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人生无处不相逢。
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参加全国征文颁奖典礼和采风活动已近尾声。中饭以后,我急匆匆送同住一室的浙江温州作家林旭华先生到楼下,和他握手道别。望着他消失在濛濛细雨中,重又独自一人回到宾馆,心里莫名地惆怅起来。
这几天气温骤降,且持续阴雨。但采风活动一直没停,一切按计划推进,好像雨水也在和我们较劲,随着凉风,肆意横行,一点情面也不留,头发一直都被雨水淋得湿漉漉的,有些狼狈不堪。因为一直在行走,脚底暖暖的,鞋袜浸湿的感觉也不太明显。
当然,冷风飕飕中,不乏热情似火。曾经的诗和远方就在眼前,像有穿越7000年时空手捧彩陶款款而来的仰韶美人。虽然款款深情不及久伴,但诗和远方又如此让人趋之若鹜,似清冽的仰韶彩陶文化酒轻轻过喉,情话妖娆,醉人烫心。
从昨天晚上一直到今天早上,林先生都在和家人通电话。他们在用家乡话交流过程中,除了开头的“哎”,其他的话我一句也没听明白,但感觉双方都很焦急。
林先生用温州普通话告诉我说,他90岁的老父亲突发疾病,而且很重,他在和弟弟沟通安排他老父亲的后事。他本想早点回去,已经买好的票又改签不了,新的高铁票又买不到,焦急的他只能仍坐下午两点半的高铁返回。
酒入愁肠,人间没有不散的宴席。中饭以后,大家陆陆续续地各奔东西。我也在两个小时后由渑池登上从成都西出发途径沭阳站开往扬州方向的267次硬卧列车。
在渑池的大街小巷,看到最多的宣传标语是:“品味仰韶,陶醉渑池。”三宿四天的渑池仰韶之旅,我陶醉其中。
一、去渑池领奖
夜晚的沭阳火车站并不十分热闹,门口特警的车辆警灯闪烁。在发车前半个小时,我持身份证被前后左右从头到脚检查一番,当然随身携带的充电宝、装指甲剪掏耳扒的小盒子都要拿出来查看一遍,你拿着的杯子里若有水,渴不渴都得让你喝一口咽下去。这样他们才会放心让你通过初验进入候车厅。
在一声长鸣中,K418硬卧列车缓缓进站停稳。我随着人流登上了事先定好的车厢,寻找自己的位置。火车启动后,前进的节奏越走越快,像脱缰的野马奔跑在春天的夜色里。去河南省三门市峡渑池县的三宿四天的《人生与伴侣》杂志2023年全国征文大赛颁奖之旅就此开始。
躺在硬卧的中铺,开始的时候,很不适应,有些闷热,带着口罩呼吸一直不畅。到了徐州站,在停车的间隙,我走出车厢来到站台,短暂地享受一下夜晚凉爽的风,感受一下风一样飞过的一趟趟列车,还有一张张倏忽而过的模糊不清的脸庞。人生无非就是一场场、一次次擦肩而过的行程。
安心地躺在属于自的一方天地,伴着来自外部的光,忽明忽暗,或深或浅。想到在铁道外看火车感受,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时梦时醒,看看头条,刷刷抖音,还有儿子发来的问讯行程的微信。
期间,偶有工作人员到车厢提醒我的上铺20号、对面铺19号中铺,告诉他们开封站要到了,请做好下车准备。他们在朦胧中应答,并不紧不慢地整理散落在卧铺上的衣服、杯子、零食等物品,临走前还不忘再查看一下,生怕有东西落下而耽误事情。
一批旅客走下车,新的旅客还没有上来的间隙,车厢里短时间显得异常安静。左下铺并不大的均匀的鼾声告诉我,这位旅客睡得这么香甜,估计还将有很长的一段行程。
火车继续前行。好奇怪,感觉外面总像在下雨,还有雨后的田野里无数青蛙在叫,而且越听越觉得像。瞎子会安排,聋子会编排。相对封闭空间的人也会瞎想象和胡乱联系,这许是与小时候的刻骨铭心的感受和记忆有关,更是对处在那个岁月年龄段的怀想。
渑池火车站是我见过的最小也最旧的站,在这个时代还有这身打扮,估计绝对没有人嫌弃,而且会在念旧中平添几分温暖。走出车站我回头看了一下,发现大门朝北的车站出站口在右,进站口在左,进门就是出门,就像每个房间都很小的套型房,功能齐全,显得很迷你,但又很实用。
在车站门前的南北路边右边的小广场上,这里最显眼的地方是三门峡市渑池县零工市场,蓝底白字的门头和同样是蓝底白字的招工广告占据了整个墙面,左顾右盼中,我联系主办方接站。
等人接站的时候,我与在路边休息的环卫工人聊天。他姓王,两个儿子都在当地的煤矿上班,自己在一个单位退休后,又干起了保洁,顺便帮着接送孙子孙女上学放学。每月一千一百块钱的保洁员工资,加上每月两千多的养老金,收入倒也不错。
他看我拎着两个没有放下的包也不容易,便热情地邀我坐到他三轮车的座椅上慢慢等。恭敬不如从命,感谢河南人的热情。
交谈间,我环顾四周,指着车站南边远处的山头说:“王师傅那是什么山?”
