时总是先卖新鲜的饭菜,谁去的晚了,通常会买到剩饭剩菜;再说,炊事员先卖的饭菜油花漂在上面,排在队伍前面的同学都能吃到更香的饭菜,排在队伍后面的同学就没有前面的同学幸运了。”
李书杰的话语说得朴实,但比他的话语更有说服力的恐怕就是他超标的体重了,李书杰刚一说完,大家不约而同地都笑了,从大家看他的眼神中,李书杰同学也听出了包含在大家笑声里的另一层意思。
其实,最让我满意的还是学生钞书凯同学的回答:“学校要进行长跑比赛了,我们坚持三餐前的短跑锻炼,与其说是为了吃到可口的饭菜、新鲜的三餐,不如说是为了迎接长跑比赛而备战,我常常把吃饭前的短跑看成跑步的热身锻炼,只要能抓住平时的分分秒秒,关键时刻就能拿得出,放得下。”
“说得好……”听完钞书凯同学的发言,大家齐声鼓起了掌,大家的掌声是对钞书凯同学言行的最好肯定。
每每看到学生吃饭向前冲的神态,我就想起了电影中表现解放军猛虎下山场景,想起了解放军战士快速抢占山头制高点的画面,想起了解放军快速奔向汶川、玉树、舟曲灾区救灾的新闻镜头。
吃饭向前冲,我们依然努力着……
因为学校是寄宿制,学校起先只有伙房,没有餐厅。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国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推动下,学校才有了自己的餐厅。说是餐厅,其实,每当学校举行大型活动,如迎元旦、庆新年,迎五一、庆五四等,师生们都会在餐厅里聚会。因为眼馋学校餐厅的高标准设施和优雅环境,当地镇政府、附近机关企业举办一些开业庆典等活动也都把学校餐厅当作会址的首选。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为给正在长身体的学生们一个健康的体魄,为让学校里的每一个孩子都茁壮地成长着,学校伙房和餐厅成了关键一环。为让学生的饮食结构科学合理,炊管人员常想着法子让学生吃出味道、吃出营养。
一天,我见到校长端着自己的饭缸走向餐厅,他身旁还走着几位本校的教职员工,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大家是一起去餐厅就餐的。
在这几位就餐教工中,校长是一位最显眼的主儿。校长是学校的一面旗帜。在大家看来,当大家还不知道伙房准备的饭菜时,只要就餐前去餐厅的路上有校长的影子,伙房准备的这顿饭菜十有八九是质量保证,味道十足。说不定炊事员给校长打饭,还可能是只盛饭不刷卡呢。就餐后,这几位教工果然议论起了今天的饭菜:荤素搭配、花样多样,味道上乘,价格低廉。
是不是当校长来体验生活的时候,学校食堂的饭菜质量就有保证了呢?趁轮到我值班的时候,我发现学校的饭菜质量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着花样,并且每顿饭菜都有不同的菜谱,主食不限、副食定量,还有体现小数民族特色的伙房和餐厅。炊事员告诉我:这样的饭菜质量和口味,一般的学生家长在自己家里不会如此“奢侈”。也有学生曾发自内心地告诉我:在学校里就是享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管学习成绩如何,吃好玩好首当其中。还有学生这样炫耀:在学校里,除了学习压力大、缺少自由外,简直就是神仙日子。”
说起在学校餐厅吃饭,我们学校有一位叫小李的年轻人,他不是抱怨学生的饭菜质量差,就是抱怨学校的饭菜价格高。我们学校还有几位经常吃在学校餐厅的老主顾儿,其中最瞩目的一是姓王和姓于的两位副校长,他们都有高级职称,又在学校领导岗位上,因为家在县城、工作在乡镇中学,吃住在校就成了他们的习惯。开饭时,每每吃起学校的饭菜来,表现在两位校长脸上的,简直就是一个很馋的模样,了解他们的人,从来没有一人听说过他们关于学校食堂的饭菜质量和价格问题的牢骚话。在吃在学校的众多教工中,还有一位姓郭的老师和姓衡的老师,这两位老师的家属都在县城开着很有档次的餐馆,可以说吃过多种特色饭菜,对各种饭菜的质量和价格都有研究。他们到学校餐厅就餐时,表现出很从容淡定的样子,从来没有就饭菜的质量与口味提过学校的意见。最令同事们见笑的是:几次开饭的时候,年轻人小李用手漠漠自己的衣兜,然后自嘲地说:“忘带钱了,这咋办哩?”尽管大家知道小李是故意说给别人听的,但熟悉了小李脾性的王校长于校长还有衡老师郭老师们都会大方地朝小李笑笑:“来吧,填坑不要好土!偶尔应付一顿也行!”正中下怀的小李,此时再也顾不上说什么是别人吃下的剩饭啊,不卫生啊,没有油水没有味啊等牢骚言语了,只见他狼吞虎咽的贪吃相,恰似一副刚从拘留所出来饿久了的犯人一样。这样的次数多了,同事们知道了小李的心思:天上掉的馅饼都好吃!私下里,有学生给小李老师送绰号“牢骚先生”,有同事叫小李“不吃亏”。
其实,学校的餐厅里,每日三餐都会响起锅碗瓢盆交响乐,在交响乐的背后,每时都有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上演着……
厕所及其他
学校大家庭除了大门、教室、寝室、操场、餐厅成员外,还有厕所、绿树、道路、池塘、亭台轩谢及其他成员。
从我记事起,我就经常听大人们说起厕所的脏,有时,我也实地感受过厕所难闻的气味儿。但,难闻归难闻,厕所还是要每天定时去拜访的。
一天,我与一位同事闲聊:厕所可是我们人类最厌恶的地方了,可偏偏就有老鼠、臭虫、蚊子、苍蝇、蛆等生物把厕所当做自己生命的乐园。它们生活在人类用来藏污纳垢的地方,不但不会影响到他们自身的生命,而且越活越繁衍的厉害!为什么呢?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不是老鼠苍蝇这些动物亲近垃圾、粪便久了,就有了病毒的免疫力和抵抗微生物害虫入侵的抗体了?
学校没有假山可以,没有风景树木也行。但没有厕所却是万万不能的。人一生五件幸福事,吃喝拉撒睡。厕所在学校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什么学校是一方净土?因为生活在学校里的教职员工淡泊名利、安贫乐道?重要的我想还是学校有满足师生需要的充足厕所藏污纳垢。为什么社会上有的地方总是污水横流、沉渣泛起,疾病流行,恐怕是缺少足够的厕所或厕所不达标所致。
学校的厕所免费为周围的村民提供着充足的土肥资源。这些年,种田用惯了化肥的村民造成自家责任田土壤板结,土质下降,于是,不少村民又开始回头青睐农家肥了。尽管这样,学校附近,还时常有村民以“清洁卫生”为由,在利用学校厕所生产沼气的同时,还无端地向学校伸手索取厕所清扫辛苦费……
学校像花园,这是近年来大家用来评价学校的话。其实,把学校建设成花园式学校,这不但是学校自身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些年,学校中绿树成排,花团锦簇,假山依傍池塘,池塘杨柳依依,曲径通幽处,或是教楼,或是寝楼,有石椅可以稍憩,有石凳可以对弈。徜徉于花草的世界里,流连于鲜花的海洋里,读一本外文名著,诵几首中华经典诗文,荡漾在心底的只有一个词:惬意!
学校又开始添置办公室、实验楼了,学校这一个大家庭,我真有点写不尽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