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游在哪儿?如今在西安街头随机采访100名路人,恐怕知道麟游这个地方的人并不多。2009年夏季,我去西安遇到一位出租车司机,说起麟游,他反问我知道新西兰公路么?他说那条路也叫“备战路”。
出西安城,向西北方向,沿左宗棠当年收复新疆时劈筑的“稀烂公路”,过咸阳、礼泉、经乾县、永寿直到永平镇,大约120多公里,再向西走一条25公里的县乡公路就到了麟游县的崔木镇,从崔木镇向北经过麟游县的河西乡就到了甘肃省灵台县的邵寨镇;若经过彬县再向北则出长武县就到了甘肃省平凉市。这位司机大哥所说的“备战路”应该就是永平经崔木到邵寨的这段路吧。
麟游县地处鄂尔多斯地台南缘,属渭北黄土高塬丘陵沟壑区。如今,那条“稀烂公路”早已升级为西安至兰州的国道312线;永平镇到崔木镇的那条县乡公路也已升级为省道306线了。当年,由于西兰公路永寿至彬县段经常遭遇塌方,运往西北的重要战略物资不得不从崔木镇经过,所以那条路便成了名副其实的“备战路”了,那位司机大哥说得一点没错。
记忆中,那条路我从少年时代就走过,这一走就是四五十年。小小邵寨镇,鸡鸣闻四县,方圆几十里,灵台、彬县、长武、麟游四个县的百姓齐聚这里,有买啥的就有卖啥的。每月逢三、逢六、逢九要起大集,每年农历四月八、七月七正赶上农民收种前“备战”的两季,人称“杈把会”,大戏连唱十天半个月,各路客商蜂拥而至,走卒、商贩、小偷、地痞、江湖游医各色人等一应俱全,把个平日里不大的小镇街道围得水泄不通。在那个物质及其匮乏的年代,年少的我便跟随着大人们的脚步,开始了自己的寻梦之旅,我们经常要将自己上山放牛时采挖的中药材以及家乡出产的土特产品拿到镇上去销售,再换回自己梦中已经期盼了很久但还残缺不全的渴望。直到1985年,懵懂年少的我,又踏着这条路去咸阳市的泾阳县开始了自己四年的求学之旅。记忆中,那年的咸阳街道一条大街上,梨子成熟得金碧橙黄,滋润着我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匆匆路过的行人谁也不愿惊扰这相互善良的愿望,一任梨子肆意张扬。有一年寒假,由于生计的原因,我回家的期限和春节撞了个满怀,腊月廿八,班车把我从八百里秦川扔到了永平镇,为了节省5元钱的手扶拖拉机乘坐费用,我一路踏着稀屎雪沿这条“备战路”一口气走到崔木镇的杨家堡村,一个叫桐树湾的小山村宽厚地接纳了我的疲惫,大路旁的麦草摞下正在抱柴禾的朴实的大嫂望着我这不伦不类、不土不洋的异类悄悄地躲开了,村口第一家正在烧炕的老大爷将我已经走得剔圈了布鞋熏烤在他家的炕眼门口。半夜睡梦中,村民们从崔木镇赶年集回家分东分西的声音听得那么清晰,就是不想起来说话。
新西兰公路这条书中见不到,资料上查不到的“备战路”,被我走得一塌糊涂!
麟游,历史上曾一度归属长武、彬县管辖,现属宝鸡地区。八百里秦川,东起潼关,西至宝鸡,烟波浩渺,土地肥沃,物阜民丰。从那里北望麟游,被人们习惯性地称作为北山。作为北山的麟游县,历史上就被人们称作能吃饱肚子的地方。民国十八年,一次特大的旱灾席卷关中大地,八百里秦川,秋夏两季颗粒无收,饿殍遍野,饥民大量死亡或者外逃,出现人相食现象。直到1930年,往年风调雨顺的西府也连续三年没有下一滴雨,碌碡三年没翻身,路上的尘土能埋人,三年六料颗粒未收。因此,“十八年馑”便成为西府人心中最可怕的字眼。而麟游,人们的生活同样也很艰难,但个别地方却相对并没有那么可怕。白天看见庄稼旱得拧成绳,可经过夜里露水浸润,慢慢还能缓口气来。岐山作家吕向阳在他的文章里这样描述道:
麟游的土地很贫瘠,但逢天灾年馑,小盆地却风调雨顺,反倒躲过了饥荒,于是就成了平原县区人讨饭的去处。麟游人搭救过多少人谁也说不清,麟游人也不愿说这些事,有一老人对我说:“1961年没粮吃时,碰了个要饭的长者跌倒门口,急呼老伴做饭上汤,人救下了,不料人走时却牵走毛驴、驮走了五斗麦子……”老人笑着说:“能想来,没粮吃的滋味能想来……”
1967年4月,“备战、备荒、为人民”作为《毛主席语录》在《人民日报》公开发表,很快广为流传,成为当时引用最多、叫得最响的一句话。麟游是革命老区,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六盘山特困片区扶贫攻坚县,沿着这条“备战路”,却也不知救活了多少年馑时期的山外人,如果上天能再次赐我机缘,遇见那位出租车司机大哥,我便要跟他说,这条“备战路”也应该叫“备荒路”才对。
行文至此,我还要想说的是,沿着这条路,从西安城里走来了多少中华优秀儿女,为麟游革命老区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至今备受人们推崇和怀念。20世纪70年代初期,原西安医学院大骨节病研究室主任、我国著名骨科专家殷培璞教授来到麟游,一呆就是三十多年,他常常翻山越岭,走村串户为群众治病。从杨家堡村到崔木镇中心卫生院治疗点的小路上,留下了他成千上万回的脚步。也正是从那时起,他与麟游山区的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直到2004年9月11日,这位81岁高龄的老人永远地和麟游人民一起“住”在了这条“备战备荒”的路旁。1982年,我还在麟游一个极其偏远的乡下初中上学,下午四点多,学校突然来了一位打着竹板,边说快板边售卖图书的老头,同学们都很好奇,校园顿时沸腾了。后来我才得知,那老头不是别人,他是我县新华书店经理、全国劳模、图书发行先进个人,早年也是沿着这条“备战备荒”之路来到麟游的,原来他是用一根扁担将两捆同学们急需的课外读物一路徒步挑到我们学校来的,至今我还保留着他卖给我的《对联趣话》、《增广贤文》、《朱子治家格言》等书籍。
还有多少“老革命”“老三届”“老知青”他们都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挥洒在了麟游大地,只有这条“备战路”才能将他们完整地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