他说:“那叫吕祖山,是为了纪念吕洞宾的,山上有庙,说是山,又没有石头,都是黄土。”
一路走来,坐在火车上看到很多地方都有黄土形成的大小峡谷,峡谷下有人家、有庄稼。黄土最大的好处也许是便于翻耕打理和种植,所有空地都被充分利用,那些绿油油的麦子,长势喜人,丰收在望。河南一直是小麦的主要产区,当地小麦所做的面食包括烩面都特别好吃。
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接站的师傅打我电话,我急忙拿了一瓶绿茶递给王师傅,他死活不要,河南人很直。这几天都感到过意不去,也许并且确定今不会再看到他了。
欢迎晚宴上, 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作家朋友欢聚一堂。到底是文人相聚,吹拉弹唱,人才济济,各种段子张口就来,来自辽宁的一位叫位颖的作家的祝酒词抑扬顿挫,将东北人的幽默风趣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捧腹。
席间,渑池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贺晓鹏走了进来。他特地给我们介绍了大诗人苏东坡与渑池的关系。渑池是中国河南省三门峡市一个历史名城,位于伏牛山南麓,素有“一水两山三秀”之称,曾是苏东坡的流放地。曾写下《和子由渑池怀古》,苏轼与弟弟有着深厚的手足之情。“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雪泥”指积雪和泥泞,而“鸿爪”则指大雁的脚,两者结合起来形象地表现了万物不离苦难,生命仍然可以坚韧不屈的理念。这首诗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被誉为“豪放派”的代表作之一,影响深远,至今仍为人们所传诵与赞美,影响一代又一代人。
联欢结束已是晚上十点。我和来自浙江温州的作家旭华先生住一个房间。南边的窗户朝阳,我们将一扇窗户打开一半,上更多的新鲜空气涌进来。渑池宾馆的夜晚十分安静,喷泉、水车不知是什么时候停的。我们热切交流,说工作,说家庭,说文学,也说人生。林先生说,自己刚退休,没有什么特别的追求,对文学就是一种爱好,一直孜孜以求,往后希望能多写一点文字。
夜深人静,一直到困乏睡着。迷迷糊糊中,听窗外沙沙声响,看了下手机是凌晨五点多钟,有人在清扫夜晚偷偷飘下的落叶。
我不知道谁早醒,但我知道这位清洁工早起。为了让大家有一个干净整洁、一尘不染的环境,他们在辛勤劳作,默默付出,就连扫地都轻轻的。
斑鸠的叫声在这细雨中显得清脆嘹亮悠长,清晨的渑池在细雨中宁静得让人羡慕也有些孤独。
这次《人生与伴侣》杂志2023年全国征文大赛,历时两个多月,收到来自全国各地作家的小说、散文、诗歌等近2000篇,最后评出一二三等奖进行颁奖。
