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昭通文学》的头像

《昭通文学》

内刊会员

散文
202107/06
分享

红色八仙

——原载《昭通文学》2021年增刊第1

周远清

 

早春二月,乍暖还寒。我们来到昭阳区守望乡八仙清真寺,亲临“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三师师部驻地旧址”,感受当年党领导下的解放大军入昭接管政权前,暂住八仙清真寺的场景。

大地微微,天空高远。清乾隆44年重修的八仙清真寺,门楼肃穆庄严,巍峨气派。寺院由大殿、传经殿、厢房、朝门、回廊和天井组成的建筑具有伊斯兰风格,斗拱朴拙,亦木亦砖,淡雅素净,别具风韵。大殿后面有几棵百年柏树,古朴苍劲、饱经沧桑。我们还看到一块醒目的石碑,上书“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几个红色大字。

看到这几个大字,让我联想到前几天在网络上看到过昭通市文旅局发出的一个文件:202123日,按照云南省《关于核定革命历史文物名录的通知》要求,昭通市经过专家评审认定,最终形成了《昭通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这批革命历史名录199项,其中就有9项省级历史文物,15项市级文物,41项县级文物和135项一般不可移动历史文物。这些不可移动的革命历史文物涵盖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相关的史迹、实物和纪念设施。

在这个文件目录中,昭阳区“恩波楼(也即望海楼,为中共地下党昭通支部活动旧址)、凤凰山烈士陵园、清官亭广场毛主席塑像、八仙清真寺(解放军43师指挥部旧址)”四处文物赫然在列,属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八仙清真寺列为本地党史教育基地,常有学校组织师生前来瞻仰,缅怀革命前辈为了祖国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而英勇斗争的光辉业绩。

我们现在看到的虽然只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回族寺院,但是,回望历史的天空,星转斗移,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仿佛在眼前飞扬,这里是一个特别不寻常的所在,常让前来开展活动的人们肃然起敬。驻足在那个石碑面前,仰望大殿上挂着的那块“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三师师部指挥部旧址”牌匾,重温那段历史,依稀听到当年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再现那个举世震撼的场景: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高呼“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强渡长江,所向披靡,当夜便占领了南京总统府,国民党反动派随即土崩瓦解,中国大部分国土已在人民手中。

1949101日,毛主席向世界发出最强音,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但是,硝烟尚未散尽,财狼依然凶狂,部分国土仍被敌人盘踞。于是,解放军43师奉命挥师南下,迢迢千里,从贵州威宁入昭,驻扎在守望八仙,师部就设在清真寺,部队分散住到当地回民家里,每家多则八、九个,少则四、五个。

我们一边走一边看,一边看一边想,一边想一边拍照,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43师解放军的热爱和崇敬油然而生。在我的眼里,八仙清真寺是古老的,也是现代的;是庄严的,也是鲜活的;是华美的,也是质朴的。昭通大地广袤,部队为什么不住在其他地方呢?通过实地了解,我认为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守望乡以回民为主,他们有自己的信仰,为人诚信,遵守教规,能保守秘密。清真寺里的阿訇在回民中威望最高,对这个区域的信仰负责,具有强烈的责任心,是穆斯林的精神导师。加之反动统治阶级歧视少数民族,挑动民族械斗,竭力制造民族纠纷,宣扬大民族主义,回民群众对国民党反动派十分痛恨。中共地下党利用回族中的党员、“民青”“农翻”“回联”等党的外围组织团结和争取了一些回族上层开明人士和宗教人士参加进步组织并开展活动。所以,一旦大阿訇表态同意解放军进驻,就代表回族群众的共同愿望,一言九鼎,是值得信任的。二是守望与贵州威宁山水相连,与昭通的布嘠、永丰、凤凰、南城、太平、小龙洞等乡镇毗邻,一旦有个风吹草动,回旋余地大。昭通和平解放后,国民党李弥兵团残部集结盐津一带,胡宗南残部集结于西昌,昭通又是云南封建堡垒,匪霸、官僚,残敌相勾结在一起,原国民党部队表面上挂起了起义旗帜,答应与政府合作,等到要进行整编时,暗地下却蠢蠢欲动,贼心不死,企图发动暴乱。43师驻扎在守望,退,可回到威宁,进入贵州,回旋余地大;攻,可直取昭通,威逼盐津的李弥和西昌的胡匪,形成进攻战略态势。第三,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党的领导。守望是昭通地下党进行民族工作的重点地区之一。八仙小学的校长就是地下党外围组织“民青”成员,他就是地下党派到那里去做民族教育和团结工作的,他和当时的进步组织“昭通县东区回民联合会”的成员一起积极开展反敌活动,团结回族上层人士,教育群众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在校长的影响下,一批教师倾向革命阵营成为进步青年,受到党的召唤,走上革命道路。

