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赵文家的头像

赵文家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401/06
分享

植根泥土的母语表达 ——简析赵文家诗歌创作/ 贺峣

植根泥土的母语表达

——简析赵文家诗歌创作

贺峣

  一

以我对文家的了解,知道文家的诗歌创作发端较早,差不多有长达四十年的时间了。与早慧诗人对比,出成绩似乎晚了点,慢了半拍。得知他早在兖州山东农机学校求学期间,就与共同爱好的同学们一起,创办了《耕耘》文学社。可见文家受到文学启蒙已非一朝一夕。其间,已有习作在报纸副刊上亮过相,小试牛刀。逐渐显露锋芒端倪,有诗作开始在地方报刊上星星点点的发表,应该说是二十几年之前的事情。再确切地说,文家有大主题、大块头、融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质量较高的作品,在省级国家级重要报刊频频出手,渐入佳境,并开始引起诗界瞩目与吸引众多诗人们的眼球,就是在最近五、六年左右的时间里完成和实现的。

假如不失偏颇,又没有冒昧说错的话,个人认为,诗和远方理应属于青年人的专利。因为就普遍规律而言,大多诗人的黄金创作期和作品成熟期,都应在二十岁至五十岁左右之间,超过了这个最佳年龄段,接近六十或已经六十以上了,即便在人生的经验、阅历、知识方面有着巨大优势,而记忆、灵感、思维和精力等都明显减弱退化,远远不及盛年之时那样饱满充沛。青春活力,激荡情怀几近不复存在,很难再会有上乘之作或经典及里程碑式的作品出现。所以,到了这个时候,诗人基本都处于颐养天年,安享余生的状态了。当然会有例外情况,到七十岁、八十岁,乃至耄耋之年仍在笔耕不辍,驰骋文坛,也不乏其人。尽管文家与沧桑年迈还相去甚远,也显然是属于例外情况之列,虽然这种情况说不上是一种奇迹或特别现象,而这位六O后的诗歌崇仰者,非但没有放弃,对他来说几乎是孜孜以求爱其一生的诗歌,且有逆流而上大放异彩之势。的确难能可贵,令人叹服。同时,也真的印证了清人蒲(松龄)翁在自勉联中的那句叫“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的话。沉寂多年,在贴近内退与行将离职的时候,文家基本拥有了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同缪斯厮守,缪斯也似乎被温暖,被感化了,终于对他抛出了橄榄枝,向他露出了回馈的笑容。

   二

天道酬勤,所言不虚。文家也欣喜地预感着自己诗歌创作的高光时刻可能即将来临。就是在这短短五、六年时间里,文家真的好像遇见了一个指点迷津的行家高人,得到了醍醐灌顶的启发,一下子找到了对诗的感觉。又好像一个长途跋涉的迷途者,突然辨清了前行的方向,悟出了诗歌创作的玄奥秘诀,一下子抵达了诗歌创作的临界点。一时诗绪翻涌如潮,势如破竹,若滔滔江水汹然而来,似万丈瀑布一泻千里,一发而不可收。他决意要把此前几十年积聚在心中对诗歌的狂热情愫,全部迸发出来,全部释放出来。一种舍我其谁,任我纵横的亢奋状态,一如火山爆燃,一如岩浆喷吐!长诗《檀魂》、《白与黑》、《八朝古都,在盛世的册页里依次排版》、《澜沧江,伟大母亲河的赞歌》、《千年史诗,京杭大运河》,以及多个组诗《红船的脊梁上撑起一部盛大的江山》等,这一时期的精品佳构相继出炉问世,走进了《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星星》《绿风》《中华辞赋》《作家报》《上海文学》《中华文学》《泉州文学》《黄河文学》《扬子晚报》《散文诗》《散文诗世界》《新华网》《中国诗歌网》等数十家主流媒体、权威平台、文学重阵。参加全国各地各类诗歌主题大赛,又频频获奖。成果丰硕,战绩辉煌。