我有幸获得一等奖,感谢主办方和评委,也祝贺所有获奖者。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周正华先生亲自为我们颁发证书。河南省作协副主席赵克红的讲话,对征文大奖赛给与高度评价。
颁奖典礼的程序很多,颁奖、领导讲话、作协贺词、主办方介绍情况、获奖代表发言以及集体合影和自由拍照等环节,整个颁奖典礼现场,掌声不断,笑声连连,隆重热烈,当然也很紧张,在主持人没有宣布之前,我并不知道自己的确切获奖等级。
二、采风仰韶·世界酒史馆
下午三点,主办方安排去仰韶·世界酒史馆采风。昨天晚宴上喝的那个极富地方特色的彩陶坊文化酒就产自这里。席间,大家都说这浓香型白酒酒质好,现在就要见证它的生产过程了,很期待。当地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贺晓鹏先生带队,两辆会议车从渑池宾馆出发,沿着仰韶大街再驶入会盟路。说到会盟,还有一个精彩的历史故事介绍给大家。渑池会盟是公元前279年,秦赵两国在河南渑池县西河之外进行的一次重要的外交会晤。秦国多次出兵攻打赵国,但赵国虽然整体实力不如秦国,但一时半会也难以征服。秦昭襄王主动邀请赵王在渑池会面,但赵王担心有诈不敢前去,此时蔺相如为赵王壮胆,准备同他一起去。在宴会上,赵国上大夫蔺相如与秦国君臣进行了有理有节、针锋相对的斗争。经过艰苦的谈判,秦赵两国最终和谈成功,双方偃旗息鼓暂时停止了战争。会盟高台至今仍保存完好,成为渑池县的标志性建筑,被誉为“盟台夕照”,是渑池县八景之首。会盟路当然也是缘此而命名。
远远就看到巨大的彩陶酒瓶雕塑矗立在“仰韶.世界酒史馆”大门的右侧。我们在品味文化墙上的“文明的圣火从这里点燃”这句含意的时候,美丽的导游小姐向我们走来,在几句开场白的欢迎词中,从广场上就开始向我们介绍了仰韶酒的前世今生。
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仰韶先民从刀耕火种中走来,他们辛勤劳作,以自己的智慧在渑池大地创造了以彩陶为主要特征的仰韶文化,并以小口尖底瓶这种特有的陶器,酿造出了中国最早的谷物发酵酒,开启了中国酒文化的源头。
在面积6000余平方米的仰韶·世界酒史馆里,围绕“仰韶有酒”、“陶韵千年”主题,分设“仰韶有酒·辉映世界、渑池酒会·壮绝古今、古陶酿酒·泽被千年、仰韶玩酒·乐在其中”四大展区,再现了古今中外酒世界的缤纷多彩。
可以说,四大展区向我们展示了仰韶的丰富多彩的彩陶发展史、醉人的酿酒史和波澜壮阔的仰韶人与自然斗争史。
走出酒史馆,随着导游的脚步走向陶藏品鉴馆。在酒香扑鼻的陶藏品鉴馆内,满眼都是彩陶红绸,有红陶、彩陶、黑陶各种色彩,有大号、中号、小号各种规格,他们整齐分布排列,特别富有层次感;最大的一排每个装酒2000斤,陶酒一家,历史与现实融合,令人目眩神迷,陶醉其中。
在两个品鉴台前,大家有模有样地品尝工作人员现场接到杯子里的酒。同去的一位诗人开玩笑地和导游小姐说:“你在这里工作,酒量怎样?也尝尝吧?”
