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风挟裹着秦韵,跨过历史长河几千年。古老秦腔的沧桑和激越、粗狂与豪放、凄凉及婉约在祖国西北五省广袤大地上飘扬了数千年。如今其艺术形式、组织机构、人才队伍已日臻完善,越来越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舞台表演艺术,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2023年,香港乐乐国乐团黄晓晴,就因拉秦腔的主奏乐器——板胡在西北地区声名大振,每天晚上坚持在抖音、快手平台直播,拥有近40多万粉丝。
2000年,由中国剧协和西北五省区文化厅、文联及剧协共同举办的中国秦腔艺术节,先后在西安、兰州、银川等地成功举办。这一活动全面检阅和总结了秦腔艺术的发展成就,一批新人也脱颖而出。古老的秦腔艺术在新的世纪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秦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2009年9月26日,陕西秦腔博物馆在西安交通大学正式开馆,2021年11月26日,陕西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2024年2月4日,总投资1.47亿元,总建设面积1.2万平方米的宝鸡秦腔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这标志着秦腔艺术的传承、保护、普及和交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又重新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新的力量。
秦腔起于西周,源于西府,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演变,蔚为大观,是相当古老的戏曲剧种,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墨子·公孟》中说:《诗经》中可以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的篇目共有三百余篇,这些诗篇,就其原来性质而言,就是歌曲的歌词。司马迁《史记》也说:三百五篇可以诉诸人的听觉,也可诉诸人的视觉,呈现出音乐、舞蹈与文学诗歌的自由组合,是一种听觉艺与视觉艺术的结合体。秦地人就是用秦乐、秦声歌唱《诗经》中的《秦风》诗,历史上把先秦的这段弦歌时期称为秦风时期。在明代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一起,秦腔进入繁荣昌盛阶段。“西秦腔”之说随之出现,因此我们把之后的秦声发展阶段称之为“秦腔时期”。这一阶段、随着城市经济的蓬勃发展,人性普遍觉醒,秦腔也随之更加“易入市人耳目”,从而“清游流播大江南北”,使“海外咸知”成为中国戏曲“四大声腔”之一。
秦腔艺术形成之后,随即快速向外扩展,通过军队、商贾和艺人的流动,传播到全国各地,对各地梆子声腔的形成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中国戏曲志.河南卷》中就有关于豫剧的发源系“秦腔流传到中州,加以改变而成”的论述;京剧“西皮”、滇剧“丝弦腔”等,也是吸收秦腔音乐元素之后创造出来的,因而有“梆子戏鼻祖”之美誉。明代洪武二年至四年,明太祖制社饮诏祀城隍,三秦各州府县均建城隍庙。戏楼成为庙的有机组成部分,故陕西有“城隍庙对戏楼”的谚语。
秦腔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重要组成之一,是西北大地民族文化更迭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文化表现及地域特色留存的主体样本,被称为中国文化艺术界的瑰宝,亦是戏曲文化发展的根本基石。秦腔文化曾经有着无比辉煌灿烂的历史和高光时代,不同于现代社会,古代社会没有电视机、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人们的闲暇时光只能依靠类似于秦腔这种民间传统娱乐方式来度过。而秦腔本身又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所以曾一度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贫瘠滋养了朴素,苍凉成就了久远。因成熟于汉唐文化滋养的西北大地,所以唱词押韵琅琅上口,文辞质朴;因植根于普通大众百姓当中,因此众口相诵,传播久远。台上历史大戏,演绎着悠远的历史故事,悲欢离合传唱不尽,真善美和假丑恶的斗争永不止息;台下人生大戏,映照着主角的艰难跋涉,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苦难与抗争、坎坷与憧憬永远交织。秦腔悠悠,承载着普通百姓生活的艰辛、丰收的喜悦,宣泄着山乡人民质朴的情感和美好的憧憬,传递着黄土高原原汁原味的文化和豪迈。她首先是农民的艺术,是下里巴人的艺术,所以秦腔很土,深深的黄土地,是孕育她的土壤;勤劳的平民大众,是她赖以发扬光大的根基。人们对历史故事的回忆和对百姓生活的讴歌,是秦腔亘古传唱的永恒动力。能把遥远陌生的历史故事用如此通俗的艺术语言表达出来,在山野贫壤的传唱中,最强烈地引起百姓大众的共鸣;入室登堂、走出乡村、迈向城市,最终进入京城神圣的艺术殿堂,创造出几代的辉煌,这是许多艺术门类都想实现、泽被后世的大事,优秀经典的秦腔艺术首先做到了,并将在爱好者的创新与百姓大众的追捧中亘古不变的传播下去。
一方山水一方人,一方风情一方戏。从深深黄土地中走来,再走进深深的黄土塬,弥漫着泥土的气息,飘逸着野花的芬芳,将粗犷和豪迈的声音汇合成与天地拼搏的号子,将质朴和纯净的旋律凝聚为炊烟缭绕的乡愁和思念,将悠远和美好的希望描绘得愈加引人神往,这就是秦腔,永续传唱的秦腔,生生不息的秦腔!