据我所能看到的资料(不完全)显示,自2015年以来,文家公开发表以诗歌为重心的,包括散文、赋、散文诗、诗论等作品数百篇(首、章),达100余万字。原创作品获奖多多,包括《檀魂》获全国首届绿风诗歌奖一等奖和“峄城区第二届青檀文艺奖”特别奖;《八朝古都,在盛世的册页里依次排版》获第五届“诗兴开封”国际诗歌大赛二等奖;《红船的脊梁上撑起一部盛大的江山(组章)》获《星星》诗刊“南湖红船杯”全国清廉诗歌征文大赛二等奖;《我从这块特殊的石头里读出一缕缕信仰的星光》获南京传承王荷波精神诗词歌赋全国征文大赛二等奖;《一轴枣庄,展开党恩里的光芒(组诗14首)》获枣庄市委宣传部、枣庄日报社、市文联共同举办的“百年大党”全市征文一等奖……。获奖之多,不能一一列举。

  三

文家的诗歌创作,之所以迎来了今天井喷一样的表现。如果非要说他拥有什么神秘利器或独门绝技的话,那就是他和其他有成就的诗人一样,有对诗歌强烈的热爱与对孤寂沉默的忍耐抗争。从最初的朦胧喜好、到长期沉寂蓄势、到水到渠成瞬间迸发,大致是文家诗歌创作所经历的几个过程。当然说起来轻松简单,做起来可就不那么容易了。往往别人看见的只是荣耀光环,而自己躬亲的则是冷清寂寥。尤其长期沉寂蓄势,对文家来说不啻于是一种特别漫长煎熬的精神磨难。加之文家本身不是那种坐班式的专业诗人,他的实际身份是一名朝九晚五的国家公务人员,标准的白领一族,曾在地方党委政府的多个部门任职和工作,时常加班加点。尽管所从事的职业与文字也有一定关联,又成绩不俗,但毕竟和文学创作还是两码事,有着明显的区别。且体制纪律严明,必须忠于职守,心无旁骛,无法兼顾自己所爱。

另外,没有考证过是谁说了这样的谶语,不幸与成功往往是一对孪生。我真的不愿意把如此荒诞不经的逻辑之谈,强加于文家身上。可是上苍不公,于1998年,他的妻子不幸染上了一种不容易治愈的疾病。文家完全尽到了一个丈夫的责任和担当,公务之外,二十多年如一日,每天照顾妻子饮食起居,按时服药,每周定时到医院治疗,对妻子不离不弃,呵护有加,夫妻情深,可见一斑。而文学创作所需要的一个相对安静良好的环境氛围,及相对连续完整的时间,则无法得到保障。

尽管这样,几十年来,工作体制与家庭困扰的双重掣肘,也不曾让这位诗歌沉迷者有半点的气馁懈怠,对诗歌依然热情如火。因为他清醒地知道,耕耘不一定有收获,不耕耘一定没有收获。所以,文家总是要利用一切碎片时间来拥抱诗歌,抒发心怀,聊以表达对诗歌的期许敬畏之意与执守之念。这种坚守的执念,从与文家几十年的相处中,我就已经发现。

依然清晰如昨,与文家相识,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一个培训班里。据我所知,当年在这个以培养新闻骨干为初衷的短训班里,三十几名学员,三十多年过后,的确成就了几位忠诚职守,在新闻战线上有出彩表现的佼佼者。同样,令人惊喜的是,在这个青年群体里还走出了一位厚积薄发大器晚成的优秀诗人。这位优秀诗人,就是当初那个在我印象里,样貌白净清秀,举止端庄儒雅,和我年庚相差无几,二十几岁,正沐浴在意气风发时光里的本文主角。那时他正在区里的宣传部综合科,从事一份文字工作,其时写诗并不多,偶尔练笔,自然乏善可陈,也不见有作品发表。而言谈之中却透露着对诗歌的顶礼膜拜,虔诚至极,诗歌已然成为了他心目中最为神圣的东西之一,占据着坚若磐石不可撼动的位置。以致在此后频繁变换工作角色的许多年里,本职和偏爱相峙,工作与兴致发生抵触的时候,对诗歌仍然充满了憧憬和向往,对诗歌的梦想一直不曾泯灭。