43师驻扎在守望八仙,不是草率决定的,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因此,当43师到来时,守望进步人士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组织学校教师抄写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传单向群众散发,张贴欢迎宣传标语,扎牌坊,设立茶水站等欢迎,迎接氛围相当浓厚。八仙小学的师生数百人在老师的带领下,手持小红旗,喊着口号,睁着一双双崇敬的眼睛,夹道欢迎解放军进驻清真寺。除八仙外,在守望乡的水井湾、团山、大院村等地,昭通地下党组织上千群众欢迎解放军进驻,动员群众为解放军送去了柴火、粮食,提供了住宿。

83岁的老人马贤超是八仙10社人,老人精神矍铄,面孔红润,腰不驼,耳不背,眼不花,说起当年那段往事来口若悬河。他告诉我们:“我家住在离清真寺不远处一个叫“围墙”的地方。1950226日那天,我还在学校读书,那时已经有14岁了。开头我们看到有4名穿军装的人来清真寺找校长,10多分钟后,老师叫我们拿着小红旗到寺外列队欢迎解放军,我们便跑出去站好队,一会儿,大部队便踏着正步到来了。按照预先的约定,解放军分别住进了八仙营周边的群众家里,我们家里就住进了6个战士。”

听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很多影视剧里有这样的镜头:当年红军、八路军进村时,老百姓受到敌人反宣传,害怕部队袭扰,就躲得远远的。后来做了很多思想工作,对老百姓秋毫无犯,严格坚持《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人民群众才慢慢接近战士们,有的群众甚至不惜献出生命也要保证战士们的安全,就问:“解放军在你们家怎么样?你们害怕吗?他们可是有枪的啊!”

老人嘿嘿地笑了,说:“怕什么呀?人家解放军和气得很,说话都带着笑脸,对回族群众很尊重,我们给他们一些谷草,他们就打开行李,晚上就睡在上边休息,第二天我们还在睡着,他们就起了,把屋里、院坝打扫得干干净净,水缸里也挑满了水。他们还在外边院坝里上操,上完操就唱歌,歌声洪亮,雄壮有力,唱的歌是《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马贤超老人侃侃而谈,他把解放军和国民党兵做了比较,认为国民党兵凶神恶煞,之前曾经来过一个连到八仙,说是要去威宁打仗,他们抢东西,抓壮丁,出口骂人,随意打人,他差一点就被抓去当挑夫。他父亲那一辈哥四个,为了躲壮丁,到处跑,哥几个分别住在不同的地方,不敢住在一起。老人说解放军好得很,可亲可敬,不打人骂人,有一次一个战士不小心打破家里的坛子,那是装水用的。家里人都说破了就算了,又不是故意的,可那个战士很紧张,说一定要陪,他们有纪律。后来,部队开拔的时候,那个战士真的陪了四张票子,不要都不行。

老人还说:“我们吃饭时,叫他们跟我们一起吃,他们不吃。他们生活很艰苦,吃的是包谷面面搅的稀饭,说是稀饭,实际水多面少,水沸了会跳出锅来,而且照得见人影,也没有任何菜下饭。”

马贤超老人说起一件趣事,他看到解放军对老百姓那样好,就想跟着去当兵,就问一个战士要不要他。那个战士说要请示一下首长,应该没问题。等到那个战士第二天问他,首长已经同意了,真的想当兵就走,他打退堂鼓了,原因是部队里没有回族,去了生活不方便。

