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小屋清风的头像

小屋清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3/07
分享

当运河遇见绍兴

 

古运河的水

绵延了绍兴的2500年

当运河遇见绍兴

是古与今的碰撞

是江南底色上的极致风雅

是屋檐黛瓦的墨色古韵

---胡劲松/《绍兴文旅》

提起绍兴,我想最能赚流量的词,应该是鲁迅。还有,但也与鲁迅有关,比如咸亨酒店、鲁镇、百草堂、三味书屋。当然,除了鲁迅故里,绍兴可供打卡的地方多了去了,像兰亭、禹陵、沈园、鉴湖,等等。

钟秀毓灵,物华天宝。绍兴的名人之多,多得让人惊诧。我曾驻足绍兴二环南路以南的名人广场发现,被绍兴人评为“先贤”的有11位,他们包括大禹、勾践、徐渭、秋瑾、鲁迅、周恩来、马臻、王羲之、陆游、蔡元培、竺可桢等。

显然,这个名单过于谦虚了。

不说别的,单说进士。有关专家粗略统计,自唐代到清代,绍兴共出过文武进士3000多名。近现代涌现的院士、科学家也如过江之鲫,难计其数。对此,不怎么夸人的毛泽东都由衷地感慨:“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剑南歌接秋风起,一例氤氲入诗囊。”在绍兴,众多名人故居保存完好。当然,还有鲁迅的三味书屋、沈园陆游的词、兰亭王羲之的书法。

对于拥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绍兴来说,文化无疑是其最厚重的底蕴和硬核。这里素称“文物之邦、鱼米之乡”,是著名桥乡、酒乡、书法之乡,也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生态旅游城市,同时还是国内为数甚少的被联合国授予过人居奖的城市。如今,城市又有了“浙东运河文化带、浙东唐诗之路文化带和古越文明文化带”三大“文化带”的新名片。

有人说了,您在绍兴的大街小巷溜达那么一圈儿,保准儿身上就会沾染上浓浓的文化风味,散发一股浓浓的书卷气。您信不信我不知道,反正我信。

 名城运河演变史

“柳疏桥尽见,水落路全通。衣杵家家月,渔舟浦浦风。”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是绍兴人,生于斯、长于斯。他在《柳桥秋夕》里,他曾经如此动情地夸赞他的家乡。

好一个“水落路全通”!唐代诗人刘禹锡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我倒觉得,一个城市可以没有山,但一定要有水。有了水,整个城市就有了灵气,就鲜活了。

绍兴素有“江南水乡”之誉。古往今来,绍兴的发展始终没有离开一个“水”字。正是因为水网密布,水道畅通,绍兴成了一座人文景观丰富、水乡风光秀丽、风土人情诱人的城市,成了一座著称于世的“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为迁客骚人及游客向往的游览胜地。

绍兴为古越之地,据说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小黄山文化开始,就有先民在此居住,至今已有约9000年的历史。相传4000多年前的夏朝,大禹曾为治水两次躬临绍兴。史载:大禹治水告成,在境内茅山会集诸侯,计功行赏,死后葬于此山。后茅山更名曰“会稽”,是为“会稽”名称之由来。治平了水土,大禹念念不忘,故会稽上至今尚存禹陵胜迹。

春秋时期,公元前490年前后,於越民族以今绍兴一带为中心建立越国,如此算来,古都距今已有近2500年的建城史。南宋高宗赵构赐“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之对,“中兴”之意。建炎五年(1131)改元绍兴,升越州为绍兴府,是为绍兴名称之由来,并沿用至今。

以何中兴?河流是也。君不见,在绍兴北部,一条河流已经在桨声灯影里流淌了2500余个春秋。什么河流?浙东运河绍兴段。

文献记载,公元前490年,越王勾践自吴返越,开始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时期。他先令范蠡筑成了勾践小城和山阴大城,接着又采纳计倪“或水或塘,因熟积以备四方”的建议,在水资源丰富的平原东部筑塘,修建了一条东西向贯通全境的山阴故水道。《越绝书》卷八载:“山阴古故陆道,出东郭,随直渎阳春亭。山阴故水道,出东郭,从郡阳春亭,去县五十里。”这条记载中的故水道,西起山阴大城(大致相当于今绍兴老城)东郭门,东至今上虞区东关街道西的炼塘村,长20.7公里。山阴故水道是春秋时期越国开凿的中国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

