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孟子、惠能、范仲淹、欧阳修、岳飞、康熙、鲁迅、矛盾、老舍、郁达夫、韩愈、李大钊、诸葛亮、朱元璋、多尔衮、项羽、成吉思汗、白岩松、李嘉诚、林肯、牛顿……
这是一长串非常有分量的名单,如果愿意,还可以把这份单子列得很长很长。这些人身上有一些共性,都是名人,也就是民间说的“成大器”的人。都是在幼年时期,父亲就过早的离开了人世,有的甚至连父亲长什么面孔都不知道。惊异于他们的这两点共性,不由得做了一些分析思考。
大凡人之心情,总希望父慈子孝、几世同堂、共享天伦,可是人之心愿未必皆能实现,天随人愿多好,可常常是天不随人愿。上面列举那些天才般的人物成就何其之高,遗憾的是他们的父亲没能看到他们的成就,没能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伟人尚且如此,凡人岂能无憾!
父亲的早逝,无疑是件很不幸的事情,可是却也在无意中帮助了他们的成长。没有了父亲强有力的庇护,他们会比同龄人更早的感受到人间的冷暖,生活的现实和残酷会逼着他们早熟起来,当同龄人还在习惯于父亲的呵护,还在弱不禁风的时候,他们稚嫩的肩膀却已经硬朗起来,心理上会更早接近成年人的水平;父亲的早逝,留下孤儿寡母无依无靠,会激发出一股子男子汉气概,家里没有了顶梁柱,会促使小家伙们想要尽快的成长起来,变成小男子汉,变得有力量去保护和照顾好母亲;没有了父权的压制,他们成长中所受到的拘束会少很多,他们更能海阔天空无拘无束地去思考,去干他们自己思考的事情。有父亲在的家庭,处于保护孩子的天性出发,或多或少的都会去限制小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孩子往往会体验到类似这样的感受,“父亲这也不让做,那也不让做,仿佛我们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似的”,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创造性会被打压,甚至会变得胆小怕事。那些没有父亲限制的“野孩子们”,遇事则会更主动、更富创造性、胆量更大;在父母健在的家庭,夫妻教育子女的意见未必总能完全统一,许多时候甚至大相径庭,那样就会无形中减弱教育子女的合力。有的时候,父亲说一通,母亲又说一通,孩子要么无所适从,要么受力太大而逆反。母亲们往往天生就具有教育引导子女的天赋,因为孩子的天性倾向于跟母亲更亲近。过早失去父亲的孩子们,心理上会更加亲近和同情母亲,也就更容易接受母亲的教诲;由于生活的重担都落在了母亲一个人的肩上,小男子汉们会比同龄人更懂得分担,在分担生活重担的过程中,他们也能学到更多的能力。
促使幼年失去父爱的孩子们成大器的原因,也许还有很多,但是,父亲早逝儿成器的现象,古今中外却一直存在着。当然,父亲早逝儿不成器的也大有人在。亦或许父亲早逝与否,跟成不成器、成多大的器就没有多少必然的联系。我只是希望通过分析促使他们成大器的原因,能对人们育儿或多或少会有一点帮助。
与其接受参天大树的庇护,不如长成参天大树庇护家人,这才是男人该有的样子。
希望人们都能父慈子孝、几世同堂、共享天伦,能成大器更好,成不了也没关系。一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在一起,就已经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