解放初期,马贤超老人当过会计,后来当过几十年的社长,现在还在清真寺当会计。他还领我们去看了他家的房子,现在已经修建了钢混结构的楼房,日子过得很幸福,7个儿女都有事做,他原来的房子几乎没有踪影了,只有一些石阶。当年部队住的地方只剩下一些美好的回忆了。他说,他不会忘记共产党的好,经常教育儿女要感恩解放军,感恩共产党,不要忘本。我们边谈,他们边送上橘子和苹果让我们吃,我咬一口苹果,满口汁液,口口都甜到心里去了,就像他们今天的生活,幸福、甜美。

我还采访了80多岁的马兴万、马仲山、马光义等人,他们都说解放军好,他们不害怕,吃了家里的一点洋芋也要给钱。当时解放军生活很苦,还没有他们老百姓的生活好,吃稀饭没有菜,但他们不会要群众的任何东西,十分尊重少数民族的习俗和生活习惯。马兴万家里住了八九个人,他们家里人住楼上,解放军住下边。

43师除了住在八仙营,还住在守望乡的其他村子,是由昭通地下党安排的。守望的人民群众是好客的,对党是有感情的,他们张开了温暖的怀抱热情欢迎亲人解放军。

守望人民是智慧的,也是坚韧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间,山川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按照“保粮、强烟、规范个私企业和畜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干部群众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采用综合治理、生态修复、肉牛养殖,狠抓脱贫致富和群众的菜篮子工程,每一个村子都修通了水泥路,不少群众都买了汽车,群众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用马贤超老人的话说,就是回民现在的生活比解放前好了上百倍,一个是地下,一个是天上,吃水不忘挖井人,翻身不忘共产党啊。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解放军43师的战士大部分来自河南、山西,也有广东、山东的,为了革命事业,他们舍弃家园,远离故土,南征北战,英勇杀敌,为新中国成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据原43师留昭老同志孙金铎回忆: 43师是一支坚强的战斗队和工作队,抗日战争时期对石家庄、太原之敌广泛地开展游击战争,拔敌据点,屡创日寇,战功卓著。解放战争时期参加平汉、汤阴、安阳、新乡等诸多战役,冲锋陷阵,屡建奇功。同时参加解放郑州、洛阳的战斗。1949年,43师奉命渡过长江,全歼国民党66143师守敌,然后配合兄弟部队解放南昌。

昆明作家张昆华先生曾在《鸡鸣三省唱曙光》一文中说,自己1968年在昆明军区宣传部任文艺编辑,部队布置了一个展室向党中央和毛主席表忠心,许多老干部前来参观。在展室里他就见到当时任云南保山边防军分区司令员的范金标。他介绍说,范金标是老红军,在红军长征途中一直是中央军委负责人周恩来的警卫员,在威信县扎西水田寨参与警卫那次重要的党中央常委会议。新中国建立之初,担任解放军43128团的团长,参加接管昭通。张昆华先生还介绍,1996年范金标司令员亲临扎西考察,根据他的实地回忆,当地政府对旧址进行了复原,并将收集到的红军遗物以及当年有关电文、照片、标语等进行陈列。

在广东曲江,43师消灭敌保安三个团,敌军2700人投降,广西战役歼灭白崇禧集团48军。

两广战役结束后,19502月抵贵阳,经大定、毕节、威宁进入昭通。来守望后,33日,举行声势浩大的入城仪式,大军扛着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巨幅画像经过元宝山、虹桥、迎风桥、环西路、新牌坊、菜街子、西街、陡街、北正街、北顺城,然后到北校场。昭通工委组织了上万人高呼口号,敲锣打鼓,耍龙灯、表演狮子舞、踩高跷,欢迎解放军。

几日后,昭通地方政府宣告成立。

战斗正未有穷期,宜将剩勇追穷寇。43师接管政权后,又派部队到昭通周边的县份剿匪。万名战士穿上征衣喋血出征,即使战死沙场,也要坚决消灭残敌,还昭通人民一个安宁和平的环境。铮铮誓言,豪情万丈,闪烁着英雄主义的光芒。