诞生于农耕文明时代的秦腔艺术,始终蕴含着华夏民族诸多优秀的素质和优良的传统,凝聚着西部劳苦大众特有的气质禀赋和文化积淀。“自古帝王都”的长安灿烂文化,赋予了她得天独厚的流光异彩;不择细流与不避水土条件,造就了她汇纳百川的襟怀与独特的风骨品格,从而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作品和许多的经典剧目,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愿望、心理期待和理想追求;真实地展现了他们的生活经历、优秀品质和美学情趣;艺术地表达了他们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对他们所处的时代的客观认识、准确评价和思想倚重。一是着力塑造了数以千计的普通人的艺术形象,歌颂他们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反抗,彰显他们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与坚强意志,如《八件衣》《玉堂春》《赵氏孤儿》等;二是塑造了一大批传奇式的英雄形象,歌颂他们高昂的爱国主义与崇高的民族气节,表现出中华民族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如《苏武牧羊》《金沙滩》《杨门女将》等;三是通过对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提炼选择和精心描摹,颂扬了中国人民勤劳、勇敢、正直、善良、舍己为人等传统美德和高尚情操,如《五典坡》《铡美案》《周仁回府》等;四是着力塑造了一大批不同类型的妇女形象,揭露古代婚姻制度的罪恶,歌颂她们在婚姻爱情方面的大无畏精神与果断行为,不少剧目还透露出近代爱情戏的特色,如《三滴血•虎口缘》《梁祝•楼台相会》《白蛇传•断桥》等。
秦腔文学、剧目精品经过长期的汉唐雄风的吹拂,自然同中国古典文学一样,沉积出大量的精品、瑰宝,于是才有了这里的精品百戏。这些都是千百年来秦腔艺术家们通力合作的结果,也经过舞台实践,自然形成了被各种层次、不同文化教养的观众所承认的精品力作。按角色行当归类,最能体现秦腔艺术特色的须生戏,如《将相和》《辕门斩子》等;旦角戏如:《龙凤呈祥》《四贤册》等;生旦戏(包括青衣戏)如:《打镇台》《法门寺》等;净角戏(它与须生、青衣三足鼎立,共同支撑了秦腔艺术的整体架构)如:《赤桑镇》《五台会兄》等。这些精品力作,完整地表现出秦腔文学、音乐、表演、美术、舞美以及技艺巧妙融合,浑然一体,高度综合的特点。
秦腔的唱腔音乐是表达戏剧情节、开展戏剧冲突、塑造艺术形象、完美戏剧意境、抒发人物情感的主要表现手段。是以一个曲调为基调,通过节拍、节奏、旋律、速度等变化而形成一系列不同的板式,被称作板式变换体,简称板腔体,并影响了这一梆子腔系的整个戏曲音乐。主要有二六板、慢板、带板、二导板、垫板、滚板六大板式。其中:有板无眼的带板,是秦腔唱腔中最具戏剧性的一种板式,常用在戏剧矛盾冲突最为激烈尖锐和戏剧情节十分紧张的时刻,将唱腔的情感推向高潮,表现出一种痛快淋漓、酣畅豪放的戏剧性效果;散板形式的垫板:节奏自由,无板无眼,不受节拍与时值的限制,最适合于表现激烈慷慨、紧张奔放的豪情逸致;滚板:则是一种半吟半唱的板式,节奏十分自由,善于表达一种悲痛、酸楚凄切、伤感的情感;一板三眼的慢板:曲调迂回婉转,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句中和句末常有较长的拖腔和彩腔,经常用于表现人物复杂多变的的思想感情和内心世界的活动。正是因为有这么丰富音乐伴奏,才使观众从情感上得到对这门艺术感染力的进一步升华。
旧民主主义革命产生的巨大影响,使改良秦腔之风蓬勃兴起。民国元年(1912年)成立的陕西易俗社(后改名西安易俗社),影响深远,并波及西北其他地区。随后,以陕甘宁边区为代表的各个革命根据地,先后创作出了以反映革命斗争生活为内容的“新秦腔”,成为教育群众、鼓舞士气、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秦腔各表演艺术团体以“振兴秦腔”为己任,一方面抓好恢复传统剧目的工作,一方面创作出大量新编历史题材和现代题材的剧目;还积极移植兄弟剧种的优秀剧目,极大地繁荣了秦腔舞台,并在国家级、省级各类赛事中获得嘉奖,很多剧目在全国范围产生较大影响,如:《海港》《江姐》《祝福》《血泪仇》《西安事变》《大树西迁》《洪湖赤卫队》《智取威虎山》等。
有人称秦腔是原始的摇滚,她是在用一种原始的、朴素的艺术形式传递着黄河文明大气的盛象和野性的自然魅力。无论是渔翁、樵夫的山水寄情,还是官员、农夫的贵贱人生,都会在秦腔中品味得失、观照世俗、把玩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