有着几近相同的兴趣偏好,难免惺惺相惜。加上又同在一座小城工作和生活,虽然不在一个战壕同事共处,几十年了,与文家兄却能够经常碰面。或一起参加有关活动,互促互进;或个月成十邀约三五相知,温习一下“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饮酒嗜好,推杯换盏,倾诉心曲。涉猎所及当然少不了兴致方面的话题,也谈论美国总统遇到了新麻烦,北约之间内讧迭起,阿富汗塔利班改组政府之类的国际时讯;也关注雄安新区、港珠澳大桥和延迟退休、教体改革等经国大业之事。而更多还是畅叙寻常日子里,对那些酸甜苦辣的切身感受,借以缓解宣泄,又增进友情,深感快哉,不亦乐乎!邂逅的时候,也能驻足良久,一阵海阔天空,一番互道安好,交流甚是投缘,彼此堪为故交挚友,情谊笃厚。

于是,我早早就拥有了且一直在享受着,这份叫近水楼台的精神福利,可以近距离地关注着文家诗歌创作的进展动向,可以最早获悉他取得的战果捷报,与他同喜,给他助威。如此,每每有灵感驾临,他便很快草成新作,我总能够优先分享,一睹为快。因了相熟多年,无拘无碍,我有时也忽略尴尬,不顾深浅对其诗作评头论足,陈述意见看法。文家听了,明知我讲的多是信口开河又不靠谱的门外之言,一般不作争辩,常常会以他惯有的谦逊,赧然一笑,然后很是认真地说出一句,谢谢鼓励支持,权且回应。

  四

抛却家庭和工作的现实原因,可能影响了文家的创作状态不说,他依然属于一位厚积薄发大器晚成的诗歌创作人才,或者说是他无意中把创作的铺垫与积累的时间推延了一些。但成果显现无论迟早,都丝毫不能遮蔽诗人在诗歌方面,所展现的超越常人的禀赋才华。这一点,在他近年来频频发表、屡有获奖的作品里,都能够得到充分体现与真实映照。

以他的力作《檀魂》为例,全篇200余行,自始至终,如一幅山水长卷,徐徐展开。你无法不为这首诗深邃的艺术内涵和精妙无比的语言张力所震撼,所折服!让我们在作者信手拈来的诗序铺排中,感受着这幅画卷的五彩缤纷,旖旎壮美,感受它所透射出的激情洋溢,浑然大气:

这灵性的檀风,有西周的泪水浸泡的霓裳

有两汉的文采染透的风骨

有魏晋南北朝悠闲放荡山林的庇佑

有唐宋元明清的一座座文化高峰的烘托

风情的浓墨,浸染了一代代的文人墨客

文雅的诗词,涵养了一页页的风华绝代

而你最终的收身,是躲在《春秋》、《楚辞》的经文里

看才子佳人,听风生水起

……

我呕心沥血,品读这棵檀树

似乎从你的躯体、枝干中,读出了你的奥秘

我不敢正视这棵檀树,似乎与他有一段私约

一躯高大魁伟的历史,在葳蕤草丛的绚目里,精炼着意志

在滂沱大雨施展的魔力里,镀金身不屈

在风霜雷电的青睐中,做纯情的闺蜜

在午后风和日丽的河边,我反复吟唱“坎坎伐檀兮”

试图在你浑厚的檀风里,找回遗失了两千多年的诗魂

从节选中不难看出,这是一首以纵情歌咏檀树的坚韧意志、坚毅品格为主题的诗作。诗的表面所咏唱的是对檀树的精神,檀树的魂魄这种自然物象的钦敬感慨,实际蕴藏的深刻用义,则是借物抒怀,以此来寄托,来诠释对一个泱泱国度、对一个坚强民族,坚守执着蓬勃向上的精神而发出的高歌礼赞。

