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仓文的头像

王仓文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401/14
分享

阅尽长安遍地诗 历览通渭翰墨情

汽车在陇东黄土高塬的沟壑梁卯间没停点点地跑了5个小时,我们第一次来到了地处陇中的通渭县。县文联的同志热情地递给我一本《行程安排》,翻开县情概况,我惊讶地发现,通渭县2908.5平方公里的大地上竟然承载着32.36万人口,2100余年的置县史。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蒸发量却在1500毫米以上,2022年,全县人均GDP2.0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一万元。

这一组数字和我们沿路看到的冬日景况直接告诉我,这是一个欠发达的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至少要比我们滞后差不多3-5年左右的样子。饭后,我们来到位于县城西南方向的南屏山和清凉山秦嘉徐淑书法碑刻楹联主题公园考察学习。园内主要景观有鹊桥、牌坊门、主题雕塑、连理亭、比翼阁、景观小桥、碑墙、砚池、花架、四季亭、八景柱和园林景观绿化等13处,建筑面积达2694.6㎡。

秦嘉、徐淑这对文学伉俪,是生活在东汉桓帝时期(公元147年—182年)的汉阳郡平襄县(今甘肃通渭)人。秦嘉为郡吏,岁终为郡上计簿使赴洛阳,被任为黄门郎,徐淑因病还家不能同往,两地相思,时时互赠诗、书以通情意。后秦嘉病逝于津乡亭,徐淑尚青,兄逼其改嫁,她便毁形不嫁,不久以哀恸过甚,亦卒。死后合葬于榜罗镇岔口村秦家坪。秦嘉、徐淑夫妇恩爱,善诗文,其诗作排列整齐,节奏婉转自然,文字流畅清新,纯朴深厚,是继《诗经》之后,首开五言古诗之先河并臻于成熟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里程碑的意义和地位。为铭记秦嘉、徐淑在五言诗创作上的贡献,怀念他们感人泪下的真挚爱情,通渭县于2010年启动建设其纪念性主题公园,并以秦嘉、徐淑命名。

公园占地150亩,东西长500米,南北宽190米,整体构思以秦嘉、徐淑的历史事迹及其诗词作品为文化主线,把诗词书法和园林建筑小品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碑刻的形式表现通渭书法艺术的文化内涵和高深境界。连理亭,由两座五角亭组合而成,暗示秦嘉徐淑五言诗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穿过连理亭,坐落在高8米台地的比翼阁,是整个公园的制高点。2020年3月—2021年12月,通渭县文联联络甘肃省楹联学会,约请全国知名联家撰写,国内众多书法名家参与书写,联墨合璧,歌咏形神,共刻制楹联124幅、匾额158幅、碑刻125通,从而将整个景区打造成为中华诗人的朝圣地、千古爱情的见证地、传统文化的寻根地、陇中风情的体验地、园林建筑的荟萃地和知名网红的打卡地。景区内各名家大腕的书法飘逸灵秀,题写的匾额精致美观,加之碑刻作品数量庞大,瑰章佳句,蔚为大观,简直令人目不暇给,既具先贤遗风,又思接今古,着实让人流连不舍。

在通渭县书画艺术交流鉴赏学会,会长张永智告诉我们:通渭人崇尚耕读、钟情书画,家家挂字画、人人练书画,读书习字作画之风久盛不衰,“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的独特“通渭现象”享誉全国。他自己作为一名政协委员,经常深入基层,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走访群众、听取意见,积极参加县政协组织的调研,提出做大做强通渭书画文化产业的提案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他说:“今年,我们的‘砚耕轩’画廊和‘长青书屋’已经成立了,紧接着元旦以后我们的‘政协委员书屋’也要成立,我们将以文为媒、以文会友,加强书画文化交流、增进书画文化自信,把‘政协委员书屋’真正办成书画交流之家、艺术联谊之家和人才荟萃之家。”

为推动书画文化事业可持续发展,让通渭书画文化传播出去,他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搭建对外交流平台,个人多次出资出力举办各类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并邀请全国著名书画家来通渭交流,为通渭书画作者进行培训,一心做通渭书画文化的传播者,让“翰墨飘香 书画通渭”的靓丽“名片”越擦越亮。从2017年开始,张永智每年都要为通渭县的优秀师生捐赠书画作品,给他们以精神上的褒奖和激励,每年举办展览活动20余次。学会成立于2020年4月,依托砚耕轩画廊建设阵地,发展会员100余名,主要由画廊经纪人和县内书画家组成,主要从事书画艺术品鉴赏、交流、营销、推荐、收藏、装裱、管理、学术、教育、创作等为主的非营利性社团组织,为促进通渭书画艺术交流市场和通渭书画产业健康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简短的欢迎晚宴上,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党旭涛深情地告诉我们,他本不是通渭县人,但在这里工作的十几年里,他体会最深的是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艰苦自然环境制约了山里人更高更快的发展步伐。质朴淳厚的山里人对知识是渴求的,通渭县文化底蕴深厚,群众酷爱书画,习字作画,蔚然成风,每家都有中堂四吊、八吊十吊,形成书画瀑布。浓郁的文化氛围,让他忘记了这里是一个曾以干旱贫困闻名全国的县城,只记得他的翰墨飘香。

