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宝坻知县袁黄(号了凡)在他写的《了凡四训》中有这样一句话:“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我特别喜爱并把这句话当作自己的左右铭,谨记于心,还把它当作我的家风家训传诵给我的子侄,以此来影响和教育后辈,让他们受益终生。
“上思报国之恩”,讲到向上,应该要想报答国家的恩惠。“先有国后有家”这个道理显而易见。以国为家,才能兴国利家。自古以来,无数爱国仁人志士为了报答国家,不惜以牺牲自己为代价,撑起了民族的脊梁。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范仲淹从年青时代就开始以身许国,立志为民为国干一番事业。后来,在他步入仕途后,更是置个人利害关系于不顾,同一切不良现象作斗争。范仲淹的一生,为政清廉,勤劳奉公,个人生活也十分节俭。“虽位高禄厚而以贫终其身。”其“殁之日,身无以为敛,死无以为丧。”他未给子孙留下什么可供享乐的遗产,然而,却给中华民族、给我们子孙万代留下了“廉洁奉公、不畏权幸、不蹙忧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宝贵精神财富。还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正气歌》,激励了一代代仁人志士,牺牲个人,报效国家。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铁骨铮铮、刚正不阿的凛然气节。世易时移,时至今日,他们的精神依然放射着光芒异彩。那么,我们究竟怎样报答“国家的恩惠”呢?有人说,报答国恩是“忧国如家为己任,不取一钱以自肥”的高尚情怀;有人说,报答国恩是“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以用大事”的豪情担当;有人说,报答国恩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执着信念;也有人说,报答国恩是“仁厚遵家法,忠良报国恩”的家国情怀.....我们年青人难道不应该将这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吗?诚然,为了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方志敏、恽代英、蔡和森、李少石、陈辉等等无数革命先烈金戈铁马、战旗号角,曾经上下求索,风云激荡。先烈们忍饥挨饿,奋不顾身,赴汤蹈火,视死如归,其力量、勇气和毅力都来自于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松柏喻骨、梅兰比质、冰玉拟态,中华做人有标准。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祖国的各行各业涌现出无数英模人物,雷锋、王杰、刘胡兰、邱少云、董存瑞、焦裕禄、钱学森、黄旭华、钟南山、黄文秀等等,他们之所以无私奉献,勇于献身,源于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源于对我们伟大祖国深深的爱。我们年青人应以英模人物为镜,对照自己,自觉做到顾大局,识大体,秉公办事,时刻牢记祖国和人民的重托,不辱神圣使命,忠实捍卫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下思造家之福”,讲到对下,应该要想造一家的福。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我们每一位家庭成员都要在家庭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呢?我想,应该着力把握好以下三点:首先,要讲责任。作为年轻夫妇,一是承担着孝敬父母的主要责任。“百善孝为先。”人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变老。你们只要想到自己老了的时候,需要吃饭有人做,病了有人陪,自己就应该明白怎样照料和陪伴父母。有人说,从孩子身上就能看到父母的影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须知你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父母,你们的子女就会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你们。“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如果你们真正想要建立一个幸福美满家庭的话,我想这个道理应该清楚。二是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下一代的责任。“上梁不正下梁歪”。也许你们的父母没能给你们更好的教育,但你们要从自身做起“积极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尽快成熟起来”,不要让你们的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只有从现在起树立家庭责任意识,主动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你们才能撑起一个真正的家,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才能为国家培养栋梁。其次,要讲团结。对年轻夫妇而言,父母给你们生命,含辛茹苦抚养你们长大成人,不舍得吃、不舍得穿、不舍得花,为你们攒钱买房置家,尔后还要帮你们做饭、带孩子、接送孩子上学。可你们有时因家务事一言不和,就吵就闹,还要殃及双方父母。你们不能只顾自己的情绪,任意发泄。须知家不是讲“理”的地方,而是讲“爱”的地方。遇到矛盾要常思己之过,互相谦让,一切矛盾也就迎刃而解。父母对子女的要求并不高,一个甜枣吃不了。他们最希望看到的是你们恩恩爱爱,甜甜蜜蜜,互帮互助,相敬如宾。再次,要讲奉献。作为家庭中的一员,不能只索取不付出,要懂得感恩,乐于奉献。伟大的自然科学家爱因斯坦有句名言:“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走出一步天地宽。我们每一位家庭成员都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职责和义务,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当你在社会上遇到一些歪风邪气时,要敢于面对,敢于斗争,不计个人得失,不怕给自己惹麻烦。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敢于亮剑,敢于担当,敢于作为。只有做到克己奉公,甘于奉献,才能为党尽责、为国分忧、为民谋利,如此,才不会给自己的家庭抹黑。这样的家庭才是幸福和谐美满的家庭。
“外思济人之急”,说到对外,应该要想救济别人的急难。《了凡四训》中特别提到“善”这个字。“善”是进入人心灵的阳光,是融化坚冰的暖流,是沟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桥梁,也是做人的必修课。人要做善事,就必须打开自己心灵的窗户,以诚待人,尊重别人。从我上小学的第一天起,母亲就让我听老师话,帮同学做好事,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在这方面,母亲是我们最好的榜样。母亲知恩图报,乐善好施。无论自家日子多么艰难,遇事总是先替别人着想。记得村里有一位远房大叔家砸了旧房翻建新房,没有地方住。母亲二话没说,就腾出三间正房,把年迈的老奶奶接到我们家来,又帮他们将用的东西搬过来。每逢做了可口的饭菜,母亲都亲手端给老奶奶吃,让大叔一家人一住就是半年多。有时,我就不理解地责怪母亲道:“自家吃的都不够,住的也紧张,为啥还要让别人到我们家里来住呢?”母亲就心平气和地劝导我说:“儿啊,谁家没有点难处啊,互帮互助那是应该的呀!”我时常想,母亲在利益面前从不跟别人斤斤计较,遇到别人有难处,就是自己吃亏也要去帮人解难。母亲就是这样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传承给我们团结互助、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好家风啊!我对此引以为傲,心口相传。
“内思闲己之邪”,说到对内,应该要想预防自己的邪念和邪想。古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清代名臣陈廷敬,在从政五十余年的时间里,始终克己奉公、清正廉洁,无论官居何职,都能身体力行,为同僚下属作出榜样。他担任吏部尚书时曾严饬家人:有行为不端者或送礼贿赂谋私者,不得放入。他到礼部上任之日,便立下规矩:自廷敬始,在部绝请托,禁馈赠。诚然,人只有固正念、养正心、存正气,才能遏贪欲、辟邪气、除恶行。那么正气从何而来呢?我认为,人的正气来自多学习,包括学经典,学党史,学理论,学英雄,固本培元,培根铸魂,立德树人。人的正气来自多思考,通过学习,首先要弄清楚自己“从哪里来?来干什么?最后到要哪里去?”其次要找准定位,明确方向,走好自己今后的路。人的正气来自扎实苦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以爱国之心,创新之魂,实干之举,锐意进取,埋头苦干,最终才能走上成功之路。人的正气来自廉洁自律。清风凉自林谷出,正气缘从廉洁来。廉洁自律是一种精神支撑,洁身自好是一种无形的正能量,培养高尚情趣,懂得知书达礼,注重节俭戒奢。一个人如果有了这样的正能量,那你就拥有了向上向善的底气和战胜一切邪恶势力的勇气。无私才能无畏,你如果有了这样一种坦荡荡的胸怀,还有什么邪气可缠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