诗人长期生活在冠世榴园附近,比邻而居,无数次徜徉过这片以石榴树为主题的阔大绵远的天然园林,无数次陶醉于园林鬼斧神工自然奇崛的地理地貌,和遍布四方的名刹胜景,茂密繁盛的花木植被。不难想象,每每畅游园中,移步其间,诗人该是以何等专注好奇的神情,对生长在这里高矮错落、大小各异、稀有名贵的檀树产生了别样的兴致。尤其园林里那些已经了然在胸,历历可数,年轮在千载之上的古檀,更是吸引了他的专注目光。当这种格外的关注情结,注定旷日持久,然后与累积深厚的渊博学识,与推崇备至的诗歌情怀,三者齐聚,瞬时形成了激烈的对接碰撞,于是,一首气贯长虹令人啧叹的《檀魂》便应运而生。也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所以,文家写出了这样一篇有温度有高度的成功之作,完全是在意料之中。

长在古诗词里的檀树,几千年了

几千年依然巍峨,茂盛

向上,抚摸春秋的风云

向下,伸进魏晋的山水

这棵檀树,把赋、比、兴倒影在南北朝的大河里

把一河的情愫震荡出清澈晶莹的风、雅、颂

溅湿了游人访古探幽的衣裙

檀树,你把石头吃进肚里,成就了坚毅

你把时间吃进肚里,定格了悠久

你一生的情怀,染绿了一个文明古国的文化典籍

把不改初衷的忠贞,栽成这座山岭的固执

你已习惯把忠贞变成永恒,把永恒变成定力

偶有被风衔走的几片枯叶

还有被阳光打磨的几层老皮,仍然散发原色的光芒

……

此节表明,作者有先期对古檀长时期专注揣摩,反复咀嚼酝酿的情感储备。因此,几乎无需任何渲染过度,诗歌从一开篇,便直接把他对檀树特别而浓烈的情怀,同激越澎湃的诗情,一起奔入主题,一同推向了高潮。

他思接千载,神游万里,穿梭古今,纵横驰骋的丰富遐想,在扣紧诗歌主旨并贯穿始终的过程里,把春秋的风云、魏晋的山水、思维的火焰、嶙峋的岁月,一律收纳,为我所用;把赋、比、兴,把风、雅、颂,把《离骚》、《天问》、《九章》等一系列文学诗词元素,一并揽进怀中,再把这些元素里的“坎坎伐檀兮”,科学分工,使其巧妙地融入于吟哦对象的平平仄仄里,抑扬顿挫,张弛有度,错落自然,尽显神韵之功;诗中的时空之美,跨度之美,借喻之美,亦是跌宕生姿,引人入胜;跳跃在诗行上的画面、音乐、旋律,和谐相生,犹如长了翅膀,飞进人的心怀,读来禁不住醺醺然,陶醉其中……

全篇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思清晰明见,诗歌的丰赡灵动,切实得到了自如而完美的呈现,无疑让这首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水准,达到一种高度默契。整首诗作洋洋洒洒长达200多行,思绪绵长,荡气回肠,酣畅淋漓,蔚为壮观。画面烘托与主题气势延展又不可谓不宏大,足见诗人驾驭大主题、大作品的艺术技巧,及经验累积的丰厚程度!因此,这首长达10节,212行的诗作《檀魂》,在国内享有“三大诗刊”之一,与《诗刊》《星星》鼎立而足的《绿风》诗刊上,被作为特长篇幅重磅推出。且在当年的“首届全国绿风诗歌奖”,以著名诗人杨牧为主评的评委会上,作品以绝对厚重的艺术表现优势,从全国5400多件(2万余首)自然来搞中,脱颖而出,荣获这次重要诗歌活动的唯一一等奖。

  五

另一首长诗《千年史诗,京杭大运河》(简称《大运河》,下同),用文家自己的话说,是他的又一篇沥血之作。这首诗发表之后,先后在国内诸省,包括北京、浙江、河北等京杭大运河城市带及高校等重大场合,作为重头推出的朗诵力作,多次夺得一等奖,影响广泛。