华灯初上,我们徜徉在宽阔平坦的县城街道,完全感觉不到冬至刚过的寒气袭人。打开手机,发现这里的海拔高度是1410米,县城所在的平襄镇川道比较开阔,以至于整个县城并不显得那么拥挤,双向四车道的马路边很少有车辆停泊,干净整洁,雍容华贵,到处氤氲着浓郁的现代时尚气息。

次日清晨,县文联的同志带领我们走进国家4A级旅游景区——悦心国际书画村,该景区又名通渭书画长廊,由定西悦心房地产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创办。总投资3.6亿元,包括80—300平方米的商铺280余间,全部用于经营古玩、字画、剪纸、装裱等。异彩纷呈的“画廊群”书画村建成后,开发商以各种优惠措施吸引县内外书画名家及书画经纪企业、个人入驻,在很短的时间内,70多间画廊被购买,20多间被租用。目前,入驻书画村开展经营活动的画廊有90多家,经营范围和风格各有特点,形成了一个令人目不暇接的书画城、文化城,古色古香,规模宏大,装潢考究、充溢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充分突出了“翰墨通渭”的文化特色。“名师工作室”为“全国书画集散地”夯实基础,已引起了一批蜚声国内外书画大家的浓厚兴趣。邀请本地和外地的100名知名书画家入驻,打造全国知名书画家作品聚集的“洼地”,从而占领书画经营的“高地”,真正让通渭成为全国书画作品的“集散地”。中国西部画院通渭创作基地正式挂牌。中美协、中书协书画家“采风基地”正在筹建之中。中央美术学院已计划在书画村设立“写生基地”。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广西美协原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刘绍昆国庆期间曾慕名来到通渭,参加悦心国际书画村首届书画创作交流活动。他说,第一次来通渭,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在地处大西北的通渭会有这么一个高品位的“文化聚集点”。今年8月7日,以悦心国际书画村为主会场,通渭县政府举办了中国·通渭国际书画艺术节。3天时间,全国各地的300多名书画家汇聚书画村,开展了盛况空前的书画创作交流活动。节会期间,全县共接待游客20万人次,完成书画交易4万多件,交易金额达5200多万元。以最早开“书画店”远近闻名的王守明是通渭经营效益好的画廊老板。书画村建成后,他斥资100多万元购买了一个200多平方米的画廊,开办了“天缘阁艺术馆”。国庆期间,许多外地书画商慕名而来,短短几天,他就出售了近六十万元的书画。他说,以前各个画廊不仅在分布上零零散散,而且经营上也是各自为战,很难形成声势、规模。悦心公司的加入不仅将大家集中到了一起,而且还适时运作各种书画交流活动,使通渭的书画经营出现了“企业搭台,书画家、书画商唱戏”的新格局,极大地促进了书画市场的繁荣。本身就是一位书法家的通渭县文化局副局长、文联副主席陈永高在书画村设有自已的创作室,亲眼目睹本地知名企业助力书画产业带来的盛况,他感慨良多地说,长期以来,通渭县书画创作、收藏、交易活动十分活跃,被称为“通渭现象”。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一直致力于做大做强书画产业,并提出了“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新思路,悦心公司抓住机遇,斥巨资兴建专业市场,大手笔运作书画交易,可谓首开先河,有胆有识。悦心公司给我们的启示是,有了实力雄厚的企业的加入,给书画产业注入现代市场思维和全新的运作模式,通渭书画产业的发展就能创开新局,走向大市场。