“我能喝一点,但酒量不大,我们公司有规定,上班时候是不准喝酒的。”
这位眼睛不大,细细的鼻梁,小小的脸,雪白肤色的导游小姐姐,笑声中充满了乐观、自信、友善,没有任何防备,没有一丝丝距离,自带亲和力和酒厂特有的魅力。仰韶文化是生命力最强的中国史前文化 她是来自远古的优雅。
在这次采风活动中,世界酒史馆还专门安排我们参观冷党史馆、观看了震撼人心的宣传片。他们将党史馆的内容做得丰富多彩。他们以“红色传承,家国情怀”为主题,始终遵循“以党建促发展,以发展强党建,扬先进文化,铸仰韶酒魂”的党建思路,把红色血液融入企业文化,凝心聚力,创新发展,走出了一条非公党建的特色之路,震撼之余不得不佩服企业领导的家国情怀和远见卓识,且有战略眼光。
在渑池,几乎一切都与仰韶彩陶有关,一切都与仰韶彩陶相呼应。雕塑、建筑、街头长椅、路标,就连洗脸盆、垃圾桶等都有彩陶的模样,都是彩陶图案的延展。诸如绳纹、火苗纹、祥鸟纹、花瓣纹,一切都在美丽绽放;还有我们常见的五个小人手拉手的“集体舞”,更是暗含了先民对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远古先民携手踏歌的欢乐在杯中闪耀。
“美丽的彩陶会唱歌”。彩陶本身就是一种具有打击功能的乐器。
三、游览黄河丹峡
黄河丹峡的壮观,我一直梦寐以求,向来在我的美好想象中。
现在想起来,仍心有余悸。在雨天的盘山道路上,走过那么陡坡,感觉车辆常有动力不足,费了老大的劲;绕过那么多急弯,车子左倾或右倾幅度都很大,我们紧张无助地握紧扶手,常常闭上眼睛,不敢看着窗外,脚下就是万丈深渊。一位女作家惶恐地说:“我下次再也不来了。”
在煎熬中来到景区大门。人字形的景区大门,像是奔流而下的木筏,简单明快,富有张力,不可阻挡。
我们一直悬着的心也终于稍微平静了下来。但好景不长,这里才是一半的行程,短暂的停车后要继续爬陡坡、拐急弯,心还要继续悬着。我们只能在心里说,这些司机都是经常来的,都是他们走的老路,他们都是有丰富经验的。
途中,我们唯一的办法也只能以相信司机的水平而自我安慰了。
郑州市作协副主席、旅行作家刘枢尧先生最为乐观。他一路上说有笑,常常是自得其乐,丝毫没有恐惧的感觉,就像行走在城区平坦的大道上。一个车上的人,谁说话它都会回应,对任何人都很亲近,而且他的话语都是“对了——”“好的——”,每个音节都拉得长长的,像是接话又像是自言自语。
我特地观察他一下,发现他并不是在打电话。他像是个老顽童,也是大智慧。他在自己开的公众号里,发现他写了许多长篇、中篇小说,出了很多作品集。
读万卷书并行万里路才最好。真发现他和人通电话时,那句“那可不是,在山上跑呢”就特别亲切,没有一点做作,宠辱不惊。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是刘先生性格,也是河南人的特质?
随着不知是谁的一声“到了”,客车停在了刻有“黄河丹峡”几个红色大字的水浪波纹状的巨大的文化石前。
走下车来,环顾四周,青山绿水,满目苍翠,我没有看到咆哮的黄河,更没有看见泥沙俱下的黄色,显得十分宁静,我开始怀疑自己看到的一切。
当地的一位作家指着北岸和东岸山上说:“看到没?那里有放悬棺的山洞。”
循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隐隐约约看到确实有山洞,但看不到有悬棺的存在。虽然山洞不多,但能真切感受到古人的胆略并佩服无穷智慧,直到现在也没人能在立足。
黄河丹峡位于三门峡市渑池北21公里的黄河岸边,属豫晋两省五县交界处,誉为“黄河第一峡”,堪称世界峡谷奇观、也是中国最美的峡谷。置身其中,身心尽洗,杂念全无,只觉得自己是那么渺小,就像山间的一粒沙子、一片绿叶,唯有感叹大自然的无比神奇和美丽。
黄河丹峡整条峡谷由红色石英砂岩构成,从谷底到崖壁全成红褐色。据考证,12亿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只到现在峡谷依然能清晰地看到当年海洋波浪冲刷留下的深深石印,那印痕又像岁月留下的年轮。
人间正道是沧桑,变是永恒的,有时是一瞬间。此时,我就在黄河边上,黄河就在我脚下,我们一同在这神奇瑰丽的地方。
不到黄河不死心,到了黄河又如何?这里险峻壮观,景色绝美,处处山峦起伏,两岸悬崖峭壁,峡谷深邃,深不见底。雨中峡谷内的河水一片蔚蓝色,清澈透明,与青山呼应。
雨润青山,初春已过,正是花褪残红青杏小的美好时节。 到时候,这些桃杏谁来采摘?