红旗漫卷,长缨连天。127团负责会泽、巧家和金沙江以西的西昌部分地段、鲁甸南部的清剿任务;129团负责永善和金沙江以西的金阳、雷波等地;基干团负责盐津、绥江两县;警备区直属队负责鲁甸北段和大关县;范金标团长率领的128团负责威信、镇雄、彝良三线清剿。战士们舍生忘死、前仆后继,对盘踞在昭通各地的国民党军队、反动民团、土匪进行了清剿,大小战斗进行480次,歼敌34900人。43师在城市接管、改造起义部队、平抑物价、稳定金融、开展新区工作,剿灭叛军等方面进行艰苦卓绝的工作,用鲜血和生命赢得了昭通的彻底解放,谱写了一曲曲英雄的赞歌。

站在八仙营清真寺前,我默默地念起陆游的诗句:“铁马冰河入梦来。”那些解放昭通盼望民族独立,祖国强盛,在与反动民团、地主武装、土匪恶霸的残酷斗争中长眠于地的英烈们,每一个名字后面都有一个故事,都是一个普通生命的大写,他们的年龄多数都年轻得令人心碎,他们有多少未竟的壮志,多少未付的韶华和深情。一身去豪情万丈,一念生大爱无疆。红色还在流淌,我们还在红色中流转。他们如果地下有知,我相信,他们也会和今天的我们一样激动,“笑谈渴饮匈奴血”,“泪飞顿作倾盆雨。”

牢记宗旨,才能不改初心;牢记宗旨,就必须重温历史。对历史的缅怀,向历史致敬;对历史的沉思,向历史追问,是一个民族成熟的标志。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历史可以告诉未来。我们昭通比起革命老区来值得追忆的红色革命遗址虽然不多,但完全可以认真挖掘,比如:昭通地下党领导的学生运动、扎西会址(含水田寨中央红军总部驻地旧址、庄子上会议旧址)、凤凰山烈士陵园、永焜支队对敌斗争史、望海楼地下党活动遗址、巧家石匠坊栈道(红九军团路径栈道)、罗炳辉故居、场坝乌蒙回旋战红二、六军团指挥部旧址,等等。这些红色史实中蕴含着丰富的决策参考、资政智慧、理论价值和精神力量,重温那段历史,纪念建党100周年,汲取智慧力量,是非常必要的,是有积极意义的。     

我们的民族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涅槃,在血与火的决战中更生。

采访的时间虽短,带给我们的震撼却是巨大的。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尽,和平以不可思议的速度丰腴着我们的物质生活。我们这次采访的人中,很多都还年轻,有的甚至刚走出校门,不曾经历过那场血雨腥风的战争,也谈不上多少艰苦和磨难,在物质不断丰腴的今天,连那段历史都快要忘记了,精神和信仰也有些淡漠,传承红色何等的重要。

这里不仅让我们学习了革命战争的历史,接受了灵魂的洗礼,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现在幸福生活的不易。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纪念建党100周年的时刻,宣传部门组织作家、记者、师生再一次走进八仙红色之地,实地进行走访、座谈、交流,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目的在于缅怀43师英雄儿女在党的领导下为了民族大义和心中的理想信念奋勇争先、不怕牺牲、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和家国情怀,让我们更加坚定理想信念,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

不可移动革命历史文物在昭通的镇雄、巧家、威信、彝良较多,这种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教育资源和精神遗产,是传承红色基因,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阵地,是我们重温红色记忆,重拾初心,走向复兴之路的精神图腾。

 

作者简介:周远清,云南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在《中国作家》《四川文学》《安徽文学》《边疆文学》《散文选刊》《读者》等文学刊物上发表中短篇小说和散文。作品入选《2011年全国微型小说年选》《2015年中国小小说精选》、《中国散文大系·抒情卷》。曾获“中国百篇散文奖”“滇东八地州文学奖”“全国国土资源题材短篇小说大赛奖”“全国微型小说二等奖”。出版散文随笔集和中短篇小说集六部。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