公元300年前后,也就是晋惠帝时,为满足灌溉需要,由会稽内史贺循主持,又开凿了一条西起钱塘江东岸的西陵(今杭州滨江西兴)到会稽郡城(今绍兴城)的河道,后称“西兴运河”。西兴运河在钱清江与原有的山阴故水道及鉴湖贯通,连成一体。

我们知道,中国大运河由京杭运河、隋唐运河与浙东运河三部分组成。而浙东运河,又称“杭甬运河”,是从杭州出发,经绍兴,到宁波与大海连接的人工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南端起点,是大运河内河航运通道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联系纽带,全长239公里。

作为浙东运河的一部分,浙东运河绍兴段是以绍兴古城为中心,向西,经现柯桥区钱清街道出绍兴市境;向东,穿过绍兴古城,经皋埠、陶堰至曹娥江(这段西起钱塘江东岸的西陵、东至曹娥江的运河被称为“萧绍运河”),过曹娥江后分为南北两线:北线经百官、驿亭至五夫长坝流出市境;南线经梁湖、丰惠,终于永和镇安家渡,然后流出绍兴市境,全长绵延101公里。如此看来,浙东运河绍兴段公元300年前后即已经初具规模。

运河在曹娥江分为南北两支后,北侧线从曹娥江东岸上虞百官的上堰头至宁波境内余姚曹墅桥与姚江连通,称“虞姚运河”;南侧线自曹娥江至通明坝汇入姚江,主河道进入自然河道,称“四十里河”,在宁波三江口与奉化江汇合成甬江,在宁波境内镇海汇入东海。事实上,“萧绍运河”与曹娥江相交后,与上虞以东运河、姚江以及甬江的自然水道相连接,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浙东水系,浙东运河大功告成。

运河之美,因水而生;运河文脉,依水绵延。有人说,诸多有关绍兴的美誉,其实都讲述了一座古城“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荣”的动人故事。

“水行而山处,以舟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越绝书》)正是这条通江达海的黄金水道,养育了越地风土,支撑了古城的历史,孕育了越中的文明,兴旺了绍兴的经济,辉煌了绍兴的人文,也成就了绍兴这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的无限光荣。

 曾经厥功甚伟

有人说,中国大运河,无论是隋唐运河,京杭大运河,还是浙东运河,既装满了王者的雄心、成就了他们的霸业,大运河也流淌着庶民的酸甜苦辣,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

运河就是人工开挖的河流,作什么用?运输也。可见,那时运河的主要用途就是航运。遥想当年,当载满粮食、丝绸、布匹等物资的船只浩浩荡荡、源源不断地从江南运往洛阳或者北京的时候,会是何等的壮观和气派!

有意思的是,就在公元前490年越王勾践自吴返越,令范蠡修建山阴故水道之后的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攻打齐国,但伐齐远征需解决军粮和辎重的运输问题,靠陆运劳力甚巨且道路不畅,而吴国的优势是水军和先进的开河、造船、航运技术。当时长江与淮河之间并无水路可通,只有走海路,风狂浪急,风险颇大。或许是受了山阴故水道的启发,夫差决定利用长江与淮河之间湖泊密布的自然条件,就地度量,局部开挖人工渠道,把湖泊连接起来。公元前482年,夫差在邗沟和长江的交汇处邗城(今扬州)引水北流,到末口入淮河,全长170余公里。因该运河以古邗城为起点,因此称为“邗沟”(后称“淮扬运河”),从此长江与淮河贯通,淮安、扬州两座历史文化名城因此诞生。

隋朝统一天下后,定都洛阳。为了便于统治,于公元605年下令开凿了通济渠,并开深山阳渎,使洛水、黄河、汴水、泗水、淮河、长江融为一体。为了江南稻米北运,公元610年,又拓宽浚深了江南运河,使黄河以南的物资都能从杭州、江都(今扬州市)经清江浦(今淮安市)运至洛阳。在开凿通济渠的同时,又开凿了永济渠直通卫河,使运河到达现在的天津。运河的开凿大大提升了隋朝的统治能力。