按照文化石上箭头指示方向,我们走向点缀在九曲弯弯的黄河之神秘的峡谷 然后步入悬空栈道。
随弯就圆,修建栈道时,他们十分注意保护原生态环境,有几处从山上斜伸出的树木压在栈道上方,都被完整保留,只能容一人通过。
人就该对大自然有深深敬畏。有位诗人曾这样写到:黄河丹峡是“岫里常出烟,树下时滴雨。栈道下悬空,铁索斑锈迹。”他还说:这里“一线许观天,万年不见日。步上将军印,三面皆壁立。苔滑栏干湿,下望心惊悸。呀呀涧鸟鸣,萧萧松风语。屐杖独登攀,谁识云中趣。”
置身在这“U”字形峡谷,谷内怪石林立、峭壁千仞,古树参天、飞瀑湍急。由于雨天路滑,我们不敢冒然推进。对简介牌上描述的天然壁画、双龙戏珠、七星石、神猴望月、守谷雄狮、石人山、神女池、一线天、千层崖、钟乳石、擎天柱、骆驼峰、情人谷、官印台、天书以及由八潭八瀑组成的自然景观等都没有机会看全,只能略知一二,连走马观花都不到。
我并不遗憾,说实话,能站在这悬空的栈道上看着这道黄河、看着这群山,看着这美景,融入令人向往的大自然,是一件多么值得欣慰的事情,为什么一定要看那么全呢?遗憾本身也是一种美!
四、迷途赵沟古村
结束黄河丹峡的游览,到半山腰的一个农家乐已是下午两点,每个人都饥肠辘辘。
这是主办方事先联系好了一家小饭店,只是一家夫妻店,人手少,桌堂少,房间也不够用,还在外边的布棚下摆了三个桌子。和着这滴滴答答的雨声,吃着至少有生长在山里的四种山野菜,氛围特好,有一种体验感。
下一站是赵沟古村。也许是我孤陋寡闻,在到这个一笔写不出两个赵字的赵沟古村之前,从没听说过,更不知道这深山里还有这么一个厉害的古村落,它神一样的存在,对我来说确是一个未解之谜。
“中原石头城,深山小迷宫。”
这句话也许是对赵沟古村最形象描述和最深刻解读。从停稳的车上走下来,映入眼帘是写在房屋山头的“中原石头城,深山小迷宫”的这句富有悬念的话语。
春雨贵如油。雨不紧不慢、不慌不忙地下着。无论是欢迎还是想拒我们于千里之外,我们都来了,走进这濛濛细雨中。
我们来到路边的一家小卖部,也是石头房子,里面东西很少,蜂蜜较多,连雨伞都没有卖的。我们只能淋着雨,随着人流前进。
贺部长对渑池的历史太熟悉了。说起在赵沟古村的历史,他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情景交融,形象直观,引人入胜。
赵沟古村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的段村乡南部,这个村落以姓赵为主。一眼望去,满眼都是原始村落的风貌。房子没有按特别的顺序,石壁、石墙都是顺势而建,坡上坡下,各得其所;石板路蜿蜒迂回,曲径通幽;石碾、石磨、石臼散落其间;古庙、古祠、古宅古色古香。
在村头,有一棵挂满红色许愿带的古槐,每条许愿带上都有祈愿祝福的话语。有求必应、心想事成;行车安全、出入平安;吉祥如意;好人一生平安,等等。
这棵古树龄约2500年,树高20余米,树围4.5米,冠幅30米,被古村群众敬为“神树”。曾有“枝不挂屋、鸟不作窝、洞不生虫、晴日生香、夜生白光、旺不见长、有求必应、建村植愧、庙槐同期、根井相连”十趣。
直到现在,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进行祭拜。同去的作家,几个人一起试着搂抱这棵古槐,是对古槐的敬畏友好,也是的自身的许愿祈福。
5号院是赵元午(曾任国民党旅长)旧居。此房复建于宣统元年。砖雕、木雕、石雕各有特色,系典型的二进四合院。堂屋檐下立柱,金灿灿玉米穗绕柱而盘;房檐下,是一串串红火火的辣椒。
赵从旧居没有编号。大门锁着,但门前放着写生用的各种工具。据介绍,赵丛旧居,门楣上两个方木叫“门当”,下面两个刻花石墩为“户对”,成语“门当户对”即源 于此。这个院落先后走出了3位知县、一位县参议员和一位国民革命军师长,他的后代中,有59人从事教育事业。