谈起书画村今后的发展,悦心集团董事长廉牛辉信心十足。他说,今后,书画村要按照县委、县政府领导的要求,继续加快建设进度,在软硬件两方面下功夫,争取建成集创作、交流、装裱、销售于一体的,在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力的书画创作基地、交易中心、鉴定中心和电子商务中心。在整个建设过程中要突出“翰墨通渭”的文化特色,将地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温泉、书画、群众体育、农家饮食等聚合在一体,为书画家和书画商提供一个良好的创作、交易环境,为普通老百姓提供一个既能欣赏、购买书画作品,又能品味通渭文化的休闲娱乐场所。他说,最近他和县上有关领导专门赴山东青城书画城和北京荣宝斋进行了学习考察,并就书画城下一步的开发利用和有关方面进行了接洽,收获颇多。书画村今后要借鉴外地经验,在尽力扩大“画廊群”的同时,将邀请“名师”开设个人工作室作为一个着力点,藉此提升人气,扩大影响,拓展渠道,提高通渭书画交易的品位。目前,书画村正在和中国美协协商,计划将书画村列入中国美协国际书画家采风基地。以后画廊协会要和县上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集思广益,“抱团”打品牌、闯市场,全力以赴打造通渭书画产业的“升级版”,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通渭书画产业一定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

离开通渭县,我一路上都在思索这样一个问题:曾经笙歌不夜城,阅尽长安遍地诗。西安,一座流光溢彩的城市,一座翰墨飘香的城市,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走过李白、杜甫,走过王维、韩愈、杜牧,走过白居易、柳宗元、孟浩然……这个城市里留下了他们的身影,也留下了他们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诗篇。但在通渭,却没有这种生活与艺术所拉开的强烈距离感。这里的书画艺术与文化氛围,在高于生活的同时,还融入日常生活。在这片看似贫瘠的土地上,文明与艺术的诞生是如此茁壮、灿烂和繁荣。通渭人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开拓土地的同时也开拓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在我们参观学习的最后一个点位——襄南镇利沟村一户人家里,中堂六条屏、四条屏、八条屏、斗方、扇面各类书画艺术作品挂满了整院五间房屋,古色古香,琳琅满目,走出院子时,主人谦恭地说,都坐,我给咱熬茶,大伙禁不住都笑了,有人感叹:人家一家子悬挂的字画比咱们一个县文化馆的都多!

最值得以提的是位于悦心国际书画村三楼的中庸美术馆,这里收藏的每一幅字都是真迹,包括有李鸿章、左宗棠、于右任等历代书画大家的真迹。在通渭,不分男女老少亦不论贫富贵贱,于书画有着近乎信仰般的痴爱,融于血脉,深入骨髓。王守明、王中庸父子堪称典范。王氏世居平襄,明代开封知府王璜后裔。祖上即喜好书画,累世相传。及至守明先生持家时,不吝巨资索求名人书画,积数十年之勤勉,集腋成裘,汇名家书画百余幅,成立“天缘艺术馆”。锦囊玉轴,蔚为大观,以藏品精真,名闻业内。今年开春,王馆主忽生莼鲈之思,归隐田园,莳花种菜,颐养天年,艺术馆遂由中庸执掌。中庸为人谦和,好藏书,承父志;汇名家书画成立中庸艺术馆。设“名臣政要”“丹青妙手”“中兴名臣”“明月清风”“乡贤遗风”五个单元,琳琅满目,珍品纷呈。李渔《闲情偶寄》云“物物皆非苟设,事事具有深情”,中庸之举,可谓积厚流光。

中庸,是儒家文化的道德标准。归于藏,示于人,合于儒家修身齐家之道。中庸,既是王氏家族父子传承之道,更包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皈依和心灵守望。山川形胜,文化是灵魂;百业存续,文化是根本;时运兴衰,文化是基因。丹青妙手绘千秋,乡贤遗风润桑梓。艺术馆既是家族传承,又是文化守候。守护传统,让墨色长青,让文化流长!

著名已故作家张贤亮来通渭采风时,曾欣然题写了“人间繁华在长安,世上书香出通渭”的佳联,这个掩藏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千年古县城,被后世誉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华诗词之乡”等。翻开通渭的史书,文化热情扑面而来。东汉时期的“夫妻诗人”秦嘉、徐淑,明代工部尚书赵荣、四川按察使牛树梅、清代“陇右真儒”李学界、开封知府王瓒等历史名人皆为通渭书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深刻地影响。从明万历到清末的360年间,通渭县共出进士8人、举人102人、贡生338人、文童秀才数以万计。这些人能诗文、善书画,有不少人的书画墨迹至今流传于世,珍藏在民间。直到今天,这份影响依旧在延续、在传承。据当地人介绍,在通渭的30余万人口中,就有10万余人从事书画产业工作,在这里,农民也是艺术家、收藏家、写得一手好字,画得一手好画,刻得一手好雕塑……几乎家家悬挂、收藏字画,至今还流传着“家有冷字不算穷”的俗语。可见,书画对通渭人的影响有多大。“锄含云水笔含墨,耕罢梯田耕砚田”这句联语正是对通渭耕读文化的最真实的写照。

2023年12月30日于麟游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