文家之所以如此看重《大运河》这篇诗作,首先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自隋王朝开凿开通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风雨历程,曾为南北流通,繁荣经济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另外,大运河又是一个特定的文化符号,诗人把这个特殊的历史物象,作为诗歌主题,除了说明文家的艺术胆识,及自己驾驭大主题、大作品能力的一种自信,一定还会有他的深刻用义在里面。在我对该作读过数遍之后,果然深感《大运河》,是一首承载了作者对大运河历史与现实情感的双重寄托之作。联想丰富,意象突出,情感真挚而饱满,的确堪为一篇厚重大作、可圈可点。

你是一条盛满历史的长廊

三千五百华里,泼墨书写着

沿岸的每一码头、埠村

透过熏黄的酒旗风铃

遍体青苔的运河石

我仿佛看到满载的匆匆过客

……

文家把大运河喻为一条盛满历史的长廊,这条长廊确然不短,从隋王朝的源头到今日驿站,一千四百多年的时光隧道,三千五百华里的迢迢路途,演绎着这条长廊世事多变穿越古今的不同凡响。长廊里有码头、埠村,有酒旗风铃、运河石,更有满载的匆匆过客,经年如此。假若没有对运河现实的伫立观望,没有对运河历史的回眸溯源,何来这些鲜活生动,历历在目的写实诗句呢!泼墨、熏黄、遍体青苔这种营造氛围,强化程度的语言词汇,如果不是经过沉淀锤炼,否定肯定,肯定否定,又如何能在诗行里从容立足。

运河,我不是行吟泽畔的诗人

何须为你长歌当泣

只用我拙劣的手笔

蘸着心血,去书写

一个短暂帝国,惠及百世的功勋

……

诗人以反问的语气对运河说,我不是行吟泽畔的诗人,何须为你长歌当泣。可是我要用一缕歌者的情怀,给你开端的王朝,颁授一枚“惠及百世,福泽万众”勋章。虽然它仅是一个三十八年的短暂帝国,在悠远的历史长河里,只不过是匆匆划过天际的流星,而它却为一首千载史诗写下了惊为天人的一笔。诗人从这浓重的一笔里,以艺术的触角,咏赞了隋王朝时代对运河开发而做出的重大贡献。再一次表明诗人拥有了深厚渊博的历史知识,才会写出了这样厚重而充满魅力的诗歌作品。

  六

先天潜能,铸就佳作。诗人文家不仅推重诗歌,对诗歌有着由内而外的炽热情怀,而且具有优越的诗歌天分,既为他的诗歌创作实践,展示文学创作才干,提供了优厚的前提条件及良好铺垫。同时,经过长久不懈的努力,以他敏锐的诗歌触感,在近几年来,也为我们读者创作出了包括《檀魂》《大运河》在内的,诸如《八朝古都,在盛世的册页里依次排版》、《红船的脊梁上撑起一部盛大的江山(组章)》、《明天我决定做个农夫》等一系列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无疑都将是我们精神生活里的一份份别具特色的食粮美餐。

文家酷爱诗歌,坚持这么多年,非常不容易。今天,他终于取得了诗歌创作的优异成绩。作为好友,我替他高兴,为他喝彩!也由衷地祝愿文家兄,执着守念,执着守念,不骄不躁,从严从高,打造出更多脍炙人口的艺术精品,在未来诗歌创作的道路上绽放出更加炫目的光芒!

2021年9月10日于鹭鸣湖

(刊载《运河》2022年第1期以及《枣庄日报》《运河古城报》《峄城通讯》《中国作家网》等媒体)

本文作者简介:

贺峣,真名:贺敬波,又名贺左岸,生于1964年4月,山东台儿庄贺窑人,诗人,评论家。1991年加入枣庄市文学协会,首届枣庄市青年诗歌协会理事。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曾先后发表诗歌、散文、随笔、文学评论等近200篇(首)。作品散见《人民日报》《长沙晚报》《老年生活报》、中国作家网等报刊、网站。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