在一个忘记编号的四合院里,我们走进院落时,看到有两个老者正在下棋,对我们的到来,他们只是微微一笑,其中一个老人,站起来到室内又转身回来,继续下他的棋,气定神闲,丝毫不受影响。
赵沟古村的每一所院落,都是传统的北方四合院。村子里除了清代晚期的那些四合院、古祠堂、古庙之外,还有文革时期刷的标语。特别还有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某部的指挥部旧址和中共渑池县委旧址,这也说明赵沟古村的重要地位。
赵构古村被电影《玫瑰谷》《留住桃塬》作为主要外景地以后,赵沟古村随之声名鹊起,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作家、摄影家、书画家以及旅游界和影视界业内人士慕名而来。常常有人选择在这里住一段时间,不辞长作赵沟人。
带着留恋和祝福,我们登上了大巴车。此时有一对夫妻来推销瓶装蜂巢。有人问说:“这是槐花蜜吗?”
“这是去年的荷花蜜,今年的槐花还要有一阵子才开呢。”这对夫妻很诚实。
同车的作家有人带了几瓶,让亲亲朋友也分享这深山的甜蜜。
这时,这次活动的工作人员、湖北女作家付红兰一声惊叫:“我老公呢,他人还没上车呢”
“这里是不是有狐狸精,他被迷住了吧,想让他留一宿吧?”作家的玩笑都多姿多彩。
渑池当地的作家和付红兰一起下车找回了这位痴情作家。他是学历史的,对这里的文物古迹很感兴趣,看着看着就走岔道而迷失了方向。
“寻梦红色圣地,醉美千年古村。”我们离开赵沟古村之时,看到土坡下民宿前的这条很长的横幅特别显眼。近年来,赵沟古村跟随时代步伐,抓住乡村振兴机遇,启动了渑池县特色民宿项目建设,共分三期建成。一期为民宿带动核心区;二期是24所重点文物保护院落观光旅游开发;三期主要改造闲置古村院落60户。
由此,赵构古村开发建设的新蓝图徐徐展现在人们面前,并即将成为美好的现实。
五、打卡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如果说这几天连续不断的采风活动也算是一次长知识增见识的快乐旅游的话,那么到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采风则是受教育净灵魂的怀古凭吊之行。主办方把到仰韶作为这次颁奖活动的压轴,也是用心良苦,考考虑周全。
有底气的人都是把最好的东西在最后拿出来。
车子向仰韶村出发。过去,我一直以为陕西才有黄土高坡的,其实这都是常识错误,就像甘肃的甘南,不照样种植水稻吗?一路上看到的尽是黄土,或在脚下,或在远处或与客车比肩。黄土的直立性特好,看不到一处坍塌的。虽然陡坡多,地势险要,地形复杂,但很有安全感。当然,走惯了一马平川道路的我们,多少有些不适应,特别是望着深深的峡谷,总有恐怖袭来。
在7000前到5000前年之间的这段日子里生活的先人,他们在峡谷之中是不是健步如飞呢?能烧出这样精美绝伦的陶器肯定与这里的黄土有关。黄河和黄土地给了先辈们如此勤劳的习惯和丰富的想像力创造力。
闭上眼睛,像是有古人扛着陶制小口尖底瓶或是有五个或更多个女孩手拉手载歌载舞,翩翩而至,忽又飘然而去,那种神秘似乎无处不在。
在遗址公园巨大的文化石前不远处,我们下了车。雨越来越大,许是天公“作美”,特意让我们在这样的氛围里走进人类始祖的发源地,走进这点燃人类圣火的地方,无形中增加了对仰韶文化的无限崇拜和深深敬畏。