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自公元1283年起至1293年,以10年时间先后开凿了济州河、会通河,并建设闸坝,渠化河道,使运河直通北京。

京杭大运河从公元前486年开始开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京杭大运河的开凿,沟通了我国的五大水系,成为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南北交通线路。

有关专家分析,浙东运河特别是绍兴段在历史上的作用可以大致分为航运、灌溉、漕运、水驿四个部分。

由于杭州湾潮水凶猛,古代浙东船只大多取道浙东运河前往杭州。南宋定都临安,宋金对立使得京杭大运河北部与江南联系中断,浙东运河和江南运河便成为南宋的生命线。加之南宋重视对外贸易,浙东运河曾经成为王朝对外贸易的重要通道。

在浙东运河中,西晋时修建的西兴运河,其最初的用途即为灌溉。唐代元和十年(815年)运河官塘得到修筑,浙东运河蓄水排涝的功用得到得到加强。从宋代至明清,历代修缮运河河网蓄泄设施和闸坝节制系统已较为完善。鉴湖也曾经承担运河蓄水泄洪的重要功能。

浙东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漕粮征发地区,因而浙东运河承担了漕运的重要任务。漕粮自浙东运河到达西兴之后,渡过钱塘江,经由京杭大运河运抵京城。直到明代,经由浙东运河的漕运仍然较为发达。

驿道是浙东运河的另一项重要功能。浙东运河绍兴段曾设立驿站,浙东各地经由运河送来的公文都由此转发各地;同时运河岸边还设有递铺,负责邮政事务。

浙东运河的开凿,还成就了一批的商业重镇,宛如镶嵌在运河上的一串明珠,璀璨辉映,耀人眼目。这其中,浙东运河绍兴段沿线就有萧山、山阴、会稽、上虞(旧治)等等。

运河给古城留下了什么

浙东运河绍兴段,西接杭州萧山,东连宁波余姚,是浙东运河的中段,全长101.4公里,是浙东运河的核心区和主体,也是这座名城的母亲河。其中,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河道全长77.6公里。它自西向东经过柯桥区、越城区和上虞区,遗产核心区面积为819.88公顷,缓冲区面积为1770.49公顷。

“一部运河演变史,半部绍兴发展史。”浙东运河绍兴段沿线保留了大量相关文化遗迹,由运河孕育出的文化,承载着绍兴这座古城的悠远的记忆,深深烙印在绍兴的历史长河中。至今,仍留存在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据前几年的统计,浙东运河沿线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20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众多。这些珍贵文物主要为纤道、桥梁及其他相关设施。

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诗云:“天下古桥说绍兴,八字立交负盛名。最是纤桥世罕有,悠悠千载运河情。”大运河绍兴段被列入世界遗产项目的点段,包括运河河道本体、八字桥、八字桥历史文化街区和绍兴古纤道4处。这些遗存是浙东运河绍兴段最为珍贵和最具文化价值的历史遗产。尤其是绍兴古纤道,可谓中国运河史上的孤例。我们不妨来看看这些被称为“运河活着的文化孤本”----

河道本体:包括浙东运河绍兴段77.6公里长的河道,前有陈情,不再赘述。

八字桥:位于绍兴市越城区八字桥直街东端和广宁桥直街交汇处,历经了近800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保存依然极为完好,有着“中国最古老立交桥”的美名。据《嘉泰会稽志》载,“八字桥在府城东南,两桥相对而斜,状如八字,故得名”。这里是三条河流的交叉点,南北流向的是主河,至今仍通船只,东西两侧各有一条小河。利用三河交汇的地理位置架起三桥,跨越三河,连通三街,陆连三路,水通南北,南承鉴湖之水,北达浙东古运河。这座古代立交桥下还筑有纤道,供背纤人拉船顺利通过,每个望桥柱上都雕刻着极为优美秀雅的覆莲形浮雕图案。

八字桥历史街区:八字桥发达的水陆交通体系,孕育了一个繁荣的城市商业区——八字桥历史文化街区。整个街区面积约19.66公顷,北临胜利路,南达纺车桥,西至中兴路,东依环城路。街区内有八字桥、广宁桥、东双桥、纺车桥、龙华桥等古桥,都是文物保护单位。除了古桥外,这里还有很多从清末到民国初期建造的具有绍兴特色的传统民居。街区内的河、路、屋的传统空间格局保存较好,尤其是从广宁桥到东双桥一带,是典型的“一河两岸人家”的水街景象。在八字桥街区还能看到绍兴独有的建筑风格“台门”。在总体上看,八字桥历史街区完好地保存了绍兴城内明清古街区的历史风貌。

