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赵金锁的头像

赵金锁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006/04
分享

人与建筑

建筑,既有实用性又有艺术性,富有时代感,有灵性有感情,承载人类对幸福的理想,见证历史记住历史。人是最会搞建筑的一种动物,人类进化的过程也是建筑进化的过程,人类总在不断地改造建筑的样式,为的是住得更安全、更舒适、更精致,人也就与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

“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是中国古人几千年愿望的诉求,如今终成现实。在大唐的时候,大诗人杜甫在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这么两句名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感动了千百年来的士子庶人,这是何等的胸怀,何等的悲天悯人,只要能让天下人都能安居,自己被冻死都无怨无悔,我们在感动于诗人仁爱的同时也从中读出一丝淡淡的无奈,在那个时代,伟大如杜甫者都不能安居乐业,更何况普通百姓了,天下寒士俱欢颜只能是个愿望而已了,人人都有屋住成了许多人的理想。在社会主义的今天,这个理想终成现实,作为国家主人的人民群众,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人们不再满足有房住的愿望了,而是追求住得更舒畅,房子也就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漂亮,无论城乡,到处都是漂亮的各式建筑,老百姓再也不用像杜甫那样担心茅屋被秋风所毁了,茅屋几乎快要绝迹了。

中国人重家庭重人伦,爱家护家,重视对家园的建设,一个人成就的大小也喜欢通过营建家园来体现。人们一旦发迹了、发财了,首先想到的定是买田置地盖房子,越有钱越有地位,越想把房子建得大而漂亮,你看拥有天下的皇家,其家宅占地动辄几百亩上千亩,一家人的房子就抵得上一座城,而且是金碧辉煌,高大结实,为了不受别人的侵犯,往往还建有高大的围墙,这一点从如今尚存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都城——紫禁城的皇家建筑中可以得到印证。求大、求美、求结实成了有钱人家搞建筑的心理标准。王公大臣和富商们的家虽然比不上皇家,可也是够壮观够气派,比如至今尚存的山西乔家大院,就是富商家宅的一个典型代表,他们努力赚钱,然后又把钱大量花在营建家园上,尽可能地把家建设得又大又漂亮,既舒服又能体现身份,还能满足虚荣心。当然,这也从一个侧面看出中国的男人重视家庭,家庭观念重,他们通过营建一个好的家园来表达对家人的爱,尽可能地让父母妻儿住得舒服,能办到这些的当然是成功的男人,所以说家园还是一个人成就大小的标志。

建筑是人所建造的,是大量汗水和心思的结晶,上面当然包含着主人的感情在里面,一座建筑就是一个时代的历史,从中你可以看到那时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可以看到建筑者的心理。无论是茅屋还是石屋,也无论是瓦屋房还是西式别墅,都是历史的见证,都有某个时代的记忆和感情。或大或小,或富丽或简陋,只要你在那里居住过,就会留下你的记忆和感情,特别是游子久别回家,远远的看到那老屋,便会有一种亲切感,一种归属感,也许会让你忍不住流下热泪,你不必知道为什么,那泪来得复杂,有回忆、有喜悦、有感触、有温暖,看不到那熟悉的房屋,则会有一种失落感,一种陌生感。人类的感情是需要寄托的,而最好的载体便是我们所熟悉的物什,比如说我们每天居住的房屋,我们的记忆和情感有所托则充实幸福,无所托则会空虚落寞。

我在昆明五华山住了四年,对那里的一草一木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今年上昆明去,莲花池那一大片被重新拆建,变成了一大个漂亮的公园,看到这儿变得更漂亮了,心中自然高兴,然而紧接着就是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那熟悉的街道不见了,低矮的小屋不见了,变得十分陌生,我的那些美好的记忆也变得空落落的了,找不到归属。

建筑,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文化,一种情感,它不光给我们提供一个遮风挡雨的所在,更给我们的心灵一个归属,我们都把那里叫做家园。

美中不足的是,新房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但旧的老屋却越来越少见,我们几乎很难见到几百年前的老屋,在建设新家的时候,我们忽略了老家,急匆匆地把老屋拆掉,换成新居,要知道那可是先辈文化和生活的见证。在建设的同时,我们应该有所保护,对于各个时代的典型建筑,应保留并修缮,使其能在很长的时间里把前人的信息传下去。

高楼大厦越建越多,房子越来越大,越来越漂亮,可是心却越来越小,被房屋所困住,一个小区的居民也许住一辈子都互不相识,老死不相往来是常事。感觉远不如住在老屋舒心,那里虽然陈旧,但人与人之间却是熟悉的,亲切的,住在城里豪华的房子里,心却在故乡的老屋,故乡的山水间。据说城里的单元房只有七十年的产权,七十年后呢,估计绝大多数都是要被拆掉,那时我们的子孙要想见到儿时居住的家园应该是很难了!

带着各个时代气息的建筑,你从远古一路走来,见证了繁华,也见证了战乱,你的历史跟人类一样的长,你会变得更华丽、更时尚,然而你也跟人类一样,会被遗忘,你更多的属于那个时代。

建设你,住着你,怀念你,离开你,一生都与你相伴,注定难分难舍,中国人爱家重家的传统不会变,有钱了大多会拿来营建家园,不像外国人,多会用于旅游、探险、教育、娱乐等,因而中国人与建筑的缘分更深。不知道许多年以后的建筑又会是什么样子,只希望有生之年能一直看着故乡的老屋,那是我心灵的家园,记忆的港湾,我的童年我的快乐我的青春都在那儿留下印迹。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