仰韶村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是黄河流域仰韶文化核心分布区的重要遗址。1921年该遗址的首次发掘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中国第一支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因此地而得名。其后,1951年、1981年曾经进行第二次、第三次发掘, 2020年开始第四次发掘。第三次发掘出土的月牙纹彩陶罐是这次发掘的代表性器物,也是该遗址历次发掘所得到的唯一一件完整器物。
仰韶遗址现存面积30余万平方米,是渑池面积最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在仰韶村文化博物馆,博物馆前矗立着四尊人物雕像,他们都是对仰韶文化作出贡献的四位考古学家,分别是安特生、袁复礼、夏鼐、安志敏,一个个深沉、坚毅而执着,看着每一个前去的人们。他们生前奋战在考古一线,生后仍默默地坚守在他们挚爱一生的黄土地,并保护着土地下尚未发掘的无穷宝藏。
想当初,他们不分白天黑夜,风雨无阻,小心翼翼地发掘着脚下的每寸土地,寻找着残存的各类陶罐瓦片,他们沉溺其中,在深深的黄土坑中与古人进行深情对话交流。
作为公园,自然少不了广场绿化、特色建筑、雕塑小品等等,但每个公园又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的一切,都是围绕彩陶而做出了最好的布局。花坛广场采用了仰韶彩陶上的典型图案,有是的是月牙纹饰,有的是花瓣纹饰,还将绿化栽植成圆形,并将枝条编织成彩陶瓶的形状;高大的水塔都绘上彩陶图案,成为新的打卡地。
贺部长是遗址公园建设的始终参与者,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十分清楚而且特有感情;对每一件展品的来龙去脉都了如指掌。这次,他依然担着带队人和解说员两个角色。他详细地给我们介绍了遗址公园的设计理念以及建设的全过程。经过他的解说,我们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广场中央设置的镂空的小口尖底瓶景观小品,瓶口对着博物馆大门,南北对置,与博物馆上下呼应。韶华广场北面在绿树掩映之中,是村民拆迁后留下的窑洞,以及仰韶先民制作彩陶的生产场景。有制坯的、画彩的、烧窑的,栩栩如生。考古体验园保留了古树、古井、老房子,从园区出入口开始,建造和复原了仰韶原点广场、石井亭、七星考古长廊台、观景台、仰韶音乐广场、考古展览馆、考古文化墙等。
他们还将仰韶文化博物馆、发掘纪念点、文化层断面、考古展示区等景观串点连线,展示了仰韶村遗址考古成果以及遗址环境。仰韶遗址文化成为当地扬眉吐气的文化。
当我们在博物馆内看到安特生当年获北洋政府批准的发掘执照和袁复礼手工绘制的测量的地形图时,特别感慨,浮想联翩,他们在考古发掘时是带着怎么样的信念又经历了多少艰辛?他们爬过了多少沟沟坎坎又熬过了多少个夜晚才绘出如此精美绝伦准确无误的地形图,正是他们的不懈努力和辛勤付出,才为当时或后人的考古提供了更多便利。
仰韶文化是中华母亲河—黄河孕育出的文明,仰韶先民就是黄河和黄土的儿女。他们从采集到稼穑粟作,从渔猎到畜牧饲养,从野处穴居到筑室成聚,他们在刀耕火种的漫长过程中,奠定了黄土地带农业文化的根基。他们又从磨石制骨走向纺绩织纤、走向灼土绘陶,让彩陶之花绽放四方,让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一盏仰韶花解语,得意最是樽前郎。”此时,似有小口尖底瓶的仰韶酒,和着这绵绵春雨汩汩流出。离开仰韶村国家遗址公园的那一刻,真的有些不舍,千里之外的渑池仰韶,我还会有机会再来吗?望一眼雨中的渑池仰韶,心里有一种洒泪又有一种释然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