古纤道:又称官塘,是古人行舟背纤和暂避风浪的通道。始建于唐朝,初为泥塘,明朝时逐渐改为青石板铺砌。据说,古纤道在浙东运河各个河段均有分布,但集中位于浙东运河绍兴段。

在绍兴古城,从钱清板桥至柯桥的谢桥有一条古纤道,全长7.7公里。这条古纤道自西晋西兴运河凿成即已现雏形,唐元和十年(815年)正式修筑,至今已有一千两百多年的历史。唐代修成后,曾经被多次毁弃和重修,明弘治年间改用石砌。现在,这段纤道已被认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境内的萧山纤道、绍兴渔后桥纤道、绍兴皋埠纤道、上虞纤道,则被纳入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清代地理学家齐召南曾由衷感慨:“白玉长堤路,乌篷小画船。”事实上,在绍兴,顺着运河,随意挑一段古纤道缓缓而行,你就可以领略到古纤道的景致之美,或流水,或古桥,或郁郁农田;或小船,或人家,或缕缕炊烟。也许多少年之后,我们心中依然会浮现这样令人心动的画面:夕阳西下,一条石板道向着远方蔓延,或是晨起时,薄雾朦胧,一派迷离,神秘而又浪漫的绍兴古纤道又出现在我们的眼帘。

深受运河文化影响的还有运河沿岸的那些古镇。在绍兴,问起古镇,人们会不约而同地向您推荐安昌古镇。古镇坐落在绍兴市西北部柯桥区安华北路。安昌古镇虽享有各种盛誉,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江南十大古镇之一,古镇的人们本本分分地守着自己的一方天地,安安静静地延续着自己千年的文化,丝毫也没有盛名之下带来的那种浮华骄躁。这里偏居一隅,没有浓重的商业化气息,有的只是最淳朴的江南风情。这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柔情似水,在温柔的诗意里更有一缕缕富于人情味的生活气息。

 赓续光荣梦想

新中国成立后,为发挥浙东运河的运输和灌溉的作用,人民政府对运河进行了数次整治,疏浚航道,新增设施。但随着公路、铁路的修建,一段时期,运河的航运作用逐步减弱。沿岸对于运河整修的重视程度也不如以往。

这样,到上世纪末,运河淤积的泥沙越快越厚,航道日益变窄,沿河石墈多有倒塌、损坏。很多地方已不能通过较大吨位的船只。“当时运河里已经水草丛生,水质很差,沿岸基本都是土坎,看上去破败不堪。”绍兴市水利局的一位官员曾参与过浙东运河绍兴段整治工作,他说的是实话。

有道是,时来运转。本世纪初,随着宁波港开发力度的加大,重建浙东运河被提上议事日程。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绍兴市委、市政府很快就意识到,浙东运河绍兴段的整治很快就会付诸实施。此时,绍兴市刚刚对环城河进行了综合整治。

不出所料。2002年,浙东运河改建工程启动。同年10月,浙东运河绍兴段一期整治工程开工。整治对象为绍兴西郭公铁立交桥至当时绍兴市、县交界河段,长4.5公里,地处古运河主干河段和城市中心位置,整治内容包括清淤、疏浚、砌坎、沿岸绿化等。

一不作,而不休。精明的绍兴市魏市政府决定,干脆利用这个机会,在整治工程的基础上再往前推一步,将需要整治的古运河主干河段和城市中心位置打造成“绍兴运河园”。

于是,绍兴市以“运河文化、生态文化”为主题,对浙东运河绍兴段进行对其全面整治。2003年10月,以绍兴运河园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古运河整治一期工程刚刚完工,运河园因收集了重要运河实物,展示了大量文化遗产,被视为真正的运河文化博物馆,被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评为优秀园林古建工程金奖。好事接踵而至。2006年中国大运河开始申遗,绍兴运河园成为中国大运河保护示范工程。

如今,绍兴运河园早已建成,所处的位置,就在高桥的104国道附近,距柯桥5公里,离镜湖新区2.2公里,离绍兴古城8.8公里。这里是绍兴古运河的核心区域,也是浙东运河的核心地段、西兴运河的精华地段,也是浙东古运河再现历史文化的精华部分。

从运河园主入口入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高大的牌坊《运河记事》和一排介绍古运河历史的石刻雕画,以一份厚重古朴开始了运河史诗般的吟唱,浓缩了运河悠悠千载的历史文化和沿河风情。

再往前,是一尊高达4米余的塑像,这是浙东古运河“开河始祖”——贺循塑像,他一手执书卷,一手拿草帽,立于面积达3500平方米的“庆池”石船船头。绍兴人记住了他的好。他主持开凿的西兴运河,始于绍兴城经柯桥、钱清达萧山西兴,与钱塘江汇合,全长约50公里。西兴运河开凿后,官府在沿河堤岸修筑了“官塘”,这也就是绍兴古纤道的由来。

如今,您走在运河园段古纤道上,仿佛走进了运河历史的时光隧道。古桥群、牌坊群,老石台门、石柱刻石、古亭、闸石……让人目不暇接,让您真正感受到“白玉长堤路”“无水不连天”的意境。

绍兴运河园东起绍兴西郭立交桥,西至越城区、柯桥区交界段,面积25万平方米、长4.5公里的运河园,全线以天然石材砌墈,取材尽量采用老条石,全园路面均以老石板铺面,移建或组建古桥有20余座。运河园整个园内景区大致分为六处:运河纪事、沿河风情、古桥遗存、浪桨风帆、唐诗之路和缘木古渡。每一处,都在展示浙东运河的历史文化遗存;每一处,就像一幅幅铺在河网地带的巨大画卷,立体再现了运河的水文化、名人文化和地域风情。

古桥、古牌楼、断壁残垣的老宅石柱……都是运河历史文化的印记。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难免会拆除一些具有历史感的建筑和桥梁,但却有一定的文物保存价值,绍兴运河园就是为了更好地保存运河遗产而专门建起的地方。比如,园内的登龙桥、承福桥、方齐桥,都是采用整桥移建的办法,安置在沿河塘路上面。

25万平方米的运河园,展示着浙东运河的过往与现在。难得的是,运河园不仅是一个公园似的大型博物馆,也是当地市民休闲生活的好去处。以往,人们到绍兴旅行,鲁迅故居、沈园和兰亭才是游客热门目的地,现在,越来越多的同样会选择运河园打卡地。迎着连绵的细雨、踩着悠悠的石板路、赏着碧叶荷花,穿过古桥、古石亭、牌坊、运河石刻……置身于绍兴运河园,犹如“人在画中游”。

浙东运河整治工程2002年启动建设,2009年基本建成。整修后的浙东运河地理上西起杭州八堡船闸,经绍兴,东至宁波入海口,属于京杭大运河的延伸段,也是环杭州湾南翼唯一水运大通道,串联起钱塘江-曹娥江-姚江-甬江四大水系,直达东海,承担着宁绍平原东西向航运功能,被称为“浙东黄金水道”。其中运河绍兴段全长101公里,承担着全市70%以上水路运量,500-1000吨级船舶日均流量400艘次,2020年通过杭甬运河吞吐量达到1600余万吨,内河集装箱近10万TEU。

有关专家介绍,绍兴运河整修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难得的契机:按照内河智慧航道建设体系架构,以感知层-应用层-控制平台为结构进行智慧化改造升级,建设智能化感知基础设施、港航数据库、智慧港航信息服务平台等,将使水运污染小,能耗低,运量大的特点更加彰显,在双碳大背景下显示其独特魅力。有关专家算了一笔账,浙东运河三级航道改造后每年1800万吨公路货运改走水路,能减少20吨载运货车约90万车次,减少燃油15万吨以上,减少5.2万吨碳排放量,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效益可观,从而走出一条运河独有的流动的绿色生态文明之路。 “千古浙东大运河,至今千里泛清波;江南鱼米之乡地,众口同称赖此河。”我国文物界老前辈罗哲文先生曾如此感慨。

2008年11月,作为京杭大运河的延伸段和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联通的通道,浙东运河被列入中国大运河申遗项目。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意味着:浙东运河终于与京杭运河、隋唐运河一样,成为中国大运河的不可或缺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浙东运河在内的中国大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大运河作为宝贵文化遗产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活化”之河的新时代正式开启。绍兴运河保护利用进入了新的阶段。

2015年以来,运河沿线的绍兴各区政府持续投资,对古纤道以及相关遗产河道实施了维修工程。2017年底,绍兴明确了市级政府部门统筹和区级政府部门直接管理的职责,同时对运河遗产实施河长制,设置了业余文保员,每段都有专人管理。迄今,绍兴没有发生一起遗产本体破坏事件。

运河遗产,是绍兴的首个世界文化遗产。“5年来,从仰望运河遗产到认识到运河其实就在身边,我们感受着运河对绍兴的改变、对当地百姓的改变。”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何俊杰感慨万端。

2019年4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明确要求突出中国大运河不同河段特点,建设浙东运河博物馆等一批既相互衔接又各具特色的运河博物馆。随即,绍兴出台了《关于加强大运河(绍兴段)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工作的实施意见》,这是中国大运河沿线城市中第一个出台的有关运河遗产保护、利用、传承的实施意见。

几个月后,浙江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批准通过了《绍兴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从2020年1月1日起,《条例》正式施行,吹响了绍兴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冲锋号角。

整修不是单纯为了好看。由运河孕育出的文化,深深烙印在绍兴的历史长河中。古老运河厚重的历史感,催生出保护与传承的文化自觉。对绍兴来说,申遗成功后,大运河绍兴段的保护利用进入新阶段,如何从文化遗产的角度阐述运河遗产,并融合文化和旅游与人们形成互动;如何挖掘更多的文化内涵,发展多样业态,探索更家完善机制体制,让运河遗产利用更合理,让遗产保护更科学,让遗产传承更有效,成为新的命题,成为绍兴市的决策者们思考与付诸实施的重点。

光大,永远在路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历史上的大运河,曾给中国带来经济的繁荣、民族的振兴。一代代运河人,把血脉喷涌成运河的血脉,把骨肉凝结成运河的铜帮铁底。一位作家深情地说。

邱志荣先生是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副会长,也是绍兴市鉴湖研究会会长,是绍兴运河文化的资深专家。他认为,运河文化是多元综合性文化。一是大运河遗存承载的文化,包含运河文物遗存、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其他关联遗存;而是大运河流淌伴生的文化,包括手工技艺、工程技术、戏曲文艺、生活习俗、礼仪规制;三是大运河历史凝练的文化,包括伦理道德、理想信念、情感性格、文化态度;等等。

浙东运河绍兴段除了河道,鉴湖、若耶溪、会稽山、越州城等都属于绍兴古城的核心区域文化圈。邱志荣先生考证,曾经到过浙东的有461位唐代诗人,他们留下了1500多首唐诗。而李白、杜甫、贺知章、王维等40余位唐代著名诗人都曾造访过绍兴古城。唐代之后一直到近代,陆游、范成大、秦观、朱彝尊、鲁迅等著名文人途经古城,留下不少传世作品,所以浙东运河绍兴段堪称“唐诗之路”。

在对运河进行立体性、系统性和原真性保护的基础上,绍兴立足讲好运河故事,从中挖掘出更多文化内涵。绍兴把运河沿岸50米到100米划分为核心区域进行重点保护,其中包含了大禹陵、东湖、兰亭等诸多景点。

浙东运河绍兴段途经钱清镇、柯桥街道、阮社、皋埠镇等,一条运河穿起的是周边无数的古镇,也将被重点保护。邱志荣说:“我们这里有古桥、古镇、古船、青瓷、戏曲……这些传统文化、传统产业都与运河息息相关。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是对河道、桥闸、文化遗址、沿岸产业等文化的再梳理和保护。”

此外,绍兴运河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很丰富,其中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越剧、绍兴黄酒酿制技艺、大禹祭典、石桥营造技艺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利用、活化。自1995年起,绍兴每年于谷雨前后举行公祭大禹活动,使这一中国传统民俗活动得以传承。

“我们要突出文化遗产的当代意义,让运河文化可看可游可听可读,能体验有获得,让人们认识到保护遗产从身边做起、从生活做起。”当地一位破有见地的官员说。

事实上,运河文化建设与传承,只有融入生活,让老百姓能看得见、摸得着,才能才能获得他们的认可,得到他们的支持。对于当地市民来说,这些年来的运河整修与保护确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环境质量提高了,运河边上建起了茶馆、书店、文创商店等,生活休闲的去处多了,文化生活丰富了,运河和人们生活结合得更紧密了。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没有终点。对于运河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发扬光大就没有止境。近几年来,绍兴人用大手笔、大谋划全面改善浙东运河绍兴段的亲水环境,不断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指数。继运河园之后,绍兴市又在浙东古运河越城段规划建设了迎恩门景区和浙东运河文化园(浙东运河博物馆)。用当地官员的话说,“我们着意要打造出一条新时代的诗画风情线。”

迎恩门景区是改造利用迎恩门以西2.7公里的河道区域打造的一幅现代与古典交融的绍兴版的“清明上河图”,彰显了“一河两街三桥四故迹”水乡风情,形成了由“十里霞川”、“钟山古道”、“迎恩门水街”三部分组成的运河新画境。它集文化展示、体验商业于一体,成为了绍兴旅游、商业、文化的新地标,越城区“美丽河湖”建设的亮点工程、民生工程。

千年运河缓缓流淌,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我们就是附近的居民,景区建成后,这里的环境真美,很多小年轻都来‘打卡’,我们平时没事也来这里赶赶时髦。”看到笔者正在拍照,一位带着小孙子在迎恩门景区散步的老同志说。

2019年,绍兴市委市政府决策实施浙东运河文化园(浙东运河博物馆)建设工程,工程为国家运河文化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并列入《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重点标志性项目。2020年3月,浙东运河文化园(浙东运河博物馆)项目正式开工,总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总投资约15亿。项目包括运河博物馆主馆、运河博物馆副馆(淡水鱼水族馆)、国际垂钓竞技中心、文商旅区、公园等,目标是建成一个融文博、文创、文旅三大功能区域于一体的承载城市公园功能的博物园。

绍兴市有关官员曾表示,之所以在运河园的基础上又建造这么一座投资不菲的博物园,旨在秉承“水波为笔,帆船为墨,水墨丹青,千年画卷”的设计理念,运用“古韵今作”的建筑手法,展示“烟雨江南,千帆竞过”的古运河形象。浙东运河文化园(浙东运河博物馆)将成为一座既具有传统气韵、又独具时代精神和标志性的视觉形象,成为江南水城的新地标。

现在浙东运河文化园项目已经如期建成。一边是已成为市民休闲出游的新晋网红打卡地,一边是韵味十足、特色浓郁的浙东运河文化园,对于运河文化的深入挖掘与创新,正在使绍兴这个千年的“江南水乡”焕发无穷的魅力。

吃水不忘挖井人。浙东运河绍兴段能有今天的盛况,我们不要忘记那些为这段运河奔走呼号的人。为了将浙东运河这一文化遗产纳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让浙东运河与隋唐运河、京杭运河一样,成为中国大运河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少专家为此奔走呼号、建言献策---

很早,以浙江大学陈桥驿教授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就提出,由于浙东运河的作用,尤其是在漕运和海外贸易方面的作用,“中国大运河”应当包含浙东运河。

著名学者、文物专家单霁翔先生还爱担任国家文物局的局长时候就建言,浙东运河加入大运河申遗使得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相连,而隋唐大运河的起点洛阳也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而这形成了“一个必然存在的文化、商品、信息的大的交通、一个大的循环”。

2005年,“运河三老”即古建专家郑孝燮、古文物专家罗哲文、绍兴籍铜雕大师朱炳仁撰写书信,联名呼吁运河沿岸的18个城市加入中国大运河申遗行动。

绍兴人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他们,应该属于为民请命的人。

大运河文化中,满满的是乡土,浓浓的是乡愁。在辽远悠长的时光隧道中,古老的依然滚滚而来的运河,见证的不仅是岁月的变迁,风雨的洗礼,它更像是一本书,记载着古运河曾经辉煌的过去,也将记述